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百家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2 17:51:55
《百家讲坛的观后感作文》
关于百家讲坛的观后感作文
《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与百姓之间架起“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百家讲坛的观后感作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篇一:百家讲坛观后感】
我对宋史很不了解,一次,我在电脑上搜关于历史的百家讲坛视频,看到了袁老师做客百家讲坛讲述专题《两宋风云》之《康王赵构》,听着袁老师精彩的讲述,这段历史一下子就迷住了我,也使我从中受益匪浅。
《两宋风云》这个专题给我们展现了从北宋靖康之变到南宋皇帝宋高宗禅位这40多年来的风风雨雨。在此之中,一个又一个精彩之幕不断上演。若将中华5000年的历史比作深蓝色的天空,那么这40多年的历史就是这广阔天空中的一颗闪亮的星星。看完了30集的讲述,不仅让我对宋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使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40多年来,宋金两国虽有几次议与,但仍处于战争状态。一场场著名的战事令人拍案叫绝,一次次错误的决定让人嗟叹不已,一位位英雄人物在深入了解他们后,更使人顿生敬佩之情。老师说,事物应该一分为二地去看待。虽然诸位人物身上有许多的缺点,但我们更应懂得汲取其中的精华之处。正如《论语》所讲:“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宋高宗的朴素节俭,秦桧的富有心计,岳飞的忠心、勇敢,韦贤妃的冰雪聪明,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去认真体会与学习的。
两宋风云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短短一瞬,仿佛划破夜空的一颗明亮的彗星,让人感受到之中的悲壮,让人惋惜它的匆促。它虽然是历史中最精彩的一幕,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更应好好学习,实现人生的价值,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篇二:百家讲坛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赵玉平教授的“百家讲坛”之“跟司马懿学管理”的(1、2、3)篇,受益无穷。在这里,我认识了司马懿的足智多谋、为人谨慎、毫不马虎,对待他人的耐心,打起仗来,毫不慌乱,能仔细认真地思考,镇定无比。对待领导,谦虚恭敬,深受曹操、曹植的器重,因为他做事细心认真,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所以不断升官,以前像是一栋房子的一根水管,现在像是房子顶天立地的一根梁,真是“以前靠着墙,现在顶着房”啊!
他不但十分会用兵,而且能猜测别人的想法,无所不能,所以屡战屡胜,霸气凌人,用一个词来比喻他的性格实在是再好不过了:冷月狼。而且,在百家讲坛里,我知道了,他的脖子竟然能180度大转弯!可以人往前走,头往后看。我还知道了,曹操怕有人杀他,竟然装做梦里杀人!事情是这样的:曹操当了丞相,兴奋不已,但是他怕有人会在夜里来此杀他,就对他的手下说:“我最近不知得了什么病,经常梦见我在梦里杀人!”有一天晚上,他在睡觉,他的手下把他的被子盖好来,他听到了声音,“刷”的一声拔出剑,眼睛还闭着,就一刀把那人的脑袋给割掉了!第二天早晨,他看见他杀的人,还一直在装,问其他人,说:“谁杀了我的兄弟!”其他人都说是他自己杀的,他就对他们说,没办法,他会梦中杀人。这起到了杀一儆百,杀鸡儆猴的作用,让别人不敢靠近他,这也充分的体现了曹操这种多疑的心。
百家讲坛里讲的都十分有道理,我还要去看咯,拜拜!
【篇三:《百家讲坛》观后感作文】
今天看了百家讲坛,这次王立群教授主要讲的是“合纵连横”,说实话,刚刚听到这个词的确有点陌生,下面,我就向大家来说说什么叫合纵连横吧!
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与军事政策。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他游说六国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张仪曾经游说六国,让六国共同事奉秦国。秦在西方,六国在东方,东西相连,故称连横。
讲一个关于合纵连横的典故吧。公元前313年的一天,秦国的使臣张仪来到楚国,对楚怀王说:“秦王愿意与大王结成兄弟之国。大王如果能同齐国断交,秦国愿献地六百里,两国永远与好。”楚怀王听了非常高兴,便一口答应下来,并派使者同张仪一起来到秦国,打算接收土地。可是刚入秦国境内,张仪就假装从车上摔下来,称病不出,拒绝会见楚国的使者。楚怀王见秦王迟迟不肯献地,以为秦王担心楚与齐的断交不够彻底,于是又派人北上大骂齐王。齐王被惹怒了,坚决与楚国绝交,并且与秦国建立了联盟关系。当楚使再次向张仪索讨献地时,张仪却说:“哪有六百里地献给你们,一定是听错了,只有六里宽嘛。”楚怀王发觉上了当,决定发兵攻秦,结果受到秦、齐两国夹攻,楚国大败而归。接着,在蓝田交战中,楚国又被秦国打败,割给秦国两个城市。从此,楚国就一蹶不振。这就是张仪采用连横政策,帮助秦王离间敌国联盟,扩张秦国势力的典型例子。
合纵连横就是一种外交的国策选择,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其历史作用受到人们的重视,也是智慧的一种表现。
【篇四:百家讲坛观后感】
我是《百家讲坛》一名忠实的小“坛友”,收看这个节目已经两三年了。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个节目增长了我的知识,开拓了我的视野,使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最近一期节目是河南大学的王立群教授讲的“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有人说秦始皇是一个暴君,暴虐无道,也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名垂青史。听了王教授精辟的讲解与独到的见解,我对秦始皇有了新的认识,也了解了许多这位“始皇帝”鲜为人知的故事。
世人对秦始皇的功过评说不一。他有许多伟大的功绩,像众所周知的灭六国、统一度量衡、文字与货币、统一车轨、修建驰道与水路等等。并且秦始皇身上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一次,秦始皇派兵攻打楚国,由于没有听取老将军王翦的意见,而是派遣了没有经验的李信,李信大败而归,秦始皇事后非常后悔,便亲自去王翦家认错,请王翦亲征伐楚。这件事反映出秦始皇知错就改的品质与他宽厚的胸襟气度。
当然秦始皇犯的错误也不少,他增加税赋,刑法严苛,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甚至听信术士的邪说歪道,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使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他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虽然保卫了领土,并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遗迹,却也埋葬了无数的生命,家喻户晓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就是百姓们对秦始皇暴政的控诉。
王立群教授还告诉我们,“焚书坑儒”这个典故也是有争议的。“焚书”应该是指焚烧经书,“儒”并不是指儒家的读书人,而是算命的人,也就是“焚经书,坑术士”,这是后人对秦始皇的误解。除此之外,我还知道了与秦朝有关的“奇货可居”、“指鹿为马”、“图穷匕见”等成语的由来,真是令我受益匪浅。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个节目呢?那么每天中午12点45分,我们就相约《百家讲坛》吧!
【篇五:观《百家讲坛》有感 】
今年寒假,我为了增长知识,经常看《百家讲坛》这个节目。它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知识,启发了我们的心灵,架起了通向百姓的桥梁…… 它带领着我们穿越时空,回到过去,让我们了解了我国5千年的历史,了解了古代伟大人物的故事,了解了我们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看了百家讲坛我知道了不少,本以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就是真正的三国,因为《三国演义》把东汉末年的战事夸张的淋漓尽致,自从听了易中天教授品论《三国演义》后才知道真正的三国并不是那么惊心动魄,只是少了几分精彩,多了几分阴险。 《三国演义》里把诸葛亮说成了一个神机妙算的智多星,关羽、马超等一帮文武双全的武武将成了诸葛亮手中的一线木偶,只需在危急时刻打开诸葛亮预先准备好的锦囊,依计行事,就可以安然退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把那些文武双全的文臣武将贬得是一文不值。在《易中天品三国》中,易中天把三国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展现在我们眼前,其实与其说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不如说诸葛亮是一个杰出政治家。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这些精彩的故事都是罗贯中为了使《三国演义》更加的好看,而胡编乱造的。
我觉得《百家讲坛》除了《易中天品三国》,还有更加精彩的评述,比如说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王立群的《品汉代风云人物》……这些都是大师级人物在百家讲坛上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且有自己的观点来证实真正的历史。我渐渐喜欢上了历史,所以我就要尽量多看历史节目,来丰富我的历史知识!
【篇六:百家讲坛观后感】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与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人生在世,面对生活、工作的种种不公,除了检讨自己“三省吾身”之外,或行我们更多的是包容,于丹在谈到孔子“仁者不惑”时讲到,“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小了”。面对那些“利”字当头的人,或许我们更应该坦荡处之、平淡视之、淡漠待之,正所谓有容乃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里面所教给我们的这种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与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
总之,在当今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社会潮流中读于丹的论语心得,真的能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人陶醉,给人以启迪。与友宽容,与同事宽容,与亲人宽容,与生活中一切给予宽容,播种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我想收获的就是一种熠熠生辉、一种与谐的美。宽容是人生的哲学,但更是一种境界吧。
【篇七:百家讲坛观后感】
《百家讲坛》观后感我很喜欢看《百家讲坛》,《百家讲坛》里面给我们分析了书里的内容,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鲁智深系列里拳打镇关西那段。我最喜欢的是描写鲁智深打镇关西的那段话。
那段话是这样写的:“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又只一拳,太阳穴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鲁达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掸不得。”这段话让我记忆犹新。鲍中山教授讲,它把鲁智深打人的情节描写得生动具体。鲁智深一共打了三拳,第一拳里面“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把那血肉模糊的画面描写了出来。
鼻子,是用来闻味道的,所以打到鼻子,才会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第二拳在眼睛那里,“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眼睛是用来看东西的,打到了眼睛,色彩就全出来了。第三拳是打到太阳穴上。“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打到了太阳穴上,又会怎样呢?磬儿、钹儿、铙儿的声音都出来了。为什么《水浒传》里每写到搏斗厮杀的地方,总写得很血腥呢?鲍中山教授说,作者施耐庵生长的时代,战火不断,充满了战争。所以他才会把厮杀的画面写得那么血腥。我们一定要热爱与平,制止战争,世界才会更美好。
我很喜欢看《百家讲坛》,《百家讲坛》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还让我更喜欢看书,喜欢了解历史。我以后一定要多看《百家讲坛》。
【篇八:百家讲坛观后感】
回家有一段时间了,除了与哥们在一起抽烟,侃大山,就是看电视了,说实在的啊,电视上是真的.没有什么好节目啊,电视剧还是以前那几个,翻来覆去的,这帮电视台也不知道烦不烦,一部春光灿烂猪八戒,每次放假在家看电视都能看到它,或许是它足够经典吧,可是再经典的看来看去,真是倒胃口!
拿着遥控板,把所有的电视台循环一遍,就是锁定不了要看的节目!前些日子,也就是几天前吧,CCTV10的百家讲坛把我吸引住了(真是不容易啊),那里正在由北师大第2附中的高级教师 纪连海 (当时我怀疑他跟他要讲的主人公有血缘关系,要不然他怎么研究的那么透啊?!) 正说纪哓岚。提起纪哓岚,估计很多人会想到由张国立,张铁林,王刚这个铁三角倾力奉贤的铁齿铜牙纪晓岚123。但是纪老师口中真实的纪晓岚可是 跟电视荧屏上的纪晓岚出入很大啊,可以说的上是天上地下,也正是这点把我牢牢的固定在了CCTV10的这个百家讲坛的节目中,我每天例行公事般的12点45准时收看,晚上的重播也不放过!
其实当百家讲坛这个节目开门见山的指出很多纪晓岚本人跟电视上的他截然相反的事实的时候,我并不觉得意外,毕竟电视剧是门艺术,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这里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夸张。但是当把这些事实再跟电视剧里的情节一对照,觉得是很有意思的事,既能加深对纪晓岚这个历史人物的了解,又能锻炼一下自己的思维,何乐而不为呢?!
首先,电视剧里张国立塑造的纪晓岚是个刚正不阿的大臣,但是真实的纪晓岚呢,走漏风声,阻止朝廷抄查卢见曾,刚开始还觉得有点莫名其妙,他何必救卢给自己找麻烦呢,后来明白了,他的大女儿嫁给了卢的孙子卢荫文,且不说他与卢见增有亲戚关系,就算他不为这个救卢,他也得为他的女儿着想吧,万一乾隆一怒之下对卢见增株连九族,老纪的大女儿肯定也会上断头台的,所以他必须救他女儿的,无论是看在他与卢是亲戚的关系,还是为了救他的女儿的父母心,他这样做是符合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亲情至上的一种为人处世的宗旨吧!在我们国家最不好还的债是亲情债,最不好过的关也是亲情关,历史上的那些在官场上铁面无私,六亲不认的大臣能有几个,或许会想到包拯,那也是个艺术塑造的人物,一切都是未知的。
纪连海说过这么个纪晓岚的讽刺别人的故事,一个中书科想请教他对个对子,上联是:水部失火,金XX大兴土木!这个中书科是南方人,但是却长的像北方人,纪就对:南人北相,中书科什么东西!你说可气不可气啊!而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面对这个也有描述,但是不是这样的,对于这个细节我记得很清楚的,电视里面是与申给纪出的这个上联想刁难一下老纪,老纪看看与申,张口就说:北人南相,与中堂什么东西!哈哈,当时与申这个大贪官立马无语ING!
唯一遗憾的是,关于老纪的故事要到3月才能继续了,那时候我就开学了,看不上了,我也无语ING!
【关于百家讲坛的观后感作文】
《百家讲坛观后感600字》
百家讲坛观后感600字3篇
《百家讲坛》栏目宗旨为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选择观众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选题。观后感写法上,可采用夹叙夹议的形式,“叙”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或词句叙述出来,“议”就是抒发自己的感受。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百家讲坛观后感600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百家讲坛观后感600字篇1
我们班一起看的这个节目,感觉相当精彩。因为《百家讲坛》是一个老少皆宜的节目,在这里,教授们幽默风趣,绘声绘色的演讲,常常使我们在快乐中收获知识。
以前我看过了《百家讲坛》的一个系列片,是《跟司马懿学管理》,主讲是赵玉平。其中的两个故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空城计”这个故事相比大家都熟悉。别人看了这个故事,都只为诸葛亮的机智勇敢而称赞不已,但谁会想到站在司马懿的角度去考虑这件事。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司马懿的一个特点——谨慎。他是因为害怕诸葛亮有埋伏,而令自己和十五万大军,被仅仅拥有两千余人给吓走了。这足以看出司马懿的谨慎,如果没有百分之一百的把握,他是绝对不会去冒险去做任何事。若是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就是一个普通的小市民,整天靠领死工资过日子,积攒下来的钱,要么存银行,要么买国债,连房子有时都怕贬值不敢买。相反就是一些敢于投资的人,这种人占社会的小部分,宁可倾家荡产也要搏一搏,这种人要么落入人生中的最低谷,要么一举成为社会上的成功人士,这种人是敢于冒险的。司马懿就是现在的普通小市民,畏首畏尾,当他听说诸葛亮的实际兵力时,就像一个不肯投资的小市民,当听说自己不肯投资的东西现在能够赚一大笔钱一样,肠子都悔青了。
司马懿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忍耐。《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是这样的:诸葛亮为了激司马懿出战,于是便给司马懿送去了女人的衣服,司马懿的部下纷纷要求出战,可是司马懿却忍住了,一直等到诸葛亮死,司马懿才放心大胆地调兵攻击。同样,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司马懿是个能干大事的人,他能伸能缩。,有时能有大丈夫的气概,有时又能给人装孙子,等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再一拳把你打翻在地,反咬一口,这种人,用“心狠手辣”来形容毫不为过,可正是这种像司马懿一样心狠手辣,能伸能屈的,在当今社会才是干大事的人。
《百家讲坛》是一个精彩的节目,它让我们收获知识,做人的道理,我爱看《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观后感600字篇2
百家讲坛观后感我很喜欢看百家讲坛,百家讲坛里面给我们分析了书里的内容,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鲁智深系列里拳打镇关西那段。我最喜欢的是描写鲁智深打镇关西的那段话。
那段话是这样写的:“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又只一拳,太阳穴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鲁达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掸不得。”这段话让我记忆犹新。鲍中山教授讲,它把鲁智深打人的情节描写得生动具体。鲁智深一共打了三拳,第一拳里面“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把那血肉模糊的画面描写了出来。
鼻子,是用来闻味道的,所以打到鼻子,才会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第二拳在眼睛那里,“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眼睛是用来看东西的,打到了眼睛,色彩就全出来了。第三拳是打到太阳穴上。“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打到了太阳穴上,又会怎样呢?磬儿、钹儿、铙儿的声音都出来了。为什么水浒传里每写到搏斗厮杀的地方,总写得很血腥呢?鲍中山教授说,作者施耐庵生长的时代,战火不断,充满了战争。所以他才会把厮杀的画面写得那么血腥。我们一定要热爱和平,制止战争,世界才会更美好。
我很喜欢看百家讲坛,百家讲坛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还让我更喜欢看书,喜欢了解历史。我以后一定要多看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观后感600字篇3
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主要讲的是贞观之治之李世民夺位。当时汉高祖时期,皇帝李渊治国有方,当时全国上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这时,李世民就起了夺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齐王开刀,他设计计谋在玄武门把太子和齐王杀了。这就是所谓的玄武门政变。为什么当时皇帝不处罚李世民呢?是因为他的声望太高了,杀了他天下就会暴乱。杀了齐王和太子后,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员大将去找皇帝要兵权。当时,皇帝和几个大臣在划船,看见一名全副武装的将士来到他的面前,就被吓着了,明白了此人的来意,但皇帝还是故作镇静地问他:你来干什么?此人就说外面有人生乱,请你把兵权交给秦王,让他来统一安排,全部听从他的指挥,旁边两位大臣也帮李世民说好话,皇帝没有办法,也只有交了兵权。
从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让了,因为当时兵权就等于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帝。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他篡位,有的又说是继位。史书是史书,说法归说法,我认为李世民的做法是错的。因为他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杀兄囚父。虽然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却失去了手足、父子亲情。
百家讲坛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栏目。从纪连海的《正说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国》。这几天我就关注着于丹教授的《论语》。《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孔子说,一个人要有人格的尊严。他不提倡以怨抱怨。因为冤冤相报何时了?他也不提倡以德抱怨。他说那是一种浪费。是对人生的浪费。试想,人家很对不起你,可是你仍然忍辱负重,还在那里对他人宽容,忍让,会让那人感到你是可欺的。这样会让那个人瞧不起你的,你要用你的公正,磊落的人格,既不是德,也不是怨,要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有用的地方。因为人生有限,生也有涯。光明磊落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于丹教授把孔子说的文言文给予大家解释得惟妙惟肖。让人容易懂得为人处世道理,她讲述的人生哲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所以我认真做着笔记。
纪连海讲的《纪晓岚之谜》最好看,通过《纪晓岚之谜》我知道了纪晓岚先当官,然后犯了错误,被发配到新疆。在去新疆的路上,他写了好多好多文章,后被编成《阅微草堂笔记》。纪晓岚在新疆待了两年,因为要编《四库全书》,又被调回到北京。《四库全书》编了十年,编书特别辛苦,十年中还累死了好多人,幸好纪晓岚没死。这部书总共写了七卷,保存到了中国的七个地方,有北京颐和园,北京故宫,台北,沈阳等。后来,有几个地方的书因为外国人的侵略被烧毁,还有几个地方的书全部保存到现在。通过这个讲坛,我的脑子里又增加了许多知识。我想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也登上讲坛,为大家讲知识。
《我们的大学百家讲坛观后感》
我们的大学百家讲坛观后感5篇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推出的讲座节目。 该节目由易中天、于丹、王立群、刘心武、周汝昌等担任嘉宾,旨为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观后感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我们的大学百家讲坛观后感”,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我们的大学百家讲坛观后感篇1
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主要讲的是贞观之治之李世民夺位。当时汉高祖时期,皇帝李渊治国有方,当时全国上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这时,李世民就起了夺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齐王开刀,他设计计谋在玄武门把太子和齐王杀了。这就是所谓的玄武门政变。为什么当时皇帝不处罚李世民呢?是因为他的声望太高了,杀了他天下就会暴乱。杀了齐王和太子后,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员大将去找皇帝要兵权。当时,皇帝和几个大臣在划船,看见一名全副武装的将士来到他的面前,就被吓着了,明白了此人的来意,但皇帝还是故作镇静地问他:你来干什么?此人就说外面有人生乱,请你把兵权交给秦王,让他来统一安排,全部听从他的指挥,旁边两位大臣也帮李世民说好话,皇帝没有办法,也只有交了兵权。
从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让了,因为当时兵权就等于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帝。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他篡位,有的又说是继位。史书是史书,说法归说法,我认为李世民的做法是错的。因为他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杀兄囚父。虽然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却失去了手足、父子亲情。
百家讲坛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栏目。从纪连海的《正说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国》。这几天我就关注着于丹教授的《论语》。《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孔子说,一个人要有人格的尊严。他不提倡以怨抱怨。因为冤冤相报何时了?他也不提倡以德抱怨。他说那是一种浪费。是对人生的浪费。试想,人家很对不起你,可是你仍然忍辱负重,还在那里对他人宽容,忍让,会让那人感到你是可欺的。这样会让那个人瞧不起你的,你要用你的公正,磊落的人格,既不是德,也不是怨,要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有用的地方。因为人生有限,生也有涯。光明磊落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于丹教授把孔子说的文言文给予大家解释得惟妙惟肖。让人容易懂得为人处世道理,她讲述的人生哲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所以我认真做着笔记。
纪连海讲的《纪晓岚之谜》最好看,通过《纪晓岚之谜》我知道了纪晓岚先当官,然后犯了错误,被发配到新疆。在去新疆的路上,他写了好多好多文章,后被编成《阅微草堂笔记》。纪晓岚在新疆待了两年,因为要编《四库全书》,又被调回到北京。《四库全书》编了十年,编书特别辛苦,十年中还累死了好多人,幸好纪晓岚没死。这部书总共写了七卷,保存到了中国的七个地方,有北京颐和园,北京故宫,台北,沈阳等。后来,有几个地方的书因为外国人的侵略被烧毁,还有几个地方的书全部保存到现在。通过这个讲坛,我的脑子里又增加了许多知识。我想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也登上讲坛,为大家讲知识。
我们的大学百家讲坛观后感篇2
我们班一起看的这个节目,感觉相当精彩。因为《百家讲坛》是一个老少皆宜的节目,在这里,教授们幽默风趣,绘声绘色的演讲,常常使我们在快乐中收获知识。
以前我看过了《百家讲坛》的一个系列片,是《跟司马懿学管理》,主讲是赵玉平。其中的两个故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空城计”这个故事相比大家都熟悉。别人看了这个故事,都只为诸葛亮的机智勇敢而称赞不已,但谁会想到站在司马懿的角度去考虑这件事。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司马懿的一个特点——谨慎。他是因为害怕诸葛亮有埋伏,而令自己和十五万大军,被仅仅拥有两千余人给吓走了。这足以看出司马懿的谨慎,如果没有百分之一百的把握,他是绝对不会去冒险去做任何事。若是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就是一个普通的小市民,整天靠领死工资过日子,积攒下来的钱,要么存银行,要么买国债,连房子有时都怕贬值不敢买。相反就是一些敢于投资的人,这种人占社会的小部分,宁可倾家荡产也要搏一搏,这种人要么落入人生中的最低谷,要么一举成为社会上的成功人士,这种人是敢于冒险的。司马懿就是现在的普通小市民,畏首畏尾,当他听说诸葛亮的实际兵力时,就像一个不肯投资的小市民,当听说自己不肯投资的东西现在能够赚一大笔钱一样,肠子都悔青了。
司马懿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忍耐。《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是这样的:诸葛亮为了激司马懿出战,于是便给司马懿送去了女人的衣服,司马懿的部下纷纷要求出战,可是司马懿却忍住了,一直等到诸葛亮死,司马懿才放心大胆地调兵攻击。同样,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司马懿是个能干大事的人,他能伸能缩。,有时能有大丈夫的气概,有时又能给人装孙子,等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再一拳把你打翻在地,反咬一口,这种人,用“心狠手辣”来形容毫不为过,可正是这种像司马懿一样心狠手辣,能伸能屈的,在当今社会才是干大事的人。
《百家讲坛》是一个精彩的节目,它让我们收获知识,做人的道理,我爱看《百家讲坛》
我们的大学百家讲坛观后感篇3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人生在世,面对生活、工作的种.种不公,除了检讨自己“三省吾身”之外,或行我们更多的是包容,于丹在谈到孔子“仁者不惑”时讲到,“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小了”。面对那些“利”字当头的人,或许我们更应该坦荡处之、平淡视之、淡漠待之,正所谓有容乃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里面所教给我们的这种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
总之,在当今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社会潮流中读于丹的论语心得,真的能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人陶醉,给人以启迪。与友宽容,与同事宽容,与亲人宽容,与生活中一切给予宽容,播种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我想收获的就是一种熠熠生辉、一种和谐的美。宽容是人生的哲学,但更是一种境界吧。
我们的大学百家讲坛观后感篇4
今天,我观看了《百家讲坛》的王立群读史记的秦始皇系列。我觉得秦始皇之所以能统一天下的原因,是由许多人的智慧和汗水换来的,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从秦国的祖先秦穆公开始,就一直在发动对外战争以及与六国的交涉。先王在百里奚、蹇叔的辅佐下确定了秦国的发展方向。秦国在向西扩张势力的同时也遇到了重重困难,苏秦的“连横”(苏秦起初以“连横”游说秦,但秦没接受,后以“合纵散横”对付秦)对付秦国的方法传入秦国后,令秦国束手无策,最后,由张仪出谋划策确立了“远交近攻”的长远战略方针,在战国末期,由秦始皇、丞相李斯、姚贾联合确立了统一天下的大计,并且这个大计与韩非之死密切相关,制定出“军事”“金钱”双管齐下的总攻略。用武力占领城市,用金钱收买他国重臣。秦王用这一方法只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就将六国统一了。
我觉得,秦始皇能成功地统一天下离不开一群精忠报国的文武大丞和谋士,王翦父子是战国中赫赫有名的两员大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他们不但精通用兵之道,也会一些谋略。正是王剪父子辛勤汗水,战国七雄中的五国都是被他们消灭,白起、张仪、百里奚、蹇叔、吕不韦、李斯等都是精忠报国的,为了祖国而不停奋斗精神的人。这让我想起我们伟大的子弟兵—解放军,正是他们保家卫国,抗洪行动圆满成功,抗震救灾行动成功落下帷幕,正是他们在那废墟中抢救出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在抗震救灾行动中人民解放军不顾地势的险恶,天气的恶劣,尽自己最快的速度抵达了难区。到达了灾区,也要日夜不停地移开沉重的石头,救出伤员,直到双手磨出了血,腿脚筋疲力尽,仍坚持在第一线,为的是救出老百姓。
其实,《百家讲坛》讲的事实上是人性,让我们从事件中去感悟人生的哲理,怎样做一个更好,更完美,对社会有用的人。如果这个社会懂得如何报国,如何关爱社会、集体和他人,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战争,而是和平与美好!
我们的大学百家讲坛观后感篇5
百家讲坛观后感我很喜欢看百家讲坛,百家讲坛里面给我们分析了书里的内容,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鲁智深系列里拳打镇关西那段。我最喜欢的是描写鲁智深打镇关西的那段话。
那段话是这样写的:“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又只一拳,太阳穴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鲁达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掸不得。”这段话让我记忆犹新。鲍中山教授讲,它把鲁智深打人的情节描写得生动具体。鲁智深一共打了三拳,第一拳里面“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把那血肉模糊的画面描写了出来。
鼻子,是用来闻味道的,所以打到鼻子,才会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第二拳在眼睛那里,“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眼睛是用来看东西的,打到了眼睛,色彩就全出来了。第三拳是打到太阳穴上。“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打到了太阳穴上,又会怎样呢?磬儿、钹儿、铙儿的声音都出来了。为什么水浒传里每写到搏斗厮杀的地方,总写得很血腥呢?鲍中山教授说,作者施耐庵生长的时代,战火不断,充满了战争。所以他才会把厮杀的画面写得那么血腥。我们一定要热爱和平,制止战争,世界才会更美好。
我很喜欢看百家讲坛,百家讲坛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还让我更喜欢看书,喜欢了解历史。我以后一定要多看百家讲坛。
《苏轼百家讲坛观后感》
苏轼百家讲坛观后感3篇
《百家讲坛》选择观众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选题。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观后感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苏轼百家讲坛观后感”,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苏轼百家讲坛观后感篇1
我们班一起看的这个节目,感觉相当精彩。因为《百家讲坛》是一个老少皆宜的节目,在这里,教授们幽默风趣,绘声绘色的演讲,常常使我们在快乐中收获知识。
以前我看过了《百家讲坛》的一个系列片,是《跟司马懿学管理》,主讲是赵玉平。其中的两个故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空城计”这个故事相比大家都熟悉。别人看了这个故事,都只为诸葛亮的机智勇敢而称赞不已,但谁会想到站在司马懿的角度去考虑这件事。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司马懿的一个特点——谨慎。他是因为害怕诸葛亮有埋伏,而令自己和十五万大军,被仅仅拥有两千余人给吓走了。这足以看出司马懿的谨慎,如果没有百分之一百的把握,他是绝对不会去冒险去做任何事。若是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就是一个普通的小市民,整天靠领死工资过日子,积攒下来的钱,要么存银行,要么买国债,连房子有时都怕贬值不敢买。相反就是一些敢于投资的人,这种人占社会的小部分,宁可倾家荡产也要搏一搏,这种人要么落入人生中的最低谷,要么一举成为社会上的成功人士,这种人是敢于冒险的。司马懿就是现在的普通小市民,畏首畏尾,当他听说诸葛亮的实际兵力时,就像一个不肯投资的小市民,当听说自己不肯投资的东西现在能够赚一大笔钱一样,肠子都悔青了。
司马懿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忍耐。《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是这样的:诸葛亮为了激司马懿出战,于是便给司马懿送去了女人的衣服,司马懿的部下纷纷要求出战,可是司马懿却忍住了,一直等到诸葛亮死,司马懿才放心大胆地调兵攻击。同样,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司马懿是个能干大事的人,他能伸能缩。,有时能有大丈夫的气概,有时又能给人装孙子,等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再一拳把你打翻在地,反咬一口,这种人,用“心狠手辣”来形容毫不为过,可正是这种像司马懿一样心狠手辣,能伸能屈的,在当今社会才是干大事的人。
《百家讲坛》是一个精彩的节目,它让我们收获知识,做人的道理,我爱看《百家讲坛》
苏轼百家讲坛观后感篇2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人生在世,面对生活、工作的种.种不公,除了检讨自己“三省吾身”之外,或行我们更多的是包容,于丹在谈到孔子“仁者不惑”时讲到,“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小了”。面对那些“利”字当头的人,或许我们更应该坦荡处之、平淡视之、淡漠待之,正所谓有容乃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里面所教给我们的这种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
总之,在当今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社会潮流中读于丹的论语心得,真的能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人陶醉,给人以启迪。与友宽容,与同事宽容,与亲人宽容,与生活中一切给予宽容,播种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我想收获的就是一种熠熠生辉、一种和谐的美。宽容是人生的哲学,但更是一种境界吧。
苏轼百家讲坛观后感篇3
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主要讲的是贞观之治之李世民夺位。当时汉高祖时期,皇帝李渊治国有方,当时全国上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这时,李世民就起了夺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齐王开刀,他设计计谋在玄武门把太子和齐王杀了。这就是所谓的玄武门政变。为什么当时皇帝不处罚李世民呢?是因为他的声望太高了,杀了他天下就会暴乱。杀了齐王和太子后,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员大将去找皇帝要兵权。当时,皇帝和几个大臣在划船,看见一名全副武装的将士来到他的面前,就被吓着了,明白了此人的来意,但皇帝还是故作镇静地问他:你来干什么?此人就说外面有人生乱,请你把兵权交给秦王,让他来统一安排,全部听从他的指挥,旁边两位大臣也帮李世民说好话,皇帝没有办法,也只有交了兵权。
从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让了,因为当时兵权就等于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帝。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他篡位,有的又说是继位。史书是史书,说法归说法,我认为李世民的做法是错的。因为他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杀兄囚父。虽然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却失去了手足、父子亲情。
百家讲坛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栏目。从纪连海的《正说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国》。这几天我就关注着于丹教授的《论语》。《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孔子说,一个人要有人格的尊严。他不提倡以怨抱怨。因为冤冤相报何时了?他也不提倡以德抱怨。他说那是一种浪费。是对人生的浪费。试想,人家很对不起你,可是你仍然忍辱负重,还在那里对他人宽容,忍让,会让那人感到你是可欺的。这样会让那个人瞧不起你的,你要用你的公正,磊落的人格,既不是德,也不是怨,要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有用的地方。因为人生有限,生也有涯。光明磊落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于丹教授把孔子说的文言文给予大家解释得惟妙惟肖。让人容易懂得为人处世道理,她讲述的人生哲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所以我认真做着笔记。
纪连海讲的《纪晓岚之谜》最好看,通过《纪晓岚之谜》我知道了纪晓岚先当官,然后犯了错误,被发配到新疆。在去新疆的路上,他写了好多好多文章,后被编成《阅微草堂笔记》。纪晓岚在新疆待了两年,因为要编《四库全书》,又被调回到北京。《四库全书》编了十年,编书特别辛苦,十年中还累死了好多人,幸好纪晓岚没死。这部书总共写了七卷,保存到了中国的七个地方,有北京颐和园,北京故宫,台北,沈阳等。后来,有几个地方的书因为外国人的侵略被烧毁,还有几个地方的书全部保存到现在。通过这个讲坛,我的脑子里又增加了许多知识。我想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也登上讲坛,为大家讲知识。
《百家讲坛视频观后感》
百家讲坛视频观后感4篇
《百家讲坛》多以文化题材为主,并较多涉及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具有科普历史知识及深入点评讲解的作用。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百家讲坛视频观后感”,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百家讲坛视频观后感篇1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人生在世,面对生活、工作的种.种不公,除了检讨自己“三省吾身”之外,或行我们更多的是包容,于丹在谈到孔子“仁者不惑”时讲到,“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小了”。面对那些“利”字当头的人,或许我们更应该坦荡处之、平淡视之、淡漠待之,正所谓有容乃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里面所教给我们的这种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
总之,在当今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社会潮流中读于丹的论语心得,真的能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人陶醉,给人以启迪。与友宽容,与同事宽容,与亲人宽容,与生活中一切给予宽容,播种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我想收获的就是一种熠熠生辉、一种和谐的美。宽容是人生的哲学,但更是一种境界吧。
百家讲坛视频观后感篇2
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主要讲的是贞观之治之李世民夺位。当时汉高祖时期,皇帝李渊治国有方,当时全国上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这时,李世民就起了夺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齐王开刀,他设计计谋在玄武门把太子和齐王杀了。这就是所谓的玄武门政变。为什么当时皇帝不处罚李世民呢?是因为他的声望太高了,杀了他天下就会暴乱。杀了齐王和太子后,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员大将去找皇帝要兵权。当时,皇帝和几个大臣在划船,看见一名全副武装的将士来到他的面前,就被吓着了,明白了此人的来意,但皇帝还是故作镇静地问他:你来干什么?此人就说外面有人生乱,请你把兵权交给秦王,让他来统一安排,全部听从他的指挥,旁边两位大臣也帮李世民说好话,皇帝没有办法,也只有交了兵权。
从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让了,因为当时兵权就等于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帝。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他篡位,有的又说是继位。史书是史书,说法归说法,我认为李世民的做法是错的。因为他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杀兄囚父。虽然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却失去了手足、父子亲情。
百家讲坛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栏目。从纪连海的《正说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国》。这几天我就关注着于丹教授的《论语》。《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孔子说,一个人要有人格的尊严。他不提倡以怨抱怨。因为冤冤相报何时了?他也不提倡以德抱怨。他说那是一种浪费。是对人生的浪费。试想,人家很对不起你,可是你仍然忍辱负重,还在那里对他人宽容,忍让,会让那人感到你是可欺的。这样会让那个人瞧不起你的,你要用你的公正,磊落的人格,既不是德,也不是怨,要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有用的地方。因为人生有限,生也有涯。光明磊落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于丹教授把孔子说的文言文给予大家解释得惟妙惟肖。让人容易懂得为人处世道理,她讲述的人生哲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所以我认真做着笔记。
纪连海讲的《纪晓岚之谜》最好看,通过《纪晓岚之谜》我知道了纪晓岚先当官,然后犯了错误,被发配到新疆。在去新疆的路上,他写了好多好多文章,后被编成《阅微草堂笔记》。纪晓岚在新疆待了两年,因为要编《四库全书》,又被调回到北京。《四库全书》编了十年,编书特别辛苦,十年中还累死了好多人,幸好纪晓岚没死。这部书总共写了七卷,保存到了中国的七个地方,有北京颐和园,北京故宫,台北,沈阳等。后来,有几个地方的书因为外国人的侵略被烧毁,还有几个地方的书全部保存到现在。通过这个讲坛,我的脑子里又增加了许多知识。我想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也登上讲坛,为大家讲知识。
百家讲坛视频观后感篇3
今天,我观看了《百家讲坛》的王立群读史记的秦始皇系列。我觉得秦始皇之所以能统一天下的原因,是由许多人的智慧和汗水换来的,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从秦国的祖先秦穆公开始,就一直在发动对外战争以及与六国的交涉。先王在百里奚、蹇叔的辅佐下确定了秦国的发展方向。秦国在向西扩张势力的同时也遇到了重重困难,苏秦的“连横”(苏秦起初以“连横”游说秦,但秦没接受,后以“合纵散横”对付秦)对付秦国的方法传入秦国后,令秦国束手无策,最后,由张仪出谋划策确立了“远交近攻”的长远战略方针,在战国末期,由秦始皇、丞相李斯、姚贾联合确立了统一天下的大计,并且这个大计与韩非之死密切相关,制定出“军事”“金钱”双管齐下的总攻略。用武力占领城市,用金钱收买他国重臣。秦王用这一方法只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就将六国统一了。
我觉得,秦始皇能成功地统一天下离不开一群精忠报国的文武大丞和谋士,王翦父子是战国中赫赫有名的两员大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他们不但精通用兵之道,也会一些谋略。正是王剪父子辛勤汗水,战国七雄中的五国都是被他们消灭,白起、张仪、百里奚、蹇叔、吕不韦、李斯等都是精忠报国的,为了祖国而不停奋斗精神的人。这让我想起我们伟大的子弟兵—解放军,正是他们保家卫国,抗洪行动圆满成功,抗震救灾行动成功落下帷幕,正是他们在那废墟中抢救出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在抗震救灾行动中人民解放军不顾地势的险恶,天气的恶劣,尽自己最快的速度抵达了难区。到达了灾区,也要日夜不停地移开沉重的石头,救出伤员,直到双手磨出了血,腿脚筋疲力尽,仍坚持在第一线,为的是救出老百姓。
其实,《百家讲坛》讲的事实上是人性,让我们从事件中去感悟人生的哲理,怎样做一个更好,更完美,对社会有用的人。如果这个社会懂得如何报国,如何关爱社会、集体和他人,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战争,而是和平与美好!
百家讲坛视频观后感篇4
百家讲坛观后感我很喜欢看百家讲坛,百家讲坛里面给我们分析了书里的内容,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鲁智深系列里拳打镇关西那段。我最喜欢的是描写鲁智深打镇关西的那段话。
那段话是这样写的:“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又只一拳,太阳穴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鲁达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掸不得。”这段话让我记忆犹新。鲍中山教授讲,它把鲁智深打人的情节描写得生动具体。鲁智深一共打了三拳,第一拳里面“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把那血肉模糊的画面描写了出来。
鼻子,是用来闻味道的,所以打到鼻子,才会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第二拳在眼睛那里,“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眼睛是用来看东西的,打到了眼睛,色彩就全出来了。第三拳是打到太阳穴上。“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打到了太阳穴上,又会怎样呢?磬儿、钹儿、铙儿的声音都出来了。为什么水浒传里每写到搏斗厮杀的地方,总写得很血腥呢?鲍中山教授说,作者施耐庵生长的时代,战火不断,充满了战争。所以他才会把厮杀的画面写得那么血腥。我们一定要热爱和平,制止战争,世界才会更美好。
我很喜欢看百家讲坛,百家讲坛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还让我更喜欢看书,喜欢了解历史。我以后一定要多看百家讲坛。
《集百家之所长作文700字》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应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集百家之所长,让自己更加丰富而多彩。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正是中华文明五千年来源远流长的原因。五千年来中华文明不断与其他文明接触,各民族文化不断发生碰撞,相互借鉴集百家之所长,造就了经久不衰的伟大中华文明。
而在历史上文明险些断绝的事情也有鲜明的事例。清朝闭关锁国,以天主自居,万物自给自足的心态差点葬送中华文明,这正是没有借鉴文明的弊端。所以文明多才丰富是因相互借鉴造就的。
而现在,中国处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根据国情和自身发展需要,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相互借鉴,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奥斯卡金像奖的获得者莱昂纳多凭借影片《荒野猎人》终得所愿,但人们不知道的是他为之努力了22年。从小李子,到中年大叔杰克,22年的陪跑经历不可为不艰酸。在此期间,他多次获得提名,但他没有满足于眼前,不断借鉴学习。集百家之所长,丰富自身,最后终于收获成功。
最近大火的一位女士名叫李子柒。她荣获2019年度文明宣传奖。她自己拍摄的视频在国内外都大受欢迎。她为了拍好纪录片,不断借鉴与学习,向师傅学习兰州拉面的做法,五月酿桂花酒,自己做蛋黄酱。这样的李子柒值得称赞,没有人与生俱来就是这样,都是后天的学习与互相借鉴造就的。
李子柒的成功,莱昂纳多的开心,中华文明的发展无不提醒着我们只有集百家之所长,丰富自身,弥补自己的不足,才能得到美好。
集百家之所长,相互借鉴就像是杂交育种。通过收集各种优良性状于一身,得到更优秀的植株,袁隆平的超级水稻就是相互借鉴,集百家之所长,得到生物界所保留下来的优良品种。
文明发展需要集百家之所长,生物界物竞天择同样留下的是优良性状集中的个体。那么人们更应该以同样的态度,集百家之所长,让自己丰富多彩。
《西河慢·国庆随想》
大河水,
哺育三皇五帝,
春秋战国诸百家,
秦皇汉武,
唐宗宋祖泱央国,
蛮夷朝拜唯我。
千古恨,
庚子耻,
一恨更辱一恨,
南京马关接辛丑。
一朝五四,
吾民奋起三山争,
前仆后继不已。
南湖游船红星立,
屈辱百年身终站起,
纵有虎狼何惧?
今外疫情虐战尘起,
九州盛世独我具。
《我对汉字上了瘾》
你是龟骨上镌刻的花纹,是竹书上争鸣的百家,是瓶底汉隶仿前朝的飘逸,是书扉上浅浅的铅字淡淡的墨香。每当书写你时,我心中愉悦,每当看到你时,我心中自豪。我似乎对你上了瘾,汉字。
我震撼与你的魅力:楷书入钟,行书如风,草书起蛟龙。我沉醉于你的意境:唐诗浩瀚,宋词婉约,元曲俚俗,明清小说脍炙人口。如果离开了你,怎会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感动,怎会有“留取丹青照汗青”的英魂,怎会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无限憧憬。
在描红的课本上,我们一笔一画勾勒你的端庄,在翻动的唇舌中,我们一字一顿倾吐你的优雅。在活字印刷的刻本上,我们见识了你的古朴厚重。我无法离开你,似乎对你上了瘾。
在我们眼中,你是最美丽的。欧体“度之严谨,笔力险峻”,颜体“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展金,戈如发弩”。你带给我们享受,让人为你倾倒。
你是世界上最难学但最有意境的文字,“一周”既可以表示“一圈”,也可以表示“一星期”。你表达细腻,每一个词都拥有不少同胞兄弟。你脍炙人口,从诗经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毛泽东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年来,人们靠你交流沟通,传情达意,所有人都离不开你,你让我们上了瘾。
你是文章的基本组成,是中国文化体系的原始精灵。能否纯熟的运用你,是对每个文学爱好者的考验。你不同于其他文字,不是由几个简单的字母组成,而是象形意会形声字的搭配,一笔一划外,有无穷的意境。曹雪芹删阅数十载,才写成旷世之作《红楼梦》,司马迁忍辱负重,才成就“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这些传世佳作,都凝聚着作者的心血,丰富着读者的精神,让人吟诵千百年,欲罢不能,仿佛对你上了瘾。
在老乡的眼里,你是神圣的文化符号,一种诠释着他们所知甚少的大千世界的密码,怠慢不得,要捧着供着。至于识字的人,在他们眼里更是了不得的“知识分子”。他们崇敬你。
哦,文字,没有人能活的比你久,没有人能参透你的意蕴,你的美令人叹为观止,你的意蕴雄浑高远。哦,我似乎对你上了瘾。
《从袁腾飞说开去》
近来,央视百家讲坛又出现一位红人,叫袁腾飞。百家讲坛已经很少再看,特别是前一阵子传言百家讲坛“行将就木”时,决定不再看。说不再看,只可惜现在电视节目能上得了台面的实在太少,加上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也确实不乏幽默格调,倒也偶尔看看。袁腾飞主讲的是《两宋风云》,我也有幸看到一集,讲到的是宋徽宗挖地道找李师师的事,那天正好要写《理学与心学的探究》,正好用到这份材料。
虽然只看过这一集,但袁先生讲课的幽默与生趣也着实有所领会。袁腾飞刚刚出了一本新书《历史是什么玩意儿》,当中对明朝鞭挞得厉害,引起不少对明朝颇有好感的读者、网民的一致反对。要说对明朝有好感,大概都是《明朝那些事儿》的忠实粉丝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我也读过几本,本准备全部读完,但读电子版本实在太费精力,加之其精彩部分基本已经看完,自也暂时放下。
读过《明朝那些事儿》并且赞赏的朋友,大概都会对以往明朝的印象产生巨大的颠覆,明朝甚至变得可爱,明朝的皇帝也不像是鲁迅说的“无赖儿郎”。反对的人则会批他是胡说八道。我记得在书店看到《明朝那些事儿》的封面说作者是“以心写史”,倒也确是事实。我曾看到央视面对面栏目对当年明月的访谈,知道当年明月叫石锐。由于那次访谈,我对作者印象极好,这也促成我阅读《明朝那些事儿》的计划。
已故的美籍华人历史学家黄仁宇教授有本书叫《万历十五年》,在大陆很畅销,我上次在《读者》上看到一个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畅销书单,《万历十五年》在榜首。英文本的《万历十五年》在美国作为教材使用。黄仁宇先生的这本书之说也在大陆很畅销,或与其为文的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写史的方式有很大不同,很受西方是史学著作的影响。我看过一些西方汉学家,如李约瑟先生等的文章,与黄仁宇先生的书的为文方式有些类似。后来看到黄仁宇得一篇学术文章,知道其确实和李约瑟公有过合作。
对于《万历十五年》以及现在《明朝那些事儿》,学界颇有异议。黄仁宇先生写作《万历十五年》用了不少时间通览了《明实录》,加上先生毕竟是前辈,倒也颇得学界尊敬。至于当年明月,是泛八零后,又是网络博文作者起家,自然不大受学界待见。其实当年明月在史学上的确颇有造诣,我在央视的访谈中也了解到他浏览了大量的资料,大学时还迷过量子力学,肯于苦读。
石述思先生说:“结合历史经验和学界规律,搞学术的人一般活着时都很难为公众所知,而且在拒绝当大师的季羡林先生等仙逝以后,能耐着性子,伴着青灯黄卷认真当学者的人还有没有都是个问题。有也未必招公众待见。”
央视的百家讲坛似乎很适时地应运而生,一批学术超男、学术超女从之崛起,大概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易中天先生了。
要说易先生,大概是我上初一的时候红的,那时他主讲《品三国》,当时颇为喜欢他,我的不少朋友也很崇拜,视其为偶像。他讲课的风格也引起不少人模仿,到处都是历史老师“下台”的呼声。中国从来有个潜规则“人怕出名猪怕壮”,一时间批他、弄他的声音四面袭来。我偶然看到央视对他的一个访谈,他接受采访时的话倒也是我更对他喜欢,记得有一句“我在诗意描写的地方知道生活其实不是诗”,一度被我到处引用。
对学术界的文化人登陆电视传媒我向来是不反对的,我倒是很拥护一个观点“孔子活到今天,八成也会用电视来传播学术”。我从小学五年级左右开始看百家讲坛,至初三一直没断,07年还关注了余秋雨先生在凤凰卫视的《秋雨时分》。随着自身成长,对百家讲坛也有不少质疑,一段时间很是厌恶。我总有感觉,遵循着大众传播规律,学术超男(女)们披着“正史”外衣,通过先进视听手段书写着可歌可泣的当代野史。我们的公众关注文化,但从来不了解文化,甚至总是在侮辱文化。当然,关于正史之争,我历来觉得有些无聊,所谓正史,或也是先人复改先人史,后人复使后人疑了。
前一段时间,易先生对余秋雨“诈捐事件”的嘲讽引起轩然大波,我对其越发讨厌,倒不是因为我历来挺余秋雨,只是这实在暴露了易中天的“猴子”的冲动,你本来可以安分地做个学者,可你进了公众视线,那么您总得注意形象啊,怎么硬要往猴子的方向发展呢。
不少人呼喊要多一些像易先生、袁袁先生的历史老师,我说何必要多这些历史老师呢,干脆去做文学老师了。我们的历史课设立的真正意义何在?是为了正史野史的甄别吗,事实上我们不需要也不能要那么多的历史学家,我们学习历史课,是通过已经发生的事来了解一定的客观规律。就如同马克思恩格斯通过阅读大量历史学著作而得出社会历史的客观发展规律,从而给人类生产生活以指导。
在袁腾飞的博客看到其在《历史是什么玩意而》中对明朝激烈的抨击。袁先生同时指出“有心的读者会发现,其实我批评的不是整个明朝的社会、人民、文化,我批评的是统治者,是那些不务正业暴虐无能灭绝人性的皇帝,我批评的是作为一个王朝存在的明朝朝廷。面对明朝的这些王八蛋统治者,我确实无法做到面带微笑客观冷静,一定有因痛恨而偏激之处,但我所骂的,只是一些最简单的每个人都知道的历史常识,常识如此,就看你用什么角度去看待这样的常识了。我说明朝不如清朝的康雍乾时代,也是从这样一个基本的人性和历史的常识出发的,请不要给我扣上‘民族’的帽子,这个帽子没有常识重要。”这倒是很高明地将了要批得人的军。但我又要问,统治者真那么垃圾,他能持续276年,并且在其后期,万历朝还能有一段辉煌,连当时的首辅申时行也发过感叹。
石述思先生昨天发表一篇博文《袁腾飞必然超越易中天》,一些不明事的网民叫好,仔细看文章,其实石先生着实批得厉害,这些所谓的学术明星真是成了耍猴的了,用石先生原话,“如果他们是被观赏的猴子,那也是无比珍贵的金丝猴。好多有学问的人努力一生,吵吵一生,也终混成了舞台中心的可怜猕猴。”
李承鹏先生在一篇博文中写道“自司马迁被那一刀割下去后,中国就没有历史了,各个皇帝都异常默契的认为,历史就是个JB,所以我们只有历史课,没有历史。”
我先不管历史和历史课的关系,这正史野史的,各人自有一套标准。我前几天花了不少功夫了解了一下中国古代的一本奇书《推背图》,这书一直以来就是官方禁书,但还是广为大家所知,从各家解读来看,说得神忽忽的,几乎唐以后两千年的世界进程全在那本书里了,就靠你自己领会。好在那本书说什么中国2012年收复台湾,从种种迹象表明,那书真很准。书多少年了,1000年,鬼才相信是原本!你说历史书被官方改了是N次还是M次?!
况且今天全民娱乐的时代,我也不指望学者们还能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只是出来混,要注意形象!
《百家讲坛观后感300字》
以前我对三国的理解很肤浅,读了品三国之后,终于把魏蜀吴三家兴衰的原因弄清楚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发展由来,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的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而后来魏国一支独大统一中原的其中有多少可以为后 世所称诵。
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成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曹操为什么会在官度之战中大败当时第一大军阀袁绍,从此天下莫敌。
最应该有看头的是魏国的开创者曹操,千百年来历史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治世的能臣,有人说他是乱世的奸雄。最终也难盖棺定论。但是他的丰功伟绩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英雄,一个推动社会发展的人物。所谓乱世出英雄在那群雄并起,英雄豪杰诞生的年代,曹操是那时的乱世英雄而董卓、袁绍、袁术这三个人用他们的蛮横和愚蠢反衬出曹操的雄才大略:也正是他们的蛮横和愚蠢成就了曹操的盖世功业,而他们自己只能算作乱世的枭雄,在公元190年到公元200年间他们在对待皇帝的问题上就可以反映出各自的才能与智慧,那时皇帝的国家统一的象征对待皇帝的态度是考验臣子是忠是奸的试金石他们做法是董卓是最野蛮的废立:曹操主张迎天子奉天子以令不臣:袁绍也是想换皇帝的,可见曹操在对待皇帝这个问题上就高人一筹这使他在政治上有更多的资本也使他在人民渴望国家统一的情况下得到了更多的民心。获得了人民的支持。这是曹操在对待大义上的成功。
待人才上曹操也是高人一筹的,从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就可以看出曹操的军事和领导才能,在这场战争中曹操虽然有政治优势但军事力量却明显不如袁绍,那么他是怎样出奇制胜、以寡敌众、以弱胜强的呢。他把战场选在官渡就是一个可以使敌军一深入就会使补给线拉长战争成本增加,而自己呢可以集中兵力,集约财力敌进我退不计较一两个城池的得失。曹操能做到这样说明他有务实的精神深知不得幕虚名而处实祸的道理,正是这些使得曹操和袁绍在敌强我弱的现实下打成了平手,但第二件事就是关键了“许攸判逃”就是袁绍的大省失了,为什么他要判逃呢,是袁绍不听忠言,这样的头让许攸感觉没有前途,所以他要走。而曹操不记前嫌委以重任,操本人也是虚心听取下属的意见,能不胜利么?从此曹操打败袁绍就是中原无敌了,为后面魏国统一三国打下基础。
从《品三国》让我认识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价值。读史可以明智从三国中的曹操的成功我们不难看出他所具有的成功的优秀品质:1名至实归,更重实际。2德才兼备,唯才是举,3重用清官,不避小贪4善于做自我批评而扬他人等。这些领导作风时隔2000年的今天仍是我们值得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