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爱莲说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05 13:50:20
《荷花800字》
宋代的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不只这一位古人写文章赞美荷花,还有唐代的白居易、宋代的杨万里、李清照等,都曾用唯美的诗词歌赋来展示荷花高贵又美丽的风采。
荷花属毛莨目莲科,是莲属二种植物的统称。它的别名有很多,可分为三类:按外形特性命名、按生长习性命名和按荷花圣洁高雅的气质命名。1983年,荷花更是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一。
荷花的叶子非常宽大,宛如一个圆圆的玉盘,直径约有25—90厘米。叶子的表面呈深绿色,被一层蜡质白粉覆盖着;背面呈灰绿色,为具白粉。叶脉长1-2米,中空状,外面长有小刺。花梗和叶柄等长或稍长,也长有小刺。
荷花的花朵单生于花梗的顶部,高托于平静的水面之上。花朵亭亭玉立,有一股好闻的芳香。花瓣颜色渐变,有细细的花丝;花柱极短,柱头顶生。
荷花的颜色非常繁多,还各有特色。比如有淡雅清新的粉色、热情如火的红色、高贵纯洁的白色,还有幽郁脱俗的紫色等等。这每一种颜色,都让人感觉到如同水墨画一般的美感。
荷花不仅颜色美丽,而且作用也很大。荷花按用途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食用的,一类是不可食用的。可食用荷花的莲子,如今仍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高级营养补品。还有很多的佳肴美食也是用荷花制作而成的,比如藕粉羹、藕片夹肉、荷叶蒸肉、荷叶粥等。荷花也可以药用,具有活血止血、祛湿消风、清热解毒、泻火清心、养心补脾等功效。
荷花外在秀美,它的形色时常被人们临摹制作成各种精美的工艺品用于展示和收藏,如诞生于春秋时期的国宝级青铜器“莲鹤方壶”。荷花内在坚强,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都毫不吝啬自己的才华,为荷花高贵的品格挥笔洒墨,创作出无数举世闻名的作品。
我也不例外,每一次看见荷花亭亭玉立在水池中央时,都忍不住连声赞叹:“好美啊!”尤其是一阵微风吹过,荷花在舞池翩翩起舞时,我的眼睛仿佛被“定海神针”给定住了一般,瞧,那婀娜多姿的身段,随风起舞的样子真是充满了诗情画意。
我爱荷花,她就像一个美丽的仙子,不仅让人们尽情欣赏自己漂亮的礼服,还给人们献出了宝贵的食材和药材。我更爱荷花那“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
《《爱莲说》周敦颐原文和翻译》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甚:很,十分。
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之:的。
可爱:值得怜爱。
者:花。
甚:很,非常。
蕃:多。
自:自从。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独:只,仅仅。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出:长出。
淤(yū)泥: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通:贯通;通透。
直:挺立的样子。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蔓,不长枝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
益:更加。
清:清芬。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树立。
可:只能。
亵玩:玩弄。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呀’’,助词。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
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唉"。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吧。
宜乎:当然(应该)。
宜:当。
众:众多。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赏析】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下句周敦颐就直接进入了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也。此运笔之老到,实让人叹为观止。可说通篇读者都无一丝喘息之机。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节“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可谓浑然一体,不着丝毫痕迹。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而无一言直接指责。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周敦颐通过这样的对比,将自己比喻为君子。君子难为,犹胜于避世也。从这一点来看,周敦颐有些孤芳自赏的意思。不过周敦颐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发出了深沉的感叹“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的,滚滚红尘,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晋有陶渊明,可现在却听都没听到还有人会这样做的。或是像我一样的,在尘世中能相守一份纯净的,有着我这样追求君子风范的,又有几人?大多数的人,皆在红尘世事中从众罢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此文高风亮节,清雅脱俗,精短,琅琅上口,有押韵,实为古文中难得的精品短篇。而且一文双解,内容厚实而意境深远。加上其文近似白话,易读易解,所以成了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佳品。在赏析此文的时候,如果能感动于文中的志节,这也就是读此文的最佳所得吧。《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对莲的喜爱)为线索;两个陪衬,以水陆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和牡丹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爱菊花,爱牡丹,爱莲花,指代三种人菊花:隐居避世的人;莲花:指品德高尚,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牡丹:指追求富贵高傲之人。
【创作背景】
据清邓显鹤《周子全书》《年谱》记载:“八年癸卯。先生四十七,正月七日,行县至于都,邀余杭钱建侯(拓)、四明沈希颜游岩题石,并有诗刻石。五月,作《爱莲说》,沈希颜书,五抟篆额。钱拓上石,即十五日事也。”先生四十七,即嘉祐八年(1063)。
《赣州府志》记有爱莲书院,云:“爱莲书院在城北,其地原为督学试院,有周茂叔莲池遗迹。”又有爱莲亭条目:“濂溪书院旧在东北玉虚观左······”这些记载充分证明,北宋嘉祐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周敦颐任虔州通判时,已建莲池,并于嘉祐八年五月在此地已挥笔题写《爱莲说》。
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周敦颐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我的“爱莲说”》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而不染。——周敦颐
每逢夏季,池塘中总会有那么一番美景,是那成千上百的莲构成了这番精景致,那朵朵白莲,仿佛窈窕淑女,又好似刚毅的战士。“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面对这满池的莲,既想摘下来养在家中,天天观赏她的淡雅色,却又生一股怜惜之情,不舍得采下。
除了那美丽的姿色,还有那满池的清新,没有一点杂味儿,问一问仿佛进入了人间仙境,又仿佛品尝到了琼浆玉液一般。
那池莲花,摆放均匀,似乎是有人故意将他们摆放好的,这儿一簇,那儿一簇,密密麻麻,你拥我挤,毫不相让,争着抢着向人们争现自己的美姿。我靠近池塘,伸手挽过一朵莲,细细抚摸她那柔嫩的花瓣,这朵莲似乎受宠若惊,花瓣仿佛变得更加艳丽,白里透粉,仔细去闻,却嗅到一股甜甜的淡香。
莲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依然那么白净,没有一点儿杂色。洁白、雅致、单纯,且不慕名利。就像人一样,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要洁身自好,两袖清风,万不可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己单纯善良的本性!
我爱花,爱花中隐士——菊,爱花中富贵人——牡丹,但我更爱这出淤泥而不染的莲,更爱她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
《由牡丹说开去》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大加肯定爱莲者和爱菊者,自然有他的道理,但是爱牡丹者难道一定是贪图富贵的么?牡丹一定是富贵的象征么?
相传武则天曾在隆冬时节令百花于一夜间盛开,只有牡丹不畏强权,未加迎合,以致遭贬洛阳。由此可见,牡丹并非滔媚之徒,也并非贪恋富贵之士。
那么世人为何对牡丹有此误会呢?莲菊之美,清幽可人,却不及牡丹美艳。牡丹无非是比其他花多一点美丽而无端被贬,着实冤枉。再为喜爱牡丹的人想想,也替他们感到委屈:居然因为喜欢美、欣赏美就被贬为没有品位、贪图富贵的小人!
说起美和欣赏美,不禁让人想起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审美观。中国学究似乎对美向来有偏见,因此自古就有“红颜多薄命”的说法,甚至有许多史学权威将古代很多不成器的君王覆国的责任推托到了他们美丽的妃子身上,而诸如小脚细腰之类带有病态的审美情结又摧残了许许多多的美丽女子。所以直至现代,仍有许多美丽被掩藏、摧残和扼杀。
美丽本没有错,欣赏美丽更是一种崇高的品质。欣赏莲、菊自然是美,欣赏牡丹也是美。那就让我们尽情地欣赏自然界和社会中所有的美,做美的欣赏者,做美的创造者,做美的主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