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一座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9-18 03:44:42
《游颐和园》
北京,一座散发着古色古香韵味的城市,拥有众多风景秀丽的皇家园林。这些园林宛如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颐和园恰似那皇冠上最耀眼的宝石,稳居明清园林的巅峰之位。
当颐和园的大门缓缓敞开,一块金色的匾额映入眼帘,其上三个蓝色大字——“颐和园”,宛如三颗湛蓝的宝石镶嵌在金色的锦缎之上,透着一种古朴而庄重的气息。
我怀着崇敬与期待的心情跨过门槛,踏上那古老的青石板路,仿佛踏上了一条时光隧道。道路两侧古树参天而立,那粗壮的树干犹如饱经风霜的老者,默默诉说着百年的沧桑。树冠上枝叶繁茂,绿意盎然,像是一把把巨大的绿伞,为游人遮挡着阳光。脚下的青石板被路人的步履磨得光滑如镜,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热闹与繁华。道路两侧芳草如茵,各色野花竞相绽放,散发出阵阵芬芳,如同温柔的小手,轻轻拂去游人身上的燥热与疲惫。
沿着石板路继续前行,大名鼎鼎的昆明湖映入眼帘,清清凉凉的湖风裹挟着花草的芬芳,宛如轻纱般轻轻拂过人们的面庞。光滑如镜子的湖面映着远方的白云与万寿山。那在颐和园内调皮了千年的风,轻轻撩起湖水,泛起层层涟漪,就像画家手中的画笔,在镜面上描绘着美丽的画卷……湖边的杨柳把柳条浸入水中,被水下的暗流调皮地摆动着。放眼望去,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大大小小的画舫,轻轻“滑”过,只留下一道道淡淡的水痕。
我登上一艘画舫,缓缓漂荡在湖面上,周围的绿水青山相互交融,相得益彰。两边的绿树红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像在为游客翩翩起舞,衬得颐和园更加美丽动人。远处金碧辉煌的佛香阁,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园林中;长虹卧波般的十七孔桥横跨在湖面上宛如一条巨龙;层峦叠嶂的万寿山巍峨耸立,山上绿树成荫……这些美景毫无遮掩的展现在眼前,让人目不暇接。
不知不觉间,小船缓缓靠岸。我登上万寿山,一路上鸟语花香,鸟儿欢快的歌声和蝉儿的鸣叫声犹如美妙的乐章,在耳边奏响。山上绿树成荫,那茂密的职业一直延伸到天际。登顶之后,俯瞰整个颐和园,那壮丽的景色尽收眼底。
下山之后,我踏上十七孔桥。桥上的每一个栏杆都雕刻着精美的图画,共有上百幅,每一幅都不一样,每一幅都翔翔如生,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两边的湖风轻轻吹过,温柔地带走人们的疲惫。这座汉白玉砌成的桥,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圣洁的光芒。
颐和园,它既有江南水乡的雅致婉约,又不失北国风光的雄浑大气。它就像一部无言的史书,见证了明清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中华民族园林艺术的瑰宝!
《山脚下的小学》
当我来到山脚下,一座宛如童话城堡般美丽的学校豁然出现在眼前。我怀着期待走进校园,那浓郁的喇叭花香如同调皮的小精灵,一下子钻进我的鼻腔。不远处,庄严的孔子雕像稳稳地立在那里,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他可是我们无比敬爱的孔子啊!
教室里,同学们紧紧跟随着领读班长的节奏晨读,那琅琅书声清脆悦耳。窗外的小虫子都停止了蠕动,好似听得入了迷,脑袋随着节奏轻轻晃动,沉醉其中。整齐排列的桌椅宛如等待检阅的士兵,身姿挺拔;干净的地板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映出同学们认真早读的模样。我找到一块阴地坐下,大树上落叶纷纷掉了下来,很多小昆虫都找到了这个好地方,听着小昆虫的演唱会,我也入了迷。休息了一会儿,来到教学楼前,大家的欢声笑语回荡在校园里。这时候小虫不吵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国歌响了,大家立刻严肃地唱起了国歌,鲜艳的红领巾在胸前随风飘扬,仿佛燃烧的火焰,映照着每个人内心深处那满满的自豪!
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学校,一所山脚下的小学,同学们在这里愉快成长。喇叭花的影子,在洁白的墙上摇晃……
《背影》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的背影是那么雄伟,像一座坚不可摧的山峰,任凭风吹雨打,始终屹立不倒。小时候,我总以为爸爸是超人,无所不能,却未曾留意到他逐渐斑白的头发。曾几何时,午夜归来,他来不及吃上一口热乎的饭就坐在电脑前忙碌起来。那时,我瞥见父亲的背影,显得那么憔悴,那么疲惫,仿佛一夜之间老了许多。
又曾几何时,在温暖的灯光下,父亲耐心地为我讲解难题。他一步步解析,脸上始终挂着和蔼的笑容。那时,父亲的背影在我眼中就像一座巍峨的山峰,给予我无尽的依靠和安全感。
在我的生活中,还有另一个背影让我难以忘怀。那是我的班长,一个成绩特别优秀的同学。一次,我路过他家,透过小小的窗户,看到暖黄色的灯光下,一个灰色的身影正执笔疾书。第二天,他阳光般地和老师问好,他的背影透出一股不懈的劲头。这让我明白,原来当好学生也并非易事,背后同样需要付出辛勤的努力。
在夕阳下的操场上,两道身影如疾风般闪动,与金色的阳光交织在一起,仿佛晃成了一场虚幻的梦。那是我和好友在尽情奔跑,挥洒着青春的汗水,享受着运动带来的快乐。
而在我心中,还有一抹红色的背影温暖着我的记忆。那是妈妈站在校门口等我放学时的身影。在红色的校门映照下,妈妈的笑容显得那么灿烂,眼神中充满了对我的爱和期待。每当想起这个背影,我的心中便涌起一股暖流,那是家的温暖,是母爱的力量。
《梦幻方特之旅》
赣州方特是一座充满奇幻色彩的欢乐王国,今天就让我带领大家开启这段美妙的童话之旅。
踏入方特大门,映入眼帘的是湛蓝如洗的天空和棉花糖般的云朵。虽然烈日当空,但园区中央那棵参天大树宛如一把绿色巨伞,为游客们撑起一片清凉的天地,成为最受欢迎的避暑胜地。
方特的游乐项目令人目不暇接:惊险刺激的铁道游击、身临其境的突围、震撼人心的飞翔体验馆......其中最让我难忘的莫过于飞翔体验馆。走进馆内,随处可见的火箭构造图瞬间点燃了探索宇宙的激情。当我们坐上特制座椅系好安全带,灯光熄灭的刹那,仿佛真的乘着火箭腾空而起:七彩祥云在脚下流转,巍峨的万里长城如巨龙盘踞山巅,云雾缭绕的黄山胜似蓬莱仙境,庄严的天安门与璀璨的上海夜景交相辉映......这场沉浸式的飞行之旅让有人紧张得屏住呼吸,有人兴奋得欢呼雀跃,而我则在震撼中收获了无限惊喜。
除了精彩的项目,方特的美食同样令人流连忘返。无论是香气四溢的小吃,还是造型可爱的主题甜品,每一口都能唤醒味蕾的狂欢。
这就是赣州方特——一个让欢笑与美味交织的梦幻乐园。期待您亲自来探索更多精彩!
《一座古老的小县城——金州》
这个暑假,妈妈带着我来到了家乡金州区的博物馆。展馆虽然不是很大,但是它概述了整个金州区的文明历史发展。就让我带着大家来认识一下这个美丽的小县城吧!
一进到博物馆,便看到了一个细致而美丽的城市简介图,它就像一本厚厚的历史书,深藏着许许多多的故事。看着简介图,我才知道,原来金州的历史可悠久了,早在石器时代,这里就已经有人类居住的痕迹了,那时候的人类用最简单的工具,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劳作、繁衍,开启了金州区的文明序章。
金州区属于燕国辽东郡,战国时期,这里便是军事要地。士兵们在这里驻守,保卫着一方水土,一方人。想象着士兵们穿着战袍,身披铠甲,手握兵器,威风凛凛的样子,我仿佛看到了金戈战马的古战场。
到了唐代,这座小县城得到了近一步的开发,人们开垦田地,种植庄稼,各种各样的商业也慢慢繁荣起来,大街小巷,人来人往,热闹极了。
随着明清时期的到来,金州更是成为了海防要塞。这里修建了数不清的城堡和炮台,在我奶奶住的小村落边,我还亲眼看到过这些防御设施呢!
近代以来,金州经历了风风雨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都给这座小县城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如今,若您有机会来到这座宁静而美丽的小县城,映入眼帘的会是平地而起的高楼,宽阔而平坦的道路,和人们幸福的微笑。那些战争留下的遗址,古老的历史遗迹,只是静静地矗立着,仿佛是在向人们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提醒着家乡的人民珍惜现在的生活!
这次探访,我收获满满,了解了家乡的历史,我更加喜爱我的家乡了,以后我还要把家乡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作者是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南山小学三年级学生)
后 记
经过这次对家乡的探访,我不禁感慨这座小县城不平凡的过去。家乡的历史,就像一幅古老的画卷,在岁月的长河之中,慢慢的铺展、沉淀。现在,就让我们铭记过往,继续传承这座小县城的无畏精神,让这座美丽而优雅的小县城继续谱写优美的乐章,绽放它独特的魅力!
家长感言
看到孩子写的家乡历史的作文,我很是惊喜,字里行间透漏着为家乡的自豪和喜爱,能认真了解和探索家乡的历史,不仅能增长知识,还能培养探索精神,希望你继续保持这份热爱,爱国、爱家、爱身边所有的一切。
教师赏析
小作者以博物馆见闻为线,串联金州古今,从石器时代到现代变迁,史料与童真交融,炮台、高楼等细节见真情,是对家乡历史的生动告白。(吴卓溪)
《巷子里的豆香》
我的家乡会泽,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小城,这里不仅风景优美,美食也是各具特色。其中,我最爱会泽的稀豆粉,最喜欢巷子里的那股豆香。
每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薄雾,洒在老的街青石板路上,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稀豆粉的香味。
稀豆粉是以豌豆为原料,经过泡发、磨浆、煮制等工序而成。煮好的稀豆粉像绸缎一样滑进碗里,浇上一勺辣椒油,花椒油,撒上香菜,葱花,再配上一根油条,吃起来入口即化,豆香浓郁。
对于我们会泽人来说,一碗热腾腾的稀豆粉,不仅是早餐的必备之选,更是游子们对家乡味道的深深眷恋。
《烟雨赣州,梦里故乡》
在南方,有一座古城,藏在群山环抱与江水缠绕之间。它不似大城市那般喧嚣热闹,却自有一种沉静如诗的气质。那就是我的家乡——江西赣州。
有人说,赣州是被岁月低声吟唱的名字,像一曲水墨调的古韵,温润、悠远。对于我来说,它更像一本厚重却温暖的老书,每一页都藏着童年的笑声、母亲的饭香、以及季节轮换的痕迹。
春日一到,清晨的赣州,总是带着些微潮的雾气,章江的水面便氤氲着薄雾,如轻纱般缠绕着两岸。白鹭在水中低飞,掠起一圈圈涟漪。江边的老人们已经早早起身,拉伸筋骨,或是三三两两对弈闲谈。阳光还未全然露面,整个城市便开始在柔和中苏醒。
小时候,我最喜欢跟着外公去古城墙边散步。赣州的古城墙已有千年历史,历经风雨仍屹立不倒。那青灰色的砖石上爬满了青苔,也爬满了时光的故事。每当走在那条古老的城墙上,我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战鼓声、马蹄声、或是文人墨客吟咏诗词的声音。
而我最念念不忘的,是夏天的赣州夜晚。那时候,空气里弥漫着熟透的瓜果香,巷子深处传来老旧电风扇的嗡嗡声,蝉鸣与蛙声一唱一和。在章贡区的街头,总能闻见烧烤摊和炒米粉的香气,我会拉着父母的手去买一碗热腾腾的牛肉米粉,再撒上一把辣椒、几片香葱,满口都是家乡的味道。
赣州是个慢节奏的城市,它不追风,也不赶浪,它用四季告诉人们——生活可以很静,很淡,很深。
秋天的赣州最让人陶醉。满城桂花悄然绽放,香气不浓不烈,却能一直在鼻尖缠绕。我喜欢骑车穿过章江新区,一边踩着落叶,一边闻着花香。风吹过湖面,泛起层层金波,就像时间温柔地拍了拍肩,说:“孩子,慢慢来,不急。”
而冬天的赣州,则有另一种温柔。没有北方刺骨的寒冷,偶尔细雨如丝,给古街披上一层淡淡的灰。走在八境台下,看见石板路被雨水打湿,仿佛走进了水墨画中。那种宁静和安详,是任何繁华都换不来的。
如今我偶尔在深夜想起家乡,脑海里浮现的不是城市高楼,不是车水马龙,而是那碗热腾腾的米粉,是章江边的晚风,是老屋屋檐下滴落的雨声,是外公推着我走在古巷的背影。
赣州的四季,总是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春天雾气轻柔,夏夜热闹喧腾,秋天花香满城,冬日细雨落在石板上。它们不说话,却一直陪着我,把日子过成诗。也许很多年后我会记不清某个具体的日子,但我一定还记得,这座城在每个季节里,陪我慢慢长大。
《两只小兔子 (童话)》
在一座巨大的森林里,住着两只兔子,一只洁白如雪,一只灰不溜秋。但他们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一个初秋的上午,爽爽的风轻轻地拂过森林,风中夹杂着一种迷人的香气。
白兔子与灰兔子相约一起上山采胡萝卜。望着又瘦又小的胡萝卜,灰兔子不屑一顾地走了。白兔子却兴奋地将那里的胡萝卜采了一个精光,他背着沉甸甸的篮子快速地追上了灰兔子。灰兔子嘲笑它说:“哎呀!这是谁呀?怎么脸上、手上全是泥巴呢?小胡萝卜有什么好釆的?要采就釆大个的呗!”白兔子没有理睬他,继续赶路。
没走多久,他们又走到了一片胡萝卜地里。白免子钻了进去,每看见一根胡萝卜都小心翼翼地拔起来。而灰兔子呢,却像绅土一样走过去,连看也不看一眼。
一整天,灰兔子东奔西跑,连半个胡萝卜也没采到,他又饿又累地坐在地上不想动了。白兔子劝道:“你明天必须要去采胡萝卜了,不然会饿死的!”灰兔子正窝着一肚子火,没好气地说:“我要采大个的,你还是操心自己吧!你看:这么大一片森林,树叶,青草,蘑菇多的是,怎么会饿着我呢?”
秋风瑟瑟地吹呀吹,几乎一夜之间,森林里的树叶黄了,草也枯了,蘑菇也不见踪影了。
此时,灰兔子家什么吃的也没有,他已饿得头晕眼花,甚至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再看看他的朋友家,胡萝卜和蘑菇堆得像小山一样,足够帮白兔子度过整个寒泠的冬天了!
《世界建筑瑰宝——故宫》
故宫位于北京中轴线,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建筑。它就像一颗镶嵌在北京中轴线上的明珠,给人们展示明清时期建筑的美。故宫旧称紫禁城,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神奇的是,这么大一片木质建筑群,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洗礼居然并没有倒塌,反而保存良好。不得不说,明清皇帝真是太厉害了,像这样耸立几百年的木质宫殿,全世界也没几座呀!
故宫的四角,都各有一座角楼,造型别致,玲珑剔透。它们像散落在故宫四周的小玉石,美观极了。在故宫里,最有名的一座宫殿当数太和殿。它是三大殿中最高大、辉煌的那个。皇帝登基、出征都会在这里举行盛大仪式,殿内的柱子上盘有13条龙,象征皇权,无比威严,有的腾空而起,一飞冲天,有的与其它龙一起戏龙珠,还有的就静静地注视着太和殿。太和殿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脊兽啦!虽然其他宫殿上也有脊兽,但太和殿上的脊兽是最多的。它们分别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和行什。站在十大脊兽前面的是骑凤仙人,它寓意逢凶化吉、化险为夷。皇帝让它站在最前面正是为了借它美好的寓意,希望能在危险中化险为夷。
故宫不仅有古建筑,还珍藏了许多文物呢。其中《千里江山图》小有名气,它出自18岁少年王希孟之手。每一座山都有十分鲜亮的矿石做颜色。《千里江山图》就像一个世外桃源,山清水秀,水似乎马上就会朝你流泻下来。人们悠然自得,种田的种田,捕鱼的捕鱼,光是看着,就让人心旷神怡。
故宫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精髓。在故宫里,你可以学到很多有趣的事情,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
《探访布达拉宫》
在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脚下,有一座宏伟的宫殿——布达拉宫,它宛如一颗闪耀的宝石镶嵌在青藏高原怀抱之中。它不仅是藏族人民心中的神圣之地,更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共同珍视的文化遗产。
布达拉宫的建筑风格十分独特,融合了汉族、藏族和印度的建筑元素,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宫堡式建筑群,里面收藏、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物。它的宏大规模和艺术价值,代表了西藏建筑的最高成就,主要由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三部分组成。
宫殿的主体部分高耸入云,红色和白色的外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建筑师们用土坯、木材和石料精心打造,每一块材料都蕴藏着工匠们的心血。如果您在布达拉宫里面,您可以欣赏到各种精美的壁画、雕塑和唐卡,仿佛在与历史对话。这些艺术作品不仅展现了西藏的宗教信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
布达拉宫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唐朝李世民为了稳固与吐蕃王朝的关系,决定把文成公主嫁给藏王松赞干布。这一联姻不仅是为了促进两国的友好关系,更是为了推动文化的交流。于是,文成公主带着唐朝的礼仪、文化和技术,踏上了通往西藏的旅程。也有观点认为,是松赞干布为了巩固政权,将统治中心从山南泽当一带迁至布达拉宫,同时为了防外来侵犯,于是在拉萨红山上建造了红山宫——布达拉宫最早的称谓。
然而,历史的沧桑也使得布达拉宫经历了无数次磨难和考验。在漫长的岁月中,它曾遭受过火灾和地震等自然灾害,也经历了政治斗争和战乱的影响。但是,布达拉宫始终屹立不倒,成为了西藏人民心中的精神支柱和文化象征。
布达拉宫,这颗“世界屋脊上的明珠”,不仅是拉萨的标志性建筑,更是藏文化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