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学史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18 15:49:11
《数学史选讲读后感节选》
关于数学史选讲读后感节选
为了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学校为老师们准备了《数学史选讲》这本书,读了以后有点感想。
数学是几千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书中通过生动具体的事例,介绍了数学发展过程中的若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与重要成果,读后让人初步了解了数学这门科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体会了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感受到了数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在数学那漫漫长河中,三次数学危机掀起的巨浪,真正体现了数学长河般雄壮的气势。
第一次数学危机,无理数成为数学大家庭中的一员,推理和证明战胜了直觉和经验,一片广阔的天地出现在眼前。但是最早发现根号2的希帕苏斯被抛进了大海。 第二次数学危机,数学分析被建立在实数理论的严格基础之上,数学分析才真正成为数学发展的主流。但牛顿曾在英国大主教贝克莱的攻击前,显得苍白无力。 第三次数学危机,“罗素悖论”使数学的确定性第一次受到了挑战,彻底动摇了整个数学的基础,也给了数学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歌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却使希尔伯特雄心建立完善数学形式化体系、解决数学基础的工作完全破灭。
如果说“危机”是数学长河的主流,那数学史上一道道悬而未解的难题、猜想,就是一朵朵美丽的浪花。费马猜想,历经三百年,终于变成了费马定理;四色猜想,也被计算机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已历经两个半世纪之多,众多的数学家为之竞相奋斗,尽管陈景润跑在了最前面,但最终的证明还是遥遥无期。更有庞加莱猜想、黎曼猜想、孪生素数猜想等……,刺激着数学家的神经,等待着数学家的挑战。 天才的思想往往是超前的,在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眼中,的确很难理解他们。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依然默默的坚守着自己的信念,执着着自己的理想。数学家们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是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的,正是有了那种精神,他们才能坚守在自己的'阵地上直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也许就是他们所认为的幸福。
回想我们自身,什么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呢?什么才是幸福呢?教师职业本身的内涵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享受职业内在的幸福要从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开始。 浪花是美丽的,数学更是美丽的,英国数学家罗素说过:“数学不仅拥有真理,而且拥有至高无上的美——一种冷峻严肃的美,即就像是一尊雕塑……这种美没有绘画或音乐那样华丽的装饰,他可以纯洁到崇高的程度,能够达到严格的只有最伟大的艺术才能显示的完美境界。” 这么美的东西除了我们自己感受,还要在学生中去流传,将数学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也能够激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于数学史选讲读后感节选】
《学史力行,传承红色基因-话题作文1000字》
100年弹指间,我们的祖国早已沧桑而变,旧貌换新颜。2021年7月1日,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一百周岁了。百年党史,璀璨辉煌。在这个光辉的节点,我的爷爷带着我前往蔡廷锴将军的故居,在那里追寻先烈足迹,对于我来说,这将是一生中宝贵且又难忘的红色之旅。
记得在一次党史主题学习的班会上,我曾问老师,学习党史的意义是什么?老师告诉我,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而这次以行践知的红色之旅正是对学史力行的体现。虽然先烈早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精神仍在,我们仍能感到他们为国家而英勇牺牲的爱国情怀,仍能让我们感到催人奋进的磅礴气势。
蔡廷锴将军,是一位抗日名将。他率领十九路军在“一二八事变”后奋起抗击日军,致使日军侵占上海的阴谋终不能得逞,使得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知道在东北不抵抗之后,中国还有一批无畏抛头颅、洒热血的军人。蔡廷锴将军的故居就在我们罗定市罗镜镇。在那里,记载了他屡次的赫赫战绩,从而在历史画卷又涂上了点睛之笔。在将军故里,我们追寻先烈足迹,荡漾爱国情怀,感受什么是信念,什么是坚定,什么是奋斗。如果要问这次红色之旅改变了我什么,那就是我知道了100年前,南湖红船上播下了革命的种子。10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员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历尽艰辛,领导中国人民走向民族的伟大复兴,谱写了一曲气吞山河的英雄赞歌。从此,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我的爷爷是一位老党员,他非常热爱党,正是这份热爱,让他懂得了许许多多关于党的故事。每一次,我从他的口中,总能了解到许多关于党的历史。特别是一些党的英雄事迹,他几乎每天都讲,听得我耳朵快出茧子了。那些为国家而壮烈牺牲的英雄,我又怎么会忘记呢?在将军故居,爷爷还向我讲述了舍身就义的狼牙山五壮士、英勇牺牲的董存瑞、坐穿牢底的夏明翰……黄继光,是我四年级学的一篇课文中的一位英雄人物,之前只是听爷爷讲过,这次我更详细地知道到了他为了战斗的胜利,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顽强地爬起来,冲向敌人的火力点,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而光荣牺牲。而雷锋,大家都太熟悉了,他做过的好事有一火车。现在,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总能看见他的影子,可见他乐于助人的精神已得以传承。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轻轻地合上历史的扉页,一种自豪感悠然而生。这次红色之旅虽然暂且告一段落,但胸前飘动的红领巾,总会时刻提醒我,要铭记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在不久的将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的民族复兴大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怀想》
学史让人明智,其间乐趣多多。虽然就读于中国南方最好的师范大学华东师范,但是直到大二,非师范专业的我才有机会修习一门一学分的教育学选修课。这门教育史课程给超最大的收益是寻得一方精神寄托的乐土——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遐想追忆。
那个时代的高等教育盛况确实让洪超神往,对比当下高等教育技校化的现状让人唏嘘不已。当年蔡元培反对大学成为职业介绍所、主张大学务虚,今天大学却让我看不到这种气度,实在让人沮丧。想起老师提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三大门类在近代的分道扬镳,又反观自己不幸身处一个浮躁的社会科学专业中,光是实习就分大小两次十个学分,共挤占两个暑假外加一个教学学期的时间,更是心存不满。北京大学校长助理黄桂田的话道出了我的心声。的确,跑腿打杂的本科生实习是公司对我们无意义的剥削。学院硬性规定学分任务难免有帮凶之嫌。二十出头大好时光,不花在刀刃上、多读读书听听讲座太可惜了。最终的结果是教育被面子工程般的实习计划扰乱、学生不得不沦为廉价劳动力耗费记忆力创造力的黄金时期,融入社会我们毕业后有的是机会,却被当下浮躁的社会、浮躁的大学、浮躁的用人单位拿出来做冠冕堂皇的借口。
每每想到此处,超内心充满了愤慨与遗憾,愤慨当下中国高等教育的不足、遗憾自己没能成为一百年前的大学生。这个时候,老师向我展示的美妙图景成为我神往的对象——Grand China University、Bright China University的称谓魄力十足;沪江、大同光是称谓就足以展现大国之风。然而,就像当年没有留下北京古城、在古城边另建新城使得历史底蕴与现代发展肩挑两端一样,中国的大学也推倒新修。看着“地域+研究门类”千篇一律的大学称谓,我的感受是同在这一片土地上,前驱与后继的文化传承生生被斩断。正如沙滩北大被移植到燕园、北师占地辅仁、东华之于光华、华政之于圣约翰、华师之于大夏。即使今天大学间开始鲸吞蚕食、合纵连横,我仍觉得深深的遗憾,遗憾院系改革的过往。苏联模式的生搬硬套可见一斑。记得中正先生在台湾的时候十分反对“远东大学”的称谓,认为这是西方视角、有辱国家教育,于是改之“中国文化大学”。两者高下立见。
西交利物浦、宁波诺丁汉、上海纽约大学、昆山杜克一帮中外联合办学的尝试让我看到了希望,也让我有些担忧。当年交大清华理工科用外文原版教学、圣约翰能培养出林语堂这类文坛大师。可是,在学子国学积累本来只有浅浅一层的今天,忘本的可能、汉语能力的尴尬已经发生。在这门课的学习之后,我再来审视今天,感觉到传统绵延、影响明天甚至当下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