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奥妙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1 18:27:38
《食物的奥妙三年级作文》
食物的奥妙三年级作文
我有一个同学叫王小乐,他特别挑食,很多水果蔬菜都不吃。
他不爱吃扁豆,更不爱吃土豆。其实我从前也不爱吃这些东西,但是我发现了这些食物里的`奥秘,逐渐爱吃了。今天,我好好给他上了一堂食物课。
他觉得扁豆一颗一颗的,上边还有一层绿色,看着就恶心。其实,扁豆就像一个带有魔法的珠子,那层绿色的东西就是魔法药水,吃了它,你就会变魔术,而且它还能串成漂亮的项链,可它能吃不能戴。吃了它,你的身体就会变得富有起来,这样,就会有很多营养来到你的身体里。
他也不爱吃土豆,因为他觉得土豆看着身上有很多土,吃进肚子里的都是土。但是吃了土豆,你就会变得更厉害,大力士都不怕。因为,土豆就像一个宇宙的大炮弹,一发射出去,就能把一个星球炸成八瓣,再厉害的巨人也害怕这种炮弹,怎么样,厉害吧!土豆也是一种地雷,可以叫土豆地雷,植物大战僵尸里就有它,吃了它,你就不怕僵尸了。
他听我说了这些后,马上狼吞虎咽,把它们全吃了下去,吃完了还觉得很好吃,还真的爱吃了。
【食物的奥妙三年级作文】
《苹果和猕猴桃的奥妙观察日记》
苹果和猕猴桃的奥妙观察日记
今天语文课上,老师讲了《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我在读课文时知道了把苹果横着切,里面会有一颗“五角星”,但我不相信,所以回家做了一个实验。
回到家,我从水果盘里拿出个苹果,再向妈妈要了一把小刀,妈妈疑惑的说:“你要刀干吗?”我神秘的对妈妈说:“苹果里有颗五角星哦!”妈妈半信半疑地看着我。
我把苹果发那到桌子上,小心的横着切了下去,苹果被切开了。哇,里面真的`有颗“五角星”!我相信了。突然,我又想:苹果里既然能切出一个五角星,那别的水果呢?
我又拿了一个猕猴桃,也横着切下去,从横切面看,有点像一朵小花,中心是个大大的白色圆点。我拉着妈妈,说:“妈妈!妈妈!猕猴桃里有一朵小花呢!你看。”妈妈看了,说:“真的,是有小花,你真厉害呀!”
今天,我知道了苹果里有颗五角星,还知道猕猴桃里有小花。我非常高兴。
【苹果和猕猴桃的奥妙观察日记】
《自然给我的启示》
自然的世界中,总是蕴含着许多的奥妙,等待你去发现。
——题记
刚上初一的我,对“自然”这个世界有着浓浓的兴趣,对这个世界的“子民们”也非常敬爱。只要天气好,我就会在校园里游走四方,去拜访那些自然界的子民们,如:在操场上与蚂蚁一家一起晒晒太阳;站在拱桥上和池塘里的锦鲤伯伯聊聊天;抬头仰望天空时不忘对大雁小姐打打招呼.....
与自然接触的生活有趣极了!
“哈哈哈!传球!”操场处处回荡着同学们的欢声笑语。我一个人静静地走在草坪上,心想着自然界中的子民们都去哪了呀?突然,“嘿呀,嘿呀!加油!快到了。”一段急促而有力的声音打断了我。循着声音我慢慢走过去,凑近一看才发现是蒲公英大妈在烈日炎炎的跑道上跑步呢!“嗨!上午好,蒲公英大妈!”我亲切地问道。“嘿,小伙子,你在忙什么呢?”蒲公英大妈好奇地问道,她的眼睛里闪烁着对生活 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敬畏。“我,我在跑步呢!我听蚂蚁一家说待会儿有一场雨呢!所以我要把握好这次时机,把种子撒播到草坪上。”只见它离草坪只有十厘米了,但这对于蒲公英大妈却是十公里。“蒲公英大妈,我直接把你带到草坪上吧,你这样跑太费劲了。”“不不不,不用了。”蒲公英大妈连忙推辞。最后,它用尽全身的力气,终于把蒲公英种子播撒到了草坪上。顷刻间,天上下起小雨,蒲公英种子们在草地上等待发芽.......
蒲公英大妈的意志感动了我,它们虽然不起眼,但却拥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我感受到生命就是要不断地努力和坚持,只有这样,才能在风中飞翔,将希望传递给更多的生命。
麻哈鱼的故事更是让我为之动容。记得有一次,爸爸妈妈带我来到一条河的上游,说是会有一场精彩、壮观的美景上演。爸爸早早地就架起了相机,犹如等待猎物的野狼。我心想:倒要看看是怎样的美景值得我等这么久。不一会儿,水里出现了动静,瞬间涌现出一群“火”,忽然,那群“火”跃出了水面。“是麻哈鱼!”我惊喜地叫起来。爸爸连续抓拍了好几张麻哈鱼群的照片,它们多么活泼,多么有力量,多么美好啊!
这次麻哈鱼之旅让我领悟到:它们告诉我,生命就是要不断地挑战自己,不断地超越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自然给了我太多的启示和感悟。她告诉我,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它,用它去创造更多的美好。她告诉我,生命是坚韧的,我们应该像蒲公英大妈一样,不断地努力和坚持,永不放弃。她告诉我,生命是勇敢的,我们应该像麻哈鱼一样,不畏困难,始终卯足了劲不断地向上奔腾,跳跃。
在自然的怀抱中,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和力量。我会将这份美好和力量传递给更多的人,让他们也能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和力量。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验,自然会给我们更多的启示和感悟,让我们的生命更加精彩和有意义。
教师点评:
这是一篇富有想象力和感悟的作文,小作者通过与自然界的子民们的接触,描写了蒲公英大妈和麻哈鱼的故事,领悟到了努力、坚持和抓住机会的重要性。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指导老师:刘楚红)
《我的“数字”情节作文450字》
小小数字大奥妙,今天,大家一起来看看我家里的“数字王国”吧!
拼装玩具数字。我的拼装类玩具共有19盒,其中武器类268个、小交通类25个、大交通类23个、动物类35个、恐龙类21个、植物类8个,他们是我的娱乐最爱。
毛绒玩具数字。我的毛绒玩具共有28个,有蓝色、绿色、红色、白色、黄色……色彩缤纷,绚丽无比。有小的、有大的,恐龙、小熊、老虎、河马、猴子……简直是一个动物大世界。最小的只不过30厘米,最大的有1米3左右,他们每天陪伴我入睡。
报刊书籍数字。我有360多本书,有教辅类、文学类、科技类、课外类等等书籍,还有100多张小学生作文指导报,我每天都看,多学、多记、多背,它们是我每天的精神粮食。
奖状荣誉数字。我的卧室里,贴满了从一年级开始下发的各类奖状,数学小明星、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朗读者、优秀小作家……,共有25张,他们是对我每天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奖励和鼓励。
家里的数字真奇妙,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我爱数字、爱数学、爱学习。相信只要坚持不懈,现在的努力一定会成为将来的成功之钥。
《发现作文250字》
生活中有很多奥妙,等着我们发现。会发现,生活才精彩。
比如这一天,我正在玩儿乒乓球。突然,“咔”的一声,我往脚下一看,“呀!”乒乓球在我重重的“攻击”之下,它已经变成“球饼”了!怎么办?我绞尽脑汁的想啊想,怎么也想不出办法。这时候,老爸对我神秘兮兮的笑了笑,他对我说:“用热水浇一浇,试试看!”我连忙去试,神了,乒乓球竟然鼓了起来!这是为什么?我查阅了各种书,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妙。原来用热水浇乒乓球,由于热胀冷缩,乒乓球凹下去的地方就会“顶”起来。
你看,只要善于发现,生活多么精彩!
《小鞋柜 大奥妙作文900字》
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很快迎来了我们的五一小长假。假期里,老师给我们布置了“小鞋柜,大世界”的假期作业。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鞋子的清洁方法,我为此准备了充分的理论知识,还画了个清洗方法的思维导图,也让我来教教你们吧!
我选择的是家里最常见的小白鞋和皮鞋。
我先是请教了家里的“洗刷达人”——奶奶。奶奶告诉我,清洗小白鞋呢,可以使用加了些许柠檬汁的清水,搅拌均匀后,用牙刷蘸取,然后再用力地刷洗鞋边的污渍,刷洗干净之后,先纸巾把鞋子表面的水份吸干,然后在鞋子外围包裹一层纸巾,在太阳底下晒干就可以了。纸巾就像鞋子的防晒衣一样,如果不包裹着,小白鞋就会被太阳晒成小黄鞋啦!当然啦,如果家里没有柠檬,可以用牙膏加小苏打,来作为替代品,也是一样的清洗。
通过奶奶的讲述我得知刷小白鞋有两种方法,并马上在纸上记下要点。皮鞋的清洗方式我通过查阅资料的形式获得:准备一个生鸡蛋,取出蛋清,加入适量清水搅拌均匀,然后用毛巾蘸取溶液把鞋子擦一遍。最后拿蛋清涂抹在有褶皱的破口位置,放在通风的地方把鞋子晾干就可以了,但是切记不能暴晒。
为了验证这三种方法的正确性,我拿出了我饱经沧桑的小“黄”鞋和有很多褶皱的皮鞋。我先用前两个方法试了一下小白鞋,哇,小白鞋遇上刷鞋秘方,就好像是布满灰尘的街道遇上滂沱大雨一般,瞬间一扫灰霾,显露出了原本颜色。我又趁胜追击,使劲地多刷了几次,没一会儿,就效果显著,小白鞋在阳光下干净地直晃眼,在阵阵清风中展露出了本来面目。受到鼓舞的我干劲十足,手里的牙刷就好似将军手里的刀剑,我感觉我现在就是一位所向披靡的“脏鞋克星”。说罢,我便三下五除二地又捧出了几双小皮鞋。啊哈,这蛋清刷鞋法听着不可思议,做起来也让人大吃一惊啊,小皮鞋在蛋清的“抚慰”下,都舒展开了皱起的眉头,皮面也好像波光粼粼的湖面一样,在阳光下透着非一般的光泽。
看着窗外一排干干净净的鞋,虽然手臂有些酸痛,但我的心里美滋滋的,手插着腰,眯着眼得意地看着这些“战利品”,别提多有成就感了。靠谱的理论配上亲身的实践,让我收获满满。我也会继续努力,在“小鞋柜,大世界”的后续活动中,继续积极参与,用知识与劳动,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用智慧让生活更轻松!
【家长感言】真没想到女儿五一经历这样一件事后,突然懂事很多,这几天一直知道帮助我们干点家务活,对奶奶也更加体贴入微。能在实践劳动中感悟到成长,作为家长真心开心!班主任老师开展的劳动实践活动落地生根!
《无名的小草》
大自然的奥妙就像一只双无形的手,时时刻刻地举引着我们去探索。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就会发现。
有一天,我和伙伴在草地上无忧无虑地尽情玩耍。等我们玩累了,就毫无拘来地躺在树阴下厚厚的、软绵绵的枯草丛上休息。突然,我闻到一股非常清淡的花的芳香。我疑惑了,就像脑袋上画了个小问号。现在正值冬末,怎么会有花开了呢?
我寻找起来,终于在离我不远的大树下,找到了那株开着金黄色的小花的野草。我惊奇地发现它充满生机的绿。这就是这一棵小草给我的第一个好印象。
放学回家后,我可忘不了那棵小草。我翻寻资料都找不到它的名字,我问妈妈,妈妈告诉我,这是一种土名叫作“打不死”的小草。因为只要你折一段茎叶,扔在土壤里,过了三五天,它就“活”了。它会顽强地生根,并向四周不断伸展,使小小的一棵伸展出几株、几十株,甚至一个草坪。我听呆了。
一个秋天,我又来到了草坪。我发现别的树木的叶子都脱落了,就像漫天飞舞的糊蝶。只有那小草还是那样得绿。显得那样鲜嫩、翠色欲滴,而且比原来高多了。我决定要在我的花盘里种下它。我折了一段茎叶,拿回家,小心翼翼地放在花盘里。每天都精心地培育它们。现在,它已经长满两个花盘了。
啊,这无名的小草多么像宝石花,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它有不同大自然低头的信心。虽然,它比不上名花那样艳丽多姿,但是我喜欢它,更愿做那样一株“无名的小草”。
《奥妙无穷的科学世界》
科学世界奥妙无穷,并不神秘,也不简单。这是我多年接触科学世界的感受。 记得在幼稚园得到一件奖品,是一架玩具飞机。那时我还无法将玩具飞机与科学世界联系起来,科学世界毕竟离我很远。孩提时代,常跟着家长求神拜佛,给祖先磕头。尤其在上海城陛庙楼上,看到地狱里的惨景,让我心惊胆战。童年时代,我接触到的科学太少了。 读中学的时候,学习几何、代数、物理、化学,成绩平平,但好动手。记得有一次我得到一只粗制的镜头,我想借此做一台幻灯机。于是,我又找来一片凸透镜,用硬纸板糊一只盒子,两边留着通气孔。前边做个镜头架,后边留个孔,准备放灯泡用,还在孔的周边糊上一张烟盒里的锡箔,以增强亮度。我没有幻灯片,放的是一些底片,反正有个影像就算我的成功。先在家里试验,架起凳子,将影像放到贴有白纸的凳面上,图像果然清晰。
我来了兴致,想自我表现一番,于是请父母、弟妹以及楼上的奶奶、大妈都来观赏我的杰作。为了让大家看得清楚,我设计把影像放映到墙上,并将灯泡从25瓦换成100瓦。光源成倍增强了,试验想来是不成问题的。客人来齐了,我打开电灯开演。只见白墙上的影子模模糊糊,隐隐绰绰,好像有什么东西在动,可什么也看不清。当时正值夏天,急得我满头大汗,摆弄了十多分钟还是不见图像。客人们扫兴地走开了。我撅着嘴,像只泄了气的皮球。我想逞能却落得个一败涂地。后来拆开盒子,发现是灯泡功率太大,而盒子又太小,通风不良,使糊透镜的玻璃纸里都充满了水珠。缺乏必要的科学知识,又轻举妄动,必定失败。 中学毕业后,我进了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1958年,全国进人大跃进年代,报纸上天天放高产卫星。我们也不例外。那时,科学在我眼里变得“简单”起来,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 的号召,我们也来放卫星。
有的同学提出打算在半年的时间内超过郭沫若、茅盾。人学才一年多,学校就组织我们批判教授的资产阶级思想,“拔白旗”。于是科学被异化了。 在生活中,我们听说用超声波洗衣服,既简便又省力。我们根据别人传授的方法做起来。我和几个同学找来几根报废的水管。据说只要将其一头砸扁,焊上一片像吉列那样的刮胡子薄刀片,接到水龙头上便会产生超声波水流。可是我们不会焊接,连把水管砸扁的能力都没有,于是不了了之。 后来,我们参加“除四害”的运动。见苍蝇用拍子打,很容易;在校园里支起大锅烧开水,把铁床架放在里面煮,烫死臭虫;在洗脸盆里抹上肥皂水,到荚白田里向蚊子群挥舞,粘着蚊子就是胜利;为了保护粮食,还到田里赶麻雀,大家一早起来敲锣打鼓,有的还爬到房顶上吹哨呼叫,摇曳红带,把屋瓦踩得四分五裂。
大喊大叫吓得麻雀心胆俱碎,胆小体弱的掉下来被捕,捆住脚挂在廊檐下示众。现在看来,这种群众运动式的搞科学,没有学到科学知识,更用不上科学,反倒糟蹋物资,实在单纯天真,幼稚可笑。 我真正接触科学世界,对科学世界有点真实的认识,是在参加工作之后,尤其是担任专门从事科技新闻报道的记者之后。1977年,中央召开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邓小平同志作了重要讲话。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重申了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观点。从此,中国科学的春天真正来到了,我国的科技新闻事业也开始兴旺起来。我采访了科学家与青少年见面的活动;同陈景润交谈他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之路;在四川夹江参观高通量原子反应堆;到长沙探访我国第一代亿次电子计算机—银河机;钻进西昌的山洞里观看我国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从这些实践中我明白了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意义,以及现代高新技术的精细、高深;体会到科学家们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以及他们所特有的“创新、求实、协作、奉献”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综观科学世界,就像一个博大精深的海洋,阵阵波涛,一浪高过一浪。我在科学的海洋里赶潮,趣味盎然,既增长了知识,又坚定了国富民强的信念。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掀起学习新技术革命的热潮。科学家们作了一场又一场报告,向公众介绍新技术革命。世界走进信息时代,我随中国科技代表团到日本筑波参观国际科技博览会,观看到未来信息社会的前潮。后来,我国制定高技术发展计划纲要(即“863计划”),要抢占国际高新技术的制高点,占一席之地。高温超导的研究,生物技术新领域的开拓,核电站的兴建,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应用,等等,我都用自己的笔向公众介绍。尽管我患了癌症,身体状况不尽如人意,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我顾不得那么多了。我的责任就是传播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尽力。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了,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才能增强,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强盛民族之林。
科技浪潮的兴起,必定出现无数精英。我拜访过李远哲、赵乃刚、王承书、汪酞等科技精英,并把他们介绍给读者。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科学成就,学习他们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在本文开头,我已说明科学世界并不神秘。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当然,攀登科学高峰必须向内行的科学家请教,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这样,才能到科学世界里漫游,才能深人进去,有所创新。但是,在我国的社会环境中,科学世界显得格外浩森。一方面是因为科盲多,另一方面是一些人观察事物缺乏科学方法和态度。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有的人眼睛里只盯着钱,以致不择手段,甚至打起“科学”的幌子,骗取钱财。于是,封建迷信、伪科学在愚昧的土地上滋长、泛滥起来。作为一名科技记者,我有责任支持正直科学家的公正态度,有必要将识别愚昧的科学方法介绍给公众,让大家有个清醒的头脑。尽管我曾被扣上“宗教裁判所的审判官”的帽子,但我毫不惧怕。我向科学家请教,架起科学技术包括社会科学通向公众、通向社会的桥梁。 读者朋友,您认为我的想法有道理吗?请读下面的新闻报道式的文章吧。这些文章大部分公开发表过,有的在编书时作了补充和修改。写于1996年6月23日
《探寻叶子的奥妙》
今天作文课上,林老师让我们下去收集树叶,我一蹦三尺高,恨不得把几棵树都抱进来。
下去后,我兴高采烈地拾树叶,高兴得把休息时间都忘了。我发现有一片树叶墨绿墨绿的,又细又长,头像针一样,轻轻一扎,可痛了,原来这是铁树叶啊,怪不得!
竹子的叶子比含羞草还害羞呢,一捡起来它就卷了起来,于是我把它放到凳子上,就去拾别的树叶了。当我回来时,它还没有开,我“大发雷霆”真想把它丢了,可又舍不得,于是给它起了个外号—— “极含羞叶”。
一位同学说紫色的叶子对着光可以发绿,我看了看,它的侧面有许多层,我把它小心翼翼地撕了一点,才发现里面竟是绿色的中心,真是奇妙啊!
所以哥伦布说:“有的人发现了,还有的人是没想到,或没有猜到。”可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是多么的可贵啊!
相关推荐:
以发现美为话题的作文
以寻找为话题的作文
观察日记250字无忧网
《广东人的“敢吃”》
报载:某经济界人士提示广东腾飞的奥妙时称之为“敢吃”。但这种“吃”可不是大饱口福的吃吃喝喝,而是指广东人敢吃苦、敢吃先、敢吃亏。的确,在广东,人们为了赚钱可以不惜流血流汗;只要不违反政策法律,他们敢为天下先什么都敢干;为了长远利益,他们决不怕吃眼前亏。
尽管任何抽象、概括都难以全面把握复杂事物的本质,但笔者认为这位人士把广东腾飞原因归结为“敢吃”,是颇有道理的。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此人的思想是否解放又是经济能否上去的关键性因素。广东人的“敢吃”,表明了他们正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中突破出来,逐渐确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观念。市场经济最讲竞争。竟争是市场经济的命脉,是市场经济生机和活力的源泉。懦夫懒汉、坐享其成搞不了市场经济;思想保守、因循守旧、“武大郎开店”同样也搞不了市场经济。广东人的“敢吃”,体现了他们搞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和公平竞争的宽广胸怀。由此看来,广东人搞市场经济比外地人来得快、进人角色早,经济早起飞便是理所应当的了。
由广东人的“敢吃”,笔者想到,一些同志的思想至今仍停留在计划经济为主的年代,缺乏搞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单就吃苦而言,就比人家差得远。在一些地方,漫步城乡,走街串巷,那数不清的打家具的、理发的、收破烂的、“磨剪子锵菜刀”的,还有擦皮鞋、开小吃店的等等这些所谓不起眼的行当,相当的部分是操着南腔北调的外地人干的,据说收人还不少。难道这里的人都有业可就了吗?或者说他们口袋里的钱就是比外地人多吗?非也。问题在于我们或者不能像人家那样吃苦,或者认为干那些行当没有出息,是一种“掉价”,宁肯在家坐着受穷。在某山区曾经有过这样一件事:一城市对口帮单位考虑该地区人多地少,劳动力就业困难,帮助当地政府组织了一部分人外出搞劳务。结果不到半年,外出打工的不少都跑回了家,问起他们回来的原因,许多人说:在外边虽然能一天可弄二三十元,但活太累太苦,没意思。听了这样的回答,不由使我想起一位南方人讲的一件事,在他们那里,只要外出干活一年能挣三四千元钱,他们打起背包就出发,连年节也不肯回家过。两者相比,观念上的差异不是十分明显了吗?
时下,我们正在开展加快进入市场经济轨道的大讨论。广东人的“敢吃”是否能给我们的讨论增加一些新的启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