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不景气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13:50:19
《大学的文学创作》
从整体上而言,大学里文学创作的不景气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校里的文学爱好者及“校园文人”依然数目庞大。
西安建大学生的文学创作在陕西高校中颇具影响力,现有近二十年社龄的“夏”文学社也曾于1995年至1996年进人了“黄金时期”,除在《诗刊》、《中国大学生》等重量级刊物上陆续发表了一批作品外,当时的负责人在校内也曾推出过作品展览。然而,那两年所达到的“高度”至今却没人逾越。当然,一个文学社团在发展中出现起伏是正常现象,未必就能精确地反映出一所高校文学创作的整体态势;反过来说,一所高校整体的文学创作态势也难以仅由一个文学社团所能承载。
整体上的不景气,是否就可想当然地归结为“走向没落”了呢?简单回答“是”却有失偏颇。西安建大近年来发生了以下事实:唐华诗词社、晨曦文学社在该校陆续注册成立;2002年5月份,在首届省大学生“我的大学”征文大赛中,该校共有五名同学获奖,其中应届毕业生周春芳的小说《归去来兮》以优美的笔触、真挚而淳朴的感情和浓郁的神话色彩荣获一等奖;10月初试运行的“夜流吟”校园文学网的注册ID在短短不到40天里就已逾百;此外,文学类作品仍占据了各院系刊的相当比重……
例子无需一一枚举,这些事实至少说明:不断有新面孔出现,文学创作市场仍具很大潜力。同时也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些事实的背后,还有着众多的问题值得人们长期思考。譬如,终究是人们远离了文学,还是文学远离了人们?
不妨来分析一下“不景气”的成因,成因虽然众多,但归结起来不外乎两大方面:
其一,学生的文学作品中感性偏多、表现张力势衰、对个性化写作的热衷及对纯文学的留恋等,对受众已很难构成持续的吸引力(文学“发烧友”另当别论),这是主要原因。
其二,大环境的不断流失是重要原因,主要表现有两点:第一,当以科技进步为标志的社会发展为人们的精神需求的多元化选择提供了诸多可能性后,文学饱受冲击。传媒界几年前的重新“洗牌”,也使众多口碑不错的文学类刊物陆续退出,发表园地迅速减缩。而在就业竞争激烈的校园里,学生们已更多地专注于自然科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着对社会科学的认知有所忽视。同时,众多以大学生为主要受众的刊物逐渐消减甚或撤掉了文学类栏目;第二,高校支持环境略显“乏力”。由学生负责的文学刊物,如今大多数面临着经费短缺的突出问题。每次临近出刊,学生所申请到的经费时常人不敷出,最终即使付梓,也往往有赖于拉到赞助甚至“自费”。
这两大原因导致“校园文人”们更多地转向了散兵游勇式的个人写作,从而弱化了整体气候的延续。这个转向无论对于高校校园文化的推动还是对于写作者本人而言,都是弊大于利。
从如上所述事实及成因分析中不难预见,若得以加强引导与适度提供更好的支持环境,文学创作这块“蛋糕”就可以做得更大、吏好。
笔者几年以来与多届“校园文人”们有过多次座谈,在他们青春洋溢的脸上及娓娓的言谈中,笔者强烈地感到了这群人对于文学的热爱与执著,他们仍在为校园里文学创作的继续繁荣而竭力奔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