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憩息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05 21:42:53
《憩息在针尖上的蝴蝶读《庄子·齐物论》有感1500字》
周庄是一只针尖上的蝴蝶,他有与世抗争的尖锐,也有“举世混浊,惟我独清”桀骜纯净。你说他在憩息,你说他在逃避,不,他其实在思考,他的双足站立在针尖之上,正小心翼翼的展开双翅。
我不敢定论他是否在某些方面比秦初诸子更有造诣,但我却能真切地感受到他身上的一抹清越不拘,像是他说他懂得鱼的快乐,不然,他懂得的其实是自由之乐。
自由本是不存在的,自由意识以及所谓的灵魂不过是人自身的慰藉之词,像是远古时代“天圆地方”这类阴阳学说的出现,只能证明人总是需要信仰的。庄周也深知这一点,但更多的时候他选择缄口不言。西方著名哲学家笛卡尔也有阐述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人是通过意识来感知世界,世界万物都是间接被感知的,因此外部世界有可能是真实的,也有可能是虚假的。换句话说,意识是人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器官就是大脑。意识,就像一个信息系统的主程序,它能接受肢体或器官的感觉信息,并进行处理。主程序,就是意识,也就是灵魂。接受感觉信息,就是感觉;对感觉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就是思维。也就是说本质上不存在灵魂,也不存在自由意识,都是人体内外部作用的必然结果。
但若是庄周早已看得如此清明,为何他还要如此乐观地去追求自由的本质呢?或许正是因为他看得过分清明,他也才可以持着一种“有待”的悲观态度去追求一种“无待”的人生。即便在他最具自由精神的《逍遥游》中也不难看出庄子认为生的痛苦卑微,但极具浪漫主义精神的他并不为此沉沦,他是逆流的游鱼,立志要在感性的生活中超越悲剧的人生,把握自身的本真,追求着自由的理想境界。
庄子是这么说的,自然也是这么做的。楚威王派遣两位大夫问他愿不愿意接管境内的国事,他却持杆不顾,望着清澈的濮水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两位大夫的身上似乎还遗留了些正常人的心智,便答“宁生而曳尾涂中。”“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曰。
庄子素而不俗,他清洁笃定,摒弃了荣华富贵,一心想像一个山野间的凡夫俗子一般,与禽鸟为乐,思考人生。因此,他比其他文人更为贫穷,甚时以编草鞋为生,也是因为贫穷,使他更为珍惜生活中每一个美丽而卑微的细节,使他悟出了生命的短暂脆弱,却又是无限延伸般的伟岸。
在看《齐物论》时我又不觉要发问:生命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活着呢?这个问题从每个人的角度来看也许都会得到不同的答案,但如果要从人体形式上来看待的话,我们很可能会得到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
前面有说到,所谓人的意识和思维不过是大脑提供给人的感觉,而我们的感觉,却大部分来自于我们的各个器官及肢体,矛盾的是,你的视觉认为水、玻璃、空气等是不存在的,但你的触觉却会传达给你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那么,根据逆向思维,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我们所认为存在的东西其实并不存在呢?比如海市蜃楼,幻听、幻觉,还有医学证明的幻肢痛,是否都可以证明人其实并不存在?而生命不过是幻觉呢?
庄子在他的《齐物论》中写到“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
其实人生如梦,现实与梦境不过代表了真实与虚假两种境界,如果某一天你的梦境可以带给你比现实更真实的触感时,你便可认定梦境便是现实,但现实并非如此,现实中你需要食物,你需要摄取营养,因此你得以生存,而梦境却不会让你的为传达给你诸如此类的信息。只是人生不过一场大梦,当你可以切实的感知到这一切时,梦境与现实其实早已模糊了界限。
至于人为什么而活,或许《齐物论》中“庄周梦蝶”这个典故或许可以给你一些启示。无论是人或是蝴蝶,都不过是生命的一种体现形式,根据守恒定律,生命中的某些力量是不会消失的。在庄周看来,他们不过都是一种现象,是道运动中的一种形态,一个阶段而已。很多时候我们不过是持久存在的一种物质,我们在生命的各站停靠中选择或被选择了一种身体形态,而我们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拓宽我们生命的厚度,让她绽放出最大的光彩。
只是身体的形式不存在高低贵贱,那么是否有幸与不幸之分?
在清人张潮的《幽梦影》中评价“庄周梦蝶”道,“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的确,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无需纷扰,轻舒的羽翼是他所向往的自由;但若是蝴蝶变成了庄周,那是否不幸,应该由蝴蝶说了算。
无论如何,庄周用一个个并不轻省却浪漫唯美的意象点开了生与死的沉重主题,生是否死的对立面,我还无从而知。我只能用我幼稚的笔触和心智阐述我对《齐物论》的点点感悟。
《150字古文》
聊斋志异 象
粤中有猎兽者,挟矢如山。偶卧憩息,不觉沉睡,被象鼻摄而去。自分必遭残害。未几释置树下,顿首一鸣,群象纷至,四面旋绕,若有所求。前象伏树下,仰视树而俯视人,似欲其登。猎者会意,即足踏象背,攀援而升。虽至树巅,亦不知其意向所存。少时有狻猊来,众象皆伏。狻猊择一肥者,意将搏噬,象战栗,无敢逃者,惟共仰树上,似求怜拯。猎者会意,因望狻猊发一弩,狻猊立殪。诸象瞻空,意若拜舞,猎者乃下,象复伏,以鼻牵衣,似欲其乘,猎者随跨身其上。象乃行至一处,以蹄穴地,得脱牙无算。猎人下,束治置象背。象乃负送出山,始返。
《西暮》
有人说,天堂是一个让精神憩息的地方,有温海明月,有流云清风。我在我的大学,盈握着火柴的微微光芒,追寻一个温暖花开的天堂,梅花作雪声,月影流云烁。我在松林畔倾听旷古余音,在龙湖涧细诉柔婉心声,在水墨凝重的升达园怀念飘零的春天。落叶沙沙,为谁流浪?已是十一月的冬天,我在阅读的世界,在冰凌苏醒的世界轻轻拍打酣眠的梦。
当暮霭西沉,那一抹绚烂的晚霞,涂抹一帧不落的经典。
亲近名著,感受经典。何谓经典?经典就是在外在价值的诱惑和滋扰下,始终保持一种内在的尺度,始终有一种精神的充实。经典是历久弥香的美酒;是在伊水东流的岁月,流逝在爱中的爱,绵延在痛中的痛;是漂白后的纯粹,洗尽铅华后最美的真实。它飞过天空,不留痕迹,因为无痕永恒。但那独有的厚重与深邃,将镌刻在斑驳的年轮中,密密绣进生命,铸造内心世界的漂泊、汹涌与沉静。
精神贫乏的人,他的世界也是贫乏的。书籍在某种程度上为我们点燃了一盏信仰的明灯,而一种厚重积淀的传统美则站在历史的枝头微笑,激励我们每一天的成长。它们像耸立的山、流淌的河,让我们在暗潮涌动中领略风雅、咀嚼悲壮、畅谈智慧、吸饮沧桑。淳朴的古风神韵,让心在瀚海上高高飞翔!
高中时读《飘》,一个在乱世里拂散的佳人,一个在虚浮的A情中沉沦的灵魂。斯佳丽用琐碎而复杂的人生来印记我们心灵深处渴求的真实。也许当一切守候在我们身边的幸福决然离去的瞬间,我们才学会珍惜,才会懂得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它让我在慨叹与撼动里学会理性的思索,在迷茫和忧伤中执著并坚强。后来看《茶花女》,不止一次地潜然泪下,我用生命里最柔软的呼吸缠绕一份无奈与凄楚,一个时代的颓废酿就一个少女的悲剧。穿透冷夜的面纱,我触摸到现实世界的自由与惬意,用感恩的心学会理解和包容。在物欲肆虐的狂潮中灵动地醒着,在不着边际的繁荣中注视着黎明!
《失乐园》中写道,“对有信仰的人,死是永生之门”,那是一种高贵的超脱。而我,更愿意追随《简·爱》,在精神的平等中,与挚爱的人走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
山在江水中溶化,我在十一月的黄昏,在西暮的融化里歌唱,在它的怀抱里,我是倦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