与“ 瓦尔登湖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18 15:37:22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
关于《瓦尔登湖》的读后感
一百多年前的工业革命时期,一个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长达两年半光阴,他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在那里捕鱼、耕耘、沉思、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伟大的名著《瓦尔登湖》,瓦尔登湖读后感。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它也入选了美国国会图书馆评出的“塑造读者的25本书”。
这本书写成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当时那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作者冒了的大忌,特立独行,挑战传统的思想,实在令人敬仰。而梭罗心中的这种魄力,这种不带世俗观念的思想,让我对这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的思想就如同一丝清风,不着痕迹地让我精神一振——一种快乐的简朴的生活!充满物质享受的生活固然很诱人,许多人都认为金钱可以主宰一切,事实上,生活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于是,人们开始疯狂地寻求赚钱的机会,漂亮的跑车、绚丽的珠宝、奢侈的饭菜、华贵的别墅等等开始陆陆续续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知道他们老去,迎接死亡时,才注意到自己一生究竟在做什么。这使我想起了小沈阳的一句话,“人这一生最痛苦的事是,人死了,钱没花了”,但作者的思想境界显然要比小沈阳的搞笑高出不少。
从前,就有个故事,城里人劝告农民使用高科技设备,农民却坚持用双手耕作,城里人说,如果用了先进的设备农民就可以天天在那悠闲地晒太阳,农民却反驳,“我现在不就是在悠闲地晒太阳吗?”那个城里人已经无话可说。
梭罗这种简朴的生活方式似乎和中国古代的隐居颇有几分相似。晋代的陶渊明就体会过,群山葱葱、幽径模糊、山湖静寂、紫雾腾腾、孤舟寒江、冰雪淅淅,无忧无虑地创造自己的人生,想想就令人心醉!但两千多年前的那些隐居者多数是官场不得志的官员,那些生活平淡不惊的老百姓哪儿会冒生命危险闯荡江湖呢?而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两年半光阴就显得更加的弥足珍贵,作者的精神更显得勇敢无畏。
在作者的眼里,淳朴的山林才是他的依靠,自然才是他的归属,读后感《瓦尔登湖读后感》。文中透漏着对于瓦尔登湖的热爱,对于小屋的热爱,对于山林的热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热爱,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热爱。这种热爱是与他简朴乐观的情操分不开的。
反观现在我们富足的生活,虽然不能像梭罗那样幽居山林,虽然当年的瓦尔登湖已时过境迁,虽然如今自然在一点一点被人类吞噬,但他们都不妨碍我们每个人在自己心里保留一片纯净、安逸的瓦尔登湖。正如梭罗所言,我们即将在自己的内心畅游!
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是一本孤独的书。他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当你的心静下来的时候,再去拜读这篇神的思想吧!
这本书写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当时的背景下,人们追逐利益,想尽一切的办法来使自己获得更高的权利和更多的金钱。工业文明、喧嚣社会挤压着人类、侵蚀着人性。而在这个大背景下,毕业于哈佛的这位智者,他单身只影,拿了一柄斧头,跑进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他特立独行,怀着一颗向往自然的心,宁静地踏上了这段心灵的路基。而在这个被称为“神的一滴”的瓦尔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间里,孤独在思想中!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他静静地卸载城市的喧嚣,用心写下孤独。每次看他的书都是一种震撼,他思考人生,让我的心如净水般澄澈。他让我感到敬畏,原来一个人的生活是这样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简单而又芳香扑鼻,虽然短暂而又意蕴深远。他的精神世界绚烂多彩,而且是精妙绝伦,世上这样的智者怕是凤毛麟角吧。
梭罗短暂的一生中,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做生命的舵手,扬帆远航。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他提倡俭朴生活,并不是让我们要粗茶淡饭或是节衣缩食,而是想要让我们多听听新的节奏,这也许就是一个人的价值,只是孤独,恬静,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
作者在瓦尔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孤独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是他的心里呼声。
【关于《瓦尔登湖》的读后感】
《《瓦尔登湖》读后感读书笔记1000字》
《瓦尔登湖》读后感读书笔记1000字(7篇)
《瓦尔登湖》读后感读书笔记1000字怎么写?《瓦尔登湖》该书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瓦尔登湖》读后感读书笔记1000字7篇,希望大家喜欢!
《瓦尔登湖》读后感读书笔记1000字篇1
一边读《瓦尔登湖》,一边在脑海里刻画棱罗的样子:一双深邃的眼眸、坚毅的面孔、沧桑的胡子……心中不禁会好奇,什么样的生活才会打造出这样深刻的一个人?
棱罗的一生是寂寞的,而他似乎又乐在这寂寞当中。棱罗曾说:“我喜欢独处,我从没遇到过比孤独更好的伴侣。”1845年3月,他借了一把斧头,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砍树,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屋,并在小木屋里居住了两年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来到了瓦尔登湖畔后,他认为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他笔下的《瓦尔登湖》正如他一般,也是寂寞而享受寂寞的,自1854年出世,它不仅没有引起大众的注意,甚至连一些本来应该亲近它的人也不理解,对之冷漠甚或讥评,它似乎永远不会引起轰动和喧嚣,它始终默默地等待了一个世纪,它孤独依然不倦息不紧不慢地对每一个读者说着一个男人在湖畔的光阴。
棱罗的一生是恬静的,他安然的沉思在瓦尔登湖春日盎然的晨光中,漫步在夏季湖畔虫声嘤嘤的小道上,记录下秋日里的落英缤纷,天高气爽,描绘出冬季雪花坠地的轨迹和冰晶的形状。《瓦尔登湖》记载着他在小屋中度过的每一个恬淡、安详而简单的日子,文字如美梦中的呼吸一般轻盈,淡淡的问候让人心旷神怡,似乎是在安慰那些失神于世俗的人们:我虽不富甲天下,却拥有无数个艳阳天和夏日。
对现代科技文明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享受,棱罗并不排斥,只是批判我们没有更好的运用它。“弄巧成拙”,他这样评价。“我们接通了越洋的电缆,却用它来询问阿德莱德王妃是否得了哮喘,并未用它来交流人类的思想。”但是,棱罗对社会的意义并非仅仅在于批评,更在于指导,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他会毫不犹豫地揭露,同时也负责任地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他说,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抵御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的引诱,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简朴。客观世界和人类世界是复杂的,但我们的知识使我们能够选择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而且有足够的勇气将其它多余的东西摒弃。
细细读过《瓦尔登湖》的人都深有体会,人们应该探求怎样实实在在地生活,怎样体验与经验有意义的人生。棱罗短暂的一生中,都试图鼓励人们简单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多焦虑来打扰内心的宁静。时至今日,在物欲横流的大千世界中,人们开始迷失和彷徨,棱罗精神变得更加珍贵和重要,一部《瓦尔登湖》凝结的感悟与体会,值得用一生去参悟和实践。
《瓦尔登湖》读后感读书笔记1000字篇2
每次抬头仰望天空,我知道这再也不是我们小时候居住的环境,然而只有在我们真正的家乡,我们才能感受到那份熟悉的记忆。
春天,我走在麦田里,广阔的麦地似乎只有在蓝天下才突显的那么翠绿。田间的沟堑里长了一些春风吹过的小白花。麦田很大,我知道,再广阔的麦田,我从这头也可以走到那头,但是我还是只走到了麦田中间,老人说,人走累了就要停下来歇一歇,我知道我走了一路,那时候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累,但我还是停了下来,躺在麦田中间歇了一歇,直到白云吹尽,村烟袅袅,不用田头有人喊,我知道要回家了。
夏天,我在进树林里,有人说里面有啄木鸟,于是我走进去一直在寻找,每次都是只闻其声,未见其形。我知道她一定在啄木头,似乎一点点的告诉我,她在哪,可是我就是找不到。我慢慢的往前走,看到一口枯井,我小心翼翼的探着头,我知道里面不会有宝贝,甚至还有蛇,因为我看到了井口长满了红色的野草莓,大人说,那是蛇吃的,小孩子吃了会中毒,我知道大人有时候也会骗人,后来我吃了一口,也没中毒,但我感觉我如果我再吃,有可能就会中毒,因为我心里还是害怕,我知道恶毒的事物都会用美好而艳丽的颜色去包裹。于是我倏然的跑出了树林,走回了家,我没有把吃野草莓的事情告诉父母。
秋天,我爬到了山上,人们都说这里站的高,看的远,这里其实就是一座荒山,红褐色的石头裸露在外面,熙熙攘攘的松柏布满了尘土,显的是那样的老气萧瑟,唯一的景色是这里有一片苹果园,不是红彤彤的苹果,结满的是青涩的苹果。我知道她一定很酸,果农说,酸就是要收敛。可是这里却没有孜孜矻矻的秋收场景。我沿着山涧的溪流走,沙石都被时间打磨的那么圆润,我听到他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我知道他在告诉我,原来他也有棱有角,有模有样,现在他却是这个样。
冬天,我哪也没去,就站在雪地里,看那绿皮的火车从白雪皑皑的大地上驶过,异常耀眼。转那间,看到雪地里一条小动物留下的觅食的足迹,足迹是那么轻,那么浅,可是还是被我看到了,我知道,那一定是刺猬在走过。
是的,我就是你知道的我知道先生。我走过了四季,却没走进你的心头里。我开始怀念小学里那颗一到冬天就白发苍苍的乌桕树,开始怀念一到夏天就果实累累的菜园地,开始怀念一到秋天就麦场地。我知道先生,那就是你的家乡。
我也知道等我老了,我也会怀念现在的城市,因为这里是我打拼地方,那里同样有不一样的麦地,不一样的啄木鸟,不一样的山,甚至还有我没有看过的大海,但我已经知道他们会是怎么样,这就是你知道的我知道先生。
《瓦尔登湖》读后感读书笔记1000字篇3
细细品读《瓦尔登湖》,我看见梭罗扛着斧头从他破烂的小木屋走出来,步伐轻盈;我看见他的眼睛如湖水般清澈,他的内心如平静的湖面,波澜不惊。
闭上眼睛,我看见老庄在湖边论道,是那样的轻声细语,仿佛怕吵醒湖里的游鱼,还有那岸上的鸟兽。湖边青葱的树木,因为有了湖水的滋养而充满灵性,它们为各种飞鸟鸣虫提供了安定的家,一切都显得美好祥和。我看见子陵在钓鱼,我还看见季鹰在采摘莼菜。
1845年7月,梭罗抛弃了物质与财富,远离了世俗和尘嚣,只身一人来到瓦尔登湖畔的次生林里过起了简单的隐居生活。一切都是那么简陋,一切又是那么自然。粗衣麻布,陋室破灶,粗茶淡饭,没有浮华,仿佛也就没有了世俗的羁绊。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道,有人在社会上刚正不阿,艰难的维持自己的原则;有人在世故的环境中圆滑处世混得个“自我感觉良好”,取得自认为的功成名就;有人“大隐”隐于世俗之中,做一个旁观者,隔岸观火;而梭罗是如陶渊明一般隐于山林,道法自然,身心融于山水之间。退隐山林,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
然而梭罗是比五柳先生少了一份无奈,也就是多了一份愉悦。梭罗是本着体验和尝试的心态而隐居,陶潜则是官场失利而隐居。但又有谁能说他们的快乐是不一样的呢?他们殊途同归,在大自然的面前,他们都是孩子,大自然的孩子。大自然滋养着他们,洗涤他们的灵魂。《瓦尔登湖》让我懂得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我们不需挣扎,只需在她面前虔诚地生活,拥抱她,亲吻她。
最初读《瓦尔登湖》,便觉得梭罗的自然伦理观跟老庄的“道法自然”有点相似。没有屋子,一把斧头向山林,不必有其他的东西;没有食物,“种豆南山下”,一杆简陋的鱼竿变足以拥有一顿美味;粗衣麻布,何须奢华,但求能给予一点点的温暖。要过河,有人费尽心思造桥,花了许多功夫,最终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要过河;有人看下一棵树,疱削琢磨,做出一只精美的小船,放到水里却害怕经不起风浪,遂退而沉思,自己是否真的有必要过河,是否真的值得以损失一只精美小船为代价。太多的羁绊,让我们失去自由,远离了自然。庄子得到一个大葫芦,便可以凭着它游荡于江河湖海之间——把葫芦绑在身上,无需复杂的工具,精湛的技巧,强壮的身躯,只要浮在水面,何愁过不了河,何须诸多羁绊。
正如我们吃饭——向胃里填充食物,只是为了让自己的生命得以进行,得以燃烧,得以延续。我们却制定了很多死板的程序,怪异的工具,复杂的方法,为的是满足口食之欲,却忘了进食的本质和目的。正如,“人的嘴巴不会使人肮脏,而贪婪的口胃却使人肮脏。”
《瓦尔登湖》读后感读书笔记1000字篇4
读《瓦尔登湖》绝对是一场可供精神上享受的盛宴、一次灌透心灵的洗涤。作者梭罗会带你领悟自然的美妙。那远离尘世的喧嚣的宁静,会带你回到最原始而又最纯真闲适的农耕时代。一捧起这本书,我便不忍合上了,满篇我生疏、甚至闻所未闻的词汇令我大开眼界,而通篇所贯彻的静,是那样的澄澈、恬淡,那样的令人向往。
这是一个奇妙无比的故事:本书的主人公,也就是作者梭罗亲手在瓦尔登湖畔搭建了一个小木屋,且生活了两年之久。这两年里,他亲自耕种,做面包不用酵母,而是采用了一种古老的方式—只用面粉和水便能做出面包的方式。书中还透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像极了一个满腹经纶,有着深邃瞳眸的老人,再向他的后辈徐徐讲述着他的一生。
书中没有过多华丽的词语,却更突显了作者生活的朴实与真实。作者追求着孤独,并在孤独的环境中寻找最真实、最初时的自己。那是与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婴儿般无邪的自己。
现实中的我们,一刻不停的向前奔跑,却不曾想过:为什么奔跑?为了金钱?为了名利?抑或是为了受人尊崇?其实深入点看来,这些“为了”的根本,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那么在我看来,所谓更好的生活,并非是住在高楼大厦里,吃着上好的餐点,喝着过滤千百遍的水,小心翼翼地隔绝所有病菌。而是住在亲手搭建的小木屋里,大嚼刚采来的自己种植的蔬菜,饮一口最自然的湖水,自在地躺在草地上,聆听风吹树叶发出的“嗒嗒”声,与虫儿鸟儿嬉戏玩耍,可以与一片落叶同舞,可以与一只黄鹂和声,可以听一阵微风讲述久远的故事,可以最大限度地融入自然。那便是“最理想的境界”了吧!
就像梭罗所说:“唯有我们清醒的时候,天光才大亮。”对我而言,唯有不用世俗的眼光看人生,则是清醒。没有了钱,或许我们能活得更好。
作者希望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清澈如瓦尔登湖那般的小小胡,湖边有着另一个过着最好生活的你自己,他会时刻守护着小小湖,不使它落上一星半点灰尘,也不会让你的心中,被蒙上的尘埃掩盖住原有的光彩。
“到你的内心探险去吧!”梭罗这样说。没错,去试着在心房上耕种希望,试着在湖中发现银色、黑色的鳕鱼,在它结冰、解冻时,记下精确的日期。探险去吧!去找到最忠诚的你!
请记住,可爱的人们,不论你在城市或是乡村,不论你是否拥有了属于你自己的湖,一定记得,不要让你的心扭曲下去,不要让它像迷宫般九曲折回,不要让你鲜红的热血归为死水。不要让自己染上尘世的污浊,让真实的自己活过一生,希望那早已干涸的瓦尔登湖,倒映出来的,是孩子般的面庞,是喜欢现在的自己的你。
《瓦尔登湖》读后感读书笔记1000字篇5
《瓦尔登湖》不是那种容易读完的书,它需要许多个静谧的夜晚,和一杯香茶。大学时曾几次起了读心,都是开了个头没有结尾,直到在宁波舟山的一个青旅里,我又见到它,竟然如痴如醉,我知道时机终于来了。我不认为有什么一生必读的书,也不认为在某个阶段就该读什么书。读书跟恋爱相似,需要奇妙。当时下单了六本,第一本就拿起老朋友般的《瓦尔登湖》,起初读得轻松,非常理解梭罗,整个少年时期我都致力于活成一座孤岛,且下定决心不跟世界和解。可是读到中段,发现梭罗主张的并不是隐士般的生活,他本意实在号召自然的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花了一些功夫去理解,有很多精彩的句子和段落,美得像诗。尾声,梭罗依然是个悲观的形象,而我是一个看起来相当悲观实则乐观主义的人,有一些想法想记下来,读书的point稍纵即逝,给自己留个念想,也把这本书推荐给你。
瓦尔登湖在美国波士顿的一个小镇康科德,看图片就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湖,但是因为梭罗在那里生活的时间和那段时间里他的所思所想,我对这个湖有了另一种感情。我会去那里旅行,对我而言它不仅仅是景点,或是一个地理学意义上的湖泊。所谓诗和远方,就是自己赋予的,当我终于站在瓦尔登湖畔的那一刻,我就找到了我这部分的远方。不过说实话,我失败过,十七岁读了
《边城》,兴冲冲跑到湘西凤凰,结果大失所望。但,这不妨碍我继续寻找其他远方。
我愿我行我素,不愿涂脂抹粉,招摇过市,引人注目,即使我可以跟这个宇宙的建筑大师携手同行,我也不愿——我不愿生活在这个不安的、神经质的、忙乱的、琐细的19世纪,宁可或立或坐,独自沉思,听任这19世纪擦身而过。
好像大师都愿意我行我素,都不愿意涂脂抹粉,招摇过市,引人注目。粉尘如我,都十分渴求这份独一无二,另外还有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永存,花费大量时间社交是浪费生命的行为,我不愿意活得拖沓。梭罗不愿意生活在19世纪,远隔两个世纪的我,以及我认识的大家,不也是不愿生活在这个不安的、神经质的、忙乱的、琐细的21世纪吗?一方面证明了梭罗思想的永恒性,一方面体现了人的一种困境,想要逃离日常生活和自己的时代。就像高晓松那么怀念80年代,说起来就是大师辈出,摇头晃脑,可我最怀念的事90年代,说起来也唾沫星子一堆。狄更斯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极尽享受之欲,也奋力吐槽反抗。每个作家都有一片仅仅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仅仅属于自己的黄金年代。
活在当下,我告诉我自己。
《瓦尔登湖》读后感读书笔记1000字篇6
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这本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片:两行向远方延伸的铁轨中间,立着无数挺拔的大树。这是否是本书在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们别的一点什么?梭罗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我在想,在现实的世界里,现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环境之前,是否也该多一些自省与自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瓦尔登湖》又是属于现时代的。
由此,《瓦尔登湖》在阅读空间中占有两个起点和终点,那就是心灵和现时代。
梭罗原是个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平气和,一无所求。当然,一个人从对人世有所求到无所求,这是一场艰难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观照梭罗的这条起伏的心灵历程,不知能否多一分理解和感悟。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里,要一个人对生活无所求,那是苛刻,但对“所求”多一些节制,则是理性。我们无法也无需戒绝自己对生活的“所求”,但同时是否也该有些出世的精神来面对这个不复简单的世界?在越来越考究的生活中,心灵的罗盘仍固执地指向简单和质朴。因此,斑斓的VCD节目和浓酽的咖啡之外,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其实不是时髦,而是必需。
种豆、筑屋、焙制面包,对大多数享受城市文明的人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谁向往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来越紧张,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的今天,有此梦想的人又能到何处实现呢?
现代生活给人类提供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洁少尘,而地下水却在不断地下沉,天空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我们的视觉。我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给自己埋下了生态陷阱,因而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慰自己的无奈。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为子孙的我们,却颠倒过来,蹂躏、奴役、称霸自然。
然而笑容还没来得及绽放,历史这块魔方已经从正面翻转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种在减少,人间变成污染的烟尘世界,自然又在嘲弄企图称霸地球的人类了。
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人类就会多一条后路。这该是《瓦尔登湖》的一句隐语吧。《瓦尔登湖》是吉林人民出版社“绿色经典文库”中的第一本,这样的定位,也是编者的一番良苦用心吧。
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想,这真理该是:热爱自然,创造生活。
《瓦尔登湖》读后感读书笔记1000字篇7
一直以为《瓦尔登湖》讲的是湖,读完才知道它记录了梭罗两年多的生活和心路历程,记录了他对美好自然的热爱。
他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旁开垦荒地,春种秋收,自给自足。快乐、悠闲,做着自己想做的事,不受外界的干扰。他与自然交朋友,与森林、湖水、飞鸟、游鱼对话。他骄傲地宣称:“每个人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与这个王国相比,沙皇帝国也不过是一个卑微小国,犹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团。”
《瓦尔登湖》代表了一种完美的生活方式,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或许在不知不觉间梭罗已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然而,我们现在还有多少人愿意亲近自然呢?
在纷扰的城市里我们离自然越来越远,看风景不需要在户外,只要有网络就行,随便一搜索心中所想的就呈现在眼前了。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每天上学都要早起,放假了自然会睡到很晚才起床,就算是出去玩也不会在意路边的风景。大多数时候我们出去都成了“有目的”的,我们总觉得大自然离我们很近就在窗户外面,但慢慢地我们却与大自然渐行渐远。
我喜欢旅游,到各种地方玩,但当我待在家里时我就不想再出去了。每次去外婆家我总是喜欢和妹妹在楼上,等到吃饭时再下楼。老妈总是会喊我到楼下来,有时喊我帮忙做事,有时叫我陪她走走,看看田里的景色、田边的植物。可每次但凡是第二个我都会在楼下站一会儿敷衍老妈,因为我觉得田里的景色没什么好看的。但其实这些风景和外出旅行时的那些著名的风景又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只是我觉得这些太平凡普通罢了。
然而出去游玩时我们又能有多少亲近自然呢!我们只是匆匆地在那里走过,最后再留下点纪念,但我们却并不了解它多少。
在看《瓦尔登湖》时,我在羡慕的同时也很佩服梭罗。他喜爱自然,他一直留在瓦尔登湖做着他喜欢的事。他追寻着自己的内心,与山林为友。要是在以前,如果让我一个人待在那里,就算有再美的风景我也无心欣赏,因为我觉得一个人太孤单了,再美好的风景也会变得单调。我更不会想着与动物植物做朋友了。但现在看过此书后,或许我也会像梭罗那样了——把自己的心带到大自然里,体验一回没有任何困扰的生活。
梭罗并不因为孤独一人而感到寂寞和无趣,正如他所说:“我的生活本身成了我的快乐,而且永远不失去新意。”他把自己的灵魂带到了大自然中,所以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变化,于是看似平淡的生活在他眼中又别有一番新意。
梭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人们所追求的大部分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谓生活的舒坦,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有大的妨碍。为何我们不尝试着摒弃那些奢侈品,回归人类最初的愿望——与自然亲近并融合呢?
我们是时候回归自然了,让我们带着一颗最纯净的心走进自然,去发现曾经遗失的美好。
《《瓦尔登湖》读后感900字》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翻开了《瓦尔登湖》这本书。一下子就被作者描写的恬静生活所吸引,喜欢上了梭罗的那座小木屋,向往着书中的美好生活。
这本书描述了一个非常奇妙的故事:作者梭罗也就是书中的主人公,在瓦尔登湖畔,搭建了一个小木屋,在那里安静地生活了两年,他亲手种植了许多农作物。书中还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与领悟,用奇妙的语言向读者们讲述了他的一生。
书中的文字并没有过多雕琢,却透出一种纯朴的亲切感。梭罗一直追求孤独,不喜欢喧闹的世道,他不断地从孤独中寻找最初的自己。梭罗探索着大自然的美妙与历史,同时从大自然的历史中探求着人类的历史。梭罗从中领悟出自然,对人类过错的宽容与大自然的生生不息。
《瓦尔登湖》孕育了许多人生哲理,比如梭罗说的,美并不是索取,而是付出,美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丑的物体有的只是外表丑,内心是纯洁美丽的。福兮祸之所伏,福兮福之所依,作者在他的人生境界中寻找自然的旋律,小木屋的寂寞给了梭罗更加敏感的感觉与美好的想象。生活就像一场梦,只不过每个人陷入的深浅是不同的,梭罗以梦视人生,这也是许多影视的想法。
梭罗希望每个人心中都可以有一条瓦尔登湖,他会守护这条小湖,不让它受到污染,也不会让你纯洁的心灵受到污染。
阅读过后,我的心灵获得了慰藉。生活有很多条道路,人们赞扬并认为成功的人生,也只不过是万千生活中的一种,正如书中写到的那样,“我们为什么要不顾一切匆忙于成功,不顾一切地沉湎于所谓进取?”书中一些饱含深意的话语总能引发我内心深处的思考,带给我平静和力量。它们有着一种启迪的作用,告诉我要热爱生活,多倾听自己的声音,踏在自己的生命节奏里。这是探寻生活本真、追求生命本质的人生态度,是强大、坚实、忠于自我的精神内核,也是梭罗创作《瓦尔登湖》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现在到处工业化气息的城市里,自然早已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人们为了生活四处奔波,梭罗为此感到了失望与恐惧,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多希望在森林里找到一片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没有汽车鸣声的喧嚣,没有浑浊的空气,在静静的月光里深深地呼吸,呼出那城市里的烦躁,吸入一份内心的宁静与恬淡。
合上这本书,仿佛又看见,晨昏照耀下的树林和季节变换间的乡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飞的鸥鸟,树丛里惊惶逃走的小兽,垂在小灌丛枝头的饱满的浆果和清澈见底的瓦尔登湖,尽管这一切早就不在了,但是每个人心中的瓦尔登湖是存在的,就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吧!
《读《瓦尔登湖》有感记叙文1000字》
在假期间,我闲着无聊,准备去找本书看看,找到尘封已久的一本书,我轻轻地拍去书的灰尘才看这本书的名字叫作《瓦尔登湖》。读完后,让我对这个世界又有了一个新的认知。
这本书的作者名叫亨利·戴维·梭罗,他是1817年7月12日出生作美利坚合众国马严诸塞州康科德市在1822年,他首次去游览了瓦尔登湖,他被眼前的场景所被震撼,在1833年他成功地进入了哈佛大学去学习,在1835年,他为了求主,他要去别的地方去当教师,到1845年,他十分地孤独住进在瓦尔登湖附远刚建好的小屋,在1846年,他开始摆写《尔登湖》,1846年9月7日,他离开了水屋,他虽然有些不舍,但正是搬到其它地方去住了,到1859年,他的父亲去世了,他必须要担起家里所有人的花销,因此忙碌使他患重感冒而恶化到支气管炎并导到致肺结核,在1862年5月6日,他因患肺结核而去世了。在我心里我感觉得他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他非常反对战争,十分得渴望和平,他也十分得热爱自然,他非常洁简也很亲近于自然。
生活也应该清静一点,当你一个人心真正的静下来了,一个人去外面走走,你可以发现你以前从没有见过的东西,世间的事物许多都是美好的,只有离开纷扰,认真寻找就能找到你想要的答案。虽然有些事情会让你心烦意乱,但我们要学会怎样将生活以外的东西都抛之脑后,有我们都在被自己的工作和烦心事弄得疲惫不堪,我们根本就没有体会到生活真正所给我们带来的美好,只为为那一点点小小的荣誉就活得不舒服,我想问这样真得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吗?
我静静地趟在海边,海浓拍打着我的双脚,微风轻轻拂过我的脸颊,鸟儿在枝头唱歌,那美妙的音符缓缓进入我的耳内,十分动听,那新鲜的空气中还掺杂着海水的气息,我的身体随之放松了下来去享受接下来的一切,我想生活就是如此吧。我觉得生活就像一首动听的乐曲让我们深深陶醉其中,生活就像一本神奇的书,里面蕴含着许多丰富的知识就等着我们去阅读,生活也就像一条一望无际的宽路十分得曲折就等着我们前去探索。生活总能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事情,就等过我们去发现。
生活也是去要认真深刻地去思考,当你慢慢感觉到时间正在飞速的流逝,那你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心里有许多杂事儿不会慌乱,这样我们才能感受到生活是有意义的,然后在里面深刻钻研,我们要勇往直前迎难而上,一定要相信这句话: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我们不要怕孤独,要勇敢地追寻自己的梦想达样才获得成功。
享利·戴维·梭罗曾经说过:大多的奢修品以及许多所为的使生活舒适的东西,但并不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必定阻碍人类的崇高向上。让我懂得了奢侈品虽然好,但这并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我们要去与大自然亲近,带着一颗纯净的心到大自然,让我们一起去寻找人们丢失的美好吧!
《《瓦尔登湖》读后感优秀读后感500字》
梭罗在瓦尔登湖居住两年半的时间,进行身心与自然的触碰,思想与万物的摩擦,他所洞察到的,是每个人心中最贞洁的花海。
梭罗所敬仰的是生于自然,用于自然。在整本书的开始,看似普通的生活方式,朴实的文笔语言,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他认为我们生活在喧嚣繁杂的尘世中,应该为了自己内心的追求去生活,而不是被现如今城市,农田的生活环境所禁锢,工作日复一日,耕地年复一年,从这一代,传给下一代,使日后的人们永远被土地禁锢,永远被工作束缚,而每天的生活就是为了生存而活着,在梭罗看来,在这样纷争的环境中,只有进入自然,去聆听内心的话语,去感受万物的和谐,通过雨声来洗刷沾满自己身上那尘世的污秽,用孤独去深思自己内心的渴望。
他不仅有对生活的追求,也有对自然的敬畏。虽然在瓦尔登湖旁自己建造了一个小屋,但是他从不去打扰森林中原本的主人,总是用眼睛去观察自然给予他们的恩慧,用耳朵倾听大自然中的音乐盛典。并且将商人们的贪婪,自私,予以抨击,为了利益流量,将原本的生态环境进行开发,利用,他们关心的只有每日的收成,也仅有这个。
梭罗所追求的正是一种与世无争的心态,一种心属自然的向往,一种整洁而淳朴的生活。海子在生前身上总会带着这本书,在海子的诗:我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正是对那样对纯洁生活的渴望,正因为感受太深刻,对现代环境的厌恶,对朴素生活的渴求,使海子与死神慢慢靠近。
版权作品,未经《星火作文》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瓦尔登湖读后感》
读《瓦尔登湖》绝对是一场可供精神上享受的盛宴、一次灌透心灵的洗涤。作者梭罗会带你领悟自然的美妙。那远离尘世的喧嚣的宁静,会带你回到最原始而又最纯真闲适的农耕时代。一捧起这本书,我便不忍合上了,满篇我生疏、甚至闻所未闻的词汇令我大开眼界,而通篇所贯彻的静,是那样的澄澈、恬淡,那样的令人向往。
这是一个奇妙无比的故事:本书的主人公,也就是作者梭罗亲手在瓦尔登湖畔搭建了一个小木屋,且生活了两年之久。这两年里,他亲自耕种,做面包不用酵母,而是采用了一种古老的方式—只用面粉和水便能做出面包的方式。书中还透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像极了一个满腹经纶,有着深邃瞳眸的老人,再向他的后辈徐徐讲述着他的一生。
书中没有过多华丽的词语,却更突显了作者生活的朴实与真实。作者追求着孤独,并在孤独的环境中寻找最真实、最初时的自己。那是与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婴儿般无邪的自己。
现实中的我们,一刻不停的向前奔跑,却不曾想过:为什么奔跑?为了金钱?为了名利?抑或是为了受人尊崇?其实深入点看来,这些“为了”的根本,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那么在我看来,所谓更好的生活,并非是住在高楼大厦里,吃着上好的餐点,喝着过滤千百遍的水,小心翼翼地隔绝所有病菌。而是住在亲手搭建的小木屋里,大嚼刚采来的自己种植的蔬菜,饮一口最自然的湖水,自在地躺在草地上,聆听风吹树叶发出的“嗒嗒”声,与虫儿鸟儿嬉戏玩耍,可以与一片落叶同舞,可以与一只黄鹂和声,可以听一阵微风讲述久远的故事,可以最大限度地融入自然。那便是“最理想的境界”了吧!
就像梭罗所说:“唯有我们清醒的时候,天光才大亮。”对我而言,唯有不用世俗的眼光看人生,则是清醒。没有了钱,或许我们能活得更好。
作者希望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清澈如瓦尔登湖那般的小小胡,湖边有着另一个过着最好生活的你自己,他会时刻守护着小小湖,不使它落上一星半点灰尘,也不会让你的心中,被蒙上的尘埃掩盖住原有的光彩。
“到你的内心探险去吧!”梭罗这样说。没错,去试着在心房上耕种希望,试着在湖中发现银色、黑色的鳕鱼,在它结冰、解冻时,记下精确的日期。探险去吧!去找到最忠诚的你!
请记住,可爱的人们,不论你在城市或是乡村,不论你是否拥有了属于你自己的湖,一定记得,不要让你的心扭曲下去,不要让它像迷宫般九曲折回,不要让你鲜红的热血归为死水。不要让自己染上尘世的污浊,让真实的自己活过一生,希望那早已干涸的瓦尔登湖,倒映出来的,是孩子般的面庞,是喜欢现在的自己的你。
《读《瓦尔登湖》有感》
很漂亮,是我对《瓦尔登湖》的第一印象。的确,封面很漂亮:一棵倒下的树,承受着一个人的重量,一只粗糙的小木筏,停在那个人的身旁。那黑色的身影,立于天地之间,四周有点儿空旷,人影被绿色包围,显得有些孤独,让人觉得:天太大了,地太广了,天地之间,太空了。封面带一种油画特有的优雅,连小木筏投下的阴影,也显出简约的韵致。
请原谅我,将一本好书搁置了三年。但好像又不是我的错——你能指望一个年仅八岁的孩子读懂一本类似《沉思录》的书吗?答案是否定的。所以,我做出的选择是明智的。打个比方吧,你认为空腹喝酸奶和吃了半片面包再喝有区别吗?自然是有的。于是,我成为了那个吃了面包再喝牛奶的人。11岁时,我认真拜读了这本书,书中内容深奥、富含哲理。人们都说:“读《瓦尔登湖》就是为生活做减法,为思想做加法。”
作者亨利·大卫·梭罗16岁时就进入哈佛大学就学。这个天资聪颖的美国人,并没有成为富豪巨贾、男爵名流,而是摆脱了城市的烦扰,隐居于瓦尔登湖湖畔。在这里,他体会到了大自然的奇妙。
书中,梭罗记录了他的生活支出,总共是28块1毛2分5。虽然这是一个流水账,但读起来却像一首诗。
梭罗在结束语中说:“不要给我爱情,不要给我金钱,也不要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梭罗知道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华而不实的,他从不会为了名利而迷失自我。
梭罗在书中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追求完美的艺术家,有一天他想做一根手杖,他坚定而又虔诚。最后当手杖完成时,他突然辉煌无比,成了梵天世界最美的一件作品。
做好一件事——这就是梭罗告诉我们的。专心致志于你所做的事,不要受到凡俗干扰。一辈子也许就是一件事,你要把这件事做好却很难。因为我们常常活在别人的眼里,只关心别人的看法,不懂得活出自我,活出精彩,活出快乐。所以,我们常常像行尸走肉,没有为自己活出生命的乐趣,反倒像是为别人而活。
瓦尔登湖,梭罗的湖,它永远是宁静的,让人不忍心打扰这难得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