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古代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9-15 02:52:46
《版版六十四的成语典故》
【成语】
版版六十四
【拼音】
bǎn bǎn liù shí sì
【释义】
版,古代铸钱的模子。宋时官铸铜钱,每板六十四文,不得增减。形容做事死板,不知变通。
【出处】
清·范寅《越谚·数目之谚》:“版版六十四,铸钱定例也,喻不活。”
解释:每板都是六十四文,这是铸钱规定的,比喻那些不灵活变通。
【近义词】
板板六十四
【反义词】
无
【用法】
作分句;比喻不会变通。
【成语故事】
《清稗类钞》说:“铸造制钱之模,范土为之,必有六十四孔,即一板也。每板必有六十四钱,此以喻人之不苟言笑,不轻举,不妄动也。”比喻某人看起来死板、固执、墨守成规,是该熟语的引申含义。这种比喻的写法可以在许多文艺作品中看到。
例如在小说《歇浦潮》中写道:“他板板六十四这副尊容很是讨厌”;《亭子间嫂嫂》中写道:“我有时好白相也吃吃她们豆腐,惹她们面孔板板六十四的真笑煞人”;王安忆《绕公社一周》中写道:“这个人板板六十四,不通人情”。
早约一百年前的嘉庆年间,署名“落魄道人”的小说《常言道》中已有该词的应用:“那娘娘便装出板板六十四个面庞道:奴家姓轩,夫君就是施利仁。”考古证实,中国的翻砂铸造技术起码始自唐代,因此早在宋代就有关于“板板六十四”的记录。
宋代周遵道《豹隐纪谈》中写道:“宋代凡鼓铸钱,每版六十四枚”;明代冯时可《雨航杂录》中写道:“铸钱之模谓之版,宋时铸钱,每版六十四文,故俗有‘版版六十四’语。”古代“版”“板”互通,也就是说迟至明代,“板板六十四”已被当作熟语运用了。
这句俗语,在使用中有很大的灵活性,有时以褒义出现,形容一个人坚守原则,可以放心不会出差错;有时以贬义出现,形容一个人生*固执或做事死板,不知变通。又作“板板六十四”。
【造句举例】
他们不是居高临下,喜欢版版六十四地说一些永远正确的大话、空话,就是“这个……那个”地一味玩弄名词概念,很少有几句动人心扉的新鲜话。
像他那样版版六十四的人,你要找他通融一下,是绝对行不通的,还是趁早断了这样的想法。
《读书是为了什么?》
在古代,古人常说读书是为了“颜如玉”和“黄金屋”,或为“千钟粟”与”车马多”。在现代周恩来先生说读书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我们现在为什么要读书呢?是为了名利?是为了国家?是为了金钱?还是为了父母的期盼?有时候,我也常常感叹,我们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在小学生涯中,我常常会听见有的同学抱怨读书太苦了,为什么要读书呢?每天有写不完的作业,背不完的书,读书太苦了。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难道我们生在这个世上就是为了读书吗?在现在看来,我回头去望感觉那时的我们太幼稚了。
爸爸经常在教育我的时候说:你看你现在不读书,你以后的人生怎么办?你现在不读书,你以后等着去电子厂里面打螺丝吗?你看你爸爸现在这样,我多么后悔我那时候没多读点书。那时候年少的我还不知道以为自己就是整个天下的王,不读书没关系的。唉!现在想起来我是多么的后悔呀,我也想回到我的青春不虚度光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还有告诉你一件事,我高中的英语老师王老师,那时候他劝我们,你现在还不读书将来你们会后悔的,我还不以为然,以为王老师说的是废话。但现在看来是我们错了,那时候老师说的对。所以我现在后悔了,那我希望你不要留下遗憾,过好每一天,每一天都要认真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不要为此后悔一辈子。现在努力一点,将来你会感谢现在奋斗的自己。
那读书是为了取得金钱名利吗?那还有什么呢?我想读书是为了更让我明白事理,以前我会因一点小事而生气,后来我在读了《小故事大道理》中,读到生气时候的手就像手握烧红的煤炭,烫伤的是自己,这让我明白了,做事之前要三思而后行,先想想这件事的后果。
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它不是为了宏大的目标,是为了让我在那平凡且无聊的日子里承载着想象翅膀,飞往更辽阔的天空,让懵懂的眼睛渐渐的看清世界,其实人生最珍贵的宝藏就是我们从小读到大的书卷。
《金口木舌的成语典故》
【成语】
金口木舌
【拼音】
jīn kǒu mù shé
【释义】
以木为舌的铜铃,即木铎,古代施行政教传布命令时所用;指宣扬教化的人。
【出处】
汉·扬雄《法言·学行》:“天之道不在仲尼乎?仲尼驾说者也;不在兹儒乎?如将复驾其所说,则莫若使诸儒金口而木舌。”
解释:天道不是体现在孔子的身上吗?孔子死了以后,不是体现在这些所谓的儒者身上吗?若要传布圣人之道,最好是使儒者成金口木舌的木铎。
【近义词】
暮鼓晨钟
【反义词】
无
【用法】
作宾语;指宣扬圣人教化的话。
【成语故事】
在铜钟的家族中有一种称为“铎”的。它的式样象钟,但个头很小,上有孔,装上木柄,可以执在手中。铎里装有铎舌,摇动时铎舌撞击铎壁而发出清脆的声音。有以铜为舌的,称为“金铎”;有以木为舌的,称为“木铎”。按今天的叫法,它是一种大铃铛。
铎还有一个重要用途是用于军中发令。按古代军法:五人为伍,五伍为两,两的长官称“司马”,司马执铎。发布军令:“必奋铎以警众,文事奋木铎,武事奋金铎。”所以司马又叫“振铎”、“鸣铎”。军中以鼓声为进军之令,以金声为退军之令。铎为铜铸,为金声,司马以铎声指挥鼓手。
“铎”与“度”同音,有号令限度之意。古时发布政令时须用铎声召集民众。朱熹曰:“木铎,金口木舌,施教时所振,以警众者平。”后世常以“金口木舌”(即铎)代指传教布道之人。故尔,《论语.八修》篇云:“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夫子自喻为天的代言人了。
商代时,在岐王宫中竹林内,曾用丝绕悬若干个很细小的玉片,每当风起,玉片互相碰撞发出声音,宫中人听见响声便知外面起风了。因玉片声弱,后来便在宫殿檐角悬挂若干装有铃舌的小铜钟,风起而铃响,被称为“占风铎”或“风铎”。后代高大建筑尤其是塔,每层檐角上都悬有风铎。微风乍起,一阵叮当之声,别有一番情趣,引人发思古之幽情,或借景抒情怀。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游悟真寺》诗中写道:“前对多宝塔,风铎鸣四端。”另一位诗人张耒也有“夜久月高风铎响,木鱼呼觉五更寒”的传世诗句。
后人总结出成语“金口木舌”,用来指宣扬教化的人。
【造句举例】
那些邪教一般都是宣扬很高尚的教义,让那些接受能力低的人成为金口木舌的教众,方便为自己大肆敛财提供便利。
《古代过春节作文》
关于古代过春节作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代过春节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代过春节作文 篇1
春节是中国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各地都有形式广泛而多样的庆俗活动。然而,古时候的老百姓是怎样过年的呢?庆俗活动与现在又有何不同?明人沈榜在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曾任顺天府宛平县知县,他所着的地方史志书籍《宛署杂记》,记载了明代京城百姓的一些过年方式,对了解古代春节民俗有一定帮助。
四百余年前的京城,正月初一一大早起来,一家之主就会带领全家拜天地、拜祖先的牌位,然后给长辈祝寿,全家一起做“匾食”。若是出门游玩,路上见到了亲戚朋友,小辈就当街给长辈磕头行礼。匾食是北地方言,泛指馄饨、水饺之类的面食。如今许多地方有春节包饺子的习俗,大约就是由此沿袭下来。至于祭神祭祖的仪式,也是隆重而严格的。把草纸剪成纸钱,和不同的供品,分别供奉于祖先牌位和神像前。祖先牌位的供品为三牲熟食,纸钱在三天后焚毁;神像前则供果子素食,纸钱在过了元宵之后才焚毁。
无论男女老幼,在节日期间皆以金箔纸折成飞鹅、蝴蝶、蚂蚱等形状的饰物,插在头上,用于烘托喜庆气氛,名为戴“闹嚷嚷”。大的闹嚷嚷有巴掌那么大,小的如铜钱大小。一般人都是戴一个,也有故意炫富的有钱人,在头上插满了闹嚷嚷。
明代的烟花爆竹已经有了相当高的制作水平,品种有数百种之多,可以表现出逼真的花草人物等图案。烟花从制作材料和形态上进行区分:用泥包裹的叫“砂锅儿”;用纸包裹的叫“花筒”;用筐封装的叫“花盆”;只发出声响的叫“响炮”;能飞上天空的叫“起火”;飞上天空后发出响声的叫“三级浪”;在地上旋转的叫“地老鼠”。一些权贵大户人家,每年都会请巧手匠人制成各色烟花,在除夕通宵燃放,一年仅是放烟火就要数百两银子,相当于一个县一年的财政收入。
从正月初十到正月十六,是赏灯的日子。每年的这个时候,各地的制灯工匠和商人纷纷云集京城,把自己的产品拿到东安门外迤北大街售卖。灯市上形形色色的花灯,应有尽有,专程前来观赏的人磨肩接踵,男女皆有,热闹非常。正月十四开始试灯,各种花灯开始点亮悬挂;正月十五灯会正式开始;正月十六罢灯。
罢灯这天晚上,京城的妇女会结伴夜游,由其中一人持着点燃的香在前面走,其余的人跟在后面,名为“走百病”,祈祷在新的一年里无灾无咎。如果走过的地方有桥,就三五个妇女相携而过,取度厄之意。在城门处,妇女还会在黑暗中摸索城门钉,如果能摸到,就是吉兆。这一夜,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都通宵不闭,任由百姓往来,士卒校尉则通宵巡逻,维持秩序。至此,年才算是真正过完。
古代过春节作文 篇2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而除夕之夜吃饺子也是传统项目之一,百姓们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在岁末休息调整,辞旧迎新,岁岁年年,周而复始。百姓们的生活如此,已经形成了惯例,紫禁城里的皇族们是否也遵从民间过春节的文化传统,除夕之夜包饺子吃呢?
饺子是一种深受我国人民喜爱的食物,也是一种年节食品,有一句民谣说的是“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正是形象的表现出了饺子这种食品在中国人民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国人吃饺子的历史是比较悠久的,据三国时期魏人张揖编著的《广雅》中记载,当时已经出现类似的食物了,形如月牙,称为“馄饨”。到了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一直延续下来,而混沌仍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道非常重要的食品。大约到了唐代,“饺子”的形状与现在的饺子已经基本没什么出入了,而吃法也以现在的吃法一模一样了,即将煮好的饺子捞出来成在盘子里。宋代时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除了上述称法,元代时还称饺子为“扁食”,明代也沿用了这个说法,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到了清代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
在特殊的日子吃饺子代表着特殊的意义,多为吉庆祥和的象征。例如,民间长者过生日的前—天必吃饺子,称之为“子孙饽饽”,意在祝愿福寿绵绵、子孙满堂。结婚。入洞房后也要先吃煮得半生的饺子。以祈祝早生贵子。除夕晚上。一家老少一起包饺子。待子时一到全家人—起吃饺子,取“岁更交子”之意。饺子的吃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水煮的叫“水饺”,上屉蒸的叫“蒸饺”,在铛中烙的叫“锅贴”。可见,民间在喜庆、吉祥的日子有吃饺子的习惯,与民同庆的皇室也深受民间传统文化的影响,在节庆之日吃饺子。
清代,饺子作为一种喜庆的食物,配合节日的氛围,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习俗,作为国之表率的清代皇室自然要紧紧承袭传统的民俗文化。
清代,皇帝大婚之时就要吃饺子。据《清宫述闻》中对同治皇帝大婚入洞房的情景有这样的记载:“……皇上、皇后坐龙凤喜床,食子孙饽饽……至晚,皇上、皇后用长寿面。”这里面所说的“子孙饽饽”,就是饺子。
当然,每逢辞旧迎新之时,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寓意“岁更交于”,更重要的是表示不忘祖宗。因为在清朝入关之前,满族就有过年吃冻饺子的生活习惯。
清代皇帝在除夕子时这一重要时刻,先要进行一系列的瞻拜仪式,然后再开始吃饺子。
皇帝的瞻拜活动,是在总管太监引导下进行的,本来没有绝对严格的时间规定。但是,御膳房的厨役们对煮饺子的时间,必须要掌握得十分准确,皇帝一到昭仁殿,饺子就要出锅,旋即端上膳桌。对此,时间的掌握就尤其重要,清宫规定,元旦前后,皇帝出门、入门,都要放纸炮作前导。御膳房根据炮声的远近,就可以推测出皇帝的行踪。例如嘉庆四年除夕,当嘉庆帝在奉先殿行礼毕,下台阶时,膳房即开始煮饺子,他刚到昭仁殿,太监立刻传:“送万岁爷煮饽饽一品!”嘉庆坐稳后,首领太监捧进红色雕漆飞龙宴盒一副,内置“三阳开泰”瓷碗两件:一碗内装素馅饺子6个,另一碗内有乾隆通宝、嘉庆通宝各一个。皇帝吃完饺子后,小太监用瓷碟盛饺子一个、红薹一块供在昭仁殿的小佛堂前,以示敬佛。而清宫的《膳食档》中还记载了光绪过年吃肉馅饺子的情景;“正月初一,万岁爷在养心殿进煮饽饽。第一次进猪肉长寿菜馅煮饽饽十三个;猪肉菠菜馅煮饽饽十三个。”
【关于古代过春节作文】
《古代哲理故事及感悟》
古代哲理故事及感悟
哲理:关于宇宙人生的根本的原理和智慧。它通常是关于人生问题的哲学学说,它是人生观的理论形式。它主要探讨人生的目的、价值、意义、态度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代哲理故事及感悟,欢迎阅读!
莫问前程
【战国】郑詹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用君之心,行君之事。”
——《楚辞·卜居》
【背景介绍】
楚国大夫屈原忧国忧民,却受到奸党的陷害而被放逐他乡,连着三年都不能见到楚王。屈原心中一片茫然,不知该何去何从,于是就向太卜(负责占卜算卦的官员)郑詹尹询问自己的前程。
屈原问道:“我到底该如何?是该为国家尽忠,还是为名利奔波?是该仗义执言,还是苟且偷生?是该洁身自好,还是同流合污?是该像骏马一样昂昂千里,还是像水鸟一样泛泛波中?是要与鸿鹄比翼,还是与鸡鸭争食?孰吉孰凶?何去何从?”
郑詹尹回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用君之心,行君之事。(一尺虽长,但有时却会觉得它短;一寸虽短,但有时却恰恰觉得它长。先生自然不必多虑,按照你自己的意愿做你想做的事就好了!)”
【随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长长短短谁又说得清?郑詹尹并没有给屈原答案,其实屈原也不需要答案。
真正的强者是不会去算命的,因为去算命本身就意味着向命运屈服,而只要向命运屈服,就难免受到命运的捉弄。
燃起烛光
【春秋】燕相:“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背景介绍】
春秋时候,有一个楚国人给燕国的宰相写信。因为天色已晚,他便对仆人说:“举烛”。由于他写得太专心,将这两个字也写在了信里。
燕国的宰相收到信后,看到信中莫名其妙的“举烛”二字,很是奇怪。经过一番琢磨,他才恍然大悟,解释道:“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举烛就是要提倡清正开明的政策,就要任用贤才!)”于是他带着这封信向燕王禀告。燕王一听也很高兴,于是就按照“举烛”的理解任用贤才,实行开明的政策,居然也把燕国治理得很好。
【随感】
燕国最终能实行开明的政策、百姓能安居乐业,绝不是一个偶然的巧合,而是燕王乃至燕国全体百姓的品德、智慧和福报累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其实,早在这封信到达燕国之前,燕国的烛光就已燃起。
人师难遭
【东汉】魏昭:“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愿以素丝之质,附近朱蓝!”
——《尚友录》
【背景介绍】
东汉著名的博学大师郭泰,自幼刻苦学习,博通经史,且为人刚直。其众多弟子中有一个来自陈国的青年叫做魏昭。
魏昭初次见到郭泰,就拜倒在他脚下请求道:“晚辈愿跟随在先生的左右,洒扫服侍!”郭泰说:“你应当到课堂上好好地读书,大老远跑来跟着我做什么?”魏昭答道:“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愿以素丝之质,附近朱蓝!(能传授知识的老师容易遇见,但是能教会如何做人的老师太难得了。我愿意用自己纯洁的本质,来接受先生的熏染!)”
于是郭泰就收下了这个侍者。一次,郭泰生病,几次三番为难魏昭,魏昭都没有一丝怨恨。郭泰这才说:“我过去只是知道你的容貌,而今天知道了你的心。”从此,郭泰就把魏昭当作了真心的朋友。
【随感】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技能,更要教导学生如何做人。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在课堂上就能完成,但是个人的熏染,若不是在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恐怕很难有效果。
【古代哲理故事及感悟】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大全
引导语:很多人都喜欢看故事,特别是有哲理性的故事,那么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中国古代哲理故事大全,欢迎阅读!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长安米贵
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的那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曾经鼓舞了多少代人。白居易少年时就充分显露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才华,十几岁就在家乡成为远近闻名的天才少年。他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就连他的老师也不如他,一时间,他的家乡找不出第二个比他学问好的人。白居易深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自己居住的狭小范围内,自己的写作水平还可以,可是到了大城市,自己的水平可就不敢说了。因此,他决定来都城长安,那里是文人墨客汇聚的地方,一定能够学到不少的东西,也一定能够得到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
白居易在长安也没有什么亲戚,靠着自己老师写的一封推荐信,来投奔当时德高望重的顾况。顾况和白居易的老师曾经一同来京城参加科考,有过一段日子的交情。可是当年顾况考取了功名,而白居易的老师却名落孙山,两人当初还有些书信往来,可日子久了就断了联系。白居易拿着老师的推荐信,来到顾况的府邸拜访。书童把白居易带到客厅,敬上茶后就离开了,白居易以前从来没有见过顾况,只见客厅里摆设的都是名人字画诗句,知道顾况的学问非常的了不起,于是内心里感到一丝不安。
而过了大概一个时辰左右,顾况才慢悠悠地踱着四方步出来,白居易一看主人出来了,纳头便拜。顾况一见这个后生不过十五、六岁的样子,心想这小子这么年轻就敢来长安闯荡,真是勇气可嘉啊,当他看到白居易的名字时,觉得非常有意思,于是就对白居易打趣说道:“年轻人,你知道长安是个什么地方吗?这里可是藏龙卧虎之地呀。白居易,白居易,呵呵,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啊!”白居易没有解释什么,而恭敬地递上了自己的诗集。顾况翻看后,态度顿时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尤其是当顾况看到诗中那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禁不住对这个少年大加赞赏,说“想不到你小小年纪便有如此才华,能写出这么好的诗句来,将来肯定会有大出息的,看来你在长安城住下去是不会有什么困难的,呵呵!”
于是白居易就在顾况的家里先住了下来,每日读书写字,吟诗作画,还结交了不少的青年诗人和当时的文坛巨匠,白居易的名字也渐渐地传开了,没过多久,白居易就成了长安城出了名的大诗人,他的名字传遍长安城的时候,白居易才不过*岁。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摔琴成名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唐朝著名的文学家。他在四川当地也是很有名的少年才子,成年之后,陈子昂准备进京去闯一闯。陈子昂的家境还不错,是当地有名的富商,因此,到了京城他就买了一所宅子。可是家里却没有什么读书人的亲戚,到了京城一切都要靠自己打拼。
陈子昂已经到京城多时了,他一没经验,二没亲戚朋友,想拜见哪位有名的学人都师出无名,人家也不会愿意见他。陈子昂很是郁闷,自己空有满腹经纶,却得不到施展的机会。这天,他正在大街上闲逛。看见有一群人围在一起,他不知道人家在做什么,于是怀着好奇心走了过去,挤到人群中才发现,原来是个卖胡琴的,这人手中的胡琴据懂行的人说,是把少见的好胡琴。人们都纷纷观赏,卖胡琴的要价一百万钱,围观的人嘴里不住的赞叹:“好胡琴,好胡琴。”还有几个想买的人过来传看,他们一个接一个的拿在手中,仔细把玩,一副爱不释手的样子,可是一听到要价一百万钱,又觉得价钱太高了,舍不得;或者囊中羞涩又爱琴如命的,看着那么一把绝世好琴,自己又买不起,不禁暗自伤心,不住的
叹息:“唉,好琴啊!”陈子昂看围观的那些人传看了很久,就是没有人肯买,于是挤到卖胡琴的那人跟前,对他说:“到我家取一千缗钱,这琴我买下了。”卖琴的和围观的人都以为自己听错了,怎么会有人出这么高的价钱,于是卖琴又惊又喜的问:“公子,您是说一千缗钱吗?”陈子昂大方的说:“没错,一千缗钱,快和我去取吧。”卖琴的高兴的裹起琴,翼翼的抱起它,准备和陈子昂回家取钱。围观的`人一方面为自己没有得到这把好琴而感到惋惜,另一方面又十分惊奇,有几个好事的问陈子昂为什么肯出这么高的价钱。陈子昂回答说:“千金难买这样一把好琴,我善于演奏这种乐器,当然不肯错过了。”围观的人以前都没有听说或者见过陈子昂,还当他真是个拉胡琴的高手,于是大家都说:“公子,我们可否听听您演奏乐曲呢?”陈子昂得意的说:“当然可以,不过这个地方太吵闹了。这样吧,明天中午你们可以到宣阳里陈府也就是我的住处来听我演奏。”说完,大摇大摆的走了。
围观的人纷纷到处宣扬说长安城新来了一位拉胡琴的高手,明天请大家到他府上听他演奏乐曲。这消息不到一天,就传遍了整个京城。第二天,待到将近中午饭的时间,陈府内外聚集了许多来听琴的人,这里面还有许多文人雅士。大家来到陈府,看陈子昂已经将酒菜准备齐全,胡琴就放在席前。陈子昂招呼客人们不要客气,先请大家吃饭喝酒。客人们本来是来听胡琴的,心里还想着胡琴的事,根本没什么心思吃饭喝酒,就草草吃了些,想尽快听陈子昂拉琴。陈子昂慢条斯理的捧着胡琴对众人说:“我陈子昂本是四川有名的才子,文章有一百多篇,风尘仆仆来到京城,却不被人所知。我手上这胡琴只不过是低贱的乐工所演奏的,我怎么会对这个东西感兴趣呢。”说完,举起琴将它摔在地上,客人们不禁发出阵阵叹息声。陈子昂接着拿出自己所写的文章给客人们看,客人们看过之后,无不赞叹他的文章好,就这样,一天之内,陈子昂的名声传遍了整个长安城。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瓜田不纳履, 李下不整冠
郭文本是唐文宗时皇宫内一名普通的士兵,可是这个人很聪明,懂得巴结主子和上级官员,因而上下关系搞的非常好。不久就被分配到皇太后宫中当差,成了皇太后的亲兵。为了博得皇太后的欢心,他硬是把自己的两个女儿都送进了宫里。他就有这么两个女儿,他老婆因此和他大闹了一场,可是郭文有自己的打算,他骂老婆头发长见识短,心想我还要指望着这两个女儿升官发财呢。郭文的两个女儿也被分到皇太后身边做侍女,临进宫前,郭文千叮咛万嘱咐,告诉女儿们如何在宫里当差,如何讨皇太后欢心等等。
皇太后得知郭文把自己的一对女儿也送进了宫里,心里很是感激,亲自接见了郭文,对他很是客气,还赏赐了他不少的金银财宝。郭文更是趁此机会拼命的奉承皇太后,并且表达自己对朝廷的一片忠心。皇太后见他这样忠心耿耿,就许诺说将来一定要给他一官半职。郭文心中窃喜,可嘴上还是说:“太后,小人没什么本事,书读的也不多,不能胜任啊。”皇太后越听他贬低自己越觉得此人是个人才。不久,皇太后就和皇帝唐文宗说了郭文一家的事,要求皇帝给郭文赐个官。唐文宗也是个大孝子,看到母亲这样欣赏郭文心想一定错不了,于是就派郭文去某地做了县令。
朝中的大臣们听说了此事,纷纷议论,大家都说郭文用两个女儿换了个县官做,不合朝廷礼法。于是工部侍郎柳公权对唐文宗说:“皇上,凡是朝廷命官,都必须是经过严格考核的人才,绝不能采用不正当的途径任命啊。”唐文宗有些为难的说:“寡人知道,可是郭文把自己的两个女儿都献给皇太后,皇太后很欣赏他,而且皇太后还亲自接见了郭文,说他是个德才兼备的人,我也不愿违背皇太后的旨意啊。”柳公权说:“皇上,即使郭文有再大的本事,没有经过考核就任命他官职,人们也会说他是沾了两个女儿的光啊。”唐文宗面有难色,不知道该怎么办,心想,柳公权说的不错,可是也不好违背皇太后的意愿啊。柳公权看到唐文宗一时也拿不定主意就说:“皇上,古人云,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意思是说,在经过瓜田地的时候不要弯腰提自己的鞋子,当走到李子树下的时候不要抬手整理自己的帽子,以免人家怀疑你是在偷瓜摘李啊。”唐文宗听到这,知道了事情的严重性,心一横,也顾不得皇太后高兴不高兴了,毅然罢免了郭文的官职。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大全】
《古代哲理故事分享》
古代哲理故事分享
在古代文人哲理故事,去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多读书,在书籍的海洋里去寻求真理与人生哲学!下面为大家提供了古代哲理故事,一起来阅读吧!
黄布染红了水
——先秦·晏婴《晏子春秋》
齐景公对晏子说:“东海之中有一片红水,水中有棵只开花不结果的枣树,这是什么缘故?”
晏子回答说:“从前秦穆公乘龙舟巡视天下的地理分野,曾用一块红布包了一些蒸熟了的枣儿,到了东海便把布包扔下了。由于那是块红布,所以把水染红了;枣儿是蒸熟的,所以长出的枣树只开花不结果。”
齐景公听宴子答得有板有眼,就笑着说:“我不过是开个玩笑胡乱问问罢了。”晏子也笑着说:“我听说过有这么一句话:假问假答。刚才我也是胡乱答呀。”
楚人隐形
——魏·邯郸淳《笑林》
楚国有个人,家境贫苦,却整日挖空心思想着富裕。
一天,他读《淮南子》一书,见上面有“得螳螂伺蝉自鄣叶,可以隐形”一句,顿时来了兴趣。于是急忙来到树下,全神贯注地仰起头搜寻螳螂捕蝉时借以隐蔽的那片树叶。树叶随风落下,与原先落在地上的`混在了一起,这人无法辨别,就把所有的落叶扫拢在一起装了满满几斗带回家中。
他一片叶子一片叶子拿在手里,问妻子:“你能看见我吗?”妻子接连几次都说看得见。这样下去,妻子终于被问得不耐烦了,就生气地说:“看不见了!”
这人听了,高兴极了,以为树叶的确能隐形了,就急急忙忙拿着那片树叶来到集市上,竟当着人家的面直接拿人家的东西。吏卒们立刻上去把他绑到县衙问罪。
县官听了这人的一番自白,被他的荒诞离奇逗笑了,也没治他的罪就把他给放了。
有其母必有其女
——魏·邯郸淳《笑林》
平原县有个叫陶丘的人娶了渤海墨台氏之女为妻。妻子年轻貌美,才艺过人,陶丘与她互敬互爱,感情一直很好。后来妻子生了个男孩,陶丘送妻子回娘家过满月,他在岳母家见岳母已年老色衰,心中不快。等妻子从娘家回来后,陶丘就急着要把她赶回娘家去。妻子不知自己犯了什么罪,就很委屈地询问原因。陶丘说:“我见你母亲年老了,面目丑陋,大不比从前,恐怕你将来年老也肯定是这个样子。所以我要把你遣送回娘家,并没有别的原因。”
失火奇事
——魏·邯郸淳《笑林》
太原有个家里深夜失火,慌忙从屋内往外抢救东西。他本想把一杆铜枪搬出来,却误拿了已烧热的熨斗。他非常惊惋地对儿子说:“真是怪事!火还没烧过来,铜枪却已被烧掉了杆!”
拿火点火
——魏·邯郸淳《笑林》
某人夜里突然发病,他慌忙喊仆人钻火燃烛。深更半夜,一团漆黑,仆人忙乱了好长时间也没点着火,主人却一遍一遍地催问。于是,仆人气忿忿地说:“您催问得这么急真是没道理。现在漆黑一团,您为何不拿火来给我照照?这样,我找到钻火器具,不也容易了吗?”
煮竹席
——晋·陆云《笑林》
蜀汉之地有个人来到吴越之地,主人煮竹笋招待他,他吃得津津有味,就问这是什么,主人告诉他说:“这是竹子。”
这人回到家后,就把竹席放在锅里煮,翻来覆去却煮不熟,他气忿忿地对妻子说:“吴人竟然如此欺骗我!真是可恼!”
【古代哲理故事分享】
《古代经典哲理故事》
有关古代经典哲理故事
小故事大道理,大道理打开人生的大门。下面小编带来的是有关古代经典哲理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有关古代经典哲理故事1:华佗拜师
华佗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他技术全面,精通医道,尤于外科,曾发明全身“麻沸散”用于剖腹开背、切除胃肠等大手术,特别是在他功成名就之后,仍然谦虚好学。华佗拜师学艺的故事,被后人传为佳话。
一次,华佗给一个年轻人看病,经望、闻、问、切之后,认为患者得了头风病,可是他一时又拿不出来治疗此病的药方,急得束手无策,病人也很失望。
后来,这位病人找到一位老医生,很快就把病治好了。华佗听后很是惭愧,便打听到老中医的住处,决心去拜师学艺。但华佗当时名噪四方,唯恐老中医不肯收他为徒,于是改名换姓,来到老中医门下,恳求学医。老中医见华佗心诚,就收他为徒。
从此,华佗起早贪黑,任劳任怨,虚心好学,终于获得了治头风病的绝技。当华佗满师归来时,这位老中医才明白眼前这个徒弟就是名医华佗,他一把拉住华佗的手说:“华佗啊,你已是名扬四海,为何还要到我这里受苦?”华佗把来意告诉了老中医,并说:“山外有山,学无止境。人各有所长,我不懂的地方就应该向您学习。”
启示:我们要在实践中正确处理个人与群众的关系,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汲取人民群众的经验和智慧,才能不断拓展、深化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华佗拜师学艺,不耻下问的故事,就体现了这一点。
有关古代经典哲理故事2:驴子和枯井
有一天某个农夫的一头驴子,不小心掉进一口枯井里,农夫绞尽脑汁想办法救出驴子,但几个小时过去了,驴子还在井里痛苦地哀嚎着。
最后,这位农夫决定放弃,他想这头驴子年纪大了,不值得大费周章去把它救出来,不过无论如何,这口井还是得填起来。
于是农夫便请来左邻右舍帮忙一起将井中的驴子埋了,以免除它的痛苦。农夫的邻居们人手一把铲子,开始将泥土铲进枯井中。
当这头驴子了解到自己的处境时,刚开始哭得很凄惨。但出人意料的是,一会儿之后这头驴子就安静下来了。农夫好奇地探头往井底一看,出现在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惊∶当铲进井里的泥土落在驴子的`背部时,驴子的反应令人称奇──它将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后站到铲进的泥土堆上面!就这样,驴子将大家铲倒在它身上的泥土全数抖落在井底,然后再站上去。很快地,这只驴子便得意地上升到井口,然后在众人惊讶的表情中快步地跑开了!
就如驴子的情况,在生命的旅程中,有时候我们难免会陷入“枯井”里,会被各式各样的“泥沙”倾倒在我们身上,而想要从这些“枯井”脱困的秘诀就是∶将“泥沙”抖落掉,然后站到上面去!
事实上,我们在生活中所遭遇的种种困难挫折就是加诸在我们身上的“泥沙”。
然而,换个角度看,它们也是一块块的垫脚石,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地将它们抖落掉,然后站上去,那么即使是掉落到最深的井,我们也能安然地脱困。本来看似要活埋驴子的举动,由于驴子处理厄境的态度不同,实际上却帮助了它,这也是改变命运的要素之一。如果我们以肯定、沉着稳重的态度面对困境,助力往往就潜藏在困境中。一切都决定于我们自己,学习放下一切得失,勇往直前迈向理想。我们应该不断地建立信心、希望和无条件的爱,这些都是帮助我们从生命中的枯井脱困并找到自己的工具。
请牢记以下五个快乐的小秘诀∶
1.不要存有憎恨的念头。
2.不要让忧虑沾染你的心。
3.简单地生活。
4.多分享。
5.少欲求。
【有关古代经典哲理故事】
《古代神童俞嘉智辨忠奸哲理故事》
古代神童俞嘉智辨忠奸哲理故事
南宋时临安(今杭州)城内,有个名叫俞嘉的.孩童,天资聪颖,才思敏捷,7岁即会吟诗作对,平日淡吐也不同凡响,故被称为“神童”。
一日正值清明,郊外山明水秀,风光旖旎,游人多扶老携幼出城“踏春”,俞嘉也到金波门外游玩。游人见“神童”来了,纷纷围住他,笑出偏题难他,俞喜均应对自如。
正巧,忠臣宗泽与奸相秦桧也各自祭祖后归衙,路过此地,见神童如此机繁,也下轿逗趣。宗爷从地上捡起一根枝枝问俞嘉道:“你可知这是什么树?”俞嘉说:“以木配公,岂不为松?”
秦桧见状,也从地上拾起一根枯树枝问:“小孩,你说说看,我手里的又是什么树呢?”俞嘉见是人人憎恶的奸相秦桧,于是冷笑一声说:“这谁不知?你手里是槐树。”秦桧问:“何以见得?”俞嘉回道:“以鬼就木,非槐莫属!” 围观者无不哈哈大笑,拍手称快。
秦桧既羞又恼,但对孩童又不便发作,只好狼狈而去。
【古代神童俞嘉智辨忠奸哲理故事】
《古代名人故事:诸葛亮以信治军》
古代名人故事精选:诸葛亮以信治军
魏明帝曹截(204~239)亲自率领军队征讨蜀国,驾车来到长安,便任命司马懿担任魏军主将,督领张郃的雍州、凉州劲旅二十多万,秘密行军,直奔剑阁。当时,诸葛亮屯兵祁山, 手下所带兵马仅仅十余万,其中有四万人因服役期满,需要退役还乡。在这一关键时刻,一旦 这四万人退役,将会使原本就处T劣势的蜀军陷入更加艰难的困境之中,到底该怎么办呢?
蜀魏两军力量悬殊极大,两军对峙,战争一触即发。
蜀军这边,参佐以下的将领都认为敌人兵力强盛,我军力量匮乏,假如没有一定的兵力增 援的话,肯定难以制胜。因此,有的将领便向诸葛亮建议:延期服役一个月,等到战事结束后 再让老兵们退役还乡。听了他的话,诸葛亮果断地拒绝了,说:“我率兵作战,向來以信用为 根本。获得土地而失去信用,这乃是古人常犯的错误。那些很早就离乡背井、在外征战多年的人,早就归心似箭,期待着和家人的.重逢;他们的亲人也早已在家计算归期,盼望着能够早曰 相见。如今,就算是大敌当前,战事严峻,我们也没有理由耽误服役人员的行程,道义岂可偏废! ”于是,下令各部让服役期满的老兵速速还乡,早日和家人团聚。
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些老兵们不但没有走,反而被诸葛亮的诚心打动,愈 加坚定地留了下来,并感慨道:“丞相的大恩大德,我们铭记于心,虽死也不忘啊! ”那些本不 该走的年轻士兵也被诸葛亮的信义打动,顿时都愿意以死相报,战斗到底!
临战当天,士兵们士气高昂,在战场上拔刀杀敌,以一当十,先是杀掉了魏将张郃,后来 击退了司马懿,打得魏军落花流水,终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古代名人故事精选:诸葛亮以信治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