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抽屉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8-23 08:50:24
《抽屉里的1953:爷爷的时光密码》
我的爷爷是一名抗美援朝的退伍老兵。
他十多岁入伍,参加过解放战争时期海南的琼海战役,后来朝鲜战争爆发,他们的部队接到命令,去抗美援朝。他因为在战场受伤,退下了前线,退伍回乡,回到涟源钢铁厂做了一名普通的工人。因为伤病,他不到五十就从厂里退休,回到了小山村养老。
从小,我就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其他孩子的摇篮曲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是我,是在那首“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入眠的。因为这是爷爷除了国歌之外,唯一会唱的歌曲。
那枚藏起来的军功章
小时候我最好奇的是爷爷房间里那个带锁的抽屉,里面有一套很厚的书(毛选),一个老旧的掉漆的蓝色木盒子,还有一张毛主席的画像。记忆里总是在看见他天气晴好的清晨,把盒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脸色是少有的怀念的神色。他总是很珍惜地看一看又收回去很宝贝的模样,很是神秘。小时候我是家里的破坏大王,用奶奶的话说就没有我找不着的东西,为了弄清楚抽屉里的秘密,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想要打开抽屉。终于有一天,在我试图把手从隔壁的抽屉的夹缝伸进去够宝贝的时候,悲剧发生了:手,卡住了。我的哭喊引来了爷爷,终于打开了那张梦寐以求的抽屉,看清了那个蓝色盒子里的宝物,是一枚勋章,长大后才知道是一枚二等功的勋章。我想要伸手去拿看得更仔细些,可是一向对我有求必应的爷爷却只肯给我看一看,看过后又很珍惜地锁进了抽屉。
爷爷告诉我,这枚勋章是他这辈子最珍贵的回忆,他的眼神里总是透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有骄傲,也有深深的怀念。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试图去打开那个抽屉,因为它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老兵的秘密,更是一段沉甸甸的历史。而这枚军功章的背后的故事他再也没有提起过。
那段绝口不提的往事
年少不知事的时候,我觉得爷爷是世上最宠爱我的人,也是个奇怪的老人家。他不喜欢看电视,但是从我记事起,他每天雷打不动的习惯是必须看每天7点的新闻联播,每年对他来说最大的盛事是国庆阅兵,春晚都不积极的他总是早早起来守着电视机,生怕错过一分一秒。对于新闻里国家大事,他一个八竿子打不上的退休老人比谁都关心。他身上有种莫名其妙的正义,村里的大事小事总要去关心。奶奶总是嫌弃他多管闲事,自家的事管不上,别人家的事热心得很,平白得罪了乡邻得不了一句好。爷爷总是默默挨骂,下次还是照旧。逼急了,也只说一句:“话不是这么说的”。
再大一些,我上学了,我惊奇的发现从来没有上过学的爷爷居然也能看书报,我不懂的几何题他偶尔还能教一点。他说因为他曾经是一名炮兵,一名好的炮兵如果想要精准命中目标,是需要计算角度的。在爷爷心情好的时候,我总是缠着他讲他过去的故事。可是他从来不说,只说并不是好听的故事,没什么可说的。少有的被我磨不过去的几次,也只推说那时候大家都太年轻了,只想着活下去,哪有你们现在的好日子,天天在蜜糖罐子里泡着哟!
他越是绝口不提,我越是好奇。终于有一天,新闻联播里播放了朝鲜战争的新闻画面,内容我已经不记得,但是爷爷那天破天荒跟我说起了琼海战役中十七岁的班长为了掩护他们撤退而牺牲,朝鲜战场上不到二十岁的连长跟敌人同归于尽的往事。他们都还那么年轻,战争其实是很残酷的。他的讲述不过寥寥数语,没有曲折的情节,更没有电影小说里那些精彩生动的细节,但是那种哀伤沉痛至今还留存在我的记忆里。
原来新闻里的“山河”,是他未说的“战地日记”。
那天,新闻联播放完,爷爷破天荒没有回房间睡觉,而是一个人在院子里坐了很久。
铭记与遗忘
作为爷爷的孙女,他是战争英雄,我很为此骄傲,因此很长一段时间我不理解为什么这么精彩的经历他要藏起来,甚至想要遗忘这段过往。长大后我读到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看过了《上甘岭》《长津湖》,看过了抗美援朝的纪录片,听过了那些老兵的回忆,慢慢的理解到也许那些对我们来说带着英雄主义滤镜的历史,是十多岁的爷爷亲身经历的残酷真实,在那段经历里,他每天直面死亡,为了活下去而拼尽全力;在战火硝烟里,亲眼看着跟自己战友倒下,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因此他一身伤病,却仍然觉得自己是最幸运的那个,因为他活着亲眼见证了祖国的强大和我们的幸福。
他把这段记忆深深地藏起,是不愿触碰还是为了守护内心的安宁,也许只有他自己清楚原因。爷爷的沉默并非遗忘,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铭记。也许真正的英雄并非那些被传颂的名字,而是那些默默付出、守护和平的人。如同那枚被锁在抽屉里的军功章,只有在特定的时刻才会被小心翼翼地拿出来端详。他的沉默让我明白,有些记忆并不需要通过言语来传递,它们早已融入了他的血液和骨髓,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他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那段历史,也守护着内心的平静。他从不试图用英雄的身份去博取别人的敬仰,而是选择回归平凡,做一个普通的老人。这份淡然与从容,是他留给我的最宝贵的财富。
我也开始学会用另一种眼光看待爷爷的故事。那些曾经让我感到困惑的行为,他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对村里事务的热情,甚至是对陌生人的正义感,其实都是他军人本色的延续。他或许已经离开了战场,但那份责任感和使命感却从未离开过他。
有时我会想,如果换作是我,是否也能像爷爷那样,在面对生死抉择时义无反顾?是否也能在经历了如此巨大的创伤后,依然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答案或许并不重要,因为爷爷已经用自己的人生给出了最好的诠释。
爷爷走的那天,他好像预知到了什么,那个时候其实他有好几年脑子糊涂不太认识人了,可是临去的那几天,他突然清醒了,我们祖孙俩久违地聊了好久的天,离去的那天清晨,他特意要求穿上了那身军装,平静地走了。
如今,每当我看到新闻里关于志愿军老兵的报道,总会想起爷爷坐在院子里的那个夜晚。月光洒在他的脸上,映出一丝难以察觉的疲惫与释然。那一刻的他,仿佛跨越了时间的长河,重新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又带着满身的故事悄然归来。而这些故事,终将成为我们家族传承的一部分,提醒着我们要珍惜眼前的幸福,不忘来路的艰辛。
《藏在抽屉里的那本证书》
在我的抽屉里,珍藏着一本钢琴七级证书。每当我看到它,那段充满汗水与努力的日子便浮现在我的眼前。
在钢琴考级的前几个月,我每天坚持练琴,当别人放学出去玩的时候,我飞奔回家琢磨那几首钢琴曲,想着如何体会音乐家作曲时的感情感?他们作曲时是在什么背景下?为什么要作这首曲子……接着从单手练习到双手合奏,我花费了很长时间,然后抠细节,跳音、连音、前八后十六、三连音……在这段煎熬的时间里,我练得手都酸麻了。终于,在考级那天,我静下心,之前反复练习的熟悉感顺着指尖触到琴键,我流利地把曲子完整弹了下来。最终,我获得了那张钢琴七级证书!
这张证书之所以被我珍藏,不仅仅是因为它背后有我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更是因为它的背后有着妈妈的鼓励。当我练得手脚酸麻,想放弃时,妈妈总会鼓励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生活在那么冷的环境,它还能开出那么美丽的花朵,它从来都是顶天立地的,不肯向困难低头的,它那么坚强,你也得坚强,加油!还剩几个星期呢!你可以的!”听了妈妈的话,我信心满满,每天继续坚持练习,最终考级过关领到了钢琴七级证书。
这本证书的背后,是我坚持不懈的练习,更是妈妈的鼓励和支持。它就像一盏永不熄灭的灯,提醒着我曾经那个为梦想全力以赴的自己。这本藏在抽屉里的证书,将一直珍藏在我心里最明亮的地方。
《藏在抽屉里的纸条》
我轻轻地拉开抽屉,一张泛黄的纸条静静地躺在那里。这张纸条承载着我最珍贵的记忆。
那一天,窗外乌云密布,豆大的雨点儿敲打着屋顶,冷风呼呼地从窗外吹了进来。我坐在教室里,望着那张满是红叉的试卷,不禁趴在桌子上,小声地哭了起来。同桌小红看见后,并没有说什么,只是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并在我的书本中塞了一张纸条。
等我情绪平静后,打开了那张纸条,里面写着:‘’'失败是成功之母。'一次考试失利并不算什么,只要吸取教训,认真审题,持之以恒,好好学习,就一定能考好的。我相信你是最棒的!”这看似一张普普通通的纸条,却如同一剂良药,深深地治愈了我难过的心情,真是“良言一句暖三冬。”
从那天以后,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讨论难题,互相鼓励,互相促进,“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成绩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期末考试各科成绩在年级中名列前茅。
直到现在,这张纸条已有些泛黄了,但我依然把它珍藏在抽屉里,它不仅见证了我和小红的友谊,还让我懂得了失败并不可怕,要勇敢去面对,查找原因,努力学习,就一定能成功。
《纸飞机》
我是一张白纸,往日我一直是安静地躺在一个老旧的木抽屉里。今天不一样,今天抽屉被打开了,灯光照了进来,一双黑黑的小手轻轻拿起我,并把我带了出去。
我看清了眼前的人:一个小男孩。他皮肤被晒得很黑,有些精瘦。头上顶着一个小平头,身上穿着明显有些大的、洗得发白的红色校服,身后还有一个破旧的书包。
小男孩小心地将我的两条对边对齐,又轻轻地压平。小男孩的奶奶正把菜端上桌,满是岁月的脸上慈祥地笑着:“来,吃饭了。”声音沙哑,但充满爱意。小男孩正在把我折成一个飞机,认真专注,没有听见。
折好了,小男孩笑了,又拿起笔在我身上画画:那是一幅全家福。上面有一男一女,应当是小男孩的父母。小男孩站在中间,奶奶也站在旁边,四人无一例外都幸福地笑着。画完后小男孩又在下面写了一行字,有好几个字还是用拼音写的:爸爸妈妈,我不想再做留守儿童了,你们回来陪我好不好?
做完一切,小男孩举起我高兴得蹦了起来,叫着:“奶奶!我们把这个飞机飞出去,爸爸妈妈收到了就会来陪我们了!”奶奶没有说话,只是看着他,脸上的笑意更浓了。
他拿着我走到窗边,一下子把我飞了出去。一阵风正好吹来,我被风托着,机翼展开,飞上了天。小男孩用手遮住太阳光,抬起头,踮着脚,眯着眼看着我,似乎看见了他、奶奶和父母在一起幸福生活的样子。
就这样,我在风的带领下,沐浴在阳光中,带着一个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思念,朝着蓝天,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老师点评:小作者以“纸飞机”第一人称视角叙事,跳出常规儿童作文的自我视角,用独特的“物的观察”串联故事,新颖且有童趣 。借白纸从抽屉到被小男孩折飞机、承载思念的经历,把留守儿童盼父母归的情感,藏进细腻的情节推进里,创意巧妙。
《读《黄继光》有感》
下雨了,我不可以出去玩。翻了翻抽屉,拿出了语文书,打开了《黄继光》这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中主要写了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了,要夺回被敌人占领的597.9高地。黄继光肩负着重任和两名战士向火力点爬去,后来一名战士牺牲了,另一名战士也负了伤。最后,黄继光堵住了敌人的枪口,为大家牺牲了自己。随后战士们占领了597.9高地。
黄继光是有多么勇敢啊!跟他比起来,我是多胆小,遇到一些事就逃避。比如上一次,妈妈让我去写作业,我就偷偷跑下楼去玩。妈妈发现我不见了,她就下去找我。我被找到了,就被拉回去写作业了。后来,读了这篇课文才知道遇到事情不逃避,要勇敢地去面对。
黄继光真勇敢。他不顾自己的安危,帮助战士们占领597.9高地。就算自己负伤也要完成任务,黄继光就是我心中的榜样,也是我心中的英雄。
雨渐渐停了,我也看完了这篇课文的最后一个字,我仿佛看见了一个影子,后面还跟着一个“小尾巴”。
《阿公有一只小抽屉的六年级作文》
阿公有一只小抽屉的六年级作文
“回忆不在照片里呀。”
——题记
外公有一只小抽屉。
“阿公。”
“啊?”
“这里面有什么?”
“你打开来看咯。”
“喔。”
一把口琴——看起来像是劣质的祖母绿,用一块方巾包着;一只套娃,是只猫的图案,眼睛弯成滑稽的弧度,光滑冰凉;两根织毛衣时才用得到的钢针,末端扎在一团绕成球的黑毛线里。这些东西沉默地呆在粗糙的抽屉里。和这套老房子一样,混合着烟味,和夏天的`杨梅酒的味道。
“阿婆。”
“嗯。”
阿婆看报纸的时候喜欢把眼镜戴得很低,几乎滑到鼻尖。她从镜框上头看着我。
“我可以吹嘛。”
我扬扬手里的口琴。
“唔!你又不会吹。”
那就是可以了。我学着方巾里的女人的姿势吹了起来。简直就是噪音。我又擦干净它,递给外公。外婆在细声地,嘿嘿地笑。墙角的黑漆掉了。一切,包括时间,都随着流云远去。
“你妈小时候经常坐在这把藤椅上。”
“是吗。”
外公理所当然地瞪大眼睛。
“当然。”
他重新拿好口琴,闭着眼睛吹《卖报歌》。我抓着套娃的头拎出它来,一个一个拆开。总共有七个。最小的只有一个半大拇指节。外公开始吹其他我不知道的曲子。很是陶醉。
“阿婆你会打毛线嘛。”
“诶我当然会了。”
外婆一扬眉,挺直了腰板。得意地瞪着我。
“冬天交我吧,织毛衣。”
“哦。”
“说好了。”
外婆絮絮叨叨地说开了。
——“回忆不在照片里啊。”
总有那么点东西值得留下,可是流云还在走呀。
外公在擦拭口琴,外婆还絮絮叨叨的。恍惚间想到一段话。
“喂,我走了以后,你会挂我的照片吗?”
“你又不是猫。”
“挂上吧。”
“有没有死,不能挂。”
“可是,不挂上的话,该把我忘了吧。”
“回忆不在照片里呀。”
火车碾在轨道上,轰轰地响。
【阿公有一只小抽屉的六年级作文】
《美文之日记本》
美文之日记本
抽屉里放着一本陈旧的日记本。
我已经很久没有翻开过了。拍拍上边的灰尘,带着一些模糊的回忆与好奇,我轻轻地打开了尘封了许久的记忆。
页面经过时光的迁移而泛着微微的金黄色。很多东西都一直在默默地改变着。觉察不到却也无法挽留。
看着日记本中曾经的那些秘密,我的嘴角不自觉上扬。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让我原本平静的心也泛起了微微的波浪。那些有些稚嫩的话语,那些曾经认为最宝贵的'东西,现在竟然已经觉得并非那样重要了。
那些被我遗忘的记忆,慢慢地在我脑海中一一浮现跳跃。悲伤的、欢乐的、烦恼的、疑惑的……原来我的情感也曾那么丰富。
纸页在手指尖翻转,我仿佛被带到了多年以前,已经忘记的记忆此刻又突然那么深刻。
不知觉间,日记被我翻到了最后一页。
我的眼前一亮,那是一副歪歪扭扭的画,一个略带成熟的女孩子在书桌旁认真地工作着,脸上带着甜甜的笑容。
画的下面,认真工整地写着——“未来的我”。
那时的我一定是希望,未来的我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面带微笑的吧。
我抓不住时间,却能留下回忆。日记中的字句,记录了我一个个故事。
我应该会再次开始写日记吧,正如多年以前我习惯的那样。
那些逝去的,终究回不来,然而回忆、我却将它珍贵地移到了书柜最显眼的地方。
【美文之日记本】
《抽屉里的吵闹声故事作文250字》
中午午睡的时候,我听见抽屉里传来一阵吵闹声,我往抽屉里一看,原来是书本在那里伤心地哭泣。我钻进抽屉,小声地问:“书本,你为什么在这里哭呀?”书本说:“我生病了,因为你的抽屉里塞满了东西,我很难受。”“哦,是这样啊,你放心,以后我会及时来整理的。”突然,我又听到抽屉里传出一个小小的声音,一看,是橡皮在那不高兴。我说:“橡皮弟弟,你为什么不高兴呀?”橡皮弟弟说:“我跟铅笔哥哥吵架了,我们两个不是好朋友了。”哦,原来是这样啊,我知道了,我会帮你的,我这就去找铅笔哥哥说一说。看到铅笔哥哥,我就说:“铅笔哥哥,你为什么骂橡皮弟弟呢?你看,橡皮弟弟多能干呀,每天帮你做那么多事情,看你一点事情都不做,只叫橡皮弟弟帮忙,你可要改过来,对橡皮弟弟好一点。”说着说着,老师进来了,抽屉里的吵闹声没有了,我也安心的继续睡觉了。
《你是我的荣耀600字》
抽屉里的奖牌,是我所获得的荣誉,饱含着,我那不服输,坚持到底的信念;忆起了,比赛前的刻苦训练和赛场上的紧张、激动。
21年暑假的比赛,一共两场,一场预选赛,一场决赛。最初没有打算认真参加,只是想体验一下参与的快感,但中间我越做越带劲,到后来又体会到了真正的“痛苦”,精神上的痛与苦。一百五十道题,一个月,平均分配一下是一天五道,“不多,努力一小下不就行了嘛!”很多人一定会这么想,只可惜,事实是越做难度越大,每次盯着一长串的程序思考好久,折磨的我想要薅头发,真的想放弃,不想继续了。但是参加过很多比赛,有了一些经验,这就像跑步中的“极点现象”,只要一鼓作气熬过去,接下来会很顺畅。于是我静下心来,解出一道难题,就好像爬过一座山头,看到了曙光,再没有能阻挡我的困难,再没有想放弃的念头,再没有娱乐的心态,而是认认真真地钻研每一道难关。一个月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你,也成功地被我收入囊中。我感到很骄傲,虽然你只是一个物质上的东西,但是你沉甸甸的背负着我的奋斗和努力。
成功进入决赛,心情也有点小放松。因为是线下比赛,我们提前一天驱车前往赛事所在的城市。晚上,我还是进入赛前的紧张状态了,整夜都睡得不好。第二天的比赛现场,一个半小时完成三十道编程题,每题分值三分,由易到难。刚开始每道都能做到满分,用时也快,随着题目变难,看着飞速变动的时间,心情很紧张,分数渐渐落后,但是我没有放弃,不管第几名,坚持到底就对了,这正是挑战自我的机会。最后几分钟,我以平静的心态结束了比赛,虽然感觉不理想,但是你又到手了,有你代表的这段经历足以。
在我失去动力的时候,是你在激发我,在我不自信时,是你做我的靠山,你是我永远的荣耀!
《发夹友谊700字》
每当我看见抽屉里的那个闪亮的发夹时,就想起琳琳来。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琳琳和我是同班同学,我们两家离得很近,每天我们都一起上学,一起回家。
刚上四年级时,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那天课外活动,我温习完功课,把妈妈刚刚买的生日礼物——崭新的发夹拿下来,小心翼翼地放在抽屉里,就去操场上跳绳了。快上课时,我回到教室,拿出发夹准备戴上。可是发夹怎么也夹不稳呢?我急忙拿下来,一看吓一跳,发夹的夹子断了,上面那颗闪亮的珠子也不见。我着急得“哇——”一声大哭起来。同学们看见了,都围过来七嘴八舌地问我怎么了?我指了指手上的发夹,大家看到那面目全非的发夹,都争着要帮我把罪魁祸首给揪出来。正在大家出谋划策时,一直没有发言的同桌琳琳突然站起来,低着头对我说:“对不起,是我不小心弄坏了。我太喜欢你的发夹了,想戴一下,不小心弄坏了,我……我……我……希望你能原谅我。”我一听,顿时来了气,拿起琳琳的铅笔,重重地摔在地上,转身跑出了教室。我们的友谊,从此破裂了。
从那天开始,每天放学回家,我走在前面,琳琳总是跟在我后面,我们谁也不跟谁说话,有时候我悄悄地回头,感觉她想跟我说点什么似的,可是我假装看不见,加快步伐把她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几个月后的一天,我俩依然一前一后走在路上,我偷偷地回头看了她一眼,看见她手里拿着一个小盒子,不知道里面有什么?这时,她突然追上我,把小盒子塞到我手里。我疑惑不解地望着她,她满脸通红,小心翼翼地说:“那次是我不好,不该弄坏你的发夹,明天我家就要搬走了,这是我用发表作文的稿费为你选的发夹,留个纪念吧!”我望着她那充满期待的眼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紧紧地握住了她的手。
琳琳跟着爸爸妈妈搬到外地去了,那天以后,我俩再也没有见过面。我把她送我的发夹珍藏在抽屉里,每当看见这个发夹,感觉琳琳就站在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