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身去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18:39:22
《父亲的背影》
父亲叹了一口气,背过身去。
双肩下垂,微屈着背,单薄的衣服间可以见出骨头的走向。虽然看不见他的面庞,但我能想象出他的神情――眉头紧皱,嘴唇内抿,岁月留下深谷的额头,还有,那失望的眼神。
曾几何时,我也看到过这背影。
那一天,父亲送我去上学,与平常不同的是,那天是中考。一路上,我们都没有说话,在这静谧的环境中,时间仿佛变慢了。我坐在后排,看着父亲那瘦弱的身躯,凸起的肩头,紧攥方向盘的手。父亲载着我,仿佛又在载着这沉重的生活。不知过了多久,车子终于停了下来,我刚走出车门,他叫住我,又对我说了一遍鼓励,我点了点头,进了学校。
……
“考的怎么样?”
“挺不错的……”
我突然听不见周围的讨论声,眼中只剩下了那张苍白的试卷,只是几个小小的数字,却给我心灵的震撼。我不记得那天的我如何走出的学校,但我记得,那天的雨,很大,很大。
……
回到家中,我不敢面对父亲,他看见我的样子,便也知道大概了,我们在沙发上坐了很久。终于,他率先打破了平静,开始问我考试的情况,我一五一十的汇报给了他,当我打算接受批评时,他却转过身去,他的背影收入我的眼中,一样微屈的背,下垂的双手,骨头林立的肩头。
我知道,藏在这道背影之后的,是和从前一样的失望,一样的沮丧,一样的隐而不发。
窗外已渐渐亮起了灯,远处的车灯,忽明忽暗,时隐时现。我仰面,又瞥见这瘦弱沉重的背影,突然意识到,我不再是巢中的雏鸟,在未来的某一天,我终将要展翅高飞,不在他的庇佑之下。我将铭记这背影。
评语:学完了朱自清的《背影》,我让学生也写写父亲的背影。黄锬同学的这一篇,和原文一样,以其细致的观察力,多次的再现背影,将几次背影叠加在一块,生动的呈现了一位辛苦谋生,望子成龙却又心疼儿子,不忍心责骂儿子的父亲形象,真实而感人。
《夜登华山》
下山时,腿早已打不过弯儿了。若转过身去再向上爬,可能还好些。终于挪出了华山门,已到正午时分,眼皮粘糊得紧,就近寻了一家饭店一屁股坐下,此刻觉得神仙的生活也不过尔尔了。
三个朋友从外地来西安旅游,我拍着胸脯说陪吃管住陪玩没问题,在古城两年的熏陶,已让我也沾上了大西北的豪爽。呵呵,攒了两年了,西安附近的景点我大多还没逛过哩。三个小女生兴奋地和我讨论起行程的安排:大雁塔、兵马俑、乾陵、华山……只是仅有(确切地说不足)四天的时间。还要登华山?看到她们一个比一个娇小柔弱的样子,我的心里有点犯嘀咕,碍于才夸下了海口就没好意思明说出来。“只是还不足四天,可以全部逛完吗?”我可得提醒她们,爬华山不是说说就可以了的—尽管我也很受诱惑。
坦白地说,自小在平原长大的我几乎从未真正地爬过山,如果算有的话,那也是曾被汽车绕着盘山公路载上过篙山。西岳华山之险名扬天下,我当然大意不得,先向“专家”请教自然是必要的。“真的要去吗?”爬过华山的那位男生看着我们四个,这般问法明显带着劝阻的意思。果不其然,他头头是道地讲着“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危险,那三个女生很不甘心:“既然是游客络绎不绝的旅游胜地,哪有那么多万一的道理?”流露出的坚持还真让人不忍阻拦,我也只好相陪着,高度小心多加注意了。
按“专家”的意思,找了两个男生一同前往,至少保证了心理上的安全。水、食物、毛衣,一样样打点起来—嘿,分量不轻呐。据说华山在深夜里攀登最妙,就可以到达东峰时看到日出。就这样四女二男上路了,同学送行时直可怜那俩男生,谁知道他们会被拖累得有多惨。我们四个很是不屑,有美女陪着爬山,多少男生还求之而不得呢。
快到华山时,售票员指着那杳在天际闪烁的亮点说,那就是华山的顶峰。若干个小时后我们将与那“小星星”相会,神奇!
“自古华山一条道”爬华山惟一的好处,便是不用担心迷路。先在山脚下的小店喝了几杯热茶,听了店家的建议,我们一行于夜里十一点半便起身了。
清凉的山风吹着,路上三三两两的登山者打着手电,如萤火虫般爱。听着不知具体何处的流水涂,响着,蛙儿也不时地合奏着。山那黑魁魁的庞大身躯还是让人心存敬畏,把手电打向路边的崖上,除了黑还是黑。置身其中,一切都让人觉得无比的惬意,喧嚣的都市此刻已远了。人,此刻是属于大自然的。
六个青年,在此前一天有的还不认识,却因华山而聚到一起。两个男牛一个在前面开道,另一个则押后,相互之间的默契让人心存温暖。周围的物事都让人感到新鲜,女生们更是叽叽喳喳地争嚷着历史的华山上到底有没有义胆热肠的侠客,以及是否确有令狐冲其人。
后来便只有闭嘴的份儿了,更多地听见了彼此的气喘,因为多说一句话就要耗掉一些能量。接下来的路几乎是清一色的台阶了,而且越来越陡,在山下临时添置的手套也派上了用场,紧抓铁链,不敢稍有分神。
每到一处店铺,朝着几张空凳子便冲过去,并不理会店主卖力的叫卖。待汗稍收就又上路,走得并不急,只为了差不多可以赶上日出,还不至于在山上挨冻。一路攀援而上,我这才明白以前天天在学校爬六楼其实是件很幸福的事。当我们手脚并用名符其实地爬时,心里直乐:先祖们的状态也大抵如此吧。
在“一线天”那儿,人们都说眼睛不要乱看,尤其不要向下看,只管一阶阶地爬就行,台阶都是半脚面宽,坡度约为90度。后来,我还是忍不住诱惑,到半腰时半闭着眼偷偷地向下瞥了一眼,心立刻猛烈地扑腾起来,缓了好一阵儿才敢继续往上爬。
北峰、擦耳崖、金锁关,一路一步一个脚印地爬过来,早已不再感叹自己的登山勇气了,怎能想像前人开山时的场景哟。爬在两边都是悬崖的石阶上,我直感慨先辈的伟大,吾辈能从登山中汲取些力量,也不枉此番以身涉险了。
因为有雾,凌晨的日出并不怎么好看,望着周围人山人海的游客,发觉登山也并不是件万分困难的事。下山时才发觉腿已乏了,已不大听使唤了,就不敢很贪心,南峰与西峰暂且作罢。
返回到北峰时,看到背后那面直切般的悬崖甚是欣喜,便拿出相机留念,谁知那竟是昨晚我们爬过的一处地点,一股成就感油然而生。再从“一线天”经过的时候,我们已可在上面摆姿势照相了.横看竖看也都不怎么怕了,有了经历胆子也果真大了许多。有位游客从我们身边经过时道了一句:人这一辈子.可不就是跟登山一样么。
《心中的大辫子》
3年前,当她转过身去在黑板上写下“刘孝群”这个名字时,我惊奇地发现这位满面春风的老师身后竟甩着一条眼下不多见的又粗又长的大麻花辫。我看着它真是又惊喜又羡慕。从小,我就希望自己能有像刘老师那样的大辫子,可总是不能如愿。现在好了,我可以天天看着刘老师的大辫子过把瘾。上课时,刘老师的辫子甩来甩去的,再配上一身古色古香的碎花长裙,真是优雅极了。
那时,我还是一个刚刚摘掉红领巾的孩子。初一的第一学期,我以优异的成绩坐到了年级第一的宝座上。也许靠的是那么一股狂劲儿,我竟然将这个成绩保持了一年多。鲜花与掌声使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可是过了不久,不知道是别人进步了还是我退步了,我很快从第一的宝座上掉了下来。虽然,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这并不算什么,可是看着别人一个一个地超过我,心里别提有多难过了。就在这时,刘老师来到了我的身旁。那天,她说的并不多,只是抚摸着我的头轻声地对我说:“老师相信你是一个坚强的孩子。”看似平常的话语,却使我走出短暂的迷茫,正确调整了自己的心态,迎头赶了上去,中考取得了较出色的成绩。
如今上了高中,成了一个高中生,我更加感受到刘老师对我的良苦用心。虽然,刘老师已经不教我了,可至今想起刘老师的话,仍然觉得受益匪浅。尽管教师节那天细雨霏靠,我还是和几个同学约好一起去看刘老师。一路上,雨点儿落在身上让人直打哆嗦,大家谁也没有怨言,说说笑笑地向前骑去。可骑了半天也骑不到,不知谁说了一句:“原来刘老师上班这么远啊!”猛然间,我想起了刘老师每天很早就到教室,陪我们一起跑操的情形,还有刘老师的大辫子不知不觉间也已经变成了一头短发。
到达目的地,远远就看见刘老师正等候在楼下。她看看这个,看看那个,就像一个伟大的雕塑家在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我们簇拥着刘老师来到她的家,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向刘老师汇报着自己的近况。谈着谈着,刘老师的小女儿跑了出来,嚷着要妈妈给她梳辫子。别看刘老师对我们细心体贴,可给女儿梳的小辫子却七翘八歪的。梳完辫子,刘老师拿出一个用红绸子包着的包裹,同学们打开一看都惊呆了,原来里边包着老师的大麻花辫,又黑又亮的大辫子映在红布上显得格外耀眼。当我们问她为什么要剪掉辫子时,老师笑着说太麻烦,可我们谁都清楚,这个麻烦是为我们才“解决”的。看着刘老师紧紧地握着她的辫子,我的心又一次被震撼了。
雨还在下,看着细雨中挥手送别我们的刘老师,我的视线模糊了,在我的心中,那条又粗又长的大麻花辫成了永远也抹不掉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