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张鸣先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2 20:52:28
《对《喜欢郭敬明的人不懂得美与思想》的反思》
看到张鸣先生的博文,我的第一反应是:又来了一个拿郭敬明炒作的人。
再细细想想,哦,恍然大悟:原来来的这个人还是一个喜欢拿“90后”说事的“学者”老师啊!
要说张先生的手段的确是高明,拿出生花妙笔,瞄准了“郭敬明”与“90后”两大热点靶子,开出了轰轰烈烈的一枪。“郭”与“90后”反正早已被炮轰得千疮百孔,多挨一枪也无所谓,倒是张先生如此这般地赚足了人们的眼球。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大多学者仍是处于“养在深闺不为人知”的状态,怎么才能让更多人了解自己呢?张先生选的方式很好,想必这篇博文一出,这位“学者”老师的知名度就大大提升了吧。
记得一则故事讲到:“有位教授给了即将毕业博士弟子一句忠告:世上有两种人不可得罪,一种是君子,一种是小人,得罪了小人会很难缠,得罪了君子则自己变成了小人。我想张先生真应该多向这位老教授学习学习。
张先生在博文中写道:“被扼杀的韩寒们,被驯化的韩寒们,如果碰上郭敬明这样的作品,完全跟课堂上一本正经的讲授相反,不崇高、不正经、无意义,还有点新奇、纤巧,怎么能不喜欢呢?无意义又有什么关系?他们被灌输的意义太多了。”那么我想问两个问题:第一,试问张先生你读过几本郭敬明的书?这一点很可疑,就连德高望重的王蒙老师也曾说:“我以前很少读年轻人的书,小四的书我只看过一点,但我觉得年轻人的文章由着他自己的东西,这些可能是我们老一代作家无法体会或理解的。”在被王蒙老师温和宽容的点评所感动的同时,这句话也反映出一个普遍的问题:哪些是不是批评以郭敬明为首的青春文学作家,对“90后”的现状忧心忡忡的“大人”们,他们真的了解我们吗?我想,对于郭敬明文笔的好坏一个“孩子”的发言权要远远大于一个“大人”吧,只不过舆论的话筒总是被“大人”们高高举起,他们一边粗暴的把“孩子”推开,一边高喊着“我是为你们好”、“救救孩子”的噱头,这不是很可悲吗?第二个问题紧跟在第一个问题之后:请问张先生从哪里得出了郭敬明的小说“不崇高、不正经、无意义”的结论呢?对于《小时代2》,它真实的反映了新时代一群“80后”在上海拼搏的故事,书中朋友的真情、命运的不幸与纠结、社会的黑暗与美好被悉数描绘,如此酣畅淋漓的小说哪里不正经,哪里无意义了?难不成非要直接的写出“我爱祖国”、“我爱中国共产党”才算是崇高吗?张先生的注意力好像并不在书的内容上,倒是将“120万册销量”的字眼紧跟在书名之后,这点反映了什么,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张先生在博文中提到的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人物:韩寒,并表扬韩同学是个“有个性且聪明的年轻人”,其实这一招还是瞒可笑的,做长辈的“大人”们是不是都喜欢用居高临下的角度来看待“孩子”?而且为了让自己更有亲和力,还会假装慈祥地拍拍“孩子”的头,
意味深长的说:“嗯,你是个有个性且聪明的人,好好发展啊!”试问,韩同学他希罕吗?人家会屁颠屁颠地说“好”吗?所以这一招故作姿态我想,反而是极度自恋的反映,说是自取其辱也不为过。在韩寒新出的一本博文集《可爱的洪水猛兽》中,他有一组博文是专门对所谓的学者进行抨击的。他说,现在一些“大人”们唯恐“孩子”受那么一丁点伤害,他只不过是博客中链接了日本AV女优松岛枫的博客就被一些人说是给“孩子”们树立了不好的榜样,其实他们压根就没看过松岛枫的博客:里面什么不良信息也没有。这些大人们剥夺了“孩子”们的话语权,自己却在起劲呐喊“救救孩子”,这算什么?“孩子”们真的那么脆弱吗?“孩子”们真的会对“大人”们的呼吁感激涕零吗?这是一个多么有趣而可悲的现状!韩寒的立场很明确,他坚决反对这些“热心”的“大人”们。那么,现在回过头来看张先生的博文,很显然你可以想象一个早被另一个人鄙视的人反而在大声赞扬那个人时可笑的场面了。
最后我想反驳的是:喜欢郭敬明的人真的不懂得美与思想吗?我不明白张先生为什么定下了一个如此绝对的基调。相反,郭敬明的文字极富有诗意与美感,这在他出道时的第一本书《幻城》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他计划出版的下一本书《临界纪年•爵迹》会是一部更加震撼人心的作品,如果这样壮丽宏大的故事都不算华美的话那还有什么可以称之为美,也许有,但毕竟会是少数。很多人批评郭敬明将文学商业化,使文学原本应有的纯美染上了铜臭,那我说想:写书如果不需要赚钱,那一个作者的动力是什么?是一颗火热的心?这固然重要,但这并不代表太会排斥金钱,金钱并不肮脏,只是人们为它染上了颜色,作为一个商人,能将书卖到如此地步,是成功的。这一点韩寒也承认,我想,不是郭敬明因为赚钱而将文字染上了世俗的铜臭,而是那些“大人”们用带着铜臭的鼻子和眼睛去盯着“中国作家富翁第一人”的名声不放,却忽视了郭敬明的小说本身。这些名利,拿得起的是郭敬明,放不下的却是那些“大人”们,张先生在博文中举了一个“斜体画展”的例子,意指郭敬明的小说扭曲了“孩子们”的价值观,这一点不是很可笑吗?喜欢郭敬明并不妨碍我喜欢韩寒、张悦然或者是蒋方舟,我们有自己的价值观,会自我进行取舍。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如此一刀切的做法未免过于草率。
我只是想说,作为一名“90后”,我的确需要社会给予适度的关注、帮助和引导,但并不意味着我们会放弃自己的话语权和其他应有的权利;我们不会容忍无故被人恶评;我们懂得去珍惜美好的事物,美好的生活;我们会独立思考,绝对不会说出太过绝对的话语。虽然我们是“孩子”,但我们在某些方面甚至会优于“大人”们!
所以,在为我们忧心的时候,在对造就我们这一代的时代猛烈抨击的时候,在肆意评论一些与你们无怨无仇的人的时候,能不能想一想,究竟谁是这个时代的主体?是“大人”们,是“大人”们造就了如此的现状,为名为利为博人眼球不择手段。这些做法难道就没有扭曲我们的价值观吗?
仗着我年轻的资本,我这次决定叛逆地说出我的想法,然后,像张学者一样振臂高呼:
在救孩子之前,先救救大人吧!
附:张鸣博客原文
张鸣
有人说,文学已经死了,但作家却还在。只是,领风骚的人物,已经换了一代新人。最耀眼的两颗星,一个是韩寒,一个是郭敬明。虽然由于比较有公共心肠,媒体比较喜欢捧韩寒,但真正的胜利者似乎应该是郭敬明。他的新小说《小时代》2,一上市,就卖了120万册。全国第一销售量,让一向在韩寒的讥笑面前保持低调的郭敬明有了底气。开始回击韩寒,意思是说韩寒书销量,根本不值一提。现在的作家,唯有他一个人可以突破他自己。
不错,尽管韩寒的名声好,媒体追捧的多,但如果论读者众多,还真就不及郭敬明。即使博客点击率,虽然韩寒多一点,但郭敬明也不差。可以说,当今年轻一代的阅读,是被郭敬明和他同路的新锐作家统治的,韩寒只是一个异数。
毋庸讳言,作为一个写字为生的人,我个人完全无法认同郭敬明流的作品。在我看来,郭敬明的文字固然有些怪,但整个作品空洞、乏味,甚至无聊,无非是一些纤巧的文字加上无病呻吟的故事和爱情。有位日语专业的80后青年告诉我,郭敬明的有些小说,构思和像日本的漫画。作为这一流系的作家,似乎并不在乎这样的“借鉴”。可是,即使真的是抄袭,他的读者却并不在乎这一点,不管别人怎样说,他们就是喜欢郭敬明。要知道,粉丝是没有道德感的,只要粉上了,就不顾一切。
当然,必须承认,跟歌星影星不同,郭敬明不是靠自身的形象让人粉的。粉他的人,还就是真心喜欢他的作品,这也是郭敬明本人赖以自豪的。但是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凡是喜欢他的人,凡属古今中外的名著都不看的,也看不上眼,就只喜欢他一个。还有人的口味,比郭敬明流还低,连所谓的种马小说,也有大批的热爱者。
当然不可能全世界古今中外,只有一个郭敬明文字好,其他人都是垃圾。所以,事实只能相反,欣赏郭敬明的年轻人,实际上并不懂得什么文字是美的,什么作品是有内涵的,他们的欣赏已经被毒化了。谁毒化的呢?当然是我们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有识字,有考试,但却没有欣赏。语文课本课文选择,总也摆不脱意识形态的阴影,偶尔选上的好作品,也在课堂讲授中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句子解析这样的千刀万剐中,变成了剁烂放久了的肉馅,只有令人作呕的份了。民国时代赏心悦目的国文(即今天的语文课)课,在今天变成了学生的梦魇。而所有崇高的价值和理想都在政治化的操弄下,变成了令人生畏的高头讲章,让学生从心里往外反感。眼下,连爱国都要教育部组织起来统一去爱,给祖国拜年,程序都给设计好了,全国一致。有思想,有个性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不受欢迎。不是被驯化,就只能遭淘汰。多数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在应试教育中赢得先机,都主动地配合学校和老师,扼杀孩子的兴趣,不许孩子看与考试无关的课外书,家长和学校合力把孩子往考试的独木桥上赶。现在的孩子,让他们掏心窝子讲,没有几个真心喜欢所学的课程,尤其不喜欢跟作文和阅读相关的课程。
说实在的,韩寒只是一个有个性而且聪明的年轻人,像我们这样一个大国,韩寒这样的人应该有1000万,但是,却被我们的教育扼杀掉了9999999个。被扼杀的韩寒们,被驯化的韩寒们,如果碰上郭敬明这样的作品,完全跟课堂上一本正经的讲授相反,不崇高,不正经,无意义,还有点新奇,纤巧,怎么能不喜欢呢?无意义有什么关系?他们被灌输的意义,也实在太多了。
从前看过一幅漫画,一个画展,所有的画都是斜放的,看的人只好斜着看,出来之后,人依旧斜着,正不过来了。就像喜欢郭敬明的年轻人,再好的作品放在面前,都不会有感觉的,他们已经不知道什么叫美,什么叫思想,什么叫个性了。
救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