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魏晋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2 23:49:00
《《车遥遥篇》傅玄原文和翻译》
车遥遥篇
【魏晋】傅玄
车遥遥兮马洋洋,追思君兮不可忘。
君安游兮西入秦,愿为影兮随君身。
君在阴兮影不见,君依光兮妾所愿。
【注释】
遥遥:言远去。
洋洋:同“扬扬”,通假字,得意的样子。
安:怎么,代词。
阴:暗处。
光:明处。
【译文】
车马遥遥行远去到何方,追念你的行踪啊不能把你遗忘。
你游历到哪里呢?是否西入秦地,我愿像影子跟随在你身旁。
你在暗处时影子无法随身,希望你永远依傍着光亮。
【赏析】
这首诗以女子的口吻写她在独守空闺的寂寞生活中,念念不忘地追思远方的心上人。“车遥遥兮马洋洋”,是想象所思念的男子在外客游的情状。“遥遥”、“洋洋”,这里以两个迭词,生动地描摹出思妇思情悠悠的情状。她神思飞越,那颗真诚的心越过千山万水,追随那漫游远方的车马,心心甘情愿地像“影随形”一样时刻陪伴着所思男子西入三秦:“君安游兮西入秦,愿为影兮随君身。”一般以形影关系作喻,表现的大都是一种孤立无依的情感。如曹植《上责躬应诏表》:“形影相吊,五情愧赧。”李密的《陈情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等。而傅诗这里摆脱了习惯用法,借旧喻以寓新意。用影随形来比喻女子同男子的关系,一方面体现了封建社会中男性为中心、女性依附于男性没有独立人格的观念;因为形是主体,而影则是依赖形而存在的客体。另一方面影依附于形,正贴切地传达出女子对男子那种执着、缠绵的依恋之情。
末二句“君在阴兮影不见,君依光兮妾所愿。”含义丰富。人在暗处,影子就会自然消失;人在有光亮的明处,则影子就会时刻随身。而且身子所处之处越明亮,则影子就会越清晰。这两句既可作女子痴情语来理解:你在暗处看不到我,但你一到光明处,便会见到像紧紧跟随在你身边的影子一样,我寸步也不离地陪伴着你。这两句更可理解为是女子理性的思考,其中暗喻着女子对男子十分清醒而又理智的劝诫:你漫游在外,如果走正大光明之路,那是我所希望的,我的情感便时刻在你身边陪伴你,如果你忘记了情义,把昔日的山盟海誓抛在一边,而在暗中干一些见不得人的亏心事,那我就跟你绝情,就不再“愿为影兮随君身”了。
这首诗中的女主人公对所思念的男子的爱情是深厚的、诚挚的、刻骨铭心的;但又是有原则的。她热切地期望对方也要像自己一样忠诚,坚定,希望他在外面品行端正,向着光明。在绵绵的相思之情中,隐然透出一股自尊、自重、自信的刚气。
这首诗通过少女对视觉上影与形韵相互关系的联想比喻,表达了她愿与情郎如形影而不离的愿望,别致地反映出少女那多情、灵秀的情怀,新颖、独特。
【创作背景】
据清人陈沆《诗比兴笺》中考证,诗人傅玄“善言儿女之情”,这首诗是诗人有感于女子的情深,以一位妇人的口气所作的一首闺情诗。
作者简介
傅玄(217~278年),字休奕,北地郡泥阳(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东南)人,三国魏末,州举秀才,除郎中,入选为著作郎。撰《魏书》。后迁弘农太守。入晋以后,拜散骑常侍,多次上书言事,陈事直切。性格峻急,不能容人之短。官至司隶校尉。今存《傅鹑斛》集。
《《短歌行》陆机原文和翻译》
短歌行
【魏晋】陆机
置酒高堂,悲歌临觞。
人寿几何,逝如朝霜。
时无重至,华不再扬。
苹以春晖,兰以秋芳。
来日苦短,去日苦长。
今我不乐,蟋蟀在房。
乐以会兴,悲以别章。
岂曰无感,忧为子忘。
我酒既旨,我肴既臧。
短歌可咏,长夜无荒。
【注释】
短歌行: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将其列入《相和歌辞·平调曲》。短歌,谓歌声短。
置酒高堂:语本阮瑀《杂诗》:“置酒高堂上,友朋集光辉。”高堂,高大的厅堂,多为宴请宾客的地方。
悲歌:因悲而歌。李善注引王逸《楚辞注》:“悲歌,言愁思也。”临觞(shāng):举杯。觞,酒杯。
人寿几何:语本《左传·襄公八年》:“周诗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一作“人生几何”。
逝:流失。朝霜:早晨的霜露,形容人生短暂。曹植《送应氏二首·其二》:“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时:时光,光阴。华(huā)不再扬:指花不能再次开放。华,同“花”。扬,开放。吕延济注:“言一岁之内,时之一过无有重来者,花一落无有再发者。以喻一生之中,年一衰者,无复少年矣。”一作“阳”。
蘋(pín):植物名,生浅水中,叶有长柄,柄端四片小叶成田字形,夏秋开小白花。《礼记·月令》:“季春之月……蓱始生。”郑玄注:“蓱,萍也,其大者曰蘋。”春晖:春日的阳光。
兰:一种香草。芳:芬芳。以上二句,吕向注:“蘋生于春,兰茂于秋。荣华有时,反复相代。”来日:未来的时间。
去日:消逝的时间。苦:忧苦。以上二句,李周翰注:“将来之日苦少,已去之日苦多。谓渐志也。”
蟋蟀在房:蟋蟀由路外田间,进入室内,喻岁暮严冬。《诗经·唐风·蟋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以上二句即用此意,喻不及时行乐则当年老。
会:聚集,与朋友聚齐。兴:起,生发。
别:忧别,离别。章:同“彰”,彰明,显示。以上二句,吕向注:“欢会则起其乐,别离则明其悲。”
感:感念,即人生短促的感叹。
忧:忧思,即人生短促之忧。为:一作“与”。子:相知之人,欢会之人。这句是说因欢快聚饮而乐以忘忧。
旨:美好。这里指酒的味美。《诗经·小雅·鹿鸣》:“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臧(zāng):美好,善。
有咏:一作“可咏”。
无荒:无荒废,不停止。以上二句是说,咏歌饮酒,长夜不停,尽情享乐。
【译文】
摆上美酒在厅堂,愁思缕缕举酒浆。
人生在世能几时,忽然逝去如晨霜。
时光流逝不再来,花落不再重开放。
蘋于三春放光彩,兰于金秋吐芬芳。
余下时光苦其短,逝去时光苦其长。
如今我不及时乐,秋至蟋蟀进入房。
欢乐都因相聚兴,悲歌皆为别离唱。
怎说不为短促叹,与君欢聚忧思忘。
我的好酒真醇美,我的佳肴味道香。
相与痛饮咏短歌,长夜享乐永不停。
【赏析】
感叹岁月易逝,人生难久,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抒情主题。陆机的这首诗虽是“借古题咏古意”,但从诗中不难感受到诗人那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的怨情愁绪。
全诗可分为三层。“置酒高堂,悲歌临觞。人生几何,逝如朝霜”为第一层。诗人从酒宴入笔,他在高堂中摆下酒席,原是为了宴请朋友的,可是面对着盛满美酒的酒杯,却感叹起人生的悲苦来,觉得人生岁月之短如同早晨易化的寒霜,转瞬即逝。诗的开头就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二首·其一》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用“朝霜”作比,不仅把悲凉之感写得很形象,而且为全篇定下了悲愁哀怨的基调,也使得下面第二层进一步感叹有所依托。
“时无重至”以下八句为第二层,主要写对时光易逝的叹息,功名未立的感慨。先用枯萎之花不会再次盛开来形象地说明逝去的时间不会重新回来,再用高洁清雅的“蘋”“兰”作比,感叹自己“盛年不再来”。蘋草只有在春天才会变得青翠鲜亮,兰花只有到了秋天才芳香无比,过了春秋,它们便都衰败了。这里诗人反复用花草易衰作比,流露出时不我待,想要创一番事业,感情也由前面的消沉转向高潮。至此,诗人笔锋一转,“来日苦短,去日苦长。今我不乐,蟋蟀在房”。可恨余下的日子太少,而过去的年月又太多,诗人为虚度光阴而哀叹,郁郁不欢,听到蟋蟀已在房中叫唤,更感到人生已到暮年,却一无所成的悲哀。“蟋蟀在房”,古人认为蟋蟀在房中鸣叫即是岁时将暮。用蟋蟀叫声喻人生将暮,凄凉伤感,颇能打动人心。诗人在这里对岁月空过,功业无成的慨叹是打上他自己生活的烙印的。陆机虽出身东吴世家,文名冠世,可他的一生并不顺利,世事的坎坷难免在他心里留下创痕,所以说那种慨叹,确实是真情所致,有感而发。
诗写到这里,似乎可以作结,主题亦已明确,可诗人却又再写八句,作为第三层,写尽哀怨之情。本来宴请朋友为的是从欢聚中寻求解脱,可是朋友相会固然能使诗人感到快乐,但宴席终有一散,朋友终有一别。人生的悲欢离合令诗人感慨万千,只是因为朋友的到来,使他暂时忘却了忧愁。哀怨之情溢于言表,动人心肠。哀怨已极,却又终不得脱,最后诗人只得说:“我酒既旨,我肴既臧。短歌有咏,长夜无荒。”诗人可以拿出美酒佳肴来宴请朋友,寻找暂时的快乐,还可以借“短歌行”来抒发自己的忧伤和愁苦,可是故作旷达,在追欢买醉中力遣愁怀终究是暂时的,那苦闷和忧伤就像漫漫长夜永无尽头,无法摆脱。结尾和开头呼应,可知高堂临觞所作之歌,仍旧是一曲悲歌。
这首诗从内容上看虽只是士大夫普遍有的慨叹,但却寄寓了诗人对生活的切实感受。当然也应指出,此诗模仿曹操的《短歌行》却只取原诗中光阴流逝,人生短暂之感加以发挥成一首诗,又流露出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远不及原诗内容丰富、形象鲜明,因而有人说此诗“就前人原意敷衍成篇”,也不是没有道理。
【创作背景】
据姜亮夫《陆平原年谱》,此诗当作于陆机初到洛阳之时。《乐府解题》曰:“《短歌行》,魏武帝‘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晋陆机‘置酒高堂,悲歌临觞’,皆言当及时为乐也。”悲叹人生短暂,主张及时行乐,这是汉魏六朝间乱世诗人共同的心理状态。但从陆机初入洛的经历来看,他的“及时为乐”中包含着巨大的辛酸。诗人本来是“文武奕叶,将相连华”的名门贵公子,却以被西晋所灭的孙吴“旧臣”的身份受“时命”至洛阳,这种反差给诗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此诗“及时为乐”的表象之下,正是诗人痛苦心情的流露。
作者简介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文学家、书法家,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之子,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孙吴灭亡后出仕晋朝司马氏政权,曾历任平原内史、祭酒、著作郎等职,世称“陆平原”。后死于“八王之乱”,被夷三族。他“少有奇才,文章冠世”(《晋书·陆机传》),与弟陆云俱为中国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被誉为“太康之英”。陆机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平复帖》是中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
《《猛虎行》陆机原文和翻译》
猛虎行
【魏晋】陆机
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
恶木岂无枝?志士多苦心。
整驾肃时命,杖策将远寻。
饥食猛虎窟,寒栖野雀林。
日归功未建,时往岁载阴。
崇云临岸骇,鸣条随风吟。
静言幽谷底,长啸高山岑。
急弦无懦响,亮节难为音。
人生诚未易,曷云开此衿?
眷我耿介怀,俯仰愧古今。
【注释】
盗泉:水名,在今山东省境内。传说孔子经过盗泉,虽然口渴,但因为厌恶它的名字,没有喝这里的水。
热不息恶木阴:比喻志节高尚的人不愿意被牵连到不良的环境中去,以免影响自己的声誉。恶木,形容难看的树。
整驾:整理马车。
肃时命:恭敬地遵奉君主之命。
杖策:拿着鞭子,指驱马而行。
“饥食”两句:这两句见乐府古辞《猛虎行》,这里反用其意,是说时势所迫,饥不择食,寒不择栖。
岁载阴:岁暮。这里指时光已经逝去,而功业还没建立。
崇:高。
骇:起。
鸣条:树枝被风吹发出声音。静言:沉思。高山岑:高山顶。亮节:节操高尚的人。“人生”两句:人生处世真不容易,如何才能放宽我的胸襟呢?曷,同“何”,怎么。俯仰愧古今:与古人相比感到十分惭愧。俯仰,低头抬头,这里表示思考。古今,古今之人,这里是偏义词,指古人。
【译文】
口渴也不能饮盗泉水,热也不能在丑陋的树木下歇息。
恶木也有枝,志士却多苦心。
志士整理马车恭敬地遵奉君主之命,驱马将要远行。
时势所迫,饥不择食,寒不择栖。
时光已经逝去,而功业却还未建立。
高耸的云朵接岸而起,树木的枝条随风鸣叫。
在幽谷底沉思,在高山顶感慨悲伤。
乐器绷紧了的弦发不出缓弱的声音,而节操高尚的人就犹如这急弦。
人生处世真不容易,如何才能放宽我的胸襟呢?
眷顾我耿直的情怀,与古人相比真是感到惭愧。
【赏析】
诗的开篇四句,表明志士处世,往往用心慎重,爱惜身名,因而渴了也不喝盗泉的水,热得难受也不歇于恶木阴下。因为“盗泉”、“恶木”名字都很刺耳,所以操守清峻的人不愿随便其沾染牵涉,宁可忍渴忍热。作者在吴亡之初,曾“退居旧里,闭门勤学,积有十年”。(《晋书》本传)本不想涉足仕途,所以这四句,旨在表白自己当初的心境,运用譬喻以见志士用心之苦。
次四句写世势催迫,志士只得应从时君的命令,恭敬地整驾出山任事:而扶杖远行,道途辛苦,造成“饥食于猛虎之窟,寒栖于野雀之林”的情况,由不得自己去选择,更在内心中受到冲击。“作者曾在《赴洛道中作》诗中,有“南望泣玄渚,北迈涉长林”之句,又说:“仰瞻凌霄鸟,羡尔归飞翼。”抒写的正是这种旅途情境,可见他虽已登程,而留恋故乡之情,在心灵上激荡得难以抑止,这里再现的正是当年的景况。
接着作者以“日归功未建”等六句,诉说在出仕以后,时间是流驶了,功业并无成就,此刻更有天寒岁暮之感,惹起了新的忧思。崇云临岸而兴起,枝条随风而悲鸣。在在使人触景伤情,虽是徘徊于山谷之间,有时低吟,有时长啸,还是幽怀难抒、自感进退维谷。作者把内心复杂的苦闷和矛盾,展示得非常形象具体,政治处境的困顿,志士遭逢变乱的悲辛,呈现了出来。
诗的结尾一小节,先以“急弦无懦响”等两句进一步表白自己的心志,感叹乐器上绷紧了的弦子,发不出怯弱的音响。具有贞亮高节的人,所抒发的也一定是慷慨刚正之辞,不同于流俗,而一般的时君,却不爱听直言忠告,所以“亮节”反而“难以为音”,谗口反而易于得逞。作者感念至此,乃以最后四句对自己频年的遭际,自己生平的抱负、作出反思,作出痛苦的小结。“人生诚未易,曷云开此衿。”人生既多苦难,遭逢乱世的志士,更是难以敞开胸襟,倾吐积郁。自己虽然操守正直,隐处山野既不可能;出山也难行其志,难成功业,行动上受到外力的牵涉,所以俯仰古今,眷顾身世,难免有愧负之情。
总观全诗,可见作者虽为倾诉抑郁而作,但在内容上则是依据自己的政治处境现身说法,深刻表明一个有志的文士,其行藏出处,必须始终慎重,执着坚持,稍一不慎,就会陷于进退两难的困境,作者的经历,就是志士对于处世的一面镜子。
此诗可说是作者陆机的代表作。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方面,都有它的特色。从思想内容来看,这首诗的特色,是表现了魏晋以来诗人的优生之情。作者生当魏晋(吴晋)易代之际,这一时期,是一个变乱迭起的动乱年代,社会上各种矛盾尖锐复杂。尽管西晋灭吴之后,曾出现过短暂的统一局面,但在统洽阶级内部,冲突更为剧烈,骨肉相残,祸不旋踵。士大夫在此期间也最易遭殃。他们或以直道见忌,或受池鱼之灾。尽管陆机在写作《猛虎行》的时候,尚未受祸,但在诗中已有朝不保夕的遑遑不安之感,因以他反复嗟叹,表现了傍徨酸苦的优生之情。“亮节难为音”、“人生诚不易”、“俯仰愧古今”,都是发自内心深处的隐微忧伤的呼唤。诗人的隐痛不便言明,只能委曲地折射在作品之中,如同星夜帷灯,隐约地透露了当时的政治内幕。陆机在青年时期,本来是个政治上很自负、很注重志节的人,但在吴亡后的逆境中,由于功名之心未敛,并未能坚持志节,后来对严酷的现实,虽有觉察,而不能毅然自拔,终于徘徊于失望和痛苦之中,这就是他在《猛虎行》中,感到忧生的根源。
从诗歌的艺术手法来看,陆机的《猛虎行》,虽为摹拟乐府歌辞而作,但它既保有古乐府直朴真挚的一面,又注入了新的不同于乐府古辞的委婉曲折的抒情内容,在形式上也由古辞只有杂曲四句的参差句型,改变成整齐冶炼注意修辞手法以五言为主的长诗。在内容上除含有寄寓、比喻等表露感情的因索以外,又把作者自身的坎坷遭际和委屈情怀,作为咏叹的主体,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原来乐府体制所能包含的内容,而使之成为咏怀式的诗篇。《猛虎行》的乐府古辞,只有“饥不从猛虎食,暮不从野雀栖。野雀安无巢?游子为谁骄”等四句。比陆机时代稍早的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皆作有《猛虎行》,曹丕所作为五言三韵六句,曹叡所作为五言五韵十句,在结构上都只有一次转折,而陆机这篇则是一波三折,起结辉映,在章法上已见设计的匠心。比之曹丕父子所作,变化殊为显著,除开头四语之外,已有不受乐府古辞拘束的创新成份,这是此篇的艺术特色之一。
此诗对偶整饬,诗歌中间十二句,全行对仗,有流水对、有比喻对、有平列对,其妥帖工稳,有些已达到珠圆玉润的程度,为后来齐梁作家开了先例。清代沈德潜《古诗源》虽然对陆机诗颇有微词,认为他“意欲逞博而胸少慧珠”,但也承认“士衡诗亦推大家”,为齐梁专攻对仗的滥觞之始,可见他对后世的影响。陆机也十分注意用词造语的精凿,如“崇云临岸”之下,著一“骇”字,其本义为“起”,但比“起”字生动。“鸣条随风”下著一“吟”字,其本义为“响”,但较“响”字显得雅致。“急弦无懦响”句中之“懦”,本意为“下”,而兼有弱意。“亮节难为音”句中之“亮节”,本指高节,而“亮”字实有贞信之义。用词都极为准确而能特出情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西晋政治大变乱时期,沿用古乐府旧题,表明一般志士,虽然胸怀正直,慎于出处,但为时势驱遣,难以保持其高节。而在出仕以后,岁月流逝,仍然功业无成,心情郁抑,不免进退两难,俯仰身世,深感内疚。作者出身于东吴世族,祖父陆逊为吴丞相,父亲陆抗为吴大司马,父祖两代为东吴名将,以功业著称。自己则是“少有异才,文章冠世”,史称其“身长七尺,其声如雷”,“伏膺儒术,非礼勿动。”诗人在年二十时吴亡于晋,两个哥哥陆晏和陆景战死。他在晋武帝太康(280—289)末年,和弟弟陆云一同被召赴洛阳,受到重臣张华的激赏,名振一时,由张华推荐,曾官祭酒及著作郎等官。后来不幸陷入统治阶级内部纷争的圈子,在晋惠帝太安(302—303)初,一面被成都王司马颖信任,得为后将军,河北大都督;一面又遭受王粹、牵秀、卢志、孟玖等谗人中伤妒忌,名为主将,实则调度不灵,进退两难,不能自拔,心中有难以抒吐的徬徨酸苦,这篇《猛虎行》,当即作于此时。
作者简介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文学家、书法家,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之子,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孙吴灭亡后出仕晋朝司马氏政权,曾历任平原内史、祭酒、著作郎等职,世称“陆平原”。后死于“八王之乱”,被夷三族。他“少有奇才,文章冠世”(《晋书·陆机传》),与弟陆云俱为中国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被誉为“太康之英”。陆机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平复帖》是中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
《《泰山吟》谢道韫原文和翻译》
泰山吟
【魏晋】谢道韫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复非匠,云构发自然。
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
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
【注释】
泰山:古称岱山,又名岱宗,在今山东省境内,与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遥相对峙,故称“东岳”,为“五岳之首”。其山势雄伟壮丽,山顶可见四大自然奇观——黄河金带、云海玉盘、晚霞夕照和旭日东升。吟:一种诗体名。
峨峨:嵯峨,山势高峻的样子。东岳:指泰山。
岩:山崖。间(jiàn):分隔。虚宇:指天地万物。虚,天空。宇,空间的总称。《淮南子·齐俗训》:“四方上下谓之宇”。
寂寞:清静,无声。幽:僻静,幽雅。玄:奥妙,玄妙。
云构:高山上的岩洞。发:出自。
器象:物象。《易·系辞》:“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屡迁:指思想波动不定。《易·系辞》:“为道也屡迁”、“唯变所适”。
逝:通“誓”。宅斯宇:以斯宇为宅,指隐居泰山。
天年:指人的自然年寿。《史记·范睢蔡泽列传》:“终其天年,而不夭伤。”
【译文】
雄伟高大的泰山,以极其清秀的灵气直冲青天。
它的山岩洞穴仿佛天然间隔的空虚宅院,寂寞无声,幽静深邃。
它绝非人间工匠的制造,高山上的岩洞出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变幻莫测的风云气象究竟是什么东西,竟然这样使我的思想波动不定。
决定离开变化多端的人境,搬到泰山中生活,恬然无为,延年益寿,安享天命。
【赏析】
“峨峨东岳高”一句,开门见山,吟咏泰山巍峨高大,“秀极冲青天”,既勾画出直刺云霄、高耸陡峭的山势,又把静止的山峰写得生气蓬勃,富含动态之美。
与前两句从大处着眼不同,下面四句则着眼于细部描绘。山石峥嵘竟然分割了天空,显得格外静穆幽远。此山此石仪态万方,看上去好像是能工巧匠精心雕琢而成,其实却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诗中出现的“秀”、“幽”、“玄”、“自然”等词,与魏晋时期的思想崇尚及人物品评理论有关,在这里用来形容泰山,折射出鲜明的魏晋时代色彩,也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诗人对泰山的赞叹与景仰。但诗人在感叹泰山神秀的同时,又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个人身世的坎坷与艰辛。诗人质问造化:你既令泰山如此迷人,却为何又使我遭受命运的坎坷,屡遭颠沛流离之苦。
诗人的确与普通女子有很大不同,她在提出质问之后,并没有进一步作悲痛哀婉的泣诉,而是笔锋一转,在诗中融进自己刚强不屈的精神。面对高耸入云的泰山,面对神秘莫测的造物主,诗人没有因为自身遭遇而悲伤沮丧,而是决心投身于山川这雄奇壮伟的怀抱,以顺应自然,终亨天年。
该诗虽有哀痛激愤之语,但对泰山之美的描写却并不是为了衬托这些情绪,而是为了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真挚而热烈的爱,这种爱与诗人坚强不屈的性格相交融,使诗人在面对泰山时淡定而又坚强,这是一种非凡的气度,是一种“万物皆备于我”的崇高精神状态,也是诗人在遭遇困境时更加主动地融入自然,感受自然魅力的原因。
【创作背景】
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乱臣孙恩攻破会稽,杀王凝之及其诸子,作者寡居。而当时又是东晋晚期,政治矛盾尖锐,王室与士族、士族与士族之间相互攻伐,作者面对这样的政治环境,产生了隐居的想法,于是便写这下《泰山吟》,表现了作者归隐山林,颐养天年的思想。
作者简介
谢道韫(生卒年不详),字令姜,东晋时女诗人,是宰相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也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次子王凝之的妻子。她与汉代的班昭、蔡琰等人成为中国古代才女的代表人。在卢循孙恩之乱时,丈夫王凝之为会稽内史,但守备不力,逃出被抓后杀害。谢道韫听闻敌至,举措自若,拿刀出门杀敌数人才被抓。孙恩因感其节义,故赦免道韫及其族人。王凝之死后,谢道韫在会稽独居,终生未改嫁。
《《室思》徐干原文和翻译》
室思
【魏晋】徐干
【其一】
沉阴结愁忧,愁忧为谁兴?
念与君相别,各在天一方。
良会未有期,中心摧且伤。
不聊忧餐食,慊慊常饥空。
端坐而无为,仿佛君容光。
【其二】
峩峩高山首,悠悠万里道。
君去日已远,郁结令人老。
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
时不可再得,何为自愁恼?
每诵昔鸿恩,贱躯焉足保。
【其三】
浮云何洋洋,愿因通我词。
飘飖不可寄,徙倚徒相思。
人离皆复会,君独无返期。
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
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其四】
惨惨时节尽,兰华复凋零。
喟然长叹息,君期慰我情。
辗转不能寐,长夜何绵绵。
蹑履起出户,仰观三星连。
自恨志不遂,泣涕如涌泉。
【其五】
思君见巾栉,以益我劳勤。
安得鸿鸾羽,觏此心中人。
诚心亮不遂,搔首立悁悁。
何言一不见,复会无因缘。
故如比目鱼,今隔如参辰。
【其六】
人靡不有初,想君能终之。
别来历年岁,旧恩何可期。
重新而忘故,君子所尤讥。
寄身虽在远,岂忘君须臾。
既厚不为薄,想君时见思。
【注释】
沉阴:形容忧伤的样子。
不聊:不是因为。聊,赖,因。飧(sūn孙):熟食。慊慊(qiàn欠):空虚不满的样子。这二句是说,并不是缺少吃的东西,但自己时常感到空虚饥饿。这是用饥饿来比相思之情。
髣髴:迷离不清的样子,这里指想象。这二句是说,我坐着干不下别的事,想象着你的仪容。
郁结:沉郁纠结,指忧愁痛苦之深。
诵:忆念。鸿恩:大恩,厚意。贱躯:妇女自指。这二句是说,每当我想起你对我的深恩厚意,我就觉得自己吃些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洋洋:舒卷自如的样子。通我辞:为我通辞,传话给远方的人。
徙倚:低徊流连的样子。徒:空自,白白地。
不治:不修整,这里指不揩拭。明镜不拭,积满尘土,亦犹《诗经·伯兮》“谁适为容”之意。
惨惨:伤心的样子。时节:时令季节。兰华:即兰花。华字古义作花。
喟(kūi)然:伤心的样子。期:读如其,恳请的语气。或曰“君期慰我情”,似应作“期君慰我情”。期,期待,盼望。
蹑履:穿鞋而不提后帮,即俗所谓趿拉。三星:即参星。《诗经·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这原是一首描写结婚的诗。这里是说,妇女仰望三星,想到昔日结婚的情景,越发感到自己目前的孤独。
巾栉(jié节):手巾、篦子,泛指洗梳用具。益:增添。这二句是说,见到你昔日用的洗梳用具,更加增添我思念的苦痛。
觏(gòu够):遇见。
亮:实在,诚然。不遂:不能如愿。悁悁:忧劳的样子。
故:从前。比目鱼:指鲽鱼和鲆鱼。鲽负的两眼都长在身体的右面,鲆鱼的两眼都长在身体的左面,两种鱼不合并不能游行。古人常以比目鱼来比喻恩爱夫妻。参辰:二星名,参在西方,辰在东方,两星出没互不相见。
“人靡不有初”二句:《诗经·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人们办事情开头往往都不错(有初),但能够善始善终的却很少。这里反用其意说,我想你是能善始善终的。
期:期待,希望。以上二句是说,离别已经好几年了,旧日的恩情还能有希望保持吗?
尤讥:谴责,讥刺。尤,责怪。
须臾:片刻。
最后二句的意思是,当初既然那么感情深厚,现在想来也就不会淡薄了,估计你还是会时常想念我的。
【译文】
其一
阴沉的脸上总是凝聚着忧愁,这忧愁从何而来呢?因为自从和你分别后,就独自在天的一边。想起美好的相会遥遥无期,心中就涌上了撕裂般的痛心与伤悲。并不是没有熟食吃而是因为忧愁,腹中老是觉得饥饿空旷。端坐在一旁不知道该做什么,恍惚中闪着你的容貌和目光。
其二
翻过了高峻的远山头,走过了漫长的万里路。你离家一天比一天遥远,我忧愁郁闷很快就消瘦变老。人活一辈子,快的就像暮春的青草。既然时间不可以再得,为什么要自寻烦恼?每当我想起你从前对我的大恩,那里还顾得把卑贱的身体保重?
其三
浮云悠然自得不知飘向哪里?我想借助它传达我的心意。它飘浮不定实在是不可以寄托,我徘徊犹豫枉自遐想。别人家离别后都能回来团聚,唯独你没有回来的归期。自从你出门远走以后,明亮的镜子罩满灰尘不想擦拭。想你的思绪就像流不尽的河水,真不知那里才是尽头,那年才是结束的时候。
其四
节气已过风景惨淡,兰花开败凋谢零落。喟然长长地哀叹,盼你能安慰我痛苦的心愿。辗转反侧不能入眠,为什么黑夜这样的悠长绵绵。起身拖着鞋子出了门仰望,仰望参星的三颗星相连在一线。自恨心想的期盼不能遂我心愿,泪水涟涟如喷涌的山泉。
其五
翻出你用过的梳子与手巾,我的忧痛更加地深沉。怎么才能插上大雁或凤凰的翅膀,借此飞到心上人的身旁。纵然心里清楚不可能如愿,还是搔首挠耳揪心地思念。为什么一旦分别以后,再要相见就没有了本来的情缘。从前我们象比目鱼形影不离,如今却如同参星与辰星不得相见。
其六
人情有好的开头很难有好的结尾,相信你自始至终不会变改。别后已经过了好些年,从前的恩情怎么会再现?看重新人忘了旧情,君子谴责不会应允。虽然你身在远方不得相见,我时时思念没有片刻把你忘记。既然深爱了就不会疏远,想来你也会常常地把我思念。
【赏析】
这是一组思妇的独白,表达出一位女子在离别中的忧伤、寂寞和期待。六组诗中,每一组则又展现出她心理上的一个个细微曲折的变化。在阴沉的天气里,思妇愁肠满腹,与爱人天各一方,相见无期,令她不禁悲从中来。思念折磨着她,因而茶饭不思,时常呆坐着,恍恍惚惚又见到爱人的身影。在第一组里,这位思妇已然是伤心欲绝。第二组写她蓦然意识到爱人已经走了很长时间,而自己则始终犹豫着,也因此苍老了起来。人生本来就短暂如暮春草木,转瞬凋零。时光如逝,不会倒流,为什么要自寻烦恼?只是每每想起往昔的恩爱,才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不可以奉献的。第三组写她幻想着借天空飘浮的白云捎上一份相思:世上有离又有合,有散亦有聚,而自己的爱人却独独不归。自你走后,我无心妆扮,思念之情宛如截不断的涓涓流水,无穷无已,春天早已过去,便又踏出门外,遥望三星相连,而自己却不能与爱人相依偎,暗生惆怅,泪如泉涌。第五组写她可见爱人用过的东西,又再度勾起心事。哪里有那传递爱情的鸿雁,能遇见我的心上人?难道我们的缘分就从此断了吗?回忆往昔,相爱在一起,如今却如那此出彼没的参、辰二星一般,见不上一面。思来想去,无可奈何,唯愿当初恩爱的人永远不变心。第六组写她希望自己有始有终不被抛弃。纵然相聚遥远,又经过一年时间,总是旧情难忘。但对方是不是也一样地痴心思念自己呢?
这六个部分连成一贯,反复描述思妇心情,从白日她食不甘味,木然呆坐,神思恍惚,到夜晚辗转难眠,以泪洗面,到爱人留下的每一样东西都成为导引,令她触目惊心,忆起昔日的甜蜜,而憎恨眼前的痛苦,读来哀婉缠绵。但每一段里多表现的情感,又略微有变异。第一组写分别带来的痛苦,伤心欲绝之间,眼前总是晃动爱人身影,感情沉重,心境压抑。这位思妇的精神处于压抑紧张的状态,似乎难以拔出来。第二组却一转,思妇终于从沉重的感情中跳跃出来,客观地意识到人生还存在另一种选择,不必自寻烦恼。悲伤和压抑得到缓解。第三、第四组着重写纵然时光已逝,君无返期,思念之情却依然不减,表现了她矢志不移的情思。第五组写她睹物思人,从一个小小的生活侧面反映出她的爱恋。第六组则由她对往昔幸福的联翩追忆,引发出希望爱人永不变心的心愿。描写情感的细微变化,不仅比较真实细腻的反映出思妇心理上的各个不同层次、侧面,而且令全诗在缠绵之间又有约束,张弛有度,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先讲诗的第三章,前面两章已经写过:“念与君相别,各在天一方”;“君去日已远,郁结令人老”。深沉的思念早已使她陷入难解难销的境地。“浮云何洋洋,愿因通我辞。”此刻,这位思妇望着那悠然自得的浮云,便想托它给远方的丈夫捎去几句心中的话儿,可是那浮云瞬息万变、飘渺幻化,不可能叫人放心寄语。她徘徊彷徨,坐立不安,只有徒然相思而已。这无法摆脱的悲哀,激起了她对生活不公的感慨——“人离皆复会,君独无返期”。后一句是写实,前一句不无夸张,现实中当然未必是“人离皆复会”。但是这么一纵一擒,就更能反衬出感情上的痛苦。人们在极度悲痛时往往难免有这种过激的感情和语言,比如“民莫不谷,我独不卒”(《诗·蓼莪》);又如《论语》中:“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这一章十句,“人离”两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因为“无返期”,才想到托云寄辞;因为“无返期”,所以思无尽时。妙在“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之前,又插入一个回顾的细节:自你离家之后,我从不梳妆,那明亮的镜子虽然满是灰尘,也无心事去擦它。这个倒叙,造成回环往复的效果,也是她纷繁杂乱心绪的写照。如果单就“自君之出矣”四句而言,则前一句为因,后三句为果,简洁明快,而又包孕丰富。“明镜暗不治”,虽是写事、写物,却可见其貌;“思君”二句,又可察其情。此情,此貌,正传神地刻画出思妇的生活和心态。所以从南北朝到隋唐,仿作者甚多,且皆以“自君之出矣”为题作五言四句的小诗。它之所以有如此深远的影响,除了上面讲的晓畅隽永之外,大概更主要的是因为它有清新自然之趣。正如钟嵘所说:“吟咏性情,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诗品》)。朱弁也说过:“诗人胜语,感得于自然,非资博古。若‘思君如流水’……之类,皆一时所见,发于言词,不必出于经史。……拘挛补缀而露斧凿痕迹者,不可与论自然之妙也”(《风月堂诗话》)。这些都是在称赞它的不假雕饰的自然之美。
再讲诗的第六章。诗的第四章写夜不能寐,触景生情,泪如泉涌;第五章写睹物怀人,更增思念之苦;意在将“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得以具体充分地发挥。但是,思念无穷,诗终有结,第六章便是全诗的结尾。君无返期,音信不通,思亦无用,盼也是空,最后只剩下一个心愿:愿君莫忘旧情。这就很像“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孟郊《古别离》)的意思,只是这位温柔细心的女子说得更为曲折委婉。《诗·大雅·荡》中有句诗叫做“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里稍加改变,意思是说:人们做事情往往是有头无尾,不过我想你是能始终如一的。可是,想想分别多年,情况不明,世事难料,旧日的恩情还有保持的希望吗?但那种喜新厌旧,重新忘故的行为,毕竟是仁人君子所谴责、所讥刺的。“重新而忘故,君子所尤讥”,不着己,不着彼,语意盘空,笔势突兀,它的分量在于提出了一个理想的、正直的生活准则和为人之道,下面四句正是就此生发,所以前人曾评曰:“以名义厚道束缚人,而语气特低婉”(《古诗归》)。其“低婉”之处,首先表现在她先说自己,再说对方:你虽然寄身远方,我可没有片刻忘了你;既然过去那么恩爱情深,现在该不会变得情淡意薄,想你也是时时思念我的。先自处于厚,次则言君不薄,以己之情动彼之情,婉曲动人。其次,表现在虽不无怨艾之情,不安之意,却绝不露圭角,一再地说:“想君能终之”,“想君时见思”,总以忠厚诚挚之心,构想“君”之所为、所思,其良苦之用心,全在盼美好之未来。这,便是千思万念之归宿,也是通篇之结穴。这一章时而写己,时而写彼;时而泛言,时而切指;时而忧惧,时而自慰;局势变换,一步一折,终落在凭空设想之处,似尽不尽,真是一片真心,无限深情,这大概就是钟惺说它“宛笃有十九首风骨”(《古诗归》)的原因。
【创作背景】
《室思》组诗共六章,写的是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各章之间并无贯串的故事情节。这里详析第三章和第六章。一则因为以这两章为主,连及其余,也就大致反映了全诗的面貌;二则因为这两章比较精采,也流传较广,在六章之中是具有代表性的。
作者简介
徐干(170~217)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伟长,东汉末北海剧(今寿光境)人,自幼勤奋好学,15岁前就已能“诵文数十万言”。由于他“发愤忘食,下帷专思,以夜继日”,在20岁前便能“五经悉载于口,博览传记,言则成章,操翰成文”。徐干所处的时代,正值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朝政腐败,而徐干却专志于学。曹操几次委任,他都称疾不就。擅长辞赋,能诗,“其五言诗,妙绝当时”,曹丕极为赞赏。著作除《中论》外俱已散佚,后人辑的《徐伟长集》也已罕见。存诗八首,《齐都赋》一篇(残)。
《《壮士篇》张华原文和翻译》
壮士篇
【魏晋】张华
天地相震荡,回薄不知穷。
人物禀常格,有始必有终。
年时俯仰过,功名宜速崇。
壮士怀愤激,安能守虚冲?
乘我大宛马,抚我繁弱弓。
长剑横九野,高冠拂玄穹。
慷慨成素霓,啸咤起清风。
震响骇八荒,奋威曜四戎。
濯鳞沧海畔,驰骋大漠中。
独步圣明世,四海称英雄。
注释
回薄:指天地生生息息,不停运动的过程。
禀常格:遵从宇宙间的自然规律。
速崇:指功名应该尽快建立并使之崇高。
虚冲:守于虚无。
繁弱弓:名为“繁弱”的大弓。
八荒:也叫八方,指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指离中原极远的地方。后泛指周围、各地。
四戎:指周边的敌国。
濯鳞:像鱼那样遨游。
译文
天地在不停地运动变化,这种生生息息的过程是没有穷尽的。
世间的人或物都遵从着宇宙间的生灭规律,都有自己的初始也有自己的终结。
人的时光俯仰之间就已逝去,功名应该尽快建立并使之崇高。
身为壮士而应该勇搏、激情满怀,怎能够安守所谓的虚无呢?
乘上我那大宛产的良种战马,手按我那名为“繁弱”的大弓。
手握我那可以横扫九野的长剑,头戴着高得快接天际的征战之冠。
当慷慨走上战场的时候有天上的白虹壮气,有萧萧而起的清风送行。
杀敌的吼声、鼓声惊骇着敌阵,奋勇向前的威势展示给周边的敌国。
既可像鱼那样遨游沧海,也可驰骋于大漠。
壮士独步于圣明之世,四海之内都称其为英雄。
赏析
这是一首乐府诗,题旨大概是由阮籍《咏怀·壮士何慷慨》来的,那首诗道:“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良弓挟乌号,明甲有精光。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阮籍这首诗在他的《咏怀》中可谓别调,写得也很慷慨激昂,但它表现的功业心主要是从“效命”、“气节”着眼的,而张华此篇虽然也有这方面的意思,但主要是从人生意义、生命价值这些认识出发,显得比较深切,更能予人们以激励。这是思想上的不同。阮籍的作品是古诗,显得简约朴素,而张华此篇则较铺张,也比较重修辞,“乘我大宛马”以下十句全是对偶,这不仅显出乐府体与古诗的差别,也显出西晋之后的诗歌比“正始之音”更注重形式美了这是一首抒发豪情壮志的诗,全诗共二十句,分为五节。
第一节言天地宇宙时刻不停地在运动,人和万物都受自然规律支配,有生就有灭,有始就有终。首二句化用贾谊《鵩鸟赋》:“万物回薄兮,振荡相转。”震荡即激荡,回薄意为回旋运转。“禀常格”,禀受常规。天地的运动是“不知穷”,人、物的生长“必有终”,这就显出了无限与有限的矛盾,作为一个人来说,应妥善对待这个矛盾。
第二节道:“年时俯仰过,功名宜速崇。壮士怀愤激,安能守虚冲。”岁月俯仰之间就过去了,功名要赶快建立,使之崇高,壮士心怀愤激之情,不能恬淡无为。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壮士觉着时不我待,所以及时努力,这与当时泛滥的老庄那“守虚冲”的人生哲学正相反对。
第三节写到壮士的立功行动了:“乘我大宛马,抚我繁弱弓。”大宛马,西域产的良马。繁弱弓,古代的一种大弓。“乘我”、“抚我”,着两“我”字,其豪迈自得情态宛然可见。“长剑横九野,高冠拂玄穹。”宋玉《大言赋》云“长剑耿耿倚天外”,此言“长剑横九野”也是极言长剑之长。屈原《离骚》有“高余冠之岌岌”,此言“高冠拂玄穹”,帽子都摩着天了,也是极言高冠之高。这些夸张,突出壮士的英武。以上这些描写表示壮士要驰逐疆场杀敌立功了。
第四节写壮士参加战斗的英雄气概。“慷慨成素霓,啸吒起清风”,二句是暗用荆轲的故事。据说荆轲刺秦王,有白虹贯日。他赴秦廷前慷慨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史记·刺客列传》)素霓即白虹,啸吒即呼啸。这表现了壮士赴敌时高亢的斗志。“震响骇八荒,奋威曜四戎”,八荒、四戎,指周围的敌国,这是说壮士耀(通曜)武扬威,使敌国为之震慑。真是刀兵未加已声威远被,其立功是指日可待了。
末节即写功或名就。“濯鳞沧海畔,驰骋大漠中。”“濯鳞”意谓像鱼那样遨游,阮瑀《为曹公与孙权书》有“濯鳞清流,飞翼天衢”的话,是以远大相期许,这里的“濯鳞沧海”、“驰骋大漠”是说壮士由东而西横行天下。所以下句说:“独步圣明世,四海称英雄。”“独步”,谓其天下无敌手,这样四海都称赞他这位大英雄了。古人说,立德、立功、立言,谓之不朽。这个壮士在有限的“年时”里建立了不世之功,这样他就可以不朽了。
这首诗表现壮士的英风豪气,自然也表现了自己的胸襟、抱负,可说是一首“风云”之作。这样的作品在诗风日趋轻靡的当时并非多见,而张华集中还有一些,如《博陵王宫侠曲二首》《励志诗》等,都是很可值得注意的作品。钟嵘《诗品》谓张华诗“儿女情多,风云气少”,从现有的作品看,至少是不完全正确的。
创作背景
魏晋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代之一。封建贵族穷奢极欲,以一种病态的狂热度过醉生梦死的岁月,当时“奢侈之费,甚于天灾”(《晋书·傅玄传》)。由于张华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所以不满意士族阶级的醉生梦死,写下了这样的诗篇。
作者简介
张华(232年-300年),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西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藏书家。西汉留侯张良的十六世孙,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十四世祖。张华工于诗赋,词藻华丽。编纂有中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博物志》。《隋书·经籍志》有《张华集》十卷,已佚,明人张溥辑有《张茂先集》。张华雅爱书籍,精通目录学,曾与荀勖等人依照刘向《别录》整理典籍。《宣和书谱》载有其草书《得书帖》及行书《闻时帖》。
《《思吴江歌》张翰原文和翻译》
思吴江歌
【魏晋】张翰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注释】
木叶:树叶。
鲈鱼:即桂花鱼,古名银鲈、玉花鲈。体侧扁,巨口细鳞,身有桂花色纹,肉肥嫩鲜美。
【译文】
秋风乍起,落叶飘飞,吴江的鲈鱼新鲜又肥美。
离家千里想回又不能回,心中的愁思怎么也压抑不住,只能向天悲叹!
【赏析】
读唐宋诗词,常常会遇到“秋风鲈脍”、“莼羹鲈脍”的典故,这典故就是出自张翰。这首短歌似是最早的七言四句押同部平声韵的作品,虽然句句用韵,句句有“兮”,未脱楚歌格调,但毕竟是向后来的七绝体式前进了一步。
“秋风起兮木叶飞”,出句即见其思情的发动。悲凉的秋风最易震动人们的节序之感和念远之情。从时间上说,秋常常意味着岁暮的到来,令人觉着时光的流逝、流年的虚度。从空间看,秋高气清,万木萧萧,视野一下空阔起来,不自觉中自有人在何方、家在何方之叹。《楚辞· 湘夫人》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句子,自是此句之本;不过,作为张翰来讲,也不定是成心地仿效,实在是种语言 定势、 心理定势。秋风吹,使作者感到在洛阳羁留时间太久了;秋风吹,又使作者想起往昔的乡居生活、故乡风物,第二句就自然接上了:“吴江水兮鲈正肥”。鲈鱼,是作者故乡的特产,味极鲜美,秋季又正是 鱼肥的季节。“鲈正肥”着“正”字,便与“秋风起”连上了,同时还流露了种“正”当其时、迫不及待的心情。
这首诗只提到鲈鱼一种。在一首简短的诗里因受字句限制,撮取其一已可,而这诗与那段动人的佳话互相呼应,则更增加了诗与事共同的魅力。如果再推深一层来看,作者写此诗的时候,那种浓浓的乡关之思是因为对于政治的失望与担忧而变得强烈的,这里却抛开对时局和本身遭际的任何感慨,将远离黑暗官场的深层心理转化为美食引诱的浅层的生理欲望,这不仅增加了诗的含蓄度,而且因为浓浓的乡关之思使它具有更为普遍的人生情感与意义。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明白地点出了故乡千里未能归去的“恨”与“悲”,强化了前两句中蕴涵的情感,却远没有前两句含蓄深厚,滋味深远。与上两句的眼见秋风又起了,秋风吹落了树上的黄叶,家乡鲈鱼肥美,可自己却在这遥远的北方,远隔数千里,想回又回不去,做着与自己的期望相背的工作,怎么不令人伤悲。可悲的是这种伤悲还无人可以诉说,只能压抑在胸中。然而,终究是无法压制了,张翰仰头向天,发出了长长的悲叹。其中第三句“三千里兮家未归”说身在几千里外的异地,回乡的心愿难遂。这正是仰天悲的原因。第四句“恨难禁兮仰天悲”是诗前后因果相谇,气蛰如高山流水,潺潺而进,畅达自然。
此诗通过对作者对于秋天的到来,想起故乡的秋景和鲈鱼的肥美等,来表达了作者思归之情。
【创作背景】
“八王之乱”初起,齐王对他有笼络之意,他就更感到不可久留了,“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这首诗当是思归时即兴吟成。即命仆人起驾返家,经过《晋书·张翰传》、《世说新语·识鉴》等书籍的传播,对中国文士的思想、生活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作者简介
张翰,西晋文学家,字季鹰,父亲是三国孙吴的大鸿胪张俨。吴郡吴县(今苏州)人。生卒年不详,葬于芦墟二十九都南役圩。张翰性格放纵不拘,时人比之为阮籍,号“江东步兵”。齐王执政,辟为大司马东曹掾,见祸乱方兴,以秋风起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为由辞官而归。
《《短歌行》曹丕原文和翻译》
短歌行
【魏晋】曹丕
仰瞻帷幕,俯察几筵。
其物如故,其人不存。
神灵倏忽,弃我遐迁。
靡瞻靡恃,泣涕连连。
呦呦游鹿,草草鸣麑。
翩翩飞鸟,挟子巢枝。
我独孤茕,怀此百离。
忧心孔疚,莫我能知。
人亦有言,忧令人老。
嗟我白发,生一何早。
长吟永叹,怀我圣考。
曰仁者寿,胡不是保。
注释
短歌行:为乐府诗旧题,属《相和歌·平调曲》。乐府诗里尚有《长歌行》,短歌、长歌的分别在声调的长短,不是指诗的篇幅长短或词句的多少。
仰瞻(zhān):抬起头来谦恭的观看。意同“瞻仰”。
俯察:低下头来仔细的看。几:矮小的桌子,古代人用以倚凭身体。筵(yán):竹席。
如故:同原来一样。
倏忽:疾速。
遐(xiá)迁:远离。此指去世。
靡(mǐ)瞻靡恃:没有企望了,没有依靠了。靡,没有。恃,依靠。
泣涕连连:泣涕:眼泪。连连:泪流不止的样子。
呦呦:鹿的叫声。语出《诗·小雅·鹿鸣》:“呦呦鹿鸣”。
草草:心不能安定。一作“衔草”。麑(ní):指小鹿。
挟子巢枝:鸟携带着幼雏栖息在巢里。枝,筑巢之物,一作“栖”。
孤茕:孤独。茕:指孑身一人。
百离:种种痛苦。离,同“罹难”,忧苦。
忧心孔疚:内心忧愁的及其痛苦。孔,甚,很。疚,病痛。
莫我能知:没有人能够知道我的悲伤。
忧令人老:成语,《古诗》有“思君令人老”句,此化用。令,使。
嗟:叹息。
一何:多么。
圣考:指曹操。父死称“考”。圣,对先父的敬词。
仁者寿:语出《论语·雍也》篇,意为仁者安静,故多长寿。
胡不是保:意即为何(我父亲)不能(像仁者那样)长寿呢!胡,何,为何。
译文
抬头望这帷幕,低头看着几筵。
东西还是原来样,亲人却已不在人间。
他的魂魄是这样匆忙,把我丢下,弃我于人间。
我无依无靠不见亲人面,止不住两眼泪涟涟。
走著的母鹿叫声不停,衔得苹草把小鹿呼唤。
翩翩的飞鸟啊,带著小鸟飞回巢边。
只有我孤苦零丁,满怀悲苦痛难言。
内心忧愁的及其痛苦,没有人能够知道我的悲伤。
古人有过这样的话:“忧愁会使人衰老”。
可怜我的白发,生得多么早!
长歌复长叹,把父亲深深怀念。
古语说:”仁德的人可以长寿”。为什么我的父亲不长寿百年?
赏析
此诗写思亲之情。每四句为一解,共六解。第一解写睹物思人,而人不在;第二解写失去依恃,泪流不已;第三解以写鹿麂飞鸟之乐,反衬己悲;第四解写孤独无依之哀;第五解写怀忧早衰;末解痛亲早亡。全诗写得质朴、本色,且其中有作者诗文“工于言情”的特点,十分细致、生动。
诗人从人亡物在写起,“仰瞻帷幕,俯察几筵。其物如故,其人不存。”俯仰之际,看到死者生前用过的帷幕、几筵,不禁触物伤情,勾起物在人亡之痛。起笔十分自然。
接着以“神灵倏忽,弃我遐迁。靡瞻靡恃,泣涕涟涟。”点明丧亲思痛的主题。诗人在极度悲伤中,似乎觉得父亲是在十分短疾的时间里忽然远离自己而去的。“倏忽”一词非常生动地写出了曹丕丧亲之后,恍然若失的心态。失去曹操不仅失去他生活上的引导者,也失去他政治上的扶持者,因此,使他“靡瞻靡恃,泣涕涟涟”。这里,诗人运用《诗经》的成语“靡瞻匪父,靡依匪母”,来抒写失去父亲的哀伤,显得很贴切。失去了自己所瞻仰依恃的人,自然使他止不住要“泣涕涟涟”了。于是,这一解紧承开头,进一步展现诗人失去父亲的悲痛心情。
然而,诗人的笔触没有继续顺着第二解直倾自己的哀痛心情,却是突然插人鸣鹿衔草呼唤小鹿,飞鸟挟子归巢的具体形象:“呦呦游鹿,衔草鸣鹰。翩翩飞鸟,挟子巢枝。”写出有所“瞻恃”的欢乐,以动物亲子之间的和谐、亲爱来对比,反衬自己的丧亲之哀。笔势跌宕,拓深了诗歌的意境。
接着,“我独孤茕,怀此百离。忧心孔疚,莫我能知。”四句又转入实写,叙述自己孤寂无依,内心的痛苦是人莫能知的。此写出忧苦之多,《诗经·小雅·采薇》中有“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句,是表现征人思念家乡、亲人的心情的、诗人借用来表达自己丧亲后的孤茕悲苦是很恰当的。
第五解“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一何早。”紧接上一解中的“优”字展开,由忧字写到自己白发早生,从忧伤到早衰,还是从自己亡亲之痛着笔的。
最后,“长吟永叹,怀我圣考。日仁者寿,胡不是保?”转笔写怀亲,悲痛父亲早逝。既然,古语说仁者可以长寿,自己的父亲却活得不够长。满腔悲痛,进发而出。诗歌也就在这浓重的悼亲、思亲的情绪中作结。
创作背景
公元220年(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病死。二月,葬高陵。此诗当作于曹操葬后不久。曹操《遗令》:于铜雀台堂上“安六尺床,施穗帐”,“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乐”。《乐府诗集》卷三十载《古今乐录》:“王僧虔《技录》云:《短歌行》“仰瞻”一曲,魏氏遗令,使节朔奏乐。魏文制此辞,自抚筝和歌。歌者云:“贵官弹筝。”贵官,即魏文也。’此曲声制最美辞不可入宴乐。”所以,曹丕写这首乐府诗,并且自己“抚筝和歌”是由于父亲的急速死去使他悲痛不已,同时也是为了践行父亲的遗令。
作者简介
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他在位期间,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汉朝在西域的设置。除军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学,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去世后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为文皇帝,葬于首阳陵。
《形骸疏礼法,情真乃风度》
魏晋之际,天下多故,鏖战四起,生灵涂炭,一片争权夺位的风腥血雨中,天下名士,少有存者。唯有他,从黑暗、混乱、血腥的挤压中飘然而出——他是阮籍。
天色昏沉,冷风萧瑟。面容憔悴,目光呆滞,形销骨立的阮籍径自彷徨在山林小道上。即使他衣不解带侍奉在母亲病榻前两个多月,母亲还是去世了。跪在母亲坟前,想到日后与他相伴的就只有一座孤坟了。他悲从中来,颤抖着手,斟满两斗酒, 在众人惊异恐慌的目光中接过酒杯。一杯杯浊酒伴着凄冷的风入愁肠。阮籍不禁嘶喊“穷矣!”,他的头发散乱了,热流从腹中涌出,成为数升鲜血溅洒在土地上。咚!又是在众人惊异的目光中,他重重地瘫倒在地。
阮籍性至孝,可是司徒何曾却在朝堂公卿面前斥责阮籍是逆子,请求流放阮籍以正风教。
按当时礼制,父母去世三年,重丧三年,素食三年,禁吹拉弹唱三年,禁宴饮。阮籍置若罔闻,喝酒吃肉,弹琴均如故。
可不守礼制,便是不孝吗?
朝堂上,阮籍仰天长啸,拂袖而去。因为问心无愧。自然无需进退维谷。
春光明丽,春风和煦,阮籍微敞衣襟,竹杖芒鞋,难得面露笑容,悠闲自得地漫步在乡间小道。他却忽然发现有人家正在办丧事。打听得知,一位天生丽质、才情出众的少女花季凋零。良辰美景奈何天!天道无常,红颜就此逝去。他心生悲怜之情,不顾众人的疑惑、猜忌,整衣冠,丢竹杖,冲进灵堂,仰天大哭。虽然与那户人家素不相识,那哭声,比丢官弃爵、家破人亡时的死去活来更悲伤。抽噎变为号啕,号恸崩摧。
封建礼教对于男女间接触的防范极严,陌生男子哭拜一位少女,显然不符合礼教。可阮籍不在乎。
阮籍比任何人都不拘礼法,却比任何人都爱得深沉,比任何人都坦诚率真。他爱亲情,爱友情,也爱世间每一个鲜活的生命。这,是至情,是他的风度。
所以阮籍被流言蜚语和讽刺、讥讽、斥责包围时,他正色反诘一句:“礼岂为我辈设也?”
世俗的规矩,从来不是拿来约束阮籍这样的人物。魏晋风云乱世,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司马懿专横跋扈,司马昭废帝弑君,多少权谋、手足相残,举世上下风声鹤唳,礼崩乐坏。而离经叛道的统治者却定下层层规矩,他又成了忠诚的卫道者。礼不过是统治者束缚人民的工具。反抗者必须上断头台。累累横尸吓坏了一批名士,把他们吓得庸俗了,胆怯了,圆滑了,变节了,噤口了。
如今,人们知道阮籍大多因为那句“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司马家一连杀了多位他的好友。尤其是公元263年,司马昭杀嵇康,阮籍的心低落进冰谷。
嵇康行刑那天,洛阳城郊,荒草离离,阮籍如往常独自驾车,载着酒,没有方向地前行。泥路高低不平,马车颠簸,酒坛摇晃着,他的双手则抖抖索索地握着缰绳。一条路走到了尽头,“难道真的没路了?”他又返回去走另一条路。直到一条又一条的路都走尽了,他就边喝酒边嚎啕大哭,溢洒出的酒与泪水沾湿了他的衣襟。被呛到了,他就拼命咳嗽,缓些了继续喝酒、痛哭。他哭得歇斯底里,涕泪滂沱,几乎要跌下马车。荒草野地间,草木听不懂他的诉苦。这一次,他哭得格外久,格外久。
是的,他不仅为自己的境遇哭,更为朋友哭,为亲人哭,为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哭。
想哭就哭,随性使然,皆从本心,不矫情,不做作,这,是至情,是他的风度。
此时,世人仿佛看见容貌瑰杰、志气宏放、任性不羁的阮籍醉着,双眼含泪、怅然若失的跌跌撞撞。他口中一字一顿地吟出:“薄帷见明月,清风吹我襟。”
(指导老师:马源老师)
《鹤立鸡群的故事》
嵇绍是魏晋之际“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儿子,他体态魁伟,聪明英俊,在同伴中非常突出。晋惠帝时,嵇绍官为侍中。当时皇族争权夺利。互相攻杀,史称为“八王之乱”,嵇绍对皇帝始终非常忠诚。有一次都城发生变乱,形势严峻,嵇绍奋不顾身奔进官去。守卫宫门的侍卫张弓搭箭,准备射他。侍卫官望见嵇绍正气凛然的仪青,连忙阻止侍卫,并把弓上的箭抢了下来。不久京城又发生变乱,嵇绍跟随晋惠帝,出兵迎战于汤阳,不幸战败,将士死伤逃亡无数只有嵇绍始终保护着惠帝,不离左右。敌方的飞箭,象雨点般射过来,嵇绍身中数箭,鲜血直流,滴在惠帝的御袍上。嵇绍就这样阵亡了。事后惠帝的侍从要洗去御袍上的血迹,惠帝说“别洗别洗,这是嵇侍中的血啊!”嵇绍在世时,有一次有人对王戌说“昨天在众人中见到嵇绍,气宇轩昂如同野鹤立鸡群之中。”后来就用“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行很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