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莫问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03:09:23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650字》
曾国藩,清代中兴名臣,是一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还是《曾国藩家书》的作者。后人说他是“做人处世之典范,修身养性之圭臬。为官从政之精髓,治国安邦之箴言。”
曾国藩注重读书,这其实就是做人的道理。读书首先是立志,志向远大,方向正确,这是最重要的,是根本。其次是要有恒,意志坚定,不屈不挠,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这就是成功的必备条件。“但须有志有恒,乃有成就耳”,一语道破真谛。观世上一事无成者,皆无志且无恒,无志,则随波逐流,又何来恒呢?“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可以作为该句的注释。首先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所谓“自知之明”,而后,当革除物欲,避免虽立志但当面对世俗各种诱惑时,或怀疑不前或再立他志,变为常立志!
世上的大工程、大成就,都是靠长期不断的点滴功夫累积而成。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得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道理实在是浅白简单,关键在于难以坚持,即难以有恒。要说曾国藩的过人之处,“有恒”乃是其最突出的一点。他所说的只要有恒,虽中等之姿,亦当有所成就,实为经过无数事例验证了的至理名言。一个人想要有所成就,关键在于努力,而努力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有恒”。
生活中想做成功一件事,也须得有恒有志。比如农民伯伯们种地,他们的志向就是希望今年能大丰收,而为了实现志向,他们必须不辞辛苦的整天干活儿。春天翻地、播种、施肥,夏天除草、除虫、浇水。太阳未升已出,星斗满天才归。而要做到这些,必须持之以恒才可成功。有了志向与恒心,农民伯伯们才能看到秋天谷物丰收、蔬菜鲜美、硕果累累的情景;才能过上冬天衣食无忧、红泥火炉、合家欢乐的生活。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也应该知道不论做任何事都必须有志有恒。我们要刻苦学习,为自己的学习目标而努力奋斗,相信你也一定会成功。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的意思及全诗欣赏》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译文: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的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咸阳城东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释
⑴咸阳:秦都城,唐代咸阳城与新都长安隔河相望。今属陕西。
⑵蒹葭:芦苇一类的水草。汀洲:水边平坦的沙洲。
⑶“溪云”句:此句下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⑷“鸟下”二句:夕照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
⑸当年:一作“前朝”。
⑹“故国东来渭水流”:一作“渭水寒声昼夜流”,“声”一作“光”。
译文
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杨柳就像江南汀洲。
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
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
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的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赏析:
《咸阳城东楼》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作品。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全诗在写景中叙事抒情,情景交融,寓意深远,神完气足,为唐人登临诗篇之佳作。
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公元849年(唐宣宗大中三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
诗人首联扣题,抒情写景:“高楼”,指咸阳城西楼,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咸阳旧城隔渭水与长安相望;“蒹葭”,即芦荻(蒹,荻;葭,芦),暗用《诗经·国风·秦风·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笔触低沉,景致凄迷,触景生情,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意远而势雄。
颔联写晚眺远景,寓意深远:“溪”指磻溪,“阁”指慈福寺,诗人有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深刻。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尾联作结,融情于景:“行人”,过客。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 ,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神完气足,堪称晚唐登临之作的翘楚。
《了然于心,莫问纷飞》
五月的风徐徐吹打在夏落晨的身上,她跟着那两个曾经被叫做“爸爸”、“妈妈”的人走出民政局。明明迈着所谓很轻盈的步子,但是心里却像是有一块铅块压着她,压着她,连喘气都变得很困难。“晨晨,”那个男人叫她,“我和你妈妈已经把这个月的生活费打到你卡上了,记得要查收一下。”男人关切的目光并没有使夏落晨冷若冰霜的脸庞变得温润起来。
“知道,然后呢?”夏落晨的眼睛注视着路旁的一个老人卖的花儿,那是什么花儿?五颜六色的,好漂亮。夏落晨看不清,也没有用心去看,她巴不得这次最后的对话早早结束。
“晨晨,爸爸妈妈不在身边,你要照顾好自己。”那个男人又扯出一句废话。
“我知道,还有么?”夏落晨已经有点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了。
“晨晨,”那个女人又说话了,“你真的打算自己一个人住了么?”
夏落晨面无表情地说:“当然。”
她始终记得,父母第一次激烈的争吵,着实吓着了她。她蜷缩在被子里无助地哭,泪水像决堤一样止都止不住。月色入户,她一边哭一边喃喃地说着爸爸妈妈别吵了,爸爸妈妈别吵了,以后我听话,我听话,你们别吵了,别吵了••••••也就这样睡去。醒来以后他们的确是不吵了,只是客厅里一片狼藉。
每次吵架都会有一些家居小物成为“炮灰”。她和妈妈在搬新家时一起买的手绘小花盆、印有他们三个人名字和头像的马克杯、她和同学去青岛玩带回来的小瓷娃娃••••••都成为了战争的陪葬品。她一个人边哭一边打扫着尖锐的碎片。她极力不让自己被那些碎片所伤害,因为她知道不管自己伤得多么严重,妈妈也不会像从前那样细心地为她包扎了。
多次争吵使夏落晨麻痹了。她也学会了在争吵中安然入睡,她知道了无论有什么事情记住不许哭。
慢慢地,父亲开始不回家了。先是通宵,到最后,演变成了一个星期的不见踪影。
母亲似乎被激怒了。他如此,她亦如此。
于是偌大的房子里只剩下了她一个人。
清冷的月,孤单的影,昏黄的灯光将她的影子映得愈发孤寂。
她是从那个时候起爱上黑夜的。
也是从那个时候,乐天、开朗、单纯全部一去不复返,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冷漠、刻薄、不近人情。
“晨晨,这是你自己的选择,爸爸妈妈也不好左右你的决定,所以•••••不过我和妈妈每月会给你打生活费的,自己一个人,凡事要多加小心呢。”
夏落晨多想说:你们的钱拿走,我不会用的。但是她没有经济来源,所以只得接受他们给的生活费。
沉默。
突然没有什么好说的,三个人都沉默了片刻。“没事的话,我走了。”轻飘飘的话语衬着夏落晨轻盈的脚步离去。
“晨晨,你是要回家吗?我送你。”男人在他身后招呼道。
呵,家?是那幢房子么。那还是家么。
父母离婚了,难道她不悲伤么。
路边的那个卖花的老人,有着古铜色的皮肤。他的额头上、眼角边、嘴角边都布满了岁月流走的痕迹。在他布满褶皱的一双大手边,是很多很多盆种在漂亮的小瓷茶杯里的风信子。哦,原来是风信子啊。风信子很漂亮,有很多颜色。但是,真正映入眼帘的,是一盆紫色的风信子。紫色•••••风信子••••••花语有悲伤的意思啊••••••
明明很美很梦幻的紫色,配上风信子,花语,就是悲伤。那一抹紫色在视线中模糊,越来越模糊。眼睛里慢慢地有了水汽。水汽氤氲
开来,最终变成了晶莹剔透的泪。夏落晨闭上了眼,不愿意看到那一抹紫色。在她合上眼的一瞬间,珍珠般的泪落下,滴落在风信子的花瓣上。
她怎么会不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