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综上所述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05 18:54:19
《中国当代童诗概述》
综上所述,中国童诗有其优良传统,在各个历史阶段,均有神童“一唱天下白”,留给人们许多珍贵的回忆。
大陆部分。
公元1949年以来,大陆文艺创作蓬勃发展,儿童文艺也在1954年被郑重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许多儿童文学家如陈伯吹、金近、贺宜、任溶溶、柯岩等,实为多面手,既写小说童话也搜长童诗,也有专门写童诗者,如鲁兵、圣野、田地等,但这些均系成人为孩子们写的童诗。而孩子自己写的童诗,则凤毛麟角,偶尔才在少年报刊上露面。那时候,发表孩子们的童诗者,有上海的《小朋友》、《少年文艺》及后来的《儿童时代》,其余则在“六、一”儿童节前夕,各省市报纸从学校挑选几首童诗,以应付版面,哄一哄孩子。
1958年在“大跃进”的政治背景下,大陆兴起了一个“人人写诗”的运动,诗歌遍地开花,“诗人”满山遍野。这类伪浪漫主义的“诗歌”,当然也包括了出自孩子之手之口的童诗,因其浮夸,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然昙花一现,在诗坛上,没留下什么佳作。
在“文化大革命”10年中,作家文人遭劫,正常的文艺创作、出版发行均已停滞,童诗也必然消声匿迹,大陆文坛哄若寒蝉。
1980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文学艺术也相应得到发展,少儿出版社、少儿报刊如雨后春笋。这一时期,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率先出版了《小作家丛书》,报刊上也宣扬了几位小诗人,阎妮就是有代表性的一位女作者。
最近几年,各地中小学校内一群群爱好诗歌的少年儿童,在老师指导下,自发的成立了各种诗社,出版油印或铅印的诗报—往往有一个美妙的名称,如蒲公英、小星星之类,请名家题刊名,当顾问,发表的大多是这些少年的得意之作。其中、有好多好作品,但也有不少是学大人诗歌的朦胧诗、意识流,许多诗歌。连他们自己也弄不清在说什么、写什么,真有些应了古人的话:“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在编辑工作中,凡遇到这些不知所云的膝胧诗,我是不让它们出笼的。
在众多的少年诗作者中,。终有一天,会涌现一群童诗明星,若干年后,也许会成为大诗人呢!
台湾部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海峡两岸音讯不通,资料不全,对于台湾儿童之童诗,仅从最近获得的资讯看出,早在1970年,林焕彰先生就主编了《童诗百首》(尔雅出版社)、1980年陈千武编选《儿童写给母亲的诗》(台湾省儿童文学协会出版)、1988年《台中市儿童文学创作专辑》、1989年洪中周、洪志明等编著《儿童的笑脸》(新兴国小陆玉兰发行)、1990年陈千武编选《我心目中的爸爸》(台湾省儿童文学协会出版)、1988年的《满夭星儿童诗刊》。1980年屏东仙吉国小黄基博老师开始指导儿童写诗,一年后开始在《笠》诗刊发表,1990年出版童诗结集《两个我》,都是质量较高、内容丰富的童诗佳作,不仅台湾的小朋友喜欢,大陆的孩子们也一定会喜爱。可惜,直到今日,也未见大陆少儿出版社为此出过专集。倒是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初出版了《台湾儿童诗选》,上册是儿童作品,下册为成人作品。《小溪流》有感于此,在1994年4月号上推出台湾小学生童诗55首,较系统地介绍台湾小学生的咏物、抒情、言志、数字、标点符号诗,相信定会引起大陆诗歌界和教育界的重视,受到小读者的欢迎。
附带提一下,马来西亚有一批热心的教育家、儿童文学家,如年红、梁志庆等人,热衷于引进介绍大陆与台湾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创作了一批儿童小说、童诗,并利用得天独厚的教育园地,向孩子们教授童诗写作,在1993年,还发起了第一届全国儿童诗创作赛,来自全国各地华文小学生之手的参赛作品近千,共选出61首进人决赛。《小溪流》也于1994年4期上发表了31首,它的风格、语言与台湾小学生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更易沟通的是,新、马均采用大陆推行的简化汉字,因此,双向交流更加便利。
新、马、泰华人小学生童诗是整个华文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后在开展此类学术交流活动时,希望大家能给他们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