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笔法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12:05:13
《观画家的画》
长约10厘米,高约15厘米。整幅画色彩鲜艳,笔法工细,层次分明。在山腰上,有一个红墙绿瓦的院落。大院门口蹲伏着一只威风凛凛的雄狮,大门只画出半扇,位于画的右边。红墙外,一只母鸡正领着一群小鸡在觅食。越过红墙,便是一个天井,左边的假山旁,几竿翠竹亭亭玉立,绿得耀眼。天井三面是房子,用的是水磨青砖,廊柱是清一色的大红木柱。
天井靠近假山的地方,放着一张檀木方桌,一老一少正对坐下棋,棋子黑白分明,密麻麻地排在棋盘上。左边那位老人年过六旬,头戴纶巾,身穿紫袍,脸色红润,胡须花白。左手放在大腿上,右手轻轻将着长须,微笑地望着对弈的那位后生。那后生浓眉大眼,用黄巾束发,身穿印花蓝袍,腰系玉带。正在双眉紧锁,弯着右臂撑在桌子上托着头,左手举着一白棋子停在半空,好像思考着这步棋该怎么走。
再看那两个站在桌旁端着棋莞的侍者,一个为老人的优势而高兴,竖起大拇指直叫好;另一个歪着脑袋,看着后生,一手拿棋莞,一手搔头,神色焦虑,好像暗地里为后生捏一把汗。横廊上,一位丫环左手执罗帕,右手托茶盘,盘里放着两杯热气腾腾的香茶,迈着轻盈的步子走来,罗裙的飘带飘逸流动,显得婀娜多姿。统计这幅彩图,一共五个人,一张桌子,棋盘、茶盘各一个,棋莞、茶杯各两个,还有假山、翠竹、房舍等。画家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各具情态,使人如身临其境,真不简单。
《不同笔法一样深清》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一方面繁殖了要求女性遵循“三从四德”的土壤,另一方面又赋予了女性以宽容、忍让、吃苦耐劳,善良仁爱的美德。 作为社会主体之一的女性,是有着和男性迥乎不同的特征的。小作者文斌同学四篇作文《祖母》,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四位女性的思想内涵和她们的喜怒哀乐,以及她们作为女性所固有的一脉相承的传统美德。 第一篇习作,借回忆和祖母一起生活时所经历的,在祖母死后愈觉珍贵的往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勤劳、仁爱、舍己以奉孙的祖母形象,抒写了祖孙之问那种难以割舍的真情。文斌同学的习作有点淡淡的忧伤。
文中都极简明地点到了祖母的一生,这些有着不同故事的祖母在生活经历和日常举动上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文中所描写的是从旧时代走过来的人,她们或者是封建多妻制下的牺牲品,或者是贞节牌坊束缚下的苦命人。可以说,她们是用数不清的哀怨和眼泪在记载自己的历史。她们的人生道路是艰辛的,她们的一生是饱经忧患的一生。然而她们都用自己的双手在支撑着家庭,靠纺车养家糊口,在她们身上,有着劳动人民能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本性。 从以上的选材来看,文章选择的是日常的、现实的、平易的事情及真切感人的细节,于平凡中见深情是其最大的特色。作者笔下的祖母具体可感而非高不可攀。
文章将祖母的身影投射到过去充斥着封建礼教思想,目前还较为贫瘩的中国农村社会这个广阔的背景上.这就使作品有了一定的透视社会的仓义。文中的“祖毋”带着遗憾走完厂自己的人生道路、她们的命运在无声地昭示后人,贫穷落后的家乡需要科学与进步。作为后辈人我们难道没有责任去改造社会,使天下老人俱欢颜吗?因此,文斌文中的祖母更能揭示中国农村普通妇女共同的命运和深层次的个性,也更有典型意义。 在文章的表现形式上,四篇文章也各具特色。前两篇以平实的叙述为主,不时杂以抒情,而后两篇文章,在叙事上较前文在一定程度上有些淡化,通篇带有浓厚的抒情味道,文笔洗练,造句活泼,韵味悠长。总之,文斌同学作为中学生来说,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实属难能可贵。
《细腻的笔法》
细腻的笔法,以真实的生活感受,热情地赞项了病友—一位八九岁的小姑娘面对疾病的乐观态度和助人为乐的品质。小姑娘欢快的情绪和关心别人的衣现跃然纸上;作者受到小姑娘的影响也清晰可见。
文章构思巧妙。“忘忧草”这支歌做为主线,层次清楚,结构严谨。歌声伴随着小姑娘的第一次出现,给病友带来的是“欢畅的笑”。作者接到朋友来信,忧虑、烦恼,加土胃病发作,使他陷于苦乐之中。小姑娘拿着一未花茎纤细、花辫单薄、散发着淡淡幽香的忘忧草来到病友床前。作者仿佛又听见小姑娘那优美的歌声,抑制不住自己的减,感,“泪水渐渐涌了上来”,“握花的手也颤抖了”。
作者出院后,有一次经过草坪看到了一丛丛的忘忧草。见景生情,借物扦情,展开了丰富的联想,由形到神,由实到虚。“那一朵朵小花似乎都化成了一个个白色的身影,正在为别人不许地忙碌着”。他仿佛又听到了小姑娘那稚嫩的歌声。这歌声鼓舜着他“挺起胸,迎着朝阳向前走去”。浓郁的扦情色彩,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文章以时间为顺序,脉络清晰,有条不紊。是一篇好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