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世界文学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01 10:35:50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世界文学名著《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的作品。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我随着主人公一起走进这神秘的世界。
全书讲述了一个富有冒险主义精神的英国人鲁滨逊的故事。他不听父母的劝阻,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放弃了安逸的生活,当上了水手。由于货船失事,鲁滨逊流落到一个荒岛上,他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双手,顽强地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险恶环境,最终回到家乡,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读完小说,我思绪万千。最让我佩服的是鲁滨逊那惊人的心里承受能力。设想,假如你一个人在荒岛上孤苦伶仃地生活二十八年,只有一个叫“星期五”的野人陪伴,连和一个正常人说说话的机会都没有,没有房屋,没有田地,什么都没有,只能靠自己打造出一片新天地,那需要何等坚强的毅力啊!
其实,鲁滨逊和我们一样是个普通人,他没有什么超乎常人的特殊天赋,可是他面对这些打击时却有超乎常人的承受能力。他排了一张差异表,对种种可能进行分析,让自己冷静下来,学会从绝境中寻找希望,勇敢去面对现实,去改善现状。
想想我自己,假如我孤零零的一个人飘到小岛上,我只会无助地大哭,所以我不得不赞叹鲁滨逊那惊人的毅力,坚定的信念,突发奇想的大脑。
说说我们这些当代的小学生,心里承受能力似乎差了点,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会轻易把我们打倒,这其实就是心里脆弱的表现,假如我们的心理承受力能有鲁滨逊的一半就好了。
曾经有位名人说过:“苦难对于弱者来说是万丈深渊,而对于强者来说则是一块垫脚石。”是啊,人生不如意的事数不清,困难来临时,只能认真分析产生的原因,并克服困难,而不能盲目地发泄不满,或是不切实际地空想,否则不仅徒劳无功,而且对自己的伤害也只会更深。
《鲁滨逊漂流记》是一本广泛流传,很有意义的书。它不仅是小说,更是一部充满人生哲理的教科书,我愿意和大家分享它。
《西游记中蕴含的经典》
世界文学巨匠高尔基就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是前人智慧的沉淀,经验的累积。个是我们人类历史沧桑巨变的记载。好的书籍就像一颗种子,播撒在你的心中,总会有一天它会生根发芽,长成一颗充满智慧的书,让你见识更多,知识更广。有人说:“读诗文使人高雅,读史实使人明智。”而是吴承恩撰写的《西游记》令我感慨万分之余,又被作者的文笔触动。
西游记是一部古代的神魔小说,也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全书共100回合,讲述了唐僧与四个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老主题,却又不乏作者的智慧。我最喜欢读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它讲述了白骨精想吃唐僧肉,却分别变成美貌的村姑,满八旬的老妇人,白发老公公。而每次都被孙悟空识破并打死,而唐僧耳根子软,听信了八戒的谗言,将孙悟空赶下山的故事。
我最喜欢:冰肌藏玉肤,衫领露酥胸,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一句,不仅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个如白雪般的皮肤之下隐隐透出一层胭脂的颜色,双睫微垂了下来,一股女儿害羞的姿态,娇艳无伦的女儿的身形。让我为之一动,这本书无论从哪几个方面都讲的很优秀,但是给我最大的触动是,作者的文笔。那是一种粗旷,还有细腻的描写相映成趣,相互蕴含在其中的奇妙风格。掩卷之余,让我感受到有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如果暴雨过后的大海,异乎的水平如镜,丝毫不起波澜的平静。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生活的反映,做为神魔小说的《西游记》也不例外:“作者秉性,是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的确如此,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之间发生的故事,从这本书里,我们处处都可以看到当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在孙悟空的形象创造上,作者就寄托了他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还有坚持不懈,永远都不放弃的高尚品格。奋起金箍棒,横扫一切妖魔鬼怪的大无畏的气概,还有他不怕危险的勇敢精神,反映了人们的愿望和要求。取经路上的那些妖魔鬼怪,他们有的贪婪,有的凶残,就如同白骨精,险恶又狡诈。代表的是封建社会的黑暗势力特点。
在师徒四人中,我最喜欢的人是沙和尚。他生活在流沙河中,流沙河是一条沉重的河,连鹅毛和芦花都不能浮起来,沙和尚在流沙河中这些寂寞和苦痛的日日夜夜里,都在反省自己的人生。当唐僧一行人来到流沙河,收了沙和尚为徒弟,名为悟净。沙僧稳重踏实,不像孙悟空那样的急躁冒失,也不像猪八戒那样的好吃懒做,他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在取经路上,沙僧的职责就是照顾唐僧,牵马挑担,一些琐事,可沙僧做的很好。一旦参加战斗,也是虎虎生威。人们谈起沙僧,很自然就会想到他身上有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劳稳重,任劳任怨……却也存在着国民的劣根性——世故圆滑,逆来顺受,不懂得反抗。我想像中的沙和尚是这个样子的:黝黑的脸庞,粗大的手掌,木纳少言的表情,毫无创新精神,好脾气却不苟言笑,憨笑偶尔发呆,说不出的愁闷……这个形象是有感染力的,令人心生怜情与悲悯,心有戚戚焉……
阅读之海广阔浩瀚,书籍恰似一叶小舟,载着我们到思想的深处,不断探索。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读后感》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童话作品。
今天我读完整本书的第一章《命运的开始》,讲述的是一个十四岁的小男孩,他叫尼尔斯,他喜欢睡懒觉,搞恶作剧,也不爱读书,他经常惹祸,还经常欺负小动物,他的父母伤透了脑筋想帮孩子改变这些不良的恶习!
有一天他爸妈去了教堂,要他在家看《福音书》他缺睡觉,不知道睡了多久,忽然被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惊醒,四处张望发现了一只小精灵,调皮捣蛋的尼尔斯抓住了小精灵,而后小精灵与约定,只要尼尔斯放了小精灵,小精灵就
答应帮尼尔斯实现一件事,后来尼尔斯不但没有守约,守信,反而还作弄小精灵,小精灵就对尼尔斯进行了惩罚,把他变成了一个小人儿。
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做人要勤奋好学,善良正直,诚实守信,追求上进好好学习的好孩子,长大以后才能贡献社会!
《读《唐吉可德》有感》
《唐·吉诃德》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之一,同时也是西班牙古典艺术的高峰。
这本书讲述了一位贵族阿隆索·吉桑诺为了实现自己的游侠骑士梦自名唐吉可德,开启了一段荒诞有趣的旅程。与其一起踏上这趟旅途的,是一位忠心耿耿,聪明幽默的仆人桑丘·潘沙,他虽然出身卑微但他有自己的才能,有自己的判断,也是唐吉可德可靠的同伴。
唐吉可德的旅程漫长却不乏味,他认旅馆为城堡,认风尘女为贵妇人,把风车当巨人,把羊群当军队,把铜盆当头盔,把罪犯当绅士,这些无不体现出他的疯狂和可笑,但这一切也凸显了在他身上的高尚的道德品质,与恶势力搏斗的勇气。然而现实终究是残酷的,他的所作所为不仅没有帮助到别人,反而害了别人。最终他在朋友的帮助下返回了家乡,终于幡然悔悟,意识到骑士小说里的都是胡说八道并立下遗嘱,让外甥女不要与读过骑士小说的人结婚等。他重新变回了大好人阿隆索·吉桑诺,安然离世。
拜伦是这样评价这本书的,"《唐·吉诃德》是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它越是令人发笑,则越使人感到难过。这位英雄是主持正义的,制伏坏人是他的惟一宗旨。正是那些美德使他发了疯。"唐吉可德迷失在幻想当中,把臆想出来的恶势力在现实环境中打倒,可想而知,他的这种行为会让他付出惨痛的代价,看似愚不可及,可越看越觉得心酸可怜,在他滑稽的背后反映的是当时社会的种种腐败,腐败到毫无挽回的余地,即使他施行了“正义”但邪恶还是会卷土重来。
但正是这样,作者才可以安排了以农民为形象的桑丘·潘沙作为唐吉可德的伙伴,在桑丘担任总督一职的时候足以表现出他的聪明机智,他秉公守法,不接受贿赂,巧妙地解决了各种各样的案子,最后因为受不了贵族的羞辱作弄,离职再次与唐吉可德踏上旅程。一位农民比贵族办公更公正更巧妙,说明了当时的社会究竟处于怎样的情况,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了中国古代的王朝,掌权者不分青红皂白,仅仅接受了一点点小恩小惠,便向贿赂者点头哈腰,鞍前马后,无辜者只能默默受苦,有才能的穷苦百姓被没才能的阔绰富人比下去了,比的不是智谋和武艺,比的是钱财与权力。
这本书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便是唐吉可德与镜子骑士会面前他和桑丘的那段小小的对话,让我感触极深。“戏剧同这个世界上的情况一样。”唐吉诃德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人当皇帝,有人当主教,一句话,各种各样的人物充斥着这部戏。不过,戏演完之时也就是人生结束之日。死亡将剥掉把人们分为不同等级的外表,大家到了坟墓里就都一样了。”。“真是绝妙的比喻,”桑乔说,“不过并不新鲜,这类比喻我已经听过多次了,譬如说人生就像一盘棋。下棋的时候,每个棋子都有不同的角色。可是下完棋后,所有的棋子都混在一起,装进一个口袋,就好像人死了都进坟墓一样。”这段话揭示了人生来平等的本质以及人文主义的自由平等。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社会也需要各种各样不同的职业维持运转,即使身为平民百姓,也有权利追求自己的人生幸福。在这段话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反对等级观念的思想,死亡将结束这一切不平等的社会,暗示着旧社会的没落衰亡。
在中国,也有一群与唐吉可德一样,充满不畏困难、冒险精神的人,他们坚守自己的道德和职责,种下了塞罕坝第一片森林。五十五年,三代塞罕坝人植下112万亩的世界最大人工林;五十五年,三代塞罕坝人坚守岗位没有发生过一起森林火灾;五十五年,三代塞罕坝人延续梦想迎难而上,做出了不朽的业绩,他们也体现出了自己的伟大的精神。我想以一位作家所写的一段话奉献给每一位“塞罕坝人”,“光明的再上一层,是伟大和崇高。这样的人,心怀天下,有着一颗赤子之心。他们往往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在世俗看来,这是一群最“傻”的人,而正是这批人,构成了民族和社会的栋梁”。
《世界文学简史读后感》
走进世界文学艺术的殿堂,你会发现从古至今的每一个地方都闪耀着绚丽奇妙的色彩,而且富有沧桑。最先吸住你眼球的应该是古希腊文学,它像是一朵昙花,含苞于公元前十二世纪,史称:“荷马时代”,是氏族社会开始瓦解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其文学的主要成就是神话和史诗;绽放在公元前五世纪,即奴隶制全盛的“古典时代”,其文学的主要成就为悲剧、喜剧和文艺理论;凋谢在公元前四世纪末,由于文学崇尚修词技巧,内容贫乏,其主要成就只有新喜剧。然而,这朵花在科学极不发达,生产水平极低的条件下的生活斗争中创造了丰富优美的神话,散见于荷马史诗、赫西俄德的《神谱》、三大悲剧家的悲剧作品、历史学家和哲学家的著作中。虽然,昙花的绽放转瞬即失,但它的美丽和香味是极致的,永恒的。并且,以希腊神话为它的土壤,这才有机会让这朵古老的昙花表现出独有的魅力。由此,它的香飘去了欧洲,至今也影响着我们,比如 “丁达罗斯的苦难”、“引起纷争的苹果”、“特洛伊的木马”、“普洛克拉斯提的铁床”、“亚莉亚德尼的线”,等等。
顺着缭乱的美丽幻觉,你会看到一束花,想起杨诚斋的诗:“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一尖已剥胭脂笔,四破犹包翡翠茸。别有香超桃李外,更同梅斗雪霜中;折来喜作新年看,忘却今晨是季冬”,这月季花开就代表了中古欧洲文学。在此期间,世俗的封建文化涂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教会、世俗封建权力沆瀣一气,产生了教会文学和封建文学,如法国的基督诗歌《圣亚里克西的生涯》、特洛亚的《圣杯》、德国诗人高特夫里特·封·史特拉斯堡和法国的贝卢勒等诗人的《特利斯坦和绮瑟》和《屋卡珊与倪珂兰》,等等。还有反映人民大众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意识与斗争生活的人民文学,如神话、传说、歌谣、英雄叙事诗和戏剧等。其中,意大利诗人但丁是从中古到文艺复兴过渡时期的最杰出的诗人,他的包括《神曲》在内的全部创作,表征了“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今资本主义时代的开端。”
然而,这朵狂野的月季带着锋利的刺在一千多年的中古欧洲史的水深火热的生活中游历。虽然,它有着像玫瑰般的浪漫,但终究是一朵月季,没有一丁点柔情。因为这样,在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用死亡结束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用枯萎的月季祭奠了他们的忠贞。并且在期间,人文主义作家、艺术家都是喜欢把文学艺术比做反映现实的“镜子”,从这个美学观点出发,他们在创作方法上划时代地发展了现实主义。由于他们眼界开阔、阅历丰富,因此在作品中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由于他们敢于面对现实,注重写实,因此作品具有时代感、历史感和真实感。由于他们有着强烈的反封建意识和批判精神,因此作品中常带着讽刺的笔调。由于他们怀着人文主义的进步理想,因此作品洋溢着乐观、健康的气氛,在许多地方又表现出了浪漫主义的热情和幻想。他们创造了许多不朽的典型形象,丰富了人类艺术的画廊。他们发展和创造了一些文学体裁,为近代和现代的文学品种奠定了基础。虽然,月季花有着撩人的油彩和不遏的傲骨,但始终也逃不过冬雪的冰残,伴着花的调零悲剧上演。
《不朽的艺术典型——夏洛克》
夏洛克作为世界文学史上四大吝音鬼之一,人们对他的评论很多,对他的为人基本上是予以否定的,典型的如普希金称他是“活生生的,具有多种热情、多种恶行的人物”“他铿吝机灵,复仇心重”等,但我认为夏洛克尽管有贪利的一面,也有值得肯定的一面。
从文中剧情我们可以知道,夏洛克是一个高利贷者,借钱给了安东尼奥。在全剧中有这样一句,“钱能像母羊生小羊一样地快快生利息”,可见他对钱有独到的认识;在女儿与人私奔后,他的第一个反应是钱;当公爵判他的财产一半归安东尼奥,一半没人公库时,他说了句“就是活活要了我的命”。这些都衬托了夏洛克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爱财如命的犹太人。但在文中我们也看到还有比金钱更能左右夏洛克的,就是报复心。当鲍西娅问:“他们愿意出三倍的钱还你呢?”夏洛克回答:“把整个的威尼斯给我,我都不能答应。”为什么他甚至可以不要威尼斯?他是为了报复安东尼奥。他为什么要报复呢?因为身为异教徒——犹太人的他,长期受到种族歧视。在西方,犹太人是卑鄙和出卖朋友的代名词,不管是鲍西娅,还是葛来西安诺称呼夏洛克都言必称犹太人,且屡次对他的人格进行侮辱,因此夏洛克宁可不要钱,也要为犹太人出气。从这个意义上看,夏洛克是为了整个种族才如此地冷酷和残忍,表明他具有一定的反抗性,是值得相对肯定的。
正因为夏洛克这一形象的多面性,才使他成为莎翁笔下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