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易于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8-27 02:29:45
《黄昏·冬日·爱》
冬天的黄昏,总是特别易于触动人心。那天,街头车水马龙,行人匆匆,而在这喧嚣之中,爱心的暖流正悄然流淌。
陆天,一个十四岁的少年,正走在回家的路上。他目光柔和地看着街角,那里有一个为流浪者设立的爱心餐点发放桌,准时摆放着整齐的餐盘和餐具。每逢周末,他都会利用空闲时间参与其中。此刻,他正轻轻地将热腾腾的饭菜递给一位颤巍巍的老人,眼神中流露出关切与温暖。他在心里默默想着:“这世上,有那么多不易,能为他们做点事,我觉得很值得。”
就在这时,寒风凛冽,志愿者徐明带着几位同伴匆匆赶来,他们裹着厚重的棉衣,手里提着保暖物资。徐明一边整理着厚厚的围巾和手套,一边留意着周围需要帮助的人。他特别注意到一个小女孩,正因鞋子湿透而冻得瑟瑟发抖。他立刻走上前,细心地为她更换了干爽的鞋袜,并给她戴上柔软的手套。看着女孩脸上重新绽放的笑容,徐明的心里涌起一股莫名的满足感,仿佛这寒冷的冬日也变得温暖起来。
金色的余晖洒在这群志愿者身上,他们的身影在路灯下拉得很长。陆天与徐明默契的对视一笑,会心的眼神中流露出从这份奉献中获得的快乐和意义。街道另一头,车辆缓缓行驶,车窗中透出和谐的灯光,仿佛每一辆车都在默默传递着这份爱心。
冬日的黄昏没有没收温暖,反而留下了满满的爱。
《小说的兴波之法》
比较起来,小说比散文易于生波。小说大都有一个“故事核”,“故事核”的内蕴以及它的生动感人与否,常常影响着小说的可读性。一般来说,小说的兴波之法主要借助于故事的曲折、人物的矛盾冲突和情节的陡转。
文贵曲折,小说更应当如此。小说是写人的,如果作者笔下的人物生活道路平坦如砒,生活风平浪静,那就难以引起阅读兴趣,而且也不真实。既然作为“小说”,对于生活事件的叙述,也不能平铺直叙,而须“一波三折”地娓娓道来,正所谓“彩虹也觉直无味,故扭腰肢给人看”。
故事的曲折性、复杂性在长篇小说中表现得更充分。我们读《三国演义》有三顾茅庐、三气周瑜、七擒孟获,读《水浒》有三打祝家庄,读《西游记》更感到到僧师徒取经的一路上的艰难曲折,而且每一个情节郁那样峰回路转,曲折幽深。你看“三借芭蕉扇”那一节:师徒四人要过火焰山,必须要用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扇灭火焰才行。但孙悟空曾经降伏过她的儿子红孩儿,而积下前仇,事情就有些棘手。孙悟空去借扇被铁扇公主扇走,得到灵吉菩萨的“定风丹”后,才由被动变为主动,并变成小虫钻进铁扇公主的肚子里折腾她,才迫使她借扇。这是波澜之一折,似乎矛盾已解决,但没想到借来的是假扇,火焰愈扇愈大.反使矛盾更尖锐。面对失败孙悟空毫不退却,他又假变牛魔王取得铁扇公主信任,骗来了真扇,这似乎矛盾又要解决,可是孙悟空匆忙之中忘了问及扇子变小的办法,反而被牛魔王追上,假变猪八戒骗回去了。这是波澜之二折,也使“借扇”冲突达到了高潮。尔后,孙悟空以牛魔王胃充猪八戒骗回扇子的事,激发了猪八戒的斗志,终于和猪八戒、沙僧一起战胜牛魔王,在众神协助下擒住牛魔王,迫使铁扇公主献出了蕉扇。曲折、复杂的情节,兴起多么壮阔的波澜。
小说的波澜兴起,多借助于小说世界中的矛盾冲突——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人的内心世界。冲突是现实生活中各种矛盾斗争在作品中的反映,冲突是情节发展的动力和At础。没有冲突,就构不成紧凑的、有吸引力的、激动人心的情节,故事也无法形成高潮。而且,没有波澜突起的冲突,人物的形象与性格也难以丰满起来。我们读《西游记),头脑中印象最深的形象当是猪八戒、孙悟空,而印象浅的是沙和尚。为什么,因为前者多陷于矛盾冲突的漩祸中,不仅有外部矛盾(与妖魔的冲突),而且有内部的矛盾(猪八戒的挑拨引发唐僧对孙悟空的制裁),在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感情距离拉大,人物的性格、心理也得以充分的展示。而沙和尚则在矛盾冲突中似乎处于漩涡之外,显得太平和,他的形象的鲜明感和生动性就术及他的两位师兄。
悉心分析,故事中的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又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一种为暴风骤雨式,一种为和风细雨式。
所谓暴风骤雨式,是人物之间呈现尖锐对立的矛盾冲突,表现得表面化,达到白热化的程度,人物亦达到“激情的顶点”,这种强烈的冲突就形成了充满了浓郁火药味的情节。比如我们读《水浒传》,那些“逼上梁山”的绿林英雄,大多数皆有曲折的生活道路,有与邪恶者、压迫者势不两立的矛盾冲突。作家抓住这些矛盾的纽结,掀起了故事的轩然大波。例如武松为兄报仇的情节,展示了武松与西门庆、与潘金莲的尖锐冲突;林冲被通上梁山,展示了林冲与高氏父子、与陆虞侯的尖锐冲突。
所谓和风细雨式,是人物之间有一定的矛盾冲突,但表现得更内向化,因而只让人感到是一种“勺水兴波”的小波澜,虽“波澜不惊”,但人物的内心世界却得到有力的展示,我们读之亦盎然有味。
情节的陡转也是小说(或戏剧)兴波的常用方法。小说(或戏剧)的内容大都有开端—发展—高潮—结束这么四个阶段。情节的陡转,事情的突变如平地起风波,是将故事推向高潮的必要手段。在小说(或戏剧)中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开头很精彩,发展很顺利,可是一临近高潮反而不紧张不吸引人了。这时,如不增加新的“兴波’因素,高潮就难于产生。这种“穿插”,使情节发生陡转,常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例如《西厢记)中这种方法就运用得很好。故事一开头写崔莺莺与张生邂逅,一见钟情互相爱慕。如果接着写两人感情发展,张生应莺莺诗约而去,崔家又阻拦,又“赖简”,并以礼法之名将张生轰走。张生因此生病,小姐十分痛苦,因亏有红娘在其中穿插联络,才使两人结秦晋之好。这样写故事也完整,其中也兴了小波,但不免使人仍感到平淡,兴波不够。聪明的王实甫善于兴大波——设计了一个贼人孙飞虎兵围普救寺的情节,使故事发生陡转。在眼看崔莺莺要成为贼人的“压寨夫人”,而崔家无计可施时,张生书信急邀一当将军的朋友来解围,才使贼人退兵。这一陡转的情节是“击水生波”,使平淡的爱情故事生出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