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囫囵吞枣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2 21:08:52
《囫囵吞枣的近义词与造句》
囫囵吞枣的近义词与造句
囫囵吞枣的近义词与造句
中文发音:囫囵吞枣[hú lún tūn zǎo]
词语解释: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近义词:不求甚解、生吞活剥、走马观花
用囫囵吞枣造句
1、学习切忌囫囵吞枣,应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读书要有收获,千万不能一目十行、囫囵吞枣。
3、小明囫囵吞枣地把晚饭塞下肚,好像三天没吃过东西似的。
4、爷爷也不要求这些,因为他本来就讲不明白那些诗,只能让我囫囵吞枣。
5、我看书总是囫囵吞枣的,当伯父问我时,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
6、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7、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
8、学习知识绝对不能囫囵吞枣,马虎了事,要将每一个知识点都掌握彻底。
9、你看四大名著的时候一目十行,随便浏览的话无异于囫囵吞枣,是没有效果的。
10、读书要认真,要理解文章内容,千万不能囫囵吞枣。
11、在学习前人的东西时,取囫囵吞枣的方法,不能消化并理解其所以然。
12、我读书经常只是囫囵吞枣的看一遍。
13、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读到内涵,读到中心才能读好。
14、学习知识要深刻理解,不要囫囵吞枣。
15、那种只有一个笼统说法的囫囵吞枣式的教科书,只能使学生”食而不化”,难以理解。
16、然而,人们来不及鉴别、吸收和消化,只能采取浮光掠影或者囫囵吞枣的办法,良莠不分,拾起来便用。
17、我们在学习新的课文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而不能囫囵吞枣。
18、不管学习什么知识都要仔细琢磨,深刻领会,千万不能囫囵吞枣只学皮毛。
用囫囵吞枣的近义词造句
不求甚解: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求甚解并不是好的学习态度。
生吞活剥:这文章太难,我又没时间好好研读,只好生吞活剥先死记下来再说。
走马观花:你看书如同走马观花一般,怎能学好能
【扩展阅读:近义词辨析】
1、近义词解释:近义词是指意思相近或意义相同的词语。(近义词是意思相近,同义词是意思相同。)
2、很多近义词所表示的意思看起来差不多,但实际所表达出来的意思却有一定的区别。如:“交换”和“交流”都指双方把自己的东西给对方,但是它们的搭配对象却不同。“交换”一般与“礼物、意思、资料、产品”等搭配;“交流”则与“思想、经验、文化、物资”等搭配。“交换”搭配的对象大都是意义较具体的或所指范围较小的词;“交流”搭配的对象大都是意义较抽象或所指范围较大的词。
3、从感情色彩上来分辨:尊重和尊敬在汉语里算是同义词,尊重做动词用时,有尊敬之义,故而人们在使用时不太注意。差别主要就“敬”字与“重”字上了,尊敬有恭敬,敬仰的意思,尊重有重视和庄重的含意。尊敬:一般是对长辈上级,尊重:用于所有人(平辈之间)。
4、许多近义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中间往往有一个相同的词素。如:疲倦、疲乏、疲惫。这些近义词中 共同的词素,决定了它们的基本意义是一致的;而不同的词素,又体现了它们词义的差异。因此,同学们在找一个词的.近义词时,可以抓住这个词中表示基本意义的词素,并用它来组词,然后找出近义词。掌握了找近义词的方法,还要注意积累词语,词语积累多了,找近义词也就比较容易了。
5、汉字的表义性,决定字义教学的实质是辞义教学。因为只有当一个字同时也是一个词的时候,才有意义。字词义教学对学生掌握字形有很大帮助,可以减少机械记忆,增加意义识记。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很重要,因为理解课文必先理解每字词的意思。
6、透过查字典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理解近义词之种类。有些词必须连接上下文才能正确解读者,则必须由老师从旁指导。增加阅读书籍的量亦可增强学生之词汇能力。对生字词多分析、比较,对训练儿童准确理解词义,区分具体事物的细微差别,提高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及正确使用近义词大有帮助。
【囫囵吞枣的近义词与造句】
《囫囵吞枣成语故事》
囫囵吞枣成语故事
【注音】hú lún tūn zǎo
【成语故事】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
【典故】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
【解释】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读书不认真
【相近词】不求甚解、生吞活剥
【相反词】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
【英语】bolt
【成语例句】
◎ 然而,人们来不及鉴别、吸收和消化,只能采取浮光掠影或者囫囵吞枣的办法,良莠不分,拾起来便用。
◎ 行为主义的交替反应之说便用以补救这种囫囵吞枣之弊。
◎ 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 在学习前人的东西时,取囫囵吞枣的方法,不能消化并理解其所以然。
◎ 爷爷也不要求这些,因为他本来就讲不明白那些诗,只能让我囫囵吞枣。
【囫囵吞枣成语故事】
《英雄义勇》
《水浒传》章节总共一百回,幼时曾囫囵吞枣,耐不住冗长的叙诗和繁琐无味的描写手笔,就只挑精彩的故事情节去读,倒也能串出剧情的一二。到后来从头翻阅一过,才渐渐发现那些隐于文字中的情感,更加深刻理解了一百零八位各色英雄好汉每个人那种英雄义勇的情怀。
在《水浒传》里面,塑造了一百零八位有着不同性格,来自不同阶层的英雄好汉,在他们心里或许也都住着一位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及时雨”宋江心中的英雄也许是仗义疏财、忠义双全的仁士;“行者”武松心中的英雄或许是行侠仗义、惩恶扬善的勇士;“花和尚”鲁智深的英雄或许是嫉恶如仇,正义凛然的义士……于是他们也渴望着成为自己所希望成为的英雄模样,却有时总是被推向现实腐朽黑暗的浪潮之中。在他们之中,有林冲恪尽职守,忠诚国家,却会被奸佞小人一步步逼上梁山,也有卢俊义家世清白,为人谨慎,却被梁山等人设计赚取,遭妻子与管家的诬陷,也被逼上了梁山。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英雄们不禁慨叹世态苍凉,往往得尝不愿,但是他们始终没有抛弃所秉持的理想,即使在危难之时,依旧想象并希望着明天的光明,崇仰着那个理想的自己。
于是义勇就成了他们坚持的决心与行动,体现在面临前后阻难的问题的选择之中。面对素不相识的金氏父女,鲁智深选择了慷慨出手相助,并且合理计划了帮助出逃的计划。等到金氏父女成功逃跑后,鲁智深又前去找那个欺压金氏父女的街霸郑屠算账,羞辱他一番后,却因伤手过重,三拳打死了镇关西,只好逃跑。看到这里,不免为鲁智深嫉恶如仇,乐于助人的精神所折服,也觉得他最后处理的行为过于鲁莽。但他以自己的拳头诠释了自身正义对欺压百姓的恶霸们的愤怒与不满。比起遮遮掩掩的王进,至少他为自己所秉承的信念践行了。
在如今社会之中,仍然需要这种敢于挺身而出的英雄。也许有人质疑,在法治社会下,这种英雄主义早已沦为时代的过去了。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看客心理看来,事情并不关己,惩治违法犯罪只是警察的职责而已。于是冷眼旁观,若无其视地经过。可是,试想一下,如果困难和危机真正落到自己头上时,无人伸出及时而友善的援手,又将是怎样一种感觉呢?每个人心里都需要住着一位英雄,他也许不是武功高强,聪明盖世的神人勇士,但也应该是有鲁智深那样秉承正义,明辨是非,并且乐于向他人伸出援手的人物。
社会上也有这样的人,他们空有一身英雄情怀,却在现实中被种种情况所绊住,不敢伸出援手,害怕蒙受损失。他们的抱负也仅限于在网络上不分青红皂白地批判抨击,以至高的英雄心使命感,为自己认为的“正义”行为推波助澜,而忽略了事件的是非,反而颠倒了黑白。要真正做到英雄本色,除了需要一颗善良的心,也要有符合公平道义的行为,和付出的勇气。在现实中,践行自己的英雄理想,帮助他人,弘扬正气,像《水浒传》里的好汉们一样,以真正的义勇捍卫真正的正义。
虽然《水浒》之中的英雄好汉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但却以经典的叙述将他们的英雄思想流传了下来,并无声地宣告着中华民族追求正义,斗争黑暗的精神。而我们正需要继承这种英雄精神,并在实践中勇敢的践行下去。
《囫囵吞枣的主人公是谁?囫囵吞枣的故事和意思》
囫囵吞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出自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后引用为成语,本义是指把枣整个咽下去,比喻理解事物时,不加以分析,模糊理解。故事源自宋·圆悟禅师。
成语出处和典故
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曰:“你真是囫囵吞却一个枣也。”遂绝倒。
故事介绍
从前有个人看书的时候,总会把书中文章大声念出来,可是他从来不动脑筋想一想书中的道理,还自以为看了很多的书,懂得许多的道理。有一天,他参加朋友的聚会,大家边吃边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万分地说:“这世上很少有两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来说:梨对牙齿很好,但是吃了伤胃;枣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会伤牙齿。”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这个人为了表现自己的聪明,就接下去说:“这很简单嘛!吃梨子时不要吃进果肉,就不会伤胃;吃枣子时整个吞下去,就不会伤牙啦!”这时桌上正好有一盘枣子,他说完便拿起一个大枣放在嘴里,囫囵着吞了下去。大家怕他噎到,连忙劝他说:“千万别吞,卡在喉咙多危险呀!”有个喜欢开玩笑的人说:"你真是囫囵吞枣呀!"大家听了,都笑得前仰后合。
寓意
“囫囵吞枣”的故事让我们感到可笑,它告诉我们世间的事大都有利有弊。兴利除弊要有恰当的办法。似是而非,"囫囵吞枣",只能惹人发笑。它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只有认真学习,从实际出发,仔细分析,充分理解,实事求是,才会有利于我们的工作和学习。
《囫囵吞枣的故事》
有个人曾经对人们说:“吃一点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但是吃多了,会伤脾的;枣呢,正好与之相反,虽然可以健脾,但吃多了会对牙齿有害。” 听的人中一个人听了,想了想,说:“吃梨时,只嚼不咽,还会伤脾吗?吃枣时,我不嚼,一口吞下去,这不就可以保护牙齿了吗?” 另一个年轻人听他这么一说,就想开个玩笑:“你这不是囫囵吞下枣吗?” 周围在场的人都笑了。
读后:我们学习知识时不能囫囵吞枣,首先把要学的知识理解清楚,然后再认真去掌握它。如果学知识只是笼统地学,就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