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于中国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02 22:40:13
《怀想》
学史让人明智,其间乐趣多多。虽然就读于中国南方最好的师范大学华东师范,但是直到大二,非师范专业的我才有机会修习一门一学分的教育学选修课。这门教育史课程给超最大的收益是寻得一方精神寄托的乐土——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遐想追忆。
那个时代的高等教育盛况确实让洪超神往,对比当下高等教育技校化的现状让人唏嘘不已。当年蔡元培反对大学成为职业介绍所、主张大学务虚,今天大学却让我看不到这种气度,实在让人沮丧。想起老师提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三大门类在近代的分道扬镳,又反观自己不幸身处一个浮躁的社会科学专业中,光是实习就分大小两次十个学分,共挤占两个暑假外加一个教学学期的时间,更是心存不满。北京大学校长助理黄桂田的话道出了我的心声。的确,跑腿打杂的本科生实习是公司对我们无意义的剥削。学院硬性规定学分任务难免有帮凶之嫌。二十出头大好时光,不花在刀刃上、多读读书听听讲座太可惜了。最终的结果是教育被面子工程般的实习计划扰乱、学生不得不沦为廉价劳动力耗费记忆力创造力的黄金时期,融入社会我们毕业后有的是机会,却被当下浮躁的社会、浮躁的大学、浮躁的用人单位拿出来做冠冕堂皇的借口。
每每想到此处,超内心充满了愤慨与遗憾,愤慨当下中国高等教育的不足、遗憾自己没能成为一百年前的大学生。这个时候,老师向我展示的美妙图景成为我神往的对象——Grand China University、Bright China University的称谓魄力十足;沪江、大同光是称谓就足以展现大国之风。然而,就像当年没有留下北京古城、在古城边另建新城使得历史底蕴与现代发展肩挑两端一样,中国的大学也推倒新修。看着“地域+研究门类”千篇一律的大学称谓,我的感受是同在这一片土地上,前驱与后继的文化传承生生被斩断。正如沙滩北大被移植到燕园、北师占地辅仁、东华之于光华、华政之于圣约翰、华师之于大夏。即使今天大学间开始鲸吞蚕食、合纵连横,我仍觉得深深的遗憾,遗憾院系改革的过往。苏联模式的生搬硬套可见一斑。记得中正先生在台湾的时候十分反对“远东大学”的称谓,认为这是西方视角、有辱国家教育,于是改之“中国文化大学”。两者高下立见。
西交利物浦、宁波诺丁汉、上海纽约大学、昆山杜克一帮中外联合办学的尝试让我看到了希望,也让我有些担忧。当年交大清华理工科用外文原版教学、圣约翰能培养出林语堂这类文坛大师。可是,在学子国学积累本来只有浅浅一层的今天,忘本的可能、汉语能力的尴尬已经发生。在这门课的学习之后,我再来审视今天,感觉到传统绵延、影响明天甚至当下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