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纵死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3 02:16:03
《家风纵死,其魂犹在作文800字》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咸阳古道边,那些个帝王陵墓黯然阖眸于盛唐气魄中。同样是父亲,汉高祖留下的千里江山,也不过史书几章,喟汉几句。再观今之世人留钱儿女,实在可笑而又可悲。
是啊,在这个世事浮躁的年代,好像的确除了钱,留什么都无用了,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纪,再多经验阅历,也不过应一时之需。父母爱子,钱权功名皆可留,但倘若只留这些,则是万万不可的。
我读曾国藩家书时,便深有体会。我自己就是双峰人,便更有发言权。曾国藩的精神,不仅对他的后人,乃至整个地区,都是影响深远的。他那种坚毅不屈的品格,沉稳内敛的习性,随着少时读了一遍又一遍的“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彻底融入了我的每一寸毛发血肉,更烙印在整个双峰人民的血脉深处。他教导儿女勤俭持家、勤学好问,至今仍在曾家后人中传承。孔庙香火不绝,仲尼未能看见身后之事,可他的子孙却不惜跋山涉水,远渡海峡,只为在老祖宗冢前磕个响头。总有些情超越时代,流转千年而依旧新鲜,无论流离,无论变迁,这,便是家风,便是父母真正应该教导与传承下去的精神财富,而非以铜臭权势取而代之。试问当代父母留下的那点钱财,抵得过时间的消散吗?
在这些父母背后,我也看到了无奈——时代的无奈,民族的无奈。消散家风的,不是战争,不是烟尘,而是世俗,而是人心。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戏子脸上的膊粉,富商口中的金牙,都是家风之不复的罪魁祸首。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家风这风,该去向何方?
这时,就应是民族风骨粉墨登场之时了。顾炎武说:“常将《汉书》挂牛头。”看吧,足以包涵千般评说万般赞美的汉朝功业,就这么在牛角上颠簸。但它所留下来的风骨,缔造了一个民族的姓名,光耀了十四万万中国人的魂。孟德当年“舳舮千里,族旗蔽空”之势,不也随了成吉思汗出弓的箭矢消散于时间,但同样雄图霸业,前者还尚有“老骥伏栃,志在千里”,后者呢?恐怕只剩一句“只识弯弓射大雕”了吧。家风之风,是绝不可脱离于民族风骨之魂的,也绝不可乞食于藏污纳垢的镁光灯、摄影棚、各路“神仙”长枪短炮之下。只要民族风骨还在一日,家风光复,我想也不会远了。父母爱子,应放开格局,开拓眼界,站在一个社会与历史高度去仗量自己留下的东西究竟有没有用,而非跟风从众,令儿孙如清末王孙贵族一般废物。
千年时间流转,家风纵死,风骨犹在,我翘首以盼,重逢!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的意思及全诗欣赏》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译文] 谁不知道奔赴边疆从军的艰苦和危险呢,但是为了国家纵然战死也无悔无怨。
[出自] 王维 《少年行四首》其二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注释:
出身:出仕、出任。
羽林郎:官名,汉代置禁卫骑兵营,名羽林骑,以中郎将、骑都尉监羽林军。唐代亦置左右羽林军,为皇家禁军之一种。
骠骑:官名,即骠骑将军。
渔阳:地名,汉置渔阳郡,治所在渔阳县(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又唐置渔阳县(今天津市蓟县),本属幽州,开元十八年改隶蓟州,天宝元年又改蓟州为渔阳郡,乾元元年复改为蓟州。
孰知:即熟知、深知。孰知不向:“孰不知向”的倒置。孰,谁。
纵:纵然。此二句说这些游侠少年明知不宜去边庭受苦,却情愿赴死于边庭,以求流芳百世。
译文1:
刚刚离家就当上了皇家禁卫军的军官,随后又跟从骠骑大将军参加了渔阳大战。谁不知道奔赴边疆从军的艰苦和危险呢,但是为了国家纵然战死也无悔无怨。
译文2:
出身是皇帝身边的侍卫官,一开始随着骠骑将军守战在渔阳。有谁不知道边塞的生活紧张艰苦?即使战死边关也可闻到侠骨的芳香。
赏析: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代表作家,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后家于蒲(今山西永济),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从15岁起,他游学长安数年,并于开元九年(721)擢进士第,释褐太乐丞,因事获罪,贬济州司仓参军。此后他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涯,曾先后隐居淇上、嵩山和终南山,并在终南山筑辋川别业以隐居。他也向宰相张九龄献诗以求汲引,官右拾遗,又一度赴河西节度使幕,为监察御史兼节度判官,还曾以侍御史知南选。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乱起,至德元年(756),叛军攻陷长安,他被迫接受伪职。次年两京收复时,他因此被定罪下狱;但旋即得到赦免,不仅官复原职,还逐步升迁,官至尚书右丞。不过,王维晚年已无意于仕途荣辱,退朝之后,常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于上元二年(761)卒于辋川别业,年六十一。
在当时许多想建功立业以扬名不朽的才士一样,王维早年对功名亦充满热情和向往,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他在《少年行》中说:“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其《送张判官赴河西》诗则云:“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声调高朗,气魄宏大。王维赴河西节度使幕时到过塞外,他出塞前后写的诗,如《从军行》、《观猎》、《出塞作》、《送元二使安西》等,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
但奠定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他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这首王维的《少年行》是对霍去病的崇敬。这首王维的《少年行》实际说出了当时长安少年的梦想,霍去病无疑是这个梦想的实现者。少年将军,英姿勃发!
意在写少年游侠和杀敌报国,反映了少年游侠的精神风貌.写少年游侠随军出征,渴望战死沙场的英雄气概.诗的前两句借汉朝的事来讲.表现少年的报国愿望.诗中侧重写由于现在没有驰骋疆场的机会,所以他向往期待的情绪更为痛苦.平时的报国心情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想着纵然为国捐躯,也会流芳千古,胜于老死在窗下.
诗歌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标明游侠少年立志报国的壮烈胸襟。前两句概写少年的出身经历,后两句抒写戍边建功的决心和捐躯报国的志向。诗歌以古喻今,情调激昂,立意新颖,境界高远,成为爱国诗歌中的名篇。
解说
这首诗写少年们怀着为国牺牲的豪情壮志,从军出征渔阳。他们蔑视困难,蔑视艰苦,也蔑视死亡,充满了豪侠气概和英雄主义精神。《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黄家鼎曰:“说得侠士壮怀,凛凛有生气。”
诗中描写一位英雄少年、慷慨从军、大义报国、视死如归、可歌可泣的形象。最后一句“纵死犹闻侠骨香”,生动的表现了英雄们不惜为国捐躯、其精神永垂不朽、其形象流芳百世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