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学习的革命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3 01:53:52
《“普通”也是很重要——驳《学习的革命》》
后来在小华上大学的时候,有一天我在图书市场瞎转,看到了当时大红大紫的一本书《学习的革命》,想来这些年虽然自己对儿子的教育方法颇为自信,却一直没少被人谴责为“胡乱”教育,心中一动,或许我应该买下这本书,黄昏之年,可以反省一下自己对儿子的教育历程,说不定还能对孙子孙女的教育有所帮助。
“读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改变孩子的一生。”没有哪一个家长可抵挡前言中如此的诱惑,即使这是一个无法兑现的承诺,我们也愿意“幸福”地受骗。放牧性的教育毕竟不如上升到理论上可靠,因为我至今仍然认为:儿子的成功有着很大的偶然性,这种教育方法可能只适合于他一个人,任何推广和模仿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错误。而一本如此受欢迎的书,一定有着完整和科学的理论框架,能够引导家长“学习的革命”。
而当我细细翻阅了此书,却遗憾地发现真正可以给父母以启迪的实在太少,难怪会有“困惑的母亲”,而那些“积极鼓励的重要性”这类虽不能说是“老生常谈”,却也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了。甚至“当你教育孩子时,如果你和你的孩子都没感到高兴,那么就停止,因为你肯定做错了什么,”如此的武断,果真如此吗?这真是一个可行的方法吗?
更让我担优的是,其中的大量成功范例究竟可以给我们多少现实而积极的意义?多元的文化背景凸现了这个多元的世界,差异始终存在,谁也无法将自己的成功完全地推销或强加,如果仅仅靠一本书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甚至可以获得成功,那么教育的意义又在哪里?
这是一个渴望辉煌、渴望成功的社会,父母们毫不犹像地掏钱买书时,恐怕也是期望着这本书真的可以改变孩子的命运,至少,更近地接近成功,可我却要告诉父母们:“普通”也很重要!
在小华的成长历程中,我知道完全可以把他培养成一个所谓的“天才”型的人物,他可以十几岁上大学,考六百多分的成绩,或许还会进人什么大学的“少年班”,但是我和爱人在重视开发儿子“智商”的同时,更重视“情商”的健康发展,因为我们清楚的知道:“天才”的成长成熟期只有几年,而孩子需要在这个社会生活一辈子。
这是一个重视“人才”的时代,也是一个制造“人才”的时代。一个人也好,一样东西也好,哪怕只比其他人或东西稍微突出一点,宣传媒介就会对此作出过分的评价。一个人的走红,一本书的杨销,都在迎合着这样一种心理!与众不同、超凡脱俗。抑或到处可见“普通”,所以就对“出众”的人和东西特别关注!
有的人喜欢音乐,钟情于欣赏交响乐团的演奏,可以说出世界著名的交响乐团和它的指挥是谁;有的人喜欢音乐,他可以欣赏交响乐,但是其他的音乐他也喜欢,什么都行,只要听着感觉愉快就可以了。可见,同是喜欢音乐,用不着你我都非有那么高的鉴赏水平不可。
这就是普通。
以100分为满分,普通人也许可能达到六七十分,这是平均数,因为他们是平常人。很多时候,平常人不可能什么都去争取100分,企图在一切领域都造就出大量优秀人才,这不是我们的教育所应迫求的目标。
“人才”、“成功”,如何去正确理解?作为父母,该如何看待孩子的“成功?"这是父母必然要面对的间题,特别是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一个成绩优异的孩子?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一个快乐成长的孩子?一个事业有成的人?一个可以自食其力的人?一个家庭美满的普通人?……我们很难给成功一个确切的含义。当我们说某人极其优秀,也只是说他在某个方面很优秀,这一点很重要。不管一个人怎么怎么优秀,只要换个角度来看他,就会发现他也是极平凡的一个人。上帝真是公平,没有创造出一个在所有方面都优秀的人来。所以,如果因为某人是个大学者、大艺术家,就可以连他的缺点也加以原谅,这种做法就有问题了。有些人在学问上造诣很高,可平时缺乏协调能力。而有的人学问上没有什么建树,但与周围人却能和睦相处。那这个人就这点来说对社会也越显得珍贵了。以一种平常的心态去看待人才、成功,你也许就会对教育有更深的理解,也就不会如此地迷信《学习的革命》。因为“学习”并不是促成成功的唯一途径。
我们期望孩子可以有一个成功而圆满的人生,但“成功而圆满的人生”究竟是怎样?普通的人生就不算成功吗?《学习的革命》真的可以创造那么多“奇迹”?
如果你读了《学习的革命》而没有任何的“奇迹”在你身上诞生,这也许是合理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真的是一本“普通”的书,是你自己把它看得神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