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知之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2 15:02:27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记叙文900字》
“一人身子直,右长两个驼,头上一只眼,孔子家里多。”同学们,你们猜,这是什么?也许你猜对了,它就是我的好伙伴——书。
它是中国第一本普及版的百科全书,虽然它是第一本,但是它大到天文地理,小到生活琐事,其中的奥妙能让你惊讶地张大嘴!可以说,它揭开了万物神秘的面纱,打开了未知世界的大门。这本书被分为八大类:千姿百态的动物、万紫千红的植物、科学的生活常识、健康的生活习惯、博大精深的科学、无处不在的科技、神秘的宇宙世界、奇妙的地理气候。
这就是《十万个为什么》,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可以回答我5岁小弟弟每天的“为什么呢?”。在气象篇中,我了解了星星并不会眨眼睛的真正原因;在科学篇中,我知道了“王莲的叶片能坐人”“头发也能摩擦生电”;在植物篇中,我看到了“花草为什么不能搬进卧室”;在动物篇中,我知道了“为什么有些鱼会飞”……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提起兴趣,认真研读才能找到答案。
同学们,你知道晚上为什么不能把花草搬进卧室呢?《十万个为什么》来替你们解答吧:在阳光下,花草植物吸收的是二氧化碳,呼出的是氧气,而在黑暗的地方,植物和人一样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所以我们千万不能在晚上把花草植物搬进房间哦!
原来星星并不是在眨眼睛,星星只不过是太空中的一种星体,它本身并不是光源,它是依靠太阳来发光的。当星光透过动荡不定的大气折射到我们的眼睛时,我们就总觉得星星在不停地晃动。所以就以为星星在眨眼睛。还有星星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呢?那是因为星星离地球很远。他们在自己的星系里稳定的转动,受到来自地球的地心吸引力其实很小,所以不会掉下来。
王莲的叶片为什么具有如此支撑力?大叶片与水面接触的面积大,产生的浮力当然也大。而且,王莲叶片四周向上卷起边,就像小船边上的船帮一样,大大增加了排水体积,根据阿基米德定律“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作用,浮力的大小等于被该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它的浮力等于成倍增加了。除此以外,在王莲叶片上还能发现很多小窝,里面充满了空气,这也是导致它产生巨大浮力的因素。我知道风力、水力和太阳能能发电,摩擦也能起电么?我照着书实验起来,笔杆在头发里摩擦后吸引了小纸片,说明笔杆有电荷运动,这就是摩擦起电的道理。
《十万个为什么》简直让我在弟弟面前是个智多星,百事通,无所不能的大科学家。但我想告诉他:只有自己不断学习,对事物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
《包含知之的成语,带有知之的成语》
成语大全频道精心搜集了14个关于包含知之的成语,带有知之的成语及解释。同时列出分开包含“知”字和“之”字的成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自知之明] 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生而知之] 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这是唯心主义者的观点。
【以下成语分开包含“知”字和“之”字】
[知遇之恩] 给予赏识和重用的恩情。
[知人之明] 能看出人的品行才能的眼力。
[知命之年] 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
[知己之遇] 遇:待遇。像对知己一样的待遇。形容受到赏识。
[知其不可而为之] 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
[不知老之将至] 不知道老年即将来临。形容人专心工作,心怀愉快,忘掉自己的衰老。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 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点;教学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贫乏。
【以下成语分开包含“之”字和“知”字】
[挈瓶之知] 挈瓶:汲水用的瓶,它装不了多少水。比喻知识浅薄,不能深明事理。
[贫贱之知] 贫困时结交的知心朋友。同“贫贱之交”。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先有趣,后成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比尔盖茨说:“我用一种叫作‘兴趣’的钥匙打开了成功的抽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名人名言,无非是在告诉我们,兴趣对于我们有多么重要。
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时代,很多人不是以兴趣爱好来充实自己的生活,而是以自己忙得不可开交来评估自己的生活质量,这让人匪夷所思。像他们这样的人,通常认为“忙”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体现,从而自认为自己比别人学得多,比别人收获得多。可他们真的没有想过是因为自己学习,效率低而导致的“忙”吗?
那么为什么学习效率低呢?其实就是因为他们在关注一个问题时,只在意事情本身,从而失去了兴趣。
要知道,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做事才会更有专注性,更有动力。有了浓厚的兴趣,能让爱迪生在失败了一千多次的发明中,仍不放弃,卷土重来,最总发明了电灯;有了浓厚的兴趣,霍金才愿意在命运不公,全身瘫痪的情况下,凭借自己非凡的想象,过人的本领以及不肯放弃的精神,依靠理论与科学,探索到了光年之外深邃的宇宙世界;有了浓厚的兴趣,梅西才能在一次次的替补中,激励自己,不断拼搏,赢得主力位置,最终成为这个时代的足球精灵。可见,兴趣不仅是一种你对外界事物的感觉,更是激励你不畏失败,勇于探索的重要动力,这些在某一方面成就的伟人,不都是先有兴趣,后有成功的典型事例吗?
反观那些以“忙”来认为生活得优越的人,其实不过是在繁复杂乱的事中,不能发现除了这件事本身之外的事情,失去了兴趣,然后失去了动力,最后把自己搞得忙里忙外的罢了。
那么,对待一件事情,该如何培养兴趣呢?
就拿写作这件事来说,很多人认为背了一大堆的优秀范文,记了一句又一句的好词佳句,就一定能写出华丽的文章。这样的认知,至少在我看来,是错误的。打个比方,让你去写景,你翻来覆去积累了很多素材,其实都不如你去亲身经历,亲身感悟一下好。所以,培养兴趣,其实关键在于你要用心去感受它的外延和内涵,逐渐脱离这件事本身对你的限制,去发现他背后更广阔的天地,最终能做到沉醉于其中。
纵观古今,在各个方面取得过成就的人,在他们谈论到自己从事的事业时,他们的眼睛,他们的话语,他们的表情,无不透露出自己对这份事业浓厚的兴趣。正好照应了那句话:了解这个世界,先从兴趣开始!
《实践的意义900字》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先生的名言说的是实践的意义。
重视实践,绝不是只在今朝,重视实践,自古有之。
苏轼的《日喻》中有一则小故事:一个生来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就像看得见的人请教。有人说太阳像铜盘并向他敲击铜盘,后来盲人听到钟声就认为是太阳了。有人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盲人摸到像蜡烛一样的乐器就认为是太阳了。其实,太阳与乐器差得远呢,但盲人却不知道这其中的区别。
其中深意,不言而喻。从没见过太阳的盲人只经由他人的表述,就对太阳有了错误的判断。盲人无奈,他这一生也许都只能这样理解太阳,而耳聪目明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在传言和“二手”的理解里心甘情愿的作了盲人,白白瞎了一双美眼?十八岁的我们,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理解判断,在亲身的实践中体会真知。
在《看见》一书中,柴静写到“从未尝试亲眼所见的时候妄下断论只会让我们与真相背道而驰。”这件事写在她2010年时对“虐猫”事件新闻调查之后。2010年一段“虐猫”视频轰动网络,视频中主人公踩死小猫的残忍行径令人发指。一时间网友飞快的搜索出视频的女主角-----一位市医院的护士。照片、姓名、工作、住址一经公布,舆论立刻将矛头指向医德和脆弱的医患关系。人云亦云的口诛笔伐中,许多无辜的人被推上风口浪尖。柴静和新闻调查摄制组亲临该市,仔细了解后,一切的源头是一个陌生的心理学名词“恋足癖”。
一种心理疾病引来的纷争曾让无数医生的辩解苍白无力。而那些单凭他人描述就妄下的结论也显得无知愚蠢。反思这一切,方觉亲临实践是如何重要。不难想象,如果没有新闻工作者的亲身追访调查,单凭一个视频,一段资料就做出主观判断难免片面。片面的认识局限了我们眼中的一片天地,更为我们本应无边开阔的心灵套上了枷锁。由此看来,实践何其重要。今天的我们重新重视实践,追问真相,不仅仅是对祖先智慧的传承,更是对这个飞速发展时代的责任。
一句“实践出真知”也许早就被前人使用了千遍万遍,但你不能否认,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这句话。实践,是“觉知此事要躬行”的求实探索,也是学以致用的理性判断。十八岁的我们,应当学会用实践的标尺去丈量生活,用实践的目光去检阅人生。
《干冰的“七十二变”作文500字》
“知之者不如行之者”,所以我准备动手做一个实验——干冰瀑布。
我需要准备一双棉手套、一桶干冰、一小瓶红色素、两个玻璃杯、一些水和少许洗洁精。首先,我把干冰放进杯子里,在做这一步的时候我特别紧张,因为即便戴着棉手套,仍然可以感受到它的冰冷,一不小心就会被冻伤。接着,拿出另一个玻璃杯倒入半杯水,再往杯子里滴入几滴红色素,我仔细观察杯子:杯子里仿佛有一个小世界,一点一点蔓延开去,直到整个世界都充满了红色的雾。然后,我把洗洁精倒进水杯里,那“小世界”又变成了充满泡泡的童话世界。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忐忑、兴奋、紧张一起涌上心头,众多情绪都推动了我对实验结果的期待,我拿起盛有洗洁精的水倒向干冰,随着“哗啦”一声,红色的泡沫就仿佛火山爆发似的向上喷去,到了杯口又像挤出的牙膏一样向下流淌,咕嘟咕嘟,杯子里仍然不断有新的泡泡生成,形成了一道红色瀑布。
“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多泡泡?”“为什么会向上喷出?”万能的网络博士为我解开了谜题:原来干冰和冰不同,它是二氧化碳的固体形态,而且可以直接升华成气态,所以那些泡泡都是气化的干冰,杯子装不下了就喷出来了。
红色瀑布的壮观景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听说干冰还可以灭火,下次实验我准备试一试。
《“拼乐高”的三重境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既然可以用在学习上,那也可以用在拼乐高上。
第一境界:知之。如果一个人他只知道这个零件可以装在另一个零件上,那就算给他再多零件,他也只能拼出一堵墙。
第二境界:好之。要是一个人拼乐高是“好之”的境界的话,他肯定也是乐高迷。随便给他点零件和轮子,他就能拼出一辆汽车。或者是给他个螺旋桨和架子,加上一些零件,他就可以拼出一架直升机。而且他对乐高一定会非常感兴趣,家里肯定也会有一些买的乐高。
第三境界:乐之。拼乐高的最高境界,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对的,就是乐之,也是我们所说的大神。要是他是思维力够大,零件也够足,编程力也很强,他就可以造出做小吃的生产流水线。
怎么样?不错吧,这就是拼乐高的三重境界。
益友与损友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我从这句话中知道了朋友有分益友和损友。下面我来讲讲什么是益友?什么是损友?
第一是益友。益友就是对你有帮助的朋友。例如,当你有一道题不会做,你就可以请你的益友来帮忙。当你沉迷游戏太久,你的益友就会提醒你,这样你就不会近视了,更不会沉迷游戏而学习成绩下降。如果你的益友见多识广的话,跟益友一起学习,你就能够收获很多知识。
第二是损友。在这里我要重点讲一下,有一种朋友特别不要交,这种朋友叫损友,就是很坏的、损你害你的朋友。例如,你的朋友在你不在场的时候说你的坏话或造谣;你犯了错误,你的损友就会用花言巧语来说你做得非常好;你得到一个玩具,而你的损友就会说拿一个玩具跟你换,但可能他根本就没有那个玩具,所以,你的玩具可能就会被他骗走。
以上就是我对益友与损友的认识。
《“拼乐高”的三重境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既然可以用在学习上,那也可以用在拼乐高上。
第一境界:知之。如果一个人他只知道这个零件可以装在另一个零件上,那就算给他再多零件,他也只能拼出一堵墙。
第二境界:好之。要是一个人拼乐高是“好之”的境界的话,他肯定也是乐高迷。随便给他点零件和轮子,他就能拼出一辆汽车。或者是给他个螺旋桨和架子,加上一些零件,他就可以拼出一架直升机。而且他对乐高一定会非常感兴趣,家里肯定也会有一些买的乐高。
第三境界:乐之。拼乐高的最高境界,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对的,就是乐之,也是我们所说的大神。要是他是思维力够大,零件也够足,编程力也很强,他就可以造出做小吃的生产流水线。
怎么样?不错吧,这就是拼乐高的三重境界。
《学习的三重境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的这句话说明了学习有三重境界,分别是知之者,好之者和乐之者。
“知之者”是指要我学,是不得不学的阶段。大多数时候我是不想学而不得不学的,尤其是数学对我来说是处于“要我学”的“知之者”的阶段。数学虽然作为主科,但是也是不愿意去学习的,因为我感觉数学知识非常难,尤其是那些公式,比如圆周长和面积公式等等。每次学一个新的公式,旧的公式就被我忘得一干二净。数学对我而言简直是一场记忆的苦战,又带着不得不学的绝望。而且数学不像语文一样,它有固定的答案,没有我发挥的空间。
所以我更喜欢语文,说到语文,它应该是我的第二重境界——我要学的境界。在语文学习方面,我是“好之者”,我想学习语文,我愿意学习语文,因为一旦学好语文,就会显得非常有文化。在语文学习中,我也能慢慢训练自己成为一个梦寐以求的君子,待人儒雅随和,这是语文吸引我的魅力所在。而语文学习中不乏许多艰辛和困苦,但是我在一个非常有智慧和修养的老师指导帮助下,我变得更加愿意和想要去学好语文,我要感谢一下我的陶老师。
最后说到第三重境界,就不得不说到我喜欢的吉他学习,“乐之者”的境界就体现在我的吉他学习上。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刚开始学习时,我以为和钢琴一样是非常艰难的,但是后来我发现我想错了。第一节课时,我就对我的吉他感兴趣了。老师是一个幽默有趣的吉他手,在跟随他学习的日子里,我逐渐爱上弹吉他,享受弹吉他,甚至吉他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我每次上完课回到家,我就会进自己房间里,自己主动积极地练习琴法和指法,这已经成为我的习惯了。正如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也在日益的学和练过程中,有了很大的进步,从吉他学习中获得了愉悦感和成就感。而真正让我在吉他学习中达到“乐之者”的境界是一次吉他考级。
那天,我是第一个上台考级的表演者。走上舞台的时候,我在想:“放松,不要紧张。”,当考官说可以开始的时候,我冷静淡定地弹出了我准备已久的曲子。我第一次发现,我也可以弹奏出如此动听的音乐!于是,我不再那么紧张,而是享受这个舞台,享受自己演奏的乐趣。表演结束后的几天,我收到了我“通过考级”的好消息,这更是给了我信心。从此,我在学习吉他的道路上,更多的是轻松自由,是一种生活的享受,是一种乐趣的寻觅,我实在享受学习吉他的乐趣呀!
所以,朋友们,发现了吗?如果你所学的是你所喜欢的,你会享受这样的学习,你会学得更好,更快,效率更高,还会学得更快乐!
《陶行知名言,陶行知教育名言》
【教育名言篇】
1、 教育是立国之本
2、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3、人生办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
4、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5、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6、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7、农不重师,则农必破产;工不重师,则工必粗陋;国民不重师,则国必不能富强;人类不重师,则世界不得太平。
8、所谓健全人格须包括:一、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二、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三、强健活泼之体格。四、优美和乐之感情。
9、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10、乡村师范之主旨在造就农夫身手、科学头脑、改造社会精神的教师。
11、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他教人人都能自立、自治、自卫。他要叫乡村变为西天乐园,村民都变为快乐的活神仙。
12、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
13、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14、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
15、破即补。污即洗。劳即谦。乱即理。债即还。病即医。过即改。善即喜。行即思。倦即息。信即复。帐即记。
【教书育人篇】
1.“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陶行知
2.“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陶行知
3.“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陶行知
4.“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
5.“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6.“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
——陶行知
7.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陶行知
8.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
——陶行知
【为人师表篇】
1.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陶行知
2.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陶行知
【因材施教篇】
1.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陶行知
2.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陶行知
【教学方法篇】
1.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陶行知
2.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陶行知
3.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陶行知
4.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
——陶行知
5.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
——陶行知
【成功教育篇】
1.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陶行知
【创新与实践】
1.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陶行知
2.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陶行知
3.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陶行知
4.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
——陶行知
【养成性教育】
1.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
——陶行知
2.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
——陶行知
3.把自己的私德健全起来,建筑起“人格长城”来。由私德的健全,而扩大公德的效用,来为集体谋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