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曾使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3 15:07:22
《美丽的雁荡山550字》
它曾使徐霞客老先生留下“欲穷雁荡之胜,非飞仙不能”的感概,它仅一景就被李白称为“素白练条”,它的景色使许许多多的名人留连忘返,陶醉于其中,自然我也被它妖娆的景色给吸引了。
雁荡山怪石横出,莽莽苍苍,大名鼎鼎的大龙湫瀑布与“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相比毫不逊色。然而,这美丽无比的雁荡山之景比较适于在晨雾飘渺的清晨品味。
雁荡之晨,天空泛着轻微的鱼肚白,浓雾迷漫,缠绕着凹凸不平的山脉,给山间的松柏蒙上了一层淡灰迷纱,使其身影模模糊糊,高深莫测。可我觉得这反而恰到好处,因为在乳白的迷雾中,雁荡群峰雄姿尽展,若隐若现,突兀隽利,如发利之剑一般。雾气盘旋,集中于峰峦之中,神秘迷茫,犹如民语中的梦笔雾幻生浮莲。此景使我感叹不已,此浮幻之景天下唯有雁荡山有,独一无二。
站在雾气渺茫的雁荡龙湫之瀑礁旁,即使是烟雾迷漫的清晨,瀑边锋石上的星点油绿依旧清晰。攀上老旧的石阶,巨石旁有着一座腐朽的木亭,木亭的木桥歪歪斜斜,风雨飘摇,破旧不堪,不容我坐下。木亭上什么都没有,简洁朴素。而从木亭之围探头观看,龙湫瀑流水飞溅,犹如一树梨花纷扬飘落,星星点点的水珠穿过水雾,三三两两滴落在池中,打破池面一时的寂静……
李白曾吟“门对鹤溪流水,云连雁宕仙家。谁解幽人幽意,惯看山鸟山花”。妙哉,美哉,壮哉!雁荡之名虽无黄山之大,雁荡之瀑虽无庐山瀑之磅薄,也无香格里拉之幽静,但雁荡之色始终令我陶醉。
《有关陋习的作文》
春夏之交的SARS疫情曾使人们对个人卫生、公共卫生等进行了一番全方位的反思与深省。在那段时日里,陋习往往无所遁形,陋习实施者仿佛过街老鼠般接受着众多目光的“炙烤”和言语的指责,这类经历必然有助于其陋习的改变。通过反思,我们欣喜地看到,对陋习的坚决抵制一度达到了空前的全民高度。可是,在疫情过后的现今我们却发现,陋习的改变并没有预想中的那般令人乐观,陋习在校园内外故态复萌,甚至有所反弹。
在危及健康乃至生命的前提下,摒弃陋习的障碍几乎都能轻易地被克服和超越。这是因为,对陋习的深恶痛绝,多数来源于较为强烈的亲身体验。然而,当生命受到威胁时所带来的巨大压力随疫情的缓解而逐渐消失时,抵制与改变陋习似乎越来越困难重重,我们仍然屡次进遇陋习并对此大多视而不见抑或习以为常,亦即所谓的“无视”。
不能奢求人们长期形成的固有陋习的改变因一场疫情的缓解而得以根治,但健康着去学习、工作和生活,既是我们的美好愿望,也是能够保证其质量、效率和品位的底线。从这个角度上说,对陋习的“无视”其实就是一种默认、漠视甚至纵容,更是关注健康的责任缺席。这类态度的滋长使得我们的责任感逐渐减弱甚至消隐,我们仍然与陋习若即若离,个人健和公共健康依旧更多可能的受到陋习的潜在威胁。
时至深秋,果实的丰收使我们充满了喜悦,但也要清醒地看到,这个时节里馥郁果香掩映下的土壤与空气也给病菌的滋生与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一、两次陋习行为,或许并不一定就能对自己或他人的健康造成实性的损害,但当一次次被陋习击中后,眸子里遍布担忧与惊恐的我们是否还要为此继续付出高昂代价?是否还要拘囿于临时抱佛脚式的补救?
当然期望陋习不再卷土重来。而根治陋习的首要前提,应是彻底改变对陋习的“无视”态度,“抵制陋习,从我做起”依然需要更多地升华为我们的日常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