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才女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3 00:43:23
《咏絮才女谢道韫的名人故事》
咏絮才女谢道韫的名人故事
故事是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咏絮才女谢道韫的名人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谢道韫,陈国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是东晋一代名相谢安的侄女,她的父亲名叫谢弈,官为安西将军。
谢道韫虽为女孩,但在叔父谢安和父亲谢弈的影响下,从小爱读经书,尤喜读诗诵赋。加之她聪慧机警,对什么都是一看就会,一学就懂。她的父亲谢弈,已把儿子谢玄培养成了有名的武将,见女儿如此聪明,便根据她的爱好,教她诗赋,有意把她培养成一个才女,因此,谢道韫到八九岁的时候,不仅对描龙绣凤等女红高人一筹,而且博学多能,口齿伶俐,尤其作诗诵赋,不仅立意新颖,而且文辞优美,超过了府中的诸位兄弟。其中,有个“咏絮”的故事,便表现了她的聪明才智。也正是由于这个故事,后人送给了她一个美号,叫“咏絮才女”。
故事发生在她十二岁那年的冬天。
有一日,北风呼啸,大雪纷纷,不到一个时辰,地上、树上、房顶上,都成了白皑皑的一片。也是凑巧,谢安这天没去上朝,心想:自己平时公务繁忙,一直没有时间和孩子们一块聊天,就连他们的学业也没有时间过问,今日何不把他们叫来一聚?
随后,谢安便吩咐管家把他的儿女、侄子、侄女,全叫到自己的书房来,举行一次小型家宴,热闹一番。
于是,大家围着一个火炉,喝着酒,吃着菜,海阔天空地谈论起来,气氛十分欢乐。
过了一会儿,谢安三杯酒下肚,一面用手捋着胡子,一面望着外面纷纷扬扬的雪花,若有所思地对孩子们说:“今日难得在一块,我们来个联对作诗好不好?”
谢安的儿子谢琰抢先说:“那就请父亲出题目吧!”
谢安指着外面的雪问大家:“常言说‘瑞雪兆丰年’,明年定是个好年景。对这样的雪,应该作几句诗才有兴致。诗,应当有比有兴,要用另外一种事物相比,既要说出雪的特征,又要有美的境界,你们谁能用形象的语言,把这情景描绘出来?”
他的侄子谢朗略一思考,便胸有成竹地念出一句:“撒盐空中差可拟。”
众人一听,便哄堂大笑起来,有的讽刺说:“比得倒可以,不过让种地的百姓听到了,非骂你不可。因为把那么多的盐撒到地里,那庄稼还长吗?庄稼不长了,百姓吃什么?”
对此,谢安只是笑了笑,没有表态。他又看了看其他人,见大家都对谢朗的诗评头论足,只有侄女谢道韫低头不语,于是问她:“道韫,你有什么更好的诗句吗?”
谢道韫见叔叔点了自己的名,便缓缓站起来,抬头望了望天空,又看了看院中只剩枝干的.柳树,才回到座位上低声说道:“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道韫的声音虽然不大,但由于是谢安点的名,故当时鸦雀无声,大家听得很清楚。待道韫话音一落,谢琰便抓着自己的头发抢先叫好说:“把雪飘比喻成风起柳絮,实在是形象透了。妙!妙!简直妙极了!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
其他兄弟也一齐拍手叫好。谢安本来就欣赏道韫的聪颖和才气。道韫还不满九岁,就谙熟诗赋。谢安曾经问她:“《诗经》三百篇你可知道何篇最佳?”道韫未加思索,就应声答道:“吉甫作诵,穆如清风。”吉甫,就是周朝的尹吉甫。“吉甫作诵”,是指尹吉甫写的“熏民之诗”,内容是赞美周宣王的卿士仲山甫,帮助周宣王成就“中兴之治”的事迹。其诗辞清句丽,长期传诵不衰。谢安很同意侄女的见解,并称赞谢道韫才华出众。今日,见侄女又以“柳絮因风起”咏雪,真可谓思前没有古人,想后也未必能有来者,遂深有感触地对谢道韫说:“你真是我们谢氏家族中的小才女啊!”
从此以后,人们便称赞她是独一无二的“咏絮才”。
谢道韫长大后,嫁给王羲之的大儿子王凝之为妻,恪尽妇道,王氏全家都称赞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媳妇。
公元399年,海盗匪首孙恩率众攻打会稽。结果城破,王凝之被杀。谢道韫率家人突围被俘。孙恩早就听说谢道韫有才,现又见其面临杀头的危险,仍然毫不畏惧,心中很是敬佩,遂将她送回故居。从此,谢道韫寡居会稽,以教书为生。
【咏絮才女谢道韫的名人故事】
《我们班的小才女550字》
她,是个美丽、可爱的小女孩,那微微泛黄的长头发,扎成了调皮的麻花辫,让人记忆犹新。俊俏的瓜子脸上,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清澈明净,犹如两颗黑珍珠一般光彩动人。秀气的鼻子下,两片薄嘴唇,宛如带露的花瓣,真是漂亮极了!
她活泼可爱,尤其喜爱走模特步。你瞧,她来了!抬头、挺胸、收腹,两眼炯炯有神,伴随着韵律的音符,步伐沉稳,待走到前台,再一个漂亮的转身,整个动作一气呵成,潇洒自如!真棒!我们都为她鼓起了掌,真想不到她小小的身体尽能迸发出这么大的力量!因为她在这方面的努力,还拿了不少奖呢!如:“最佳步伐奖”、“艺术之星奖”、“风向少年奖”……真是数不胜数啊!
才华横溢的她在我们班上有着“小画家”的美称,尤其是那山水的描摹图,更是一绝!记得有一次,美术老师让同学们画一幅山水画,这可难倒了他的同桌,这家伙只能看着画纸发呆了。这时候,我们的小画家出场了,她拿起铅笔在同桌的画纸上轻轻勾勒几笔,又慢慢的打磨了几下,那流动的水,峻峭的山在画笔下神奇的出现了,再添上绿草,配上红花,没过几分钟,一幅栩栩如生的山水画就大功告成了!只见那触目的朝阳,鲜红可爱,挺拔的山峰连绵起伏,潺潺的流水飞花溅玉,嫩绿的柳枝浓情依依,整个画面错落有致,无可挑剔!望着画,大家都竖起了大拇指!
怎么样?她是个全面发展的小才女吧!你知道她是谁吗?我不告诉你,你自己去猜吧。
《才女玉灵650字》
在全班四十几个同学中,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翔翔;有把苏轼文章背得滚瓜烂熟的宸宸;有跑步如风一般的熙熙......但最让我心服口服,竖起大拇指称赞的,非“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的玉灵莫属了。
玉灵有一双水汪汪的眼睛,如她的名字一样,充满了灵气。她喜欢穿古色古香的服装,常把头发绾成一个髻,透着一股诗书之气,让人感觉像是从古画中走出来的女子。她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都行,是名符其实的才女。
她是小小女作家。她的作文,每次都被老师当成范文展示。每当这时,连一向喜欢开小差的几个“调皮蛋”也会安静下来,被她的文章所吸引。她写的人,不管男女老幼,还是好坏亲疏,经她一刻画,外貌、神态、语言、动作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你情不自禁就喜欢上那个人;她写的景,不管是山川河流、风雨雷电,还是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在她笔下都那么栩栩如生;她记的事,生动具体,跌宕起伏,让你仿佛置身其中,跟着她一起喜怒哀乐。
她是一个诗词活宝库。她的诗词,不仅表现在记忆的数量多,而且能随时提取,灵活运用。有一次,妈妈去学校收费,玉灵问妈妈:“阿姨,您知道哪些带“柳”字的诗词?”没想到平时在我面前吹嘘是诗词宝库的妈妈,居然愣在那里,一句都答不上来,就像是宝库的锁生了锈,怎么也打不开。再看看玉灵,眼珠一转,随口就噼哩啪啦来了七八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如开闸的洪水,哗啦哗啦一下子就涌了出来。真没想到,一个十岁小孩儿居然打败了大学毕业的妈妈。
除了这些,她的朗诵字正腔圆,她的琴声如高山流水,她的书写清新飘逸……我把她当成学习的榜样,一直在她后面马不停蹄地追,但就算我使出浑身解数,也只能望其项背。这样的人,怎能不让人崇拜呢?
《我的才女老师650字》
一年一度柳絮轻飘,一年一度鸣蝉酷热,一年一度秋雨潇潇,一年一度寒风刺骨。她,读书万卷,情思育人。
她是一名师者。习作后,她总会给出精准独到的点评,丝丝入扣,一针见血。自习课上,她总是习惯性地手拿红笔,时而用手指轻叩讲台,时而推推她的红色镜框。古文课上,她的妙语连珠让每一个艰涩难懂的文字变得熠熠闪光。无数个清冷的深夜,她在办公桌前一遍遍地修改着教案,惟有孤灯相伴。课堂上,她感情饱满,每至动情处,她的眼睛总是灼灼地闪着光,坐在下面的我们也跟着目光炯炯,心潮澎湃。
她是一名诗客。是她,为我们开启了晋朝文学之门,带我们领略陶潜的孤傲之情,带我们遨游桃花源,带我们回到唐宋之时,用一首诗还一壶酒,一阙词换一座城,见古道扬尘,长亭折柳,见泛舟江湖,纵酒放歌,见月下采莲,红袖添香,见琵琶弦上,相思如雨,见山长水远,冷韵柔情,见镜花水月,物转星移。她让我们明白,看一场姹紫嫣红的春光,读一卷婉约柔软的诗词,则为乐也。
她犹如一个横亘于历史的文人,让我们看遍春花秋月的诗情,渔樵冷暖的故事。她总会在课堂上吟诵诗歌,若入烟雨之中,苍穹之下,我心中总会有开阔之感。她清亮的嗓音,一下下叩打着学生的心灵。
她是一名侠士。李白诗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此句从她口中迸出,气吞山河。她像极了古时的江湖侠客,一身仙骨侠风。她有苏子“把酒问青天”的豪迈,仿佛酒杯在她手中,对着明月,饮酒诵诗。她又似陈毅笔下的青松,有一种凛然的正气。那股蓬勃进取的气息,浸染在她铿锵的诵读里,在她灼灼的目光里……她向我们动情地描述烟雨江南,描述风沙滚滚的黄土高原……
三尺讲台,她倾注了所有的热情;蜡炬成灰诉不完她的敬业;一支粉笔,写不完她的认真。
她就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刘艳红老师。
《我的才女老师650字》
一年一度柳絮轻飘,一年一度鸣蝉酷热,一年一度秋雨潇潇,一年一度寒风刺骨。她,读书万卷,情思育人。
她是一名师者。习作后,她总会给出精准独到的点评,丝丝入扣,一针见血。自习课上,她总是习惯性地手拿红笔,时而用手指轻叩讲台,时而推推她的红色镜框。古文课上,她的妙语连珠让每一个艰涩难懂的文字变得熠熠闪光。无数个清冷的深夜,她在办公桌前一遍遍地修改着教案,惟有孤灯相伴。课堂上,她感情饱满,每至动情处,她的眼睛总是灼灼地闪着光,坐在下面的我们也跟着目光炯炯,心潮澎湃。
她是一名诗客。是她,为我们开启了晋朝文学之门,带我们领略陶潜的孤傲之情,带我们遨游桃花源,带我们回到唐宋之时,用一首诗还一壶酒,一阙词换一座城,见古道扬尘,长亭折柳,见泛舟江湖,纵酒放歌,见月下采莲,红袖添香,见琵琶弦上,相思如雨,见山长水远,冷韵柔情,见镜花水月,物转星移。她让我们明白,看一场姹紫嫣红的春光,读一卷婉约柔软的诗词,则为乐也。
她犹如一个横亘于历史的文人,让我们看遍春花秋月的诗情,渔樵冷暖的故事。她总会在课堂上吟诵诗歌,若入烟雨之中,苍穹之下,我心中总会有开阔之感。她清亮的嗓音,一下下叩打着学生的心灵。
她是一名侠士。李白诗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此句从她口中迸出,气吞山河。她像极了古时的江湖侠客,一身仙骨侠风。她有苏子“把酒问青天”的豪迈,仿佛酒杯在她手中,对着明月,饮酒诵诗。她又似陈毅笔下的青松,有一种凛然的正气。那股蓬勃进取的气息,浸染在她铿锵的诵读里,在她灼灼的目光里……她向我们动情地描述烟雨江南,描述风沙滚滚的黄土高原……
三尺讲台,她倾注了所有的热情;蜡炬成灰诉不完她的敬业;一支粉笔,写不完她的认真。
她就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刘艳红老师。
《我们班的小才女》
汪小萱,高挑的个头,皮肤偏白,圆圆的鹅蛋脸,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永远是那么炯炯有神。平时她最喜欢穿酷酷的衣服,一件黑上衣,一条黑裤子,一双黑皮鞋,大家都叫她“阳光小女孩”。
汪小萱不仅学习成绩非常好,次次考试都是年级第一,而且跳舞、钢琴也是她的拿手好戏呢。
那天,汪小萱要去舞蹈比赛,老师特意向校长请了假,让我们都去为汪小萱加油。舞蹈比赛就要开始了,在主持人的宣布下,比赛正式开始,选手们一个个地上台表演,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终于听见主持人大声宣布:“有请我们最后一位选手汪小萱。”只见汪小萱落落大方地走上台,摆好预备姿势。在观众们的欢呼声中,在动听的音乐声中,一段动人的舞蹈开始了。汪小萱一转身,一个甜蜜的笑容让所有人陶醉。她一抱,把后腿抱得可直了,一个后桥,接着侧空翻技巧做完,又接着一段舞蹈,所有人都认为是在做梦,因为实在太美了。比赛结果出来了,主持人高声大喊:“第一名,汪小萱!”我们班同学激动得跳了起来。
汪小萱弹钢琴也是一把好手,在钢琴比赛中,她镇定自若,修长的手指在钢琴上轻快地舞蹈,一个个音符组成了一首首优美的乐章,迷倒了一大片听众,成功地把金奖收入囊中。
这就是我们班的小才女,一个聪明勤奋的女孩——汪小萱。
《“土拨鼠”》
吾班有才女一枚,人称“土拨鼠”。究竟是哪位同学获此“殊荣”呢?她就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瑶同学。关于她“土拨鼠”的称号,还有一段有趣的来历呢。
瑶同学留着长长的头发,一双亮晶晶、黑溜溜的小眼珠子,高高的鼻梁,一张说话带笑的嘴巴,还有一张多肉的脸蛋,配上她那圆滚滚的身材,咋一看,不就像只可爱的土拨鼠吗?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那两颗大大的门牙,门牙中间还露出一小条缝隙,当她笑起来时,两颗大门牙不由自主地往外探着身子,简直就是个名副其实的土拨鼠呀!
“土拨鼠”瑶同学最大的爱好是写自传小说。有一次课间休息,别的同学们都在叽叽呱呱,嬉闹追跑,可瑶同学却埋着头在座位上忙活,似乎在写着什么。乐同学凑过来说:“瞧她那入迷的样子,十有八九是在写小说或歌词”。只见她那细长的手指捏着笔杆在纸上快速地划动着,一行又一行,一页又一页,龙飞凤舞。大约两分钟后,瑶同学合上了本子,欢呼道“完稿啦,耶!”我和乐同学赶紧围了过去,成为瑶同学的第一批拜读者。本子封面上用娟秀的字迹写着“五班同学传”,我迫不及待翻开第一页,我和小乐的大名出现了在里面。原来书里记录了本班同学的特点,及其发生在他们之间的趣事。啊,她居然称赞我是一名热情负责的好组长,我心里美滋滋的。又说道乐同学总是笑呵呵的……滔同学上课积极……小才女的称号果然名不虚传,我自叹不如。
瑶同学不仅样子长得可爱,神似“土拨鼠”,还乐于助人。一次,组员张同学忘了带笔,眼看词语听写就要开始了,瑶同学见状火速递给了张同学一支黑笔,解了张同学的燃眉之急。
这就是我们班的“土拨鼠”——优秀的瑶同学。
《才女》
我的表姐是一位真真正正的的“才女”。
一提到“才子”,有人想到的可能是唐代“诗仙”李白,他那些天籁般的诗句,谁都能背上几句;有人想到的可能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他的传世之作《红楼梦》,谁都能讨论一二。可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我博学多才的表姐。
她有着一头瀑布般的长发,肉眼可见纯澈的眼睛,虽然头上带着一副笨重的眼镜,却丝毫不影响她求知若渴的眼神。她每一件事都做的一丝不苟,连走路都带着“才女”的仙气儿,自带主角光环。
记得有一次,我和表姐一起来到了井冈山。刚到,望着井冈山的绿水青山,表姐就情不自禁的高声朗诵起来:“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井冈山钟灵玉秀。表姐更是心情好,一路上都在给我讲解井冈山的知识,特别是它的红色文化。本来我是来欣赏这儿巧夺天工的美景的,被表姐这样一通传教,立马变成了学校的历史课。因此,从表姐的口中我了解到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当时无数英雄向往的革命圣地。有了表姐这一位“导游”,我也对井冈山也更加的了解了。
哎!瞧她这老毛病又犯了,咏唱起了毛泽东的《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我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着她,她浑然不在意,“高贵”外表下处处透露着这几个字: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甚至时不时仰头长叹着。
怎么样?这样的一位才女,你想认识吗?
《我的才女母亲》
我的又一篇拙作见诸报端,特意让报社给我多留了几份报纸,准备邮寄一份给母亲,因为母亲最喜欢看到我的文章变成铅字,每次都自豪地跟人炫耀:这报纸上刊登着我闺女的作品!很长一段时间将成为她的话题和谈资……
很多人说我很有文艺范儿,像个语文老师,这应该得益于我的母亲,如今七十多岁的母亲是她们那代人中少有的读过书的人,我最早的文学素养一定来源于母亲!
记得小时候每次她做饭,我烧火,她都会借此机会给讲书背诗,春天柳树发芽,她教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夏天荷花初绽,她会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秋天月朗星稀,她会说“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冬天白雪皑皑,她又会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因为家境贫困,很多跟我同龄的女孩子上了几年学就辍学回家了,也曾有人劝说母亲:“一个女孩子读那么多的书有什么用,最终不还是要过平凡的生活,打一份平凡的工,嫁作人妇,洗衣煮饭,相夫教子,何苦折腾?”可母亲却对我说:“不管怎样,我们都要坚持读书,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只有读书才能让我们活得更通透,就算最终跌入繁琐,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于是在母亲的教导下,我成了人们眼中的“读书人”。
现在还能看出这个白发苍苍,体态微胖的老太太仍然是一个充满才情的女子吗?是的,现在仍然是!她仍然喜欢读书看报,仍然喜欢讲书中的小故事大道理,而最喜欢的是读到报刊中我写的文字……岁月霜染了她的青丝,皱纹刻上了她的额头,可仍旧无法摧毁她骨子里的才情!我要感谢我的才女母亲,是她,让书香渗入我的骨髓!
我想生活中最大的幸运是有一个知书达理的母亲;最高级的炫富是子欲养而亲犹在;最孝敬的事是成为母亲的骄傲!
《艺术人生》
林徽因,“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她,是一代才女,一个传奇;她,不仅仅是功勋卓著的建筑大师,也是柔情似水的诗人。费慰梅说:“林徽因能够以其精致的洞察力为任何一门艺术留下自己的印痕。”是的,林徽因以自己传奇的一生向世人说明,热爱生活是一门艺术!
林徽因的人生艺术有三。
其一:对建筑的炽爱。 父亲林长民带着她在欧洲游历时,在绘画中,朋友黛丝带着徽因敲开了建筑科学的大门。渐渐地,徽因被生活中一栋又一栋的建筑迷住了。而在黛丝对中国建筑的迷恋中,徽因慢慢地发现,以前生活中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建筑中竟然蕴藏着这么多的美。 1924年,林徽因同梁思成一道赴美攻读建筑学。从生活中萌发的关于建筑科学的种子,已然在她心间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虽然学校建筑系中不收女学生,但她坚持不懈,注册在美术系,选修建筑学。她克服重重困难,只为梦想之花绽放!新中国成立前,她两人为保护古建筑,不辞劳苦,爬山涉水,翻山越岭。每到一处,她总是亲自考察,以严谨的科学精神与对祖国的热爱对待每一栋建筑,她的足迹布满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不仅如此,她帮助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天书《营造法式》的解读与《中国建筑史》的撰写。她用她瘦弱的身姿,完成了中国建筑科学现代化的转变;她用她过硬的知识,促进了世界对中国建筑的认可,她用她的力量,奠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科学基础。林徽因为中国建筑艺术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二:对文学的追求。
在徐志摩的引导下,林徽因走上了文学之路。她的代表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读起来仿佛一股股暖流,缓缓从心田流过,温暖人心,美好而恬静!道尽了爱的甜蜜,温馨,无私。在这首诗里,生活中最最普通的景象,如云烟、晨星、雪等,都被她烙上了爱的印迹,俘获了多少读者的心!“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好似整个世界都充满了爱,一种关注生活的文学气息弥漫开来… 在《中国建筑史》中,林徽因扎实的文学功底和匠心独具的风格将枯燥的理科说明文变地清新自然,活泼灵动!参加了新月社后,林徽因也先后发表了很多优秀作品,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其三:科学与人文的有机结合。 胡适说,林徽因是一代才女。这个才,不仅仅是关于建筑方面的出色,也不仅仅是有关文学方面的出名;这个才,不仅仅是才高八斗,才貌双全,更是才高识远,德才兼备,才高行洁。
1935年,在文化部组织的欧美同学聚会上,凭着对建筑科学的执着,凭着对祖国建筑文化的炽爱,凭着对未来中国建筑的希冀,林徽因拍桌而起,指着时任的北京副市长大叫:“你把古董拆了,将来是要后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在这样一种义愤填膺的心境下,徽因的病急剧恶化,而她,凭着自己的傲气,拒绝吃药,拒绝救治,终于在两年后离世。 林徽因用自己的死亡,来向世人敲响保护国家古建筑的警钟;她用自己的生命来呼唤世人对国家古建筑的保护。 她关注当下的人文情怀、关注未来的科学精神,促使她所有的生活都在为建筑而奔走、呼告!她,是为建筑而生,带着对建筑的无限挂念、担忧,就这样,为建筑耗尽毕生心血,为建筑而死。
在林徽因艺术的一生中,对生活的热爱,科学与人文,理智与冲动,冷静与善感,都有着完美的体现。她,不仅仅有着修女玛丽•尤肯达关注当下、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也有博士恩斯特•施图林格关注未来、造福后人的科学精神!科学与人文这看似对立、实质上却紧密相连的两个方面同时存在于一人身上,经过生活的催化,不但没有剧烈膨胀而爆炸毁灭,反而产生了一个完美的艺术个体,为世界贡献出巨大能量!
可见,科学与人文来自于生活,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活中的变化。
林徽因的一生,是一个说不尽的传奇,一种道不尽的艺术,向林徽因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