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类比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20:38:41
《我想长成一棵树》
世界上有着各种各样的人,也有着各种各样的树,虽说人类比树木强得多,可却有一些类想要成为树。而我,就是其中的一个。我就想要成为一棵树,并且我想成为的树有好多好多种呢!
我想要成为一棵婀娜多姿的碧柳,为世界增添一份绿色,美化环境。
我想要成为一棵高大挺拔的橡树,生长在路边,给过路的行人遮荫纳凉。
我想要成为一棵树叶枯黄的枫树,让树叶落下来,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我想要成为一棵永远翠绿的冬青,在寒冷的冬天依旧长着翠绿的叶子。
我想要成为一棵笔直向上的竹子,就算长在石头缝里,也一样坚忍不拔地努力生长,不畏惧任何的困难。
我想要成为一棵矮小的红叶石楠,即使有许多缺点,但却在许多地方都可以被人们一清二楚的发现。
我也想成为一普通的不知名的树,喝着普通的水,吃着普通的肥料,在同样普通的生活中开开心心的。
但是,我最想要成为的是一棵松树,一棵笑傲霜雪的松树,在风雪中不畏艰险,面对困难不退缩,并且还正视自己的困难,勇于面对。
每一个都是一棵树,有的人是一棵梧桐树,有的人是一棵白杨树,有的人是一棵光棍树,还有的人是一棵仙人掌……树装点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也是一棵树,我们应该保护所有的树木,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老师点评:小作者别出心裁想要长成一棵棵各种各样的树,为的就是要装点人们的生活,进而号召我们保护树木,保护地球,真是个环保小卫士!
《类比论证法》
议论文中用类比推理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又称类比论证法。议论、,将两个不同属类而在某些属性、特征上类似的事物,加以联系比较,进而证明某一观点或全文的主旨。运用类比论证,能扩大议论的范围,加深议论的深度,使论证生动活泼,增强感染力,给人以启迪。
例如鲁迅先生在《拿来立义》一文中,为了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和严重危害,就以“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的事例,来类比国民党政府所推行的媚外卖国的政策,从而揭示了国民党政府与尼采如出一辙,以吹嘘开始,以灭亡告终的历史规律。
运用类比论证法,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进行类比的两种事物在本质上具有相同点;二是进行类比的事物在现象上尽可能有较多的相似点;三是进行类比的两个事物,一般只是本质上具有一个或几个相同点,并不是点点都相同,它们之间,既是“同类”,又非“等同”。四是运用类比论证,并非只是摆出要类比的事,而是重在“比”,重在“类推”。即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上也相同或相似,这种推理过程是不可省略的。
《通过联想类比树立形象》
杂文中经常有“什么什么的联想”、“从什么什么想到的”、“从什么什么说起”以及“有感于什么什么”等类题目,这就是“联想”;还有一些像《暇狗的风格》、《螃蟹及其它》、《猪笼草与“天然盟友”》之类的题目,这就是类比。联想往往是从一个形象的东西,由此及彼,引出另一个同类或异类的形象来,通过二者内在的联系,生发议论,讲出一番道理。例如《进城的联想》,由民主革命取得胜利,我们刚刚“进城”时,学工业、学建设,由不懂到懂的情况,联想到我们今天搞“四化”和当年“进城”具有某种相似之处,只要认真学习,刻苦钻研,也一定能够由不懂到懂,由外行变为内行,从而搞好“四化”建设。这样联想,自然合理,鲜明形象,给人以鼓舞、信心和力量。
类比则往往是用一种鲜明的形象来对比所要论述的人或事,由它们的相同之处,将二者归纳成类,互相联系,予以扬抑褒贬。例如“五四”前后,国粹派吹捧古代文化糟粕为国宝时,鲁迅比喻这种宝贝实为“无名肿毒”,而在国粹派看,却是“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见鲁迅:《热风·随感录三十九》);30年代,鲁迅又用“媚态的猫”、比它的主人更厉害的狗,来类比自我标榜“永抱住文学不放”、而实为国民党走狗文人的“第三种人”,再以上举《截狗的风格》和《螃蟹及其它》两篇杂文为例,它们分别用为虎作怅的俄狗、横行的螃蟹、流泪的鳄鱼、发议论的蚊子来类比和批判“四人帮”及其同伙,既辛辣形象又充满妙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