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酣畅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10-23 09:15:24
《难忘的跑操比赛》
那正是一个炎热的下午,我们学校举行了一场酣畅琳琳的跑操比赛。
“所以这道题选——”数学老师还没有说下课,“来,出来整队!”孟老师一个跨步跨到了教室的门口,大声的喊着,“快,我们只有十分钟的时间,抓紧上好厕所!”只见同学们用了不到三十秒就排好了队,像是提前计划好了的。
一路上没有一个讲话的,同学们跟参加阅兵的军人一样整齐踏步着,只听“跑操准备——”体育委员话音刚落,我们立刻调整好队形,目光如炬地盯着前方。
一声声口号声划过闷热的空气,我们迈着整齐的步伐,阳光炙烤着操场,一滴滴汗水从同学们的鼻梁间滴落,却没人擦,耳边是整齐划一的脚步声,还有自己急促的呼吸声。
跑到转弯处,我瞥见一个班有些掉队了,这使得我们更不敢松懈了,那一刻,我忘记了身上的疲惫,忘记了天气的炎热,只想为班争光。
“最后一圈,坚持住!”站在远方的龙级长发话了,那一刻,我觉得空气变新鲜了,花变美了,草变绿了,太阳有了一丝灿烂。
终于跑完了,我们回到了教室,老师说这是我们自跑操以来最好的一次,不管结果如何,我们都是胜利者!全班欢呼雀跃,这次跑操比赛让我知道了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只有团结和坚持才能取得胜利。
《魏晋人果真风流》
提起“魏晋人”,,__.!然想起“邺下放歌”、“竹林酣畅”、“兰亭流筋”、“南山采菊”之类的风流故事。其实,只要读一读他们的作品,或者翻一翻(三国志)和(晋书》,便不难发现,魏晋人的“名士风流”之中,埋藏着无告的痛苦,那是无法消释的心理焦虑,是无计逃遁的人格冲突。
20世纪20年代,在广州的热天和雨天,鲁迅先生演讲“魏晋风度”,以他特有的冷峻与幽默,揭示“魏晋风流”背后的灵魂苦痛。到90年代,匡亚明先生主编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有一本《阮籍评传)(高晨阳著),细致人微地剖析阮籍及竹林七贤的人格结构。
个体人格是一种多重存在:理想与现实,内潜与外显,构成人格的不同侧面。对于文人来说,又多了一对矛盾:所写的(作品)与所做的(日常生活行为)。文士之人格,既存在于文本之中,又存在于生活行为之中,而这两种“存在”常常是很不相同的。阮籍的人格,定型在他的诗文中,是超脱、逍遥、不与世事,所谓“逍遥浮生,与道俱成”。细察他的所作所为,却发现他的功名之心并未泯灭:他为司马昭写《劝进表》,还向司马昭举荐贤才。《晋书》里记他登广武,观楚汉战场,感叹“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后来苏东坡看出了阮籍的人格矛盾,说他“虽放荡,本有意于世”。
仕进?还是隐退?这是让魏晋人大伤脑筋的事,其痛苦的程度,不亚于哈姆雷特对“活着,还是死去”的焦虑。魏晋名士才大志产*其清淡的辞章中,咏唱的多是老庄“清虚玄远”之道;骨子里却是孔儒“德行功业”之念。要想干番事业,就得出来做官,可他们又是自由惯了的,口无遮拦,行无检点,既受不了官场的种种约束,又看不惯官人的欺下馅上,一不小心就会得罪权贵而招灭顶之灾。还是隐居吧。山野之中幽静淡泊、与世无争,却是清苦落寞,孤寂难握。连铁心归隐的陶潜,也有“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的孤独之感,更何况那些本来就在出处之间徘徊的大小名士?“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看看当今的文人,也有自己的人格冲突:在大大小小的文章中,指责社会的“官本位”和官人的特权腐败,但遇到“能当官”的机会,是决不肯放过的;一边礼赞书斋的雅远,诅咒尘世的势利与庸常,一边寻觅有无赚钱的机会……
魏晋人戚戚于出处之择,必然导致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心理焦虑:比如趋雅与逐俗,狂放与谨慎,虚静与躁动,祟礼与毁礼,等等。人格冲突在各个层面或维度展开,魏晋人备受煎熬,苦不堪言,又如何风流得起来?所以阮籍要说“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这位阮步兵,或者是“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者是“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劫哭而返”。
当然,魏晋人自有他们消弥心理焦虑的方法:或在自然山水中淡平忧思,或在玄远之学中体悟哲理,或长歌骋情,或举杯浇愁……这种种方法能否真的见效就很难说了,正所谓“浇愁愁更愁”。值得欣慰的是,魏晋人在对人格冲突或心理焦虑的消释与化解之中,为后人留下了梗概多气的文学作品和自然真率的美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