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上个世纪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02:46:04
《城南旧事读后感》
上个世纪的老北京,沿着《城南旧事》的纸笔缓缓展开。小巷中的小贩的叫卖声不时响起,四合院中的夹竹桃花开花落,西厢房中的小油鸡叽叽喳喳,佛照楼的八珍梅回味无穷,乐观向上的兰姨娘,隐忍坚强的宋妈,惠安馆中的疯子秀贞……这些琐碎却令人难以忘怀的记忆正如一片片花瓣组成了英子的童年。而我想,英子的童年,更因为那个“我们看海去”的约定而散发出阵阵沁人心脾的芳香……
一次无意的相识,让英子与一位老实的“坏人”成为了朋友。老实人被英子的善良感动了,逐渐向英子敞开心扉,两人定下了“一起看海去”的承诺。
那个老实人在大人们的眼中是败光家产的坏人,是被警察抓,万恶不赦的贼,大人们以他为反面教材,教导着自己的孩子……
然而,“坏人”真的仅仅是坏人吗?
在英子的眼中这位“坏人”是个不擅长为人处世的老实人,是有着善良本性的好人,是为供自己弟弟读书而违心做贼的好哥哥,是将与她一同看海去的好朋友,在这位“坏人”的心中有良知,也有善念……
兴许,正是那个时期成人们的眼光让无数人真正丢失了良知,因为这个世界对他们的冷漠、歧视,而让他们开始厌恶这个世界,与世界反抗、作对……
为何大人们眼中丑恶的人在孩子的眼中却变得美丽了呢?我想这是因为大人们的双眼早已被过去自己经历的红尘所掩盖住了,他们的眼光也已然被世俗所蒙蔽了,他们难以看到人性深处的真善美,而这些美好的细节却被孩子的双眼不断放大,成为了孩子们心中那个简单的世界。人不分三六九等,没有贫富之别,没有好坏之分,更没有疯子、恶人一说。那些被大人们用“有色眼镜”所看到的,所随意判定的,所指手画脚、评头论足的人们,只不过是怀揣着自己的心事、有难言的苦衷罢了。而这些纯洁与善良的眼光,正是大人们随着童年丢失的吧……
放下《城南旧事》,走过的是童年,品味的是纯真,感受的是无邪,所见的是一个简单的世界……
《我的姑姑》
我有一个姑姑,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生人,据我大伯说,我姑姑出生的时候,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暴雨急至,一连下了三天三夜,差点内涝。姑姑因此被村上的人视为不祥,从小没有玩伴,爷爷看着独自在家的姑姑也只能默默的抽着旱烟叹息。爷爷是溺爱姑姑的,因为在爷爷的观念里,水即是财,财即是水,爷爷相信姑姑的到来,会改变我们家贫穷落魄的现状。正因如此,姑姑嫁人也比较晚,25岁时才出嫁,这个年纪在当时在我们老家,已经算是很迟的结婚年龄了。
事情是这样子的,我大伯作为家中长子,为缓解家中劳动力严重不足的情况,早早的结了婚,娶了我现在的伯母,据说我伯母那会儿在村里也算个美人坯子了,就是脾气差,认为其他人拖了她生活质量的后腿。实在没法,我大伯就和爷爷分了家。这让当时仅有十几岁的姑姑的负担越来越重了,当时姑姑要做很多农活,闲时还要常常把奶奶种的菜挑到不远的集市去卖掉以补贴家用。在去集市的路上,姑姑总会碰到一个俊朗的小伙子与她打招呼,出于礼貌,姑姑总会点头颔首回应,一来二去两人就熟了,再后来姑姑就嫁给了那个年轻高大帅气的男人。姑姑当年也算是个大美人,来做媒的人都快把我们家的门槛踏破了,现在回想,姑姑当时很喜欢那个男人,否则也不会拒绝了那么多做媒的,却嫁给了一个二婚男人。听爸爸说,姑姑怀了一个双胞胎,但是因为身体原因,胎儿发育不良,经医院诊断,不建议生产,迫于现实压力,姑姑最后还是选择了打胎,相处一年之后便离婚了。在26岁时,姑姑便离开了那个嗜酒、懦弱的男人。姑姑嫁给那个男人之后,在相处之中发现他老公的离婚是由于她婆婆的不满意之前的媳妇。而他与前妻藕断丝连,两人在大街上手拉手逛街,这更使姑姑心灰意冷。
姑姑回来了,和爷爷、奶奶、爸爸同住,这段日子里,前来给姑姑说媒的人也有不少,姑姑心无牵挂,相了不少亲,高矮胖瘦都有,我大伯也帮忙介绍了其一位好友的弟弟,个子平平,普通相貌,皮肤黝黑,但看上去还比较壮实。当然,姑姑是没有看上。后来听我爸爸说,当时姑姑到上海的一家有钱人家去看过,那个男人已经快五十岁了,还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只要姑姑答应,结婚的时候彩礼钱对方愿意出三十万,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别说三十万,就是有个万元户在我们那村里,那都是重磅新闻,本以为姑姑会答应,但终究拒绝了,姑姑说:我不那么看重钱。
如此辗转又过了两年,姑姑嫁给了我现在的姑父,姑父是头婚,个子不是很高大威猛的那种,但是特别有精气神,虽然比姑姑小几个月,但对待姑姑却特别的细心,能给人一种很窝心的感觉。至于他们两人怎么走到一起的,我并不知道。一年后便生了我表哥,日子就那样过去了,平淡而质朴。
后来几年里,姑姑一直在镇里的工厂上班,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工作一坐就是一整天,以致现在她的腰常常出毛病,并且姑姑的嘴叼,东西吃得少,所以从来就没胖过。几年以后姑父得了一种病,自此以后,姑父的劳动能力越来越差了,人也变得越来越懒了,转眼,表哥已经初中毕业了,姑姑只好把他送去读职高了。
现在,姑姑热衷于买彩票,买的不多,但从不忘记,每期必买,总希望哪天大奖能从天而降,或许是想改变那坎坷的命运,亦或许那已是姑姑的精神寄托了。
人的一生,有如浮萍一生,转瞬即逝,平平淡淡的消逝在时间的尽头,也有如纵横天地间的大鹏,不断产生轰轰烈烈的伟大事迹,不管哪种,不是我几句话几百个字可以说得清的。在感慨姑姑人生的同时,我对自己的人生也多了几分看法。亲爱的读着朋友们,你们呢?
《《城南旧事》读后感》
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林海音在北京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她对北京景色和人物,以及逝去的童年有着深深的眷念,于是把它们写了下来,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这是作者写《城南旧事》的初衷。
《城南旧事》里的小英子用懵懂的眼睛观察着身边人和事,看到了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天真中品味着人世间的复杂情感。
小英子结识了秀贞,她感受到她失去爱人和孩子的痛苦。看到妞儿惨烈的伤痕,她有着无限的同情。她全力促成母女相认,映照了她对善的追求。在新家里,她认识了一个“小偷”朋友。可他也是一个无助的人,要奉养母亲,还要供弟弟上学。最后这个朋友被抓,小英子依然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这件事让小英子明白了人性的复杂和现实社会的磨难。宋妈照料了小英子的弟弟妹妹,却失去了一双儿女。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怪那个好吃懒做的丈夫。宋妈竟然还不得不跟他继续生活下去。小英子气愤和惋惜,看到人性的丑陋一面和生活的无奈。
一次次的相知相熟到最后的离别,加深了小英子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思想也日渐成熟。离别也是人生的常态,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小小年纪的小英子就领悟到了这些。小英子在一次次的离别中成长起来。
当兰姨娘来家里暂住时,敏锐的小英子感受到了家庭危机。她心疼母亲,厌恶父亲的嘴脸。但是她没有使用幼稚的撒泼打滚的方法,而是巧妙地帮兰姨娘和德先叔叔传递消息,暗中撮合他们。她帮助母亲排难,真是一个“贴心小棉袄”。小小的年纪便有这般心眼儿和大智慧真是让我心生佩服。
经历过多次的离别后,当面对父亲的离别时,小英子没有恐惧,她的内心是镇定的。这时的她仅有13岁。她要像父亲说的那样,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闯练,闯练,英子。”是爸爸对她的叮嘱。她要承担爸爸的责任,为妈妈和弟弟妹妹撑出一片天了,小英子也不再是小孩子了。一瞬间,小英子长大了。
读了这本书,我有些伤感。时光匆匆,不经意间童年就溜走了,爸爸妈妈也不再年轻了,有些人再也见不到了。我们要好好珍惜时间,珍惜眼前人。离别是人生常态,我们一边失去,一边获得,一边成长。生命给与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
《上个世纪的童年》
每个人的童年都像一个万花筒一样,千变万化,五彩缤纷。今天我采访了一位上个世纪的人——我的爸爸,外号“元部长”,因为他的身边永远有十几个小朋友听他指挥。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童年吧!
爸爸的童年里,是没有电子产品的,玩具都是自己造出来的,能练习动手能力,还有成就感,出去玩都是成群结队的。
春天,元部长带领着他的士兵们来到油菜花田,那里香飘十里,金黄一片,对元部长来说,这里可是风水宝地呀!他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瓶子和自己做的捉蜂工具,在这里布局,分工合作,然后拼了命地去抓蜜蜂,抓到的蜜蜂就关到瓶子里,他们有可能会被蜜蜂刺到,不过为了捉到蜜蜂这都不算什么,他们虽然累得气喘吁吁,不过他们的脸上依然带着灿烂的笑容,头上豆大的汗珠流落下来,风一吹,仿佛所有的疲劳都消失了。
夏天,是四季中最炎热的一个季节,相信你们都没有少去游泳。元部长又带领了一大批水军前去打水仗。水清澈见底,跳下去那一瞬间,水花四溅,“扑通,扑通”一个个玩的不亦乐乎。累了,就上岸呗,光溜溜地躺在地上,甭提多开心啦!
秋天,秋高气爽,元部长带着陆军来到田边的水沟沟里。“准备,我们要挖泥鳅咯。”我爸爸大叫一声,便用手开始挖泥鳅了。他们都挖出了经验,选了块潮湿的泥土,又有很多泥鳅洞,所以不一会儿就有了一只泥鳅,接着便有了两只、三只、四只……
冬天,晚饭后,元部长带着所有的伙伴们来到空旷的田野烧火,捉迷藏,他们找一堆树枝,把小的树枝先点燃,接着把一些大一点的树枝放进去,最后等火一燃,光亮的地方就可以玩捉迷藏了。
爸爸的童年是快乐的,虽然没有电子产品,但是他们的童年依然精彩。
《少年志,中国志》
我,出生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那个年代,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且曾经与头号强国美国抗衡苏联在一片唏嘘声中解体了,中国这个个同道者,只得顶着资本主义国家的轻视与外界巨压缓步爬行:
那个年代,香港终是回归,没有太多情话绵绵,只有许多颗惶恐不安的心,到新中国的创举--这个社会主义国家能某治理好香港这个资本主义地区,没人知道。
于是,那个年代,中国有喜有忧,有荣有败,一直延续到十六年后的这个年代。
21世纪的钟声敲响,中国,这头沉睡的母狮,在漫天炮火混乱涌起的爱中华儿女以鲜血骨肉筑起保护之墙下,在中华恶女遥远而浑厚的呼唤声中,醒来好久了吧,是时候向世界之巅,喊出中国之声了吧!
这个世纪,中国迎来了奥运会的盛举,世博会的喝彩,亚运会的荣耀,中国人第一次摘下诺贝尔文学奖,中国的第一位女宇航员登上了太空,中国之声也愈来愈响亮,愈来愈清晰了。
可是阳光背后总有一块或大或下的阴影,那是我们少年梦所稍息之处有中国慕青的难解心结。离家数十载,远行的游子台尚未归家,团圆之期何时可盼?近东之土,日本来犯,小小钓鱼岛竟遭虎视,日本接二连三拘留附近的中国渔船,强占未果,又生诡计。购岛的假面具能欺骗得了我们中国吗?又岂能修饰的了日本人贪婪的野心?我们,面对中国义正言辞的警告声,日本口蜜腹剑的侨情,能做些什么?不是去殴打同胞,烧同胞之车,砸同胞之店,21世纪是个文明时代,不靠暴力来解决,中华儿女要励志,要团结,更要的是实力,中国,我梦想,中华儿女时刻谨记:“礼仪之邦”的威名,学会励志文明解决问题,把自己满腔热血投入到保卫国家领土,维护国家荣誉中去,共同挽起手来,创造中国经济新腾飞,让中国科技更强,共同翘首远走的台湾重投祖国母亲的怀抱!
上个世纪,极少人整容,极少人离婚,没有瘦肉精,没有苏丹红,也没有毒胶囊,染色馒头,应为他们坚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他们坚持“诚挚淳朴,将心比心”因为死他们尚未忘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可是,今天,物价高涨,贫富分化严重,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愈来愈多人死于环境污染引起的病,人性的冷漠令小悦悦过早地凋谢如同幼苞的生命,人性的贪婪使小浩博在雪花之下孤独寒冷地闭上漆暴的双眸,人情的冷淡让我们只会低头刷微博,我们的责任—抬起头看看外面的风景如画,用心照亮世界的阴暗之处。
我梦想,中国在雨云之下,洗涤一下疲惫的心灵吧,脱下伪装,素颜朝天地微笑,一点一点把人性之美重拼回来,重震东方礼仪之邦的旗号吧!
少年志,中国志,少年强。我的梦,关于一位母亲,她已伴前人后者,爱黄土地上,走过几千年的风雨飘摇,兴衰成败,她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中国。我梦着,想着,清廉,洁净,美好的春风吹遍中国,有一天,我们中华儿女能为妈妈筑造一个温馨宁静的桃花源,打造真情中国。
我相信,梦想不会永远是在云端的鸟儿,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在坚实的大地上勇敢先行,抓紧我们梦想之手中,终有一天,梦想会在我们走过并撒满汗水的泥泞小路间开出一片灿烂!
《我们的成长史》
作为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出生的一代,我们的成长史,可以被看作是对于“成功离不开远大人生规划”这个理论的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历程。 读小学那会儿,作为祖国21世纪的花朵(还是含苞待放的花骨朵),我们被教育要有远大的理想,因为“人是不能没有理想的”,没有理想就不会成就一番大事业,我在作文里挺激动地想像自己在21世纪物资极大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里自天放羊晚上唱歌的美好生活,老师给的评语是“缺乏想像力”。 初中时,思想政治老师教导我们要多“想想人生的目标是什么”,因为这牵涉到“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问题。初中毕业留言时,班里的第一个共青团员挺痛心我不思进取,没有把有限的生命投人到无限的题海中去,郑重地送给我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那段话“当我回首往事的时候……”,勉励我要及早树立人生目标,以免将来悔恨终身。
读高中时,我们被告知,我们已经有半只脚跨进大学,人生规划问题的实现关键就在于怎样努力把另一只脚也跨进大学。人生规划的最高境界则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种描述,很是唤起了班里的数理化尖子生们对于背着书包闯荡江湖的场景想象。相当长时间里,我也相信,人生的成功与否,离不开远大的人生规划,只不过多数时间都疲于应付考试,没有时间认真思考过人生规划问题,偶尔清醒的时候都忙于应付考试,还没来得及响应老蛤… 师提出的关于“长远人生规划”问题就稀里糊涂地读完了大学还稍带拿了浙江大学的硕士学位。在21世纪从未来变成现实生活的一个下午,我坐车从杭州回家,在车站发现当年赠我奥斯特洛夫斯基名句的同学正奋勇吃喝着卖香蕉,成了个水果摊的小老板。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成长史,才发现似乎人生现实和人生规划之间满不是那么回事。
读大学之前,我基本上处于后进学生之列,最大的人生理想就是以后不要考试不及格。考高中填报志愿时,我本来已经准备献身于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当水泥工人了,因为初中三年我的数学、英语难得有及格的机会,为了不要在志愿书上太难看才把第一志愿改成重点中学,但因为考前报佛脚努力,居然考进了重点高中。高中第一年,数学期末考试只有巧分,因为暗恋班里一个学习成绩好的女生,为了创造接触机会就想着法子向她请教问题,几年下来,间题越问越多、越问越有水平,在增进学习友情的同时顺便也提高 r学习成绩,化追求为力量,最后居然考进了大学。 读大学时,我的专业是公共关系和广告策划,女朋友却在异地高校就读哲学。于是别人用来打牌的时间,我花在了写情书上;别人用来逛街的时间,我用在研究股票投资。
为了提高情书的可看性和深刻性、增加学科上的共同语言,不免经常翻翻哲学和社会学,常作“有所思”状。四年大学下来,跳舞打牌一窍不通,倒是意外拿了几十本获奖证书和荣誉证书,把校园里一个枯燥乏味的哲学学术社团办得生动活泼,混入校园学术精英的队伍中。大学毕业后,女朋友成了别人的新娘,我倒保送研究生读哲学去也。 读研究生之初,因为此前丰富的社团经验,被点名组建浙江大学在四校合并后的首个全校性社团。在学校的支持下,办思想论坛、出学术刊物、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从海报设计、论坛选题到文字校对,几乎是一手包办。社团在强调理论性和先进性的同时,实践效果也不赖,拿了一打全国、全省和全校的荣誉,在全国高校的同类社团中也算出类拔萃了。思想论坛更是成为学校里一个文化品牌,最热烈时,冬天在教室里需要开电扇,可还是因为人太多有同学晕倒。
原先满心打算着等研究生毕业后,奔有钱的单位去,尽快成为“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可是临到毕业时,舍不得就此抛却读书时囤下没来得及看的上千本书,结果放弃了七万元底薪的企业,选择到大学里当老师,老师还当得挺好,上课从来不点名,到诫率却最高。 在大学里以教广告为业,因为自己要买房子,课余有暇研究研究房地产,在报纸上发表了一些文章,结果被报社请去兼任房地产版的策划和撰稿以外,又成r一个咨询机构的总监,变为房地产的业内人士。于是在参加工作后的第九个月开始,我的月薪超过七千元,在物质和精神上向“小康”的初级阶段快步迈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上帝不掷子”,其实上帝掷子的命题对于个人的生活来说,是成立的。把人生规划和成功简单联系在一起1{ 其实是想象力贫乏的结果。 在那些信奉成功离不开伟大的人生规划者看来,成功是这样一个带有必然性的过程: 首先是立志阶段,你可以是个贫穷的连学费都付不起的山区孩子,也不妨是个在都市底层拼搏刚能温饱的打工仔,但是你对肖己的人生作出了宏伟的规划,立下远大的志愿;其次是努力阶段i 表现为锲而不舍、排除万难,比如头悬梁、锥刺骨,比如忍辱负重等等;最后是成功阶段,表现为百万富翁、美国护照、博士学位、CEO 等等。
尤其是一些名人传记,告诉那些对成功望穿秋水的人们,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是和他们从小志存高远分不开的。如果你不成功,那么原因要归咎于你自己,原因不外乎是人生规划不合理,成者是你意志不够坚定,工作不够努力。按这种理论,似乎被称为“超人”的香港首富李嘉诚今天的成功,是早在几十年前他在香港街头卖塑料花的时候就规划好并持续努力的结果。决 李嘉诚的成功史,并不是有长远人生规划的结果,而是不断调整方向、因时制宜的结果。他从卖塑料花起步,发现了房地产业的投资机会,便果断地投人,捕捉到香港码头业中蕴藏的无限商机,又迅速涉足其中,并确立了优势,其后又投资电信等高科技产业,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他的“超人”之处,在于他能够在机遇出现的时候抓住香港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但机遇本身不是他能够预见的。 香港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发展,这种偶然性的因素非人生规划所能预见,能准备的只是个人的学习和适应素质。强调人生规划者,一方面忽视了外部的机遇性,另一方面,又用更主观化更不确定的人生规划的重要性替代了人的素质在成功中的关键地位。 被人生规划问题贯穿始终的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史,其实质就是应试教育的塑造史。
应试教育下的人生规划,就是这样一条单一而直接的路线:小学里的乖孩子—重点中学里的成绩拔尖生 —重点大学里的热门专业的党员加三好学生—社会中的热门职业中的成功人士。被看似宏大而神圣的人生规划命题悄然替换掉的恰恰是对个人素质的关照。然而,作为“应试教育”的反命题出现的“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另一个神圣的但事实上取消人的素质的命题,当素质被简单地规划为钢琴家、画家或者儿童作家的时候,已经在另一个旗帜下扼杀了人的多样性和可塑性。在个人未来生活所呈现出的丰富性和可能性面前,作所谓“人生规划”时人们的想象力总是过于贫乏。于是“人生规划”变成“画地为牢”。 对于伟大的社会学家韦伯来说,从某种意义上看,资本主义最早在新教国家发生可以是一场事故。新教徒本身从感情上拒绝聚敛财富,在他们的人生规划中,成为上帝圣洁而虔诚的信徒是第一要义,富人要想上天堂,就好比骆驼不可能穿过针眼一样。但是新教理论的发展断绝了信徒们企图通过虔诚改变未来的希望,许诺给信徒们一个不可预见的未来,为了排解这种对明天不知会如何的焦虑,新教徒们努力工作、开拓事业,最后却促成了资本主义的兴起。于是整个资本主义成为这种精神焦虑状态的意外后果产生了。
历史和新教徒们的人生规划开了个玩笑。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人生规划和最后的现实生活儿乎是两回事,能影响人生的不是规划,而是个人的素质。而这种素质是潜移默化的结果,它是生长出来的,而不是被规划出来的。回想起来,我庆幸自己在儿时属于差生之列,没有被应试教育过于扭曲,而父母也没有对我过于苛求,没有对我的个人发展上制定太过宏伟的蓝图,由我悠意生长,我对自己也没有存有太过高远的理想,只是多看看书、多尝试一些新的机会,无意中反而养成一些很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素质来: 前些天在公司里,下属给我看一个楼盘项目的建筑规划图。我发现最终造好的楼房和规划图纸仁的大不一样。下属解释说,规划是报审批用的,和实际造什么样的房子是两回事。想想也是,当时在小学作文里大谈理想,又有几个人是当真的,主要还是为了眼前的作文能拿个高分。未来是由当下的行动创造的,机遇不是规划出来的。所谓理想和人生规划,即便再高远,又哪里能够及得上这个世界的变化快呢?
《关于鞋的故事》
一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当时我的爷爷八岁了。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爷爷早早地卖掉了我老祖母编织的几双草鞋。他穿着一双大大的草鞋在炽热的沙滩上走着。他多想要双布鞋啊,可这卖草鞋的铜板是一家人熬日子的钱。于是聪明的爷爷来到柳树下挖蝉壳,准备集多了到镇上药铺换成钱,买双布鞋。夏天的蝉叫得人心烦。爷爷爬上了高大的柳树,捉了几只蝉,突然他又发现河里有大的铆鱼,扒掉衣服就钻进了河里。
这时忽然从芦苇丛中闪出个穿长筒靴的外国士兵,后面跟着个“点头哈腰”的翻译。爷爷一看便知这是老祖母常说的“美国佬”。那“美国佬”在岸边叽哩呱啦了一阵,原来他怀疑爷爷爬上树是在侦察美军的飞机场,想从河里溜了。听翻译一说,爷爷气得像个小牛似的,冲上岸拿起衣服和草鞋就跑。不料却被“美国佬”拦腰给抱在半空中。爷爷紧捂着草鞋、要知道这是老祖母在昏暗的如豆的油灯下用了一夜才编织出来的。“和事佬”似的翻译眼珠一转,一把夺过爷爷的草鞋给“美国佬”穿上,那“美国佬”好像很高兴,一个劲地说:“固得,固得。”这是爷爷生平第一次听到英语,他认为听懂了,就是“美国佬”要“古到”(四川方言就是强迫别人给的意思)穿。爷爷急了,艳着“美国佬”的脚要把草鞋枪回来。“和事佬”指了指枪,扔下一张爷爷不知是纸是钱的东西,便扬长而去。
后来啊,后来爷爷拾足了蝉壳换成了钱,买来了布鞋。
二
和爷爷相比,父亲的鞋就好多了。俗话说:“人往高处走。”父亲从小穿布鞋,后来又穿胶鞋,但这胶鞋虽结实却不透气。父亲很想要双皮鞋。
故事发生在四川的一个小镇上。父亲十八岁那年的冬天,听说供梢社新到了一批皮鞋。父亲一狠心把存钱罐一砸,又向奶奶要了几十元钱,拿着大大小小的钱和一张鞋票到供销社门外等待,这时已有好些人了。在那寒冬的夜里,父亲跺着脚、搓着手站了一夜。他真的很想睡一会儿,但他担心位子被别人给占了和那钱、票给丢了。早晨浓雾散去了,父亲早已成了“白头翁”。他把那捧出汗的钱和一张皱巴巴的鞋票伸进去,售货员用异样的声音数着大大小小的钱。终于一双乌黑发亮的皮鞋递了出来,父亲回家后就倒下了。
后来啊,后来父亲很爱惜这双皮鞋,穿了几天又以原价卖给了隔壁王叔叔。
三
如今我既不穿什么布鞋、草鞋,也不羡慕皮鞋。鞋是一个人的“基础”,我在“基础”上可是下了番工夫的,什么“双星牌”的球鞋、什么“步步高”运动鞋、旅游鞋。
我想要双“耐克”运动鞋,母亲许诺如果我考好,那么……。不久我的成绩下来了,考得不赖,这自然有…。不知是我运动量太大,还是鞋有问题,穿了不久鞋底就进了水。
后来,后来啊就扔了,又去买了一双。
四
看着爷爷的布鞋、父亲的胶鞋,我不禁为今天的鞋感到汗颜,难道我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鞋的质量就该降低吗?难道今天的生活就只要数量而不要质量吗?难道今天的青年们就不应该为穿上一双凭自己的劳动而获取的鞋而奋斗吗?我陷入了沉思……
《别了,上个世纪》
我们小镇迎来了新千年的第一轮红日。那灿烂的阳光驱走了人们身上的寒意。“叮吟吟,叮吟岭”,那不甚宽广的街道上,响起了自行车的铃声.还有那说话声、脚步声……这一切交融在一起,凑成了一曲悠扬的交响乐。
“噼噼啪啪……”我正在窗口聆听,冷不防被那刺耳的鞭炮声吓了一大跳。我心疼起来一一和谐被打乱了。
“叮吟吟,叮吟吟”小镇又恢复了“演奏”。
“叮岭吟,叮岭吟”人们在往哪儿赶?
听,“哎,去开会哄!村长通知说,是有关禁炮的事……在东面的空地……”
哦,哦,哦,就去就去!哼,鞭炮先生,或许我们就要“永别”了—乖乖留在上世纪吧!
“叮吟岭,叮吟岭”,我急忙向空地赶。
沐浴在新千年的阳光里,乡亲们愉快地谈论着。
“禁炮好,禁炮好啊!”
“静一下,静一下!”村长用钢笔响响地敲了桌子几下,“下面谁来说说?”
“我来说几句吧!”梁二叔果然积极,“听说梅菜禁炮了,我想咱村也得禁炮。咱们烧炮花的钱还少吗?”
对对对,对极了!
我环视了一下这块空地,边上有一堵土墙。唉,那土墙呀,是专门用来搭架子放鞭炮的。每逢“年例”,几千块钱v炮在一阵震耳欲聋的炮声中,在遮天蔽日的黑烟中化为乌有。
“我也来说说。”哦,那是王大叔。他吸了一口烟,慢慢说着:“这炮会吃人的……”
不错不错。小黑子的一个手指,小二虎的脚趾,不是都让这“炮老虎”“吃”掉吗?
“还有,还有,”梁大哥站起来,高声说:“放炮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严重污染了大气,导致一些地区下酸雨,危害农作物……”
没错没错。我心中先赞同。
“禁炮,禁炮,禁炮!”大家坚定地说。
然而,这时候却出现一把不和谐的声音:“我说哪,这炮不能禁!”
哦哦,那是开五金店的老王。
大家愣了一下。村长微笑着问:“为什么不能禁呢?”
是啊,为什么不禁呢?那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啊!
“我,我是做生意的,咱、咱……”不知什么缘故,老王变成“结巴子”了,“咱”了很久,还没说出个下文。
人群里爆发出一阵善意的笑声。
“咱不就是图个吉利嘛!”老五终于说出来了,额上竞冒出了汗珠。
“哎呀,老王,你还那么迷信呀!看人家小高,从不烧炮,靠自己的本事,还不照样开小车……”王嫂果然快人快语。
没错,对!到了21世纪,靠的就是本事!
“是啊,没错。你现在探行情,都得上网了,还信那个呢……”
老王被说得不好意思,脸都红了。
“对,我们村也要禁炮!”一把声音坚定地说着。
“对,我们村也要禁炮!”许多声音坚定地说着。
“对!我们村也要禁炮!”终于所有的声音都坚定地说着。
对,这坚定的声音,不就像铿锵雄壮的进行曲吗?
“推倒那土墙!”
一辆推土机开进来了.在滚滚尘烟中,那堵不知经过了多少愚味岁月的墙被推倒了—就在今天,新千年的第一天!
别了,20世纪的的鞭炮!
“叮吟吟,叮吟吟”,小镇继续“演奏”着那悠扬和谐的“交响曲”……
迎接21世纪,没了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我们的“交响曲”将更嚎亮,头顶上的蓝天会更明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