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三岔口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3 00:48:34
《《三岔口》点评》
短篇小说《三岔口》,情感深沉,构思别具特色。穷苦的山村不是“我”的家乡却胜过家乡,土屋的姥姥不是“我”的亲人却胜过亲人。人物关系构成的特殊性,使“我”的感情抒发跳出了“小我”的圈子而得到了升华,为主题的深化作了有力的铺垫。“我”迷失在山上的“三岔口”,“火把”映照的是村人的纯朴本性和姥姥的焦急泪水,梦境的心理描写也简洁而形象地表现了“我”依恋山村和姥姥的真挚情慷。因此,在人生“三岔口”前,爸妈要回城市了,“我”虽焦虑却未迷失,平静地留在山村同姥姥相濡以沫。求学去了大城市,“我”魂牵梦绕的依然是穷苦的山村和土屋里的姥姥。远在富庶的异国,“空荡荡”的心里牵挂的还是那块生“我”养“我”的热土……小说情节由“三岔口”前的三次选择构成,简单却不浅露,推进情节借情感冲突以兴微澜,“山村”和“姥姥”也赋予了象征意义,“我”的怀土思亲则是作者爱国情怀的深沉而具体的体现。“火把”细节的寓义丰满,以“我”为叙述线索,给人以真实性和亲切感。
但是这篇小说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
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过于粗疏,缺乏必要的力度。“姥姥”无疑是小说的主要人物,除了几处“流泪”的一般性描写外,几乎全无具有个性的行为动作,神情变化,对话语言等的细节描写,特定场合的心理活动也平庸老套,看不出应有的特色。“妈妈”只有一次说话,言简而情深意丰,颇有生活气息,反倒比“姥姥”给人的印象深刻。倘若适当增添细节描写,“姥姥”的形象自会丰满起来,“我”由国外回到山村后的四段内容繁杂琐碎,多有重复,语言也很拖杳。如果以抒情色彩的笔调描写“我”回到山村便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回味、想象的空间岂不妙得多么?
语言不简炼,间或出现知识性错误和病句,应该引起作者重视。
《地球“三岔口”》
地球在宇宙中缓缓地转动,它有自己的轨道。生灵在地球的旋转中生长,它们有自己的选择。这颗蔚蓝色星球上的三股奔腾的力量,尽管同样蜿蜒而蓬勃,却选择着各自的方向,犹如一个岔口的三个分支。
看,在北部非洲严重沙化的土地上款款而行的不是尼罗河吗?河的一边叫阿拉伯,另一边叫撒哈拉。有人说,尼罗河就是当地人的宗教。的确,她是生命之源。她用自己的身躯抵挡住非洲大陆的干早,使广裹的大地充满生气;她用自己的血液养育着两岸的人民,使阿拉伯、撒哈拉的子孙得以生息繁衍。于是一代又一代在此生活的人们,面对这平静的河流知足地笑了。然而我落泪了,为的是这里人民的平静知足,为的又不仅仅是他们的平静知足……
掉头东望,我又看到古老神秘的幼发拉底河,这条静静流淌在阿拉伯半岛的河流呀!那点点波光闪耀的每一寸文明都让我陶醉。可似乎难以平息的轰炸破坏了古老文明和谐流畅的韵律,弥漫在河流上空的硝烟遮盖了文明的光辉,我发现精美的建筑变成了废墟,鲜活的生命变成了冤魂,孩子们脸上充满了绝望……于是我又落泪了,为的是这里人民的苦难与无助,为的又不仅仅是他们的苦难与无助……
极目远眺,我看见了那条令我倍感亲切的巨浪排空的大河,她是我们的母亲河呵!我听见她在怒吼,她在咆哮!她像一条扭曲的巨龙,饱受践踏的屈辱历史使她寝食难安啊!她用吼声警醒她的儿女不忘历史;她用奔流不息的精神激励他们———起来,不愿做奴隶的子孙,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在她的鞭策下,炎黄的后代意志更坚定,斗志更昂扬!我们没有忘记远古灿烂的文明,所以我们发扬传统;我们没有沉溺于昔日的成就,所以我们奋发前进。我们把战争的苦难牢牢地记在心间;我们把振兴民族的重担稳稳地担在肩上!我们热爱今天的和平与安宁!站在黄河岸边,捧一杯厚实的黄土,我再一次地落泪了,为的是人们的自强不息,为的又不仅仅是人们的自强不息……
河流繁衍了生命,河流带来了繁荣。但是造化弄人,不同的流域,不同的国度,不同的人民,顺应各自的历史,选择了不同的生活。我知道,对生活的选择要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不完全取决于人民自己的意愿,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不和谐,才会有那么多的苦难和无奈!
但是我又多么希望全世界的人们,都能拥有和平友善的爱心。当整个世界再不闻枪炮声的时候,无论身处何方的人们都能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开创和平繁荣的新天地,相信到那时,三岔口也将成为一股稳定的力量,顺应历史的节拍,向前奔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