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牲口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9-16 18:57:35
《土龙刍狗的成语典故》
【成语】
土龙刍狗
【拼音】
tǔ lóng chú gǒu
【释义】
刍:喂牲口的草。土制的龙,草扎的狗,是古代祭奠的用品,用以乞雨。比喻尊贵于一时,却只是徒有其名,并无其实,名不副实。
【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蜀书.杜微传》:“微自乞老病求归,亮(诸葛亮)又与书答曰:‘曹丕篡弑,自立为帝,是犹土龙刍狗之有名也。欲与群贤因其邪伪,以正道灭之。’”
解释:“我(指杜微自己)现在老了,又得了病,乞求辞官回家归隐度日”。诸葛亮又给杜微回信说到:“如今曹丕自立为王,篡弑汉室,那是名不符实的,只不过是就像泥土捏的龙,稻草扎的狗,我们应该召集天下群贤,以天下正道消灭他,恢复汉室。”
【近义词】
陶鸡瓦犬
【反义词】
无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名不副实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刘备在夺得荆州后,实力大增,刘备又带着大军进入蜀地以后,病很快就夺得川蜀。刘备地盘空前强大,但是为了巩固统治,刘备需要人才辅助和治理。
于是刘备派人四处去寻找有用的人才,以此来巩固在蜀国的势力。听说有一个叫杜微的人,原是蜀州牧刘璋的从事,但是杜微对刘备夺取川蜀颇有不满,故意装作耳聋,隐居于山野之中。
诸葛亮知道杜微颇有才能,打算劝他出山辅助刘备。因为考虑到杜微耳聋,听不见人们所说的话,于是在坐位上写一篇文章给杜微,文中写道:“常闻您的道德品行,如饥似渴很长时间,只因清、浊分流,不相来往,没有机会当面请教。王元泰、李伯仁、王文仪、杨季休、丁君干、李永南兄弟、文仲宝等人,经常赞叹您的高尚志趣,但一直未能见面。受辱凭借虚假的才学,统领本州,德行浅薄而责任重大,十分忧虑。后主今年刚刚十八岁,天赋仁爱聪敏,爱惜有道德的人,谦恭地对待贤良之士。人们纷纷追慕汉室,想要让您遵循天意顺应民心,辅佐当今的明主,以建创复兴汉室功业,功勋被写在竹帛上。因为贤者与愚者不在一起共事,所以您隔绝刘璋,只是在家劳动而已,不是想要屈辱自己。”
杜微亲自乞求诸葛亮,以年老多病为理由,请求归还。诸葛亮再写一篇文章答复杜微:“曹丕弑君篡位,以自己为皇帝,就像泥土捏的龙,稻草扎的狗有了正名。我想和众多的德才兼备的人,以曹丕邪恶虚伪为理由,以正义消灭他。因为您未能辅助教诲,便想要请求回到山野之地,所以意愿未能完成。曹丕又率领大军攻打吴、楚等地。今因为曹丕事务繁多,我国暂且以封闭四境,勤劳务农,养育人民、万物,同时治理军队,以等待曹丕攻吴受挫,然后讨伐魏国,便可以使将士不经过战斗,庶民不历尽幸劳,而天下平定。您应该以自己的德行辅佐时世,我不要求您参与军事,为何您要心情急切想要求离开呢!”
于是诸葛亮任命杜微为谏议大夫,以顺从他的志向。
【造句举例】
很多企业家从银行贷了很多款企业却半死不活,表面上光彩夺目实际上只不过是土龙刍狗徒有虚名罢了。
老话说富不过三代,有很多不争气的官二代富二代们,只知道狐假虎威的败家,家败完了就成土龙刍狗了。
《小猫“斑马线”》
乡村老家总得养几只牲口或种几种蔬菜啥的,若按我外婆的说法,便是“不摆弄摆弄,不仅闲不住,还吃不上自己放心的菜哩”。
可寒假当我回到老家时,一只小不点的花猫忽然出现在我们家屋檐下,眨巴着大眼睛,小身板蜷成一团,可能才几个月,一副弱不禁风,楚楚可怜的样子,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猫,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的,我第一眼见到他,便按耐不住自己对小猫的喜爱,像一只小鹿蹦蹦跳跳的向老妈分享这个天大的秘密去了。看着小猫身上有黑白相间的绒毛,像斑马的条纹,我直接管它叫斑马线啦。
一个中午,小猫一如既往地在餐桌前来回踱步,等着它心爱的午餐——小鱼干,我瞟了它一眼,给了它一个眼神,意思是“我们都还没有开饭呢,你急什么眼啊?”它见此立马使出自己的绝招——卖萌大法:只见它不停地在我周围转圈圈,时不时地还长短不一的叫唤几声。我立马软了下来,悻悻地去掏袋子里的鱼,刚伸出手,“斑马线”就用小爪子做成一道防护线,护着那条珍贵的小鱼,生怕自己一不留神位于便不翼而飞了,那吃相真令我似乎笑不得。
一个月过去,我再次回到老家。我往门缝里探一眼,忽然一个黑影子一而闪过,哇,是斑马线!一个月不见,它大了不少啊!我一阵惊喜,的确,他确实长大了不少,一对尖耳高高竖起,两眼发光,带着几分威严,让人不寒而栗,胡须好似也往上卷儿,身后的尾巴往上翘,活像一位绅士,多了一丝安静,却又少了一份天真可爱与淘气,斑马线还真真是大变模样了。
如今在电话里,婆婆告诉我她已经当妈妈了,而且还发了一窝它的小猫崽的照片给我,一窝的小猫奶白奶白的,依偎在斑马线的身边,阳光洒在它们周围,是那么温馨。
《不识车轭的历史典故》
车轭(e)是驾车时套在牲口脖颈上的一种木制驾具,略微弯曲有点像个“人”字形。
一天,一个郑国人走在路上捡到一个车轭。因为他从未套过牲口驾车,所以不认识这是个什么东西。回家后,他拿着车轭去问邻居说:“这是个什么东西?”
邻居告诉他说:“这是车轭。”
虽然这个郑国人知道了自己手里拿的这根弯木棒叫作“车轭”,但毕竟印象不深,他并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第二天,这个人又在路上捡到一个车轭,他又拿去问邻居,邻居回答说:“这是车轭。”
谁知这个郑国人听了以后,竟大怒。他说道:“先前那个东西,你说是车轭,现在这一个,你又说是车轭,路上哪来这么多的车轭呢?我看这分明是你在骗我,你不是个好东西。”他说着、骂着,竟然抓起邻居的衣领同他打起架来。
一个人遇到了疑难事情,往往要请教别人。可是这个郑国人,既想请教别人,又不虚心,还要怀疑别人。他不知道自己的愚昧无知,却怀疑别人在欺骗自己。如此自以为是而又蛮横无理的人,真是愚蠢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