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赞比亚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05 13:44:08
《关注当下与关注未来》
1970年,赞比亚的一名修女,写信质问美国航天专家:“在目前地球上,还有一些儿童,由于饥饿面临死亡威胁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为远在火星的项目,花费数十亿美元?”而专家的回信告诉他,为支持研究发明,所花费的金钱其回报远远超过单纯的直接救助。其实,修女的质问表达了一种关注当下、悲天悯人、同情弱者的人文情怀,而专家的回答代表的则是一种关注未来、开拓创新、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在我看来这两者在我们生活中都不可或缺,人文精神会反哺科学,科学也会反哺人文精神。
回想过去,晚清时期,以英国为首的八国联军侵我中华,但统治者依旧日日歌舞升平,天天醉生梦死,看不到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实行愚昧的闭关锁国政策。当外国用坚船利炮发动了罪恶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由此开始了近乎百年的屈辱史。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再到瓜分中国,古老的中华民族不断的赔款割地。这时涌现出一大批爱国仁人志士。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论,严复在《天演论》中把西方的进化学说介绍到中国,梁启超、康有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维新运动”。当孙中山从美国归来时,已经深刻认识到单凭自己救助穷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放眼当下,日本公然宣称钓鱼岛是他们的。菲律宾军舰穿入南海黄岩岛海域与中国海监船对峙,诸如此类的挑衅行动此起彼伏。这不由得警示我们不仅要关注当下,更要开拓创新,关注未来。
在400年前,德国某小镇,有一位伯爵,他是位心地善良的人,将自己收入的大部分捐给镇子上受到瘟疫威胁的穷人。一天,他却邀请一位奇怪的人,住到他的城堡里,这个人白天卖力工作,晚上却专心进行一项光学器件的研究。当镇子上的人,得知此事后,纷纷抱怨道:“我们还在受瘟疫的苦,而你却为那个闲人和他没用的爱好,乱花钱!”伯爵听到后不为所动,依旧坚持他自己的想法。皇天不负有心人,这个人的工作,迎来了丰厚的回报,在伯爵的资助下,他顺利完成了显微镜的发明,那个奇怪的人就是名垂青史的虎克。伯爵的做法是对的。可见,造福人类、关注未来的科学精神也很重要。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代就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为一名高中生,我时刻勉励自己,要志存高远,把握当下,努力学习科学基础知识,为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增砖添瓦,使祖国永远繁荣昌盛,立于强国之林。
《人文+科学=生活》
赞比亚的一修女对美国航天学家的质问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文情怀,而航天专家的回答也让我们体会到了科学的重要。人文是一种情感,科学是一种技术,正是因为人文和科学的结合,我们的生活才能得到提升,我们的生活才不会失去希望。
人文情怀,从古至今,一直在传承,一直得到发扬。杜甫,在老年疾病缠身时,看到国家衰落,很多人过着居无定处,穷困的生活,因为人文情怀,写下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词;白求恩,二战时,看到很多中国战士遭受伤痛的困扰,因为人文情怀,不远千里来到中国,来到前方的战场上,救治受伤的战士;“最美妈妈”吴菊萍,在小区里,看到有孩子从10楼掉落,因为人文情怀,她毫不犹豫地把手臂伸了过去,接住了带有巨大能量的孩子。正是因为人文情怀,让我们的心中充满爱,正是因为人文情怀,让人与人之间不在冷漠,变的温暖。而爱和温暖,则筑就了我们的生活。
我们处在科学告诉发展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我们因为科学的发展而收获颇多,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为生产带来了动力: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为我们照亮了黑暗:本茨发明了汽车,为出行带来了方便,贝尔发明了电话,让人与人连得更近……正是因为科学的发展,让物质变得更加丰富,更加方便,正是因为科学的发展,我们的身体才会少的受到疾病的困扰,才会更加健康。而有健康的身体,优越的物质条件,不是才能筑就更好的生活吗?
生活离不开人文情怀也离不开科学发展。南丁格尔,在克里米亚战争时,她带领38名护士摸索治疗技术,在战场上救死扶伤,仅仅半年,她将死亡率从42%降到了2%,被伤员们亲切的称为“提灯女神”。她有着优越的家庭条件,完全可以过着衣食无忧的上流生活,如果不是人文情怀,她不会成为一名护士来到一线战场上救死扶伤,如果没有科学探索,死亡率就不会降得如此之多。所以科学,人文互惠互利,缺一不可。
科学发展,使人们享有优越的物质条件,更方便的了解这个世界,人文情怀,使人们心是暖的,被爱包围,科学和人文,一个从物质,一个从精神,共同筑就了我们的生活。
《人文科学构筑和谐世界》
1970年,赞比亚的玛丽•尤肯达修女一纸“状告”美国航天专家恩斯特•施图林格:为何每年要花费数十亿美元在火星研究项目上,而不用这些钱来解决地球饥饿儿童们的温饱问题?玛丽•尤肯达修女的质问不容置疑激起了一场关于科技与人文的思考浪潮。这种质问是真挚的,是博爱的,是代替全世界人民发出的对希望的呼喊。施图林格博士对此给出了精彩的回答——人文为科学付出的等待从来都不是一种牺牲。就像春天播下的种子,哪怕人们再饥饿,也不可能掘而食之以果腹,因为这种满足感是短暂且代价高昂的。只有等待种子发芽、生长、茁壮,直至结为果实,人们的幸福生活才能久远。
科技立足于生活 实践于生活
从人类学会制作并使用工具开始,科技的发展脚步就不曾停歇。人类从只会向大自然索取,到学会与大自然共处,甚至创造出大自然不曾创造出的新的生命形态或非生命形态,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能在地球这个美丽而独一无二的星球上生活得更好。简言之,科技应生活而生。
这一点在中国最能体现。古代中国曾在世界科技史上铸就了辉煌的一笔。古代中国的科技重经验,重实用,从生活中来,应用到生活中去,美化生活。且不说四大发明对整个世界政治、军事、教育领域发挥的巨大推动作用,古代中国发展的根基,民族繁荣的精魂——农业方面的科技成就也同样不容小觑,其所包含的天文、地理、器物制造等等方面的知识更是丰富。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的真理在这句话面世以前就已经早早被实践。
而在外太空探索给了我们诸多惊喜的今天,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些本着造福人类的原则的科学研究,在不久的将来也一定会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开出最美的花朵。
“人文” 当与“科学”齐飞
尤肯达修女的质问,在施图林格博士的回答面前似乎显得有些目光短浅,更有甚者认为这种观点是愚昧的。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她悲天悯人,同情弱者,这样的人必定不会愚昧。她质疑的,不是科技对人类的重要性,而是这些耗资数十亿的太空研究是否具有“人文”光环。
“人文科学”,这是一个温情的词。它削弱了科技的僵直感,赋予其人性的色彩。人文科学关注的是人的福否,人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传统。正如著名学者于丹所说:“真正的科学肯定是赋予人的情怀。”在此基础上生长的科技,才能真正造福于人类。人文是科技赖以扎根的沃土,科技则是人文培育出的最美的果实。
“人文科学”路漫漫其修远兮
故事中那位德国伯爵仿佛是尤肯达修女和施图格林博士的完美结合体。他心地善良,又热心于科技发明。对显微镜的问世,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科学创造本来就具有不定向性,显微镜的发明多少有一些偶然性,而不是完全在人的掌控之内,从这一点来看,尤肯达修女的质问便显得有理有据了。火星项目耗资数十亿,如此大的精力和财力的付出也未必一定会拯救得了全世界受饥饿折磨的儿童的生命。人文科学更是如此,如果说它包含了科技本身所具有的缺陷,那么人类对科技的利用则是这种缺陷放大或缩小的决定性因素。
从近代英国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开始运作,一直到如今中国政府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社会在机械齿轮的号角声中跋涉、飞跃并稳步前进,人文科学却是跌跌撞撞。大到生化武器、核污染,小到毒奶粉、激素水果等等问题都反映出科技发展的偏差。《礼记》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说人要尊敬天地,怀敬意之情。一切事物的发展都应当遵从客观规律,顺应“天理”,在此基础上更重要的是遵循“人性”。人类只有学会自己尊重自己,才能悟天地之美而创天地之更美。“人文科学”路漫漫其修远兮,但只要心存善念,又何愁寻不到科学的桃花源呢?
无论是像施图格林博士这样正辛勤工作的科学家,还是尤肯达修女和她所关注的那些饱受饥饿痛苦折磨的灾民们,前者是为了科技创造而生存,后者是为了生存而渴望科技带来的创造,都给我们带来了启示—— 到底“人文第一”还是“科技第一”并不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杨叔子曾在一篇论文中说到:科技是“天道”、“立世之基”,人文则是“人道”、“为人之本”。 科技是理性的产物,却离不开感性之泉的浇灌;人文可以总结和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却无法独自完成新时代的建设使命。科技与人文只有做到互通互补与融合创新,才能实现“天人合一”,才能构筑一个理性与感性共存的和谐世界。
《创造奇迹般的未来》
赞比亚的尤肯达修女曾质问美国航天专家施图林格:“为什么在火星上进行巨大的投资而不将经费用于救助贫困儿童,以解决当下的困难。”博士巧妙地以显微镜发明的故事来作答,告诉她长远的发展往往可以造福更多的人。
如果我是那位博士,我会告诉修女:人文的投资可以改变当下的生活,而科学的投资能改变未来的生活。
人文和科学都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并不能因为当下生活的不完美就要阻止正常科学计划的实施。而人文和科学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力量去推动着它的发展,而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正好似这力量之潮的两股水流,在我们的生活中激起朵朵浪花。在现实中,面对着那些身处困境的人们和有待开发的创新技术,虽然有悲天悯人的情感和长远发展的巨大投资之间的冲突,但是人文和科学并不是对立的,它们往往相互交融,人文的内涵往往被科学所影响,科学也无法离开人文而存在,没有科技作为支撑的人文是虚无缥缈的空想,没有科技作为动力的生活是疲惫低效的爬行,而没有人文良知的科技则是涂炭生灵的恶魔,没有以生活为起点和目的的人文是浮华无用的废品和装饰。他们在无形中操控着我们的生活节凑,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但我们必须知道的是,人文和科学对生活的影响的的确确表现在不同的时间段——人文影响当下的生活,科学影响未来的生活。
千年前的祖先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建起了一座座造型堪称经典的亭台楼阁,给当年的人们提供了令人向往的文化环境。但没有人曾想到,那不起眼的司南帮助西方敲开了世界的大门,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没有人曾想到曾经只存在于传说中的列子的“御风而行”会演化成今日普及大众的飞机;更没有人想过,那些被道士们用于炼丹的火药竟成为了一颗颗炮弹,射向中华大地,在中国的胸口留下一道道伤疤,饱读四书五经的书生们相继在炮火前倒下,“闭关锁国”后创新精神的腰斩所导致的技术落后给这个国家带来的阵痛,终为国耻。
而西方则一直视文化与创新并重。
欧洲耗费了三百年的时间完成了关于国民教养的塑造,同时也用了几个世纪的时间完成了工业革命。他们努力的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英国曾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成为世界霸主,拥有着遍布全球的殖民地,号称“日不落帝国”;法国的奢侈平行业和德国的高新技术制造业到现在在全球还是首屈一指的;而美国,这个不可思议的大国更是将人文和科学对生活的影响推向了一个巅峰!在人文上,它既拥有着英国绅士的有担当的生活态度,又继承了非洲人豪爽开放的个性特征。它所缔造的“美国梦”成为全球人心中的伊甸园,使它至今仍是世界上外来移民最多的国家;在科技上,它拥有近百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掌握着全世界最为先进的军事和航天科技,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人文的塑造催生了民族的气质,而科学的注重则缔造了他们直至今日的繁荣富强。一个强大的国家离不开民族的精神和先进的科技,而这些国家的成功再一次证明了人文影响当下生活,科学改变未来生活。
回到现实,正在“中华复兴之路”上狂奔的我们,往往又不得不在人文与科学中选择。人文与科学孰轻孰重?丘吉尔曾说:“我宁可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个莎士比亚。”作为一个国家的首相,丘吉尔的话让我们看到了人文的力量。而1999年12月31日《时代周刊》评选爱因斯坦为“世纪风云人物”,他被称为“天才和解开原子和宇宙奥义的修锁匠”。《时代周刊》对于爱因斯坦的推崇更是彰显了科学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但是,怎样的比重能使生活得到保障而又不影响我们对科学的研究,不滞后我们对未来生活的探索?其实,故事中帮助发明显微镜的那位伯爵早已给出了我们答案,他说:“我会尽可能地接济大家,但我会继续资助这个人和他的工作,我确信终有一天会有回报。”而他所说的,不正是打破人文科学“二选一”的桎梏,不放手人文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同时也对科技倾注更大的关注吗?
科学、人文与生活这三者互相关联,密不可分。科技和人文一起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对人文和科学不同的重视度给我们造就了不同的生活,然而抉择注定是痛苦的。人文与科学的抉择就像是一块玻璃,为了不一样的生活,我们必须撞碎它,然后擦着锋利的碎片走过去,血肉模糊之后创造一个完全不同的未来。但只要我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以人文给我们创造美好的当下,以科技为我们创造奇迹般的未来,我们的生活,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一定有着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发展!
《小新闻》
1、
本台记者常红报道:赞比亚共和国副总统米扬达阁下一行,昨天下午结束了对我市的参观访问,乘机离青赴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昨天中午在丽晶大酒店会见了米扬达一行。
俞正声在会见米扬达一行时表示,我市将尽力赞助赞比亚搞好曾由我市支援建成的赞比亚棉纺厂的经营管理。
昨天,米扬达一行还参观了我市国棉六厂、第二啤酒厂等企业,并就与我市继续合作经营棉纺厂等事宜同市有关部门负贵人进行了座谈。
2、
本台记者祝红珍报道:奥地利第一女子室内乐团首次访华演出贾梦都之夜音乐会昨天晚上在市人民会堂举行。市领导徐长聚、孔心田、周迪颐、刘秀英、李保芳等参加了音乐会。
音乐会上演奏了舒伯特的《D小调弦乐四重奏》、莫扎特的CA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以及中国的《二泉映月》等。乐队由奥地利华人赵郁深指挥。1000多名观众参加了音乐会。
演出结束后,市领导上台接见了演员并合影留念。
3、
听众朋友,新落成的青岛市人才市场昨天正式启用,下面请听本台记者常红昨天采制的录音报道。
【录音】资朴带号:断闻中心。音响长度2分钟
4、
本台记者侯定报道:市政府昨天召开庆祝储蓄存款突破200亿元表彰金银星储蓄所柜大会。
市领导胡延森、王增益、张先平、秦玉生出席会议。并向获得市金星储蓄所柜称号的市工商银行市南支行中山路储蓄所等30个单位和获得市银星储蓄所柜称号的市工行胶州支行郑州东路储蓄所等56个单位颁发了奖牌。获奖单位联合发出了《积极参加争创金银星储蓄所柜活动的倡议书》。
下面请听记者点评:我市居民储蓄突破200亿元,这泊勺确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它充分说明了我市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也标志着储蓄已成为平衡我市信贷资金的重要力盆,为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奠定了雄厚的墓础。
但是有关资料表明,我市居民储蓄存款量只占全省总童的十分之一,济南、烟台早已实现了储蓄过200亿元的目标。由此可见,我市居民储蓄工作与省内先进城市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