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防震减灾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2 09:36:58
《防震减灾初一的作文》
防震减灾初一的作文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着各种各样天气状况,地表运动,地震就是其中一种。
2008年5月12日,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这是一个令人悲痛欲绝的日子,汶川大地震,它带走了多少生命,拆散了多少家庭,多少个孩子因此成为孤儿,多少人因此将要孤单一生。时光不能倒流,我们也无力改变这个事实,只有坚强面对,才能在这个悲痛的关头挺下来,勇敢地活下去。
灾难,我们无法改变,但是可以避免,地震发生前,会有些预兆。比如马等牲畜会挣脱缰绳,并疯狂地往外跑;正在冬眠的蛇会涌出洞外;蜜蜂会惊飞、逃窜;狗会狂吠,还有一些家畜会出圈,到处窜跑;老鼠成群结队搬家……
地震发生了并不是就必死无疑,其实,还有很多自救的方法。例如:地震了,你被压在废墟的底下,这时候,你不要盲目乱动,要冷静,先把手抽出来,慢慢地挪动废墟,先保持呼吸顺畅,再想办法呼吸,喊人员来救你。如果发生地震时你在家里,必须马上钻到坚硬、并且没有倒塌的.小房间中躲避,以免砸伤。还有,要贴着坚固的墙壁或找一个柔软的东西顶在头上,如:枕头。在房子倒塌后,再求生,要避免被弄伤。如果在野外,一定要避开陡崖,防止掉下山。还有要预防山体滑坡,以免滑下去。如果在学校,一定要听从老师的指挥,躲到课桌下,注意保护头部,如果在上体育课,要避免高大的建筑物,不要被砸伤。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给人类带来很大的自然灾害,我国处于世界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预测和预报地震,是现在的重要工作。长久以来,地震带给人们的威胁就如同夏天午后的雷阵雨般威力强大且令人走避不及。还有许多人造灾害。如火灾、泥石流、水土流失等,都是人类自己砍伐树木而造成的。
所以,我倡议大家做好以下几点:
1、保护森林,种植树木,保护水土。
2、工厂不要排放太多废气,多用取之不尽的太阳能。
3、要保护臭氧层,汽车不要排放废气。
4、小心用火,不乱丢烟头。
5、要多学防震、防灾方面的知识,有防范意识。
6、节约用水,珍惜每一滴水。
如果先做好了这几点,会减少灾害的发生,或者一旦灾难发生时会挽回不少人的生命。
总之,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但有时会出现一些事故,只有靠我们积极面对,发展科技,造福人类,才可以幸福快乐的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家中。
【防震减灾初一的作文】
《三年级防震减灾作文》
三年级防震减灾作文
导语:防震减灾从小就开始抓起,今天小编跟大家分享几篇关于防震减灾作文,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防震减灾作文
自从四川汶川、青海玉树接连发生了大地震后,我对地震产生了恐惧心理。如果地震来了,要怎样躲避?怎样才能提前知道地震的到来呢?
这次寒假里,我去绍兴科技馆参观了“防震减灾“科普展后,终于对“地震”有了全面的了解,对“防震减灾”有了更深的认识。
走进科技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块图文并茂的海报板,上面写着各种关于地震的知识。在这里我了解到地震能够引起火山爆发等系列的灾难,在这里我第一次看到了一些关于地震的学说,也感受到唐山、汶川、玉树地震带给城市的灾难,在这里更让我意识到了防震减灾的重要性。
相比这些板报,我更喜欢科技馆叔叔阿姨们为我们准备的实验器材。因为这些模型不仅可以让我动手操作,同时也让我在实践中了解了地震和防震的知识,这可真是一举两得呀!
经过这次参观,让我获得了不少知识,也让我懂得了不少。今天好好地活着,谁知道明天就会有地震,明天我就离开了。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多做有意义的事。天灾不可避免,人祸还是可以减少的,在平时的生活当中要多注意。如果遇到地震,首先要冷静下来,再想办法逃出去。在房间里尽量躲在桌子下,在公共场所要尽量避开高大建筑物。
让我们记住这些防震减灾的知识,并且好好练习,让灾难远离我们,让我们这个世界永远平安、幸福!
篇二:防震减灾作文
今天,我来到绍兴科技馆,上了一堂生动的“防震减灾”教育课。在这堂课中,我收获多多。
一走进科技馆,一块块图文并茂的牌子映入我的眼帘。上面讲述着一个个小百科、小故事。有大陆漂移学说,有地球形成结构,有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的形成原因和遭地震侵蚀后与地震来临前的样子的对比,并通过一个个的小实验、小游戏、小问答来增强我们“防震减灾”的意识。
除了图文并茂的展板,还有许多要我们自己动手、实践的游戏。
比如:你来制造地震。让我们先搭一座房子,然后推动下面的“平地”,让我们准确地知道地震。还有地震波的演示。更有趣的是在电脑上玩游戏。
先是让你选择一个场地,比如:野外、学校、商店、家里……我就选学校吧!图中的小男孩由我控制着,走在一片荒凉的地方……
除了这些,还有地震的讲解,足以吸引大家津津有味地看。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边走边想:
如今,我们国家真是注重对中小学生的自护自救教育。办了“防震减灾”展,让我们了解到了地震时,应该怎样避免伤害,怎样减少灾害。又了解到地震是怎样发生的,怎样形成的,怎样扩散的。虽然灾难还未降临,但我们要防范于未然,多一份安全知识,少一份不必要的损失,让我们多学一些知识,少一些安全隐患。
这一堂“防震减灾”教育课,让我受益匪浅!
感谢为我们办展览的叔叔阿姨!
篇三:防震减灾作文
星期五下午,我们的学校举行了一次“防震演练”。
午唱之后,刚刚拿出英语书,学校喇叭就开始通知了:“各位同学请注意,防震演习现在开始。”
“嘀嘀嘀,嘀嘀嘀……”随着一声尖厉的哨声,宋老师跑过来,大喊:“快,快躲进桌子底下,快。”老师的命令可不能违抗,所有同学立刻躲进了桌子底下。
不一会,一声哨声又响起了,宋老师又发出指令:“快,往操场跑,抱着头。”我们又如同遇到危险四处逃命的蜜蜂们,抱着头跑去操场。可是楼道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真是寸步难移啊。尽管老师在下面不停地指挥,不停地挥手打手势,而虽然我们是听进去了,但是手脚还是不听指挥,一个劲的只顾往下跑。那情景,要是从远处看过去,一定像极了一堆一堆的黄蜂在往下逃窜。
好不容易跑下了楼梯,马上就要跑到操场了,我的朋友不小心摔了一跤,倒在地上。我急得大叫:“快爬起来呀,那么多人,让人踩到,小心你小命不保。”她立刻爬起来,跟着我继续跑。可是毕竟人山人海,我们一起跑了没一会儿就被人潮冲散。尽管我很小心,却也不幸被一个男生踩了一下脚,哇呀呀,好痛啊,我龇牙咧嘴地哇哇大叫。
这次的防震演练教会了我很多,一是在地震时应该保持冷静的'态度,放松自己,让心平静下来,二是在地震中不能推推挤挤,或者慢悠悠地走路,不然小命会不保。三是在地震中做的第一件事是抱住头部,躲到桌子底下,然后才能迅速跑到一片空地上避灾。
篇四:防震减灾作文
今天,我和哥哥一起去绍兴科技馆参观了“防震减灾”主题科普展。这次展览主要以直观的形式给我们介绍了有关地震、火灾的知识、防震减灾相关的内容,以及应付其他自然灾害的正确方法。我们还看了一场免费的立体电影。这次参观给了我很多很多关于“防震减灾”的知识,收获真不小啊!
地震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伤害。比如,生命线破坏、人员伤亡、火灾、地表破坏、房子倒塌。地震最大的伤害就是人员伤亡,1558年,由于地震,伤亡人数83万余人,是世界上伤亡人数最多的一年;唐山大地震死亡了24.2万余人,是20世纪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地震还会对铁路和管道等生命造成巨大的破坏。记得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7.8级地震。顷刻之间,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变成了一片瓦砾,造成24.2万伤亡,16.4万余人受重伤,给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使世界大吃一惊。但是,没有地球的运动变化,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多彩的世界!!!地震之后的岩石是记载历史的书籍,有一种岩石叫做碱流质孚岩,生产在吉林天池,成因是火山爆发时岩浆中分离出的火山气体被‘冻结’在浮岩中,气泡约占岩石总体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因而可以浮于水面之上,故被称作浮岩。
参观了这次科普展,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面对灾害,科学认识,正确面对,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能力。很多时候,多一点常识,就可以挽救一个生命。地震的难民是多么的勇敢,他们冲向自己的生命,保护家人,获得一个完整美满的家庭,我们也应该伸出援手,去帮助受难的人,在这里,我还想大声说:“地震面前,我会是一名小勇士”。
【三年级防震减灾作文】
《有关雅安地震的论文》
关于地震介绍和防震减灾 我国地域辽阔,天气变化万千,洪水、飓风、龙卷风、地震等不可抗性灾难 频发,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 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 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 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2008 年5 月12 号的汶川大地 震更是中华民族的伤痛,数以万计的同胞罹难。这难道还不能引起我们足够的重 视吗?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依靠科 技进步,提高我国防震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所以我们应该掌握一些 有关地震方面的知识,知道如何防震减灾。 一、关于地震知识的简单介绍 1、地震的概念 地球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地核主要是由铁元素组成;中间是地幔; 外层是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 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超级 地震指的是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但其发生占总地震7%~21%,破坏程度是原子 弹的数倍,所以超级地震影响十分广泛,也是十分具有破坏力的。它就像海啸、 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大地振动是地震最 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 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
2、震源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 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 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60 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60-300 公里的叫中源地震, 深度大于300 公里的叫深源地震。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 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 之亦然。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 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 公里。 3、极震区和震中距 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 区。 观测点距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 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 100-1000 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 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 中距越长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 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 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 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水平晃动。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 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 震叫余震。 4、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 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 现的周期性现象。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 根据全球构造板块学说,地质学家把全球分为三大地震带,其中两个影响中 国。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有三个: 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即太平洋的周边地区, 这个地震带是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带。 二是欧亚地震带,也称为地中海-喜马 拉雅地震带。 三是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海 底山脉)。
5、地震的危害 地震灾害是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号称群灾之首。地震灾 害对人类社会的破坏多是以建筑物的倒塌而造成的。地震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自 然灾害,除了直接造成房倒屋塌和山崩、地裂、砂土液化、喷砂冒水外,还会引 起火灾、爆炸、毒气蔓延、水灾、滑坡、泥石流、瘟疫等次生灾害.此外由于地 震所造成的社会秩序混乱、生产停滞、家庭破坏、生活困苦和人们心理的损害, 往往会造成比地震直接损失更大的后果。 二、关于我国地震的简单介绍 影响中国的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台湾地区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影 响地区的主要代表,而四川、西藏、云南等中国西部地区受欧亚地震带影响较多, 这些地区成为地震频发区。 1、情况简介 在20 世纪里,全球共发生3 次8.6 级以上的强烈地震,其中两次发生在 中国;全球发生两次导致20 万人死亡的强烈地震也都发生在中国,一次是1920 年宁夏海原地震,造成 23 万多人死亡;一次是1976 年河北唐山地震,造成24 万多人死亡。这两次地震死亡人数之多,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 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 上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 级以上地震近800 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 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1900 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 的人数达 55 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 年以来,100 多次破坏 性地震袭击了22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 个省份,造成 27 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 多万平方 公里,房屋倒塌达700 万间。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 之一。 统计数字表明,中国的陆地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十五分之一,即百分之六 左右;中国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即百分之二十左右,都不到百分 之二十,然而中国的陆地地震竟占全球陆地地震的三分之一,即百分之三十三左 右,而造成地震死亡的人数竟达到全球的1/2 以上。当然这也有特殊原因,一是 中国的人口密、人口多;中国的经济落后,房屋不坚固,容易倒塌,容易坏;第 三与中国的地震活动强烈且频繁有密切关系。据统计,20 世纪以来,中国因地震 造成死亡的人数,占国内所有自然灾害包括洪水、山火、泥石流、滑坡等总人数 的54%,超过1/2。从人员的死亡来看,地震是群害之首;而在经济上所造成的 损失,最大的主要是气象灾害(洪涝),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要比地震大的 多。 2、中国大陆地震分布区 华北地震区: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江苏、 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在五个地震区中,它的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 藏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由于首都圈位于这个地区内,所以格外引人关 注。据统计,该地区有据可查的8 级地震曾发生过5 次;7-7.9 级地震曾发生过 18 次。加之它位于我国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经济、文化、交通都很 发达的地区,地震灾害的威胁极为严重。 青藏高原地震区:包括兴都库什山、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 -六盘山、龙门山、喜马拉雅山及横断山脉东翼诸山系所围成的广大高原地域。 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四川、云南全部或部分地区,以及原苏 联、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缅甸、老挝等国的部分地区。本地震区 是我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据统 计,这里8 级以上地震发生过9 次;7-7.9 级地震发生过78 次。均居全国之首。
四川龙门山地震带:四川龙门山位于四川省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广元市、都 江堰市之间。东北-西南走向。包括龙门、茶坪、九顶等山。东北接摩天岭,西 南止岷江边。绵延200 多千米。海拔1000~1500 米。龙门山最高峰海拔2345 米,海拔由盆地边缘2000 米向西逐渐升高到3000 米以上,主峰九顶山海拔高达 4984 米,龙门山是四川强烈地震带之一。 3、我国对地震的认识 我国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的状况,大体可以这样概括:我们对地震孕育发生 的原理、规律有所认识,但还没有完全认识;我们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做出一 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我们作出的较大时间尺度的中长期预 报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临预报的成功率还相对较低。 三、有关地震的防范措施 1、自救 震后很有可能余震,而且余震的位置未必是震源很近的位置。所以学习自救 是地震后很重要的措施之一。 (1)保持镇静在地震中十分重要,不少无辜者并不因房屋倒塌而被砸伤或 挤压伤致死,而是由于精神崩溃,从而失去生存的希望,乱喊、乱叫,在极度恐 惧中“ 扼杀”了自己。这是因为,乱喊乱叫会加速新陈代谢,增加氧的消耗, 使体力下降,耐受力降低;同时,大喊大叫,必定会吸入大量烟尘,易造成窒息 增加不必要的伤亡。正确态度是在任何恶劣的环境,始终要保持镇静,分析所处 环境,寻找出路,等待救援。 (2)止血、固定砸伤和挤压伤是地震中常见的伤害。开放性创伤,外出血 应首先止血抬高患肢,同时呼救。对开放性骨折,不应作现场复位,以防止组织 再度受伤,一般用清洁纱布覆盖创面,作简单固定后再进行运转。不同部位骨折, 按不同要求进行固定。并参照不同伤势、伤情进行分类、分级,送医院进一步处 理。 (3)妥善处理伤口挤压伤时,应设法尽快解除重压,遇到大面积创伤者, 要保持创面清洁,用干净纱布包扎创面,怀疑有破伤风和产气杆菌感染时,应立 即与医院联系,及时诊断和治疗。对大面积创伤和严重创伤者,可口服糖盐水, 预防休克发生。 (4)防止火灾地震常引起许多“次灾害”,火灾是常见的一种。在大火中应 尽快脱离火灾现场,脱下燃烧的衣帽,或用湿衣服覆盖身上,或卧地打滚,也可 用水直接浇泼灭火。切忌用双手扑打火苗,否则会引起双手烧伤。消毒纱布或清 洁布料包扎后送医院进一步处理。 (5)同时要预防破伤风和气性坏疽,并且要尽早深埋尸体,注意饮食饮水 卫生,防止大灾后的大疫。 2、学校避震 (1)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 筑物或危险物。 (2)不要回到教室去。 (3)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 (4)千万不要跳楼,也不要站在窗前,更不要到阳台上去。 3、家庭避震 地震来临时,家庭成员避震,应掌握三条原则: (1)因地制宜,正确抉择。是住平房还是住楼房,地震发生在白天还是晚 上,房子是不是坚固,室内有没有避震空间,你所处的位置离房门远近,室外是 否开阔、安全。 (2)行动果断、切忌犹豫。避震能否成功,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决不能瞻 前顾后,犹豫不决。如住平房避震时,更要行动果断,或就近躲避,或紧急外出, 切勿往返。 (3)伏而待定,不可疾出。古人在《地震录》里曾记载:“卒然闻变,不可 疾出,伏而待定,纵有覆巢,可冀完卵”,意思就是说,发生地震时,不要急着 跑出室外,而应抓紧求生时间寻找合适的避震场所,采取蹲下或坐下的方式,静 待地震过去,这样即使房屋倒塌,人亦可安然无恙。 四、我国防震减灾的现状 目前我国防震减灾建设正逐步完善着。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广为覆盖的气 象、海洋、地震、水文等地面监测和观测网,以便随时了解灾害动态,及时做好 预防工作。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它们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防震减灾工作的 进行。
1、投入不足 资金渠道单一 全国每年投入到防震减灾科技研发和应用的经费十分有限,在防震减灾基础 设施建设、科研设备购置、防灾工程建设、防震减灾基础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应 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 2、管理缺乏综合协调 长期以来,我国的灾害管理体制基本是以单一灾种为主、分部门管理的模式, 各涉灾管理部门自成系统,各自为战。 3、科技资源尚待优化配置 我国防震减灾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气象、地震、地质、环保等领域,由于缺 乏宏观协调管理及传统的条块分割现状,一方面各领域主要关注本领域的防震减 灾科技发展,研发工作主要局限于解决本领域存在的技术问题,在不同灾种以及 防震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科技开发与应用水平发展 很不平衡,在基础地理信息、救灾设备和队伍建设方面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另 一方面,仪器、设备、资料、数据等都由部门、单位甚至个人所有,不能实现资 源共享共用,资源条件不能系统整合形成高效、共享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无法形 成合力和整体创新优势。 4、防震减灾科技发展缓慢 一是在不同灾种以及防震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发展与应用水平很不平 衡;二是各灾种的应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别较大,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三是技 术手段和装备落后,监测能力不强,短期预测预报能力还较低;四是缺乏各类灾 害的科学评估模型和方法,灾害信息共享应用和评估的技术急需完善;五是对一 些重大灾害的认识与防治技术,长期徘徊不前;六是现有科研结合国情实际不够 密切,科技整体支撑能力有待提高等。 5、科普宣教力度不够 缺乏统一的防震减灾科普规划,没有固定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 经常性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使防震减灾科普缺乏系统性、连续性,致使我 国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知识、防震减灾意识的科普教育水平较低,全社会对生态环 境保护的意识较差,最终影响我国防震减灾科技支撑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防震减灾并不是某些社会团队、政府组织的事,而应 该是我们全体公民共同的大事,它需要全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例如: 1、有关工作人员要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 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是提高防震减灾水平的重要科 技保障。 2、政府与社会团体应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 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 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 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开展“防震减灾进社区、进校 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 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震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 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防震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 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 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 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震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 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3、广大的社会公众要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 4、每个人都应该树立起保护环境和自我保护的意识。不要以为灾难离我们 很遥远,它说来也就来了。如果我们不具备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的话,很可能 会遇到危险。而当灾难来临时,一定不要慌张,要保持镇静。 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去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防震减灾工作的顺利 进行更是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尽管个人的也许有限,也许微不足道,但我 相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让我们行动起来,共 同防止灾害的发生,让地球的明天更加光明,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