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安史之乱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17 13:51:12
《渴盼作文550字》
安史之乱,让我流离失所。可我仍放不下这比我处境还艰难的黎民百姓。我,就是杜甫。
——题记
我,名将杜预之后,家境富足。进士考试落第之后,我假装不失落。开始漫游齐赵,享受裘马轻狂的青春时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高望岳固然快意,而“致君尧舜上,更使民风淳”的心愿让我决定再次赴考。
京城亭台楼阁鳞次栉比,车驾花轿疾速行进,游人商贩人声鼎沸。我被这盛唐气象振奋,更加坚定考取功名的决心。
我四处拜访,以求出路。但安史之乱爆发,我不得不准备逃难。坐在逃离京城的车上,回望昔日的帝都掩映于一片丛生的草木之中,那升平的歌舞,那满目的佳肴已如烟云散去,而眼前雷声阵阵、黑云翻滚、破砖断瓦、杂草丛生,不时显现几根白骨,我惊惧哀叹,掩面前行。
逃亡之路,看遍了心酸苦难。和妻离子散的百姓相比,我还算幸运,最起码亲人都在身旁。一路上遍野的饿殍,声声的悲叹,让我老泪纵横。我将身上仅有的干饼给他们,尽管自己忍饥挨饿。也毅然无悔。
我在巴蜀躲避战火,直到听说叛军被打退。我狂喜不已,写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随即,我前往旧都,谋得左拾遗一官,却因为百姓说话触怒皇帝,又被贬官,再次离京。
人生暮年,望着残破的山河,疮痍的山河,我长长久久地哀叹,我渴盼这世间再无战火,渴盼百姓有家可归、安居乐业,渴盼大唐盛景再现。我深切地渴盼着。
《改写《石壕吏》》
唐肃宗乾元元年,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城,胜利在望。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暮色渐浓,我马不停蹄地赶路,身后人去楼空的客栈早已不见踪影。定要在夜幕降临前寻着落脚处。
吁——
石壕村。
算是及时的,昼日的最后一丝光线也被消耗殆尽,夜,踩着马儿的尾巴到来。倦色在脸上浮现。村里静悄悄的,我的呼吸也不由得轻了许多。
轻叩响一户离村口不远的人家,许久,终是有了些动静。一张皱皱巴巴的脸显现在门缝后,看清来人,警惕不减。一时间,空气有些凝滞,半晌都无人开口,我随即反应过来,正了正神色,拱手请求投宿。
她沉默地打开门,让了让,似是松了气,和蔼地冲我笑了笑。月色拥了进来,我方才看清,那是一双多么哀伤的眸,皎洁明朗的月光也再不能使这双眼睛澄澈。
我跨过门槛,跟随她来到一间侧房。来者无恶意,她的话也多了起来,简单清理完房间后,便用沙哑的嗓音温和地安排我住下。我的感激尽在不言中。
躺在榻上,心这时才踏实下来。
正当困意席卷全身,突生异变——
哐啷!哐啷!哐哐哐……
粗暴的砸门声伴着刺耳的怒骂,搅乱了宁静的气氛。
本就不大的小院里瞬间慌乱起来,老妇人急急地将老伴推入后院,老翁只来得及拿上外衣胡乱一披,就直往墙上攀,乳母担忧地望着,迅速捂住了婴孩的耳朵。砸门的差役已经逐渐变得不耐烦,隐隐有踹门的趋势,老妇人走到门口,颤抖着手将门闩取下,门外的官吏恶狠狠的瞪着她。
他多么的愤怒,抬脚踢了门框一脚,跋扈地指着老妇人的鼻子,大声质问,怒吼着。
她多么的痛苦,不动声色地瞄了一眼被踢坏的门框,缩着脑袋,低着头。
“我要例行征人,要的是男人,你个老东西有什么用!躲什么躲!就只顾自己,不顾国家了?”差役看了眼欲走上前的我,我止住了步子,自虐般地看着他们。
“我们家没有男人了,三个儿子都给抓去邺城了。前些日子,一个儿子捎信说另外两个儿子死了。”老妇人浑浊的眼睛一动不动,说完了这番话。这个世道,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让开!”官吏将老妇人一把推开,老妇人踉跄了一下,却迅速伸出干瘦的手,像一头母狼一样牢牢抓住了官吏。
“大人,室中更无人!只剩下我孙子和儿媳了!儿媳……儿媳连一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
“哎哟,你个老东西!别碰我!”官吏嫌恶地甩开老妇人的手,“你儿媳与我何干?你总得找出个人来给我交差!不然……你能拿出些粮财来也不是不行。”
家中的粮已经所剩无几,乳母的口粮有时都不能保证,小孙子快要没有奶水了,这个方法,行不通……一定要去一个人,那也只能是——
“我虽年老力衰,但做饭还是绰绰有余,战场上岂能无人管伙食,让我去做这些,战士们不是更方便?”“你?哼。”官吏挑剔地打量着老妇人。
老妇人沉默地忍受着不怀好意的目光,搅在一起揉搓的手指暴露了她并不平静的内心。
“走吧。”
“啊,好,好。”她抬头看了最后一眼,看见我,安慰似的笑了笑,道:“回去吧。”
直到很久以后,老妇人才可悲地惊觉,这一切都发生得太快,她连眼泪都来不及落下。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指导老师:蒋超群
《我心目中的英雄》
安史之乱后,唐朝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他们不仅自设官吏,领导权也内部世袭,简直如同一个个独立王国,藩镇问题已经对中央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于是从大唐的第九代皇帝开始,便决心打击藩镇,然而藩镇的实力却非常强悍,经历两代皇帝的努力割据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到了第十一为唐皇帝李纯,从继位开始就重用贤臣。对百姓也很好,相比起唐中央的发奋努力,藩镇各自内部反而矛盾重重,期间实力不断降低,这样的情况下,李纯的削藩行动开始了,这第一步就是控制邻近的一些藩镇,要是不听话的藩镇,李纯上去就是一顿削。还有花钱让当地人民归顺朝廷,这样的做法使中央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反正只要谁敢拽,中央就指挥一拥而上,这样的打法充分震慑了其他不听话的藩镇,只好纷纷表示归顺。史称“元和中兴”。而唐宪宗李纯也成为了唐中期后唯一一位统一全国的君主,是我心中的英雄!
《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
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最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系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55~762年)结束,前后达7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编辑本段安史之乱爆发
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星期二),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节度使之士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十五万士兵,号称二十万,在范阳起兵。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编辑本段重点人物
* 安禄山:其先祖是西域粟特贵族,因功受唐王朝赏封赐姓“安”; * 安庆绪:安禄山之子。
* 史思明 * 史明义:史思明之子。
高仙芝 封常清 哥舒翰 陈玄礼 郭子仪 李光弼 许远 张巡 颜杲卿 鲁灵 张介然
编辑本段安史之乱的经过
(一)范阳叛变—— 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和,安禄山恐杨国忠对己不利,遂以讨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叛变,安禄山一路南下,不足两月,已攻陷洛阳,自立为燕帝,国号燕。
羊羔风专业医院治疗一体化
(二)肃宗即位—— 安禄山破潼关,活捉守将哥舒翰,直入长安。玄宗仓惶入蜀,行至马嵬驿,军士哗变,杨贵妃被逼自缢,太子李亨即位灵武,是为肃宗。
(三)禄山被杀—— 不久,安禄山被长子安庆绪所杀。郭子仪得回纥之助,收复长安和洛阳。
(四)思明叛变—— 史思明降唐,受封为范阳节度使。唐室恐怕史思明再反,欲将之消灭,究泄,史思明遂反叛。
(五)思明称帝—— 郭子仪、李光弼进击安庆绪,包围邺郡,史思明带兵援助安庆绪,合并其兵,回范阳,称大燕皇帝。
(六)平定乱事—— 史思明与李光弼相持年余后被养子史朝义所杀。李光弼再借回纥兵,大破史朝义。史朝义部下田承嗣、李怀仙降唐,史明义被杀,安史之乱遂告平定。
编辑本段根源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王公百官及豪富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兼并,莫惧章程”,以至“黎甿失业,户口雕零,忍弃枌榆,转徙他土”。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从开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宫中专为贵妃院织锦刺绣的工匠就达七百人,杨贵妃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钱就上百万。杨氏兄弟姐妹五家,“甲第洞开,僭拟官掖。车马仆御,照耀京邑,递相夸尚。每构一堂,费千万计”。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佞人物李林甫,出入宰相达十九年之久。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已,培植党羽,“公卿不由其门而进,必被罪徙;附离者,虽小人且为引重”。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他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此外,西北派军阀哥舒翰与东北派军阀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内外交错,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是使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隋唐以来,河北北部幽州一带杂居着许多契丹、奚人,唐太宗打败突厥以后,又迁徙许多突厥人在这一带居住。他们的习尚与汉人不同,互相歧视,安禄山正是利用这点拉拢当时的少数民族上层,作为反唐的亲信。史称安禄山于天宝十三载(754年)乱前,一次提升奚和契丹族二千五百人任将军和中郎将。在他的收买下,当地少数民族竟把安禄山和史思明视为“二圣”。
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则是促成安史之乱最为重要的因素。由于唐朝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破坏,从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这些召募来的职业军人受地方军阀的收买笼络,和将领形成一种特殊的盘根错节、牢不可分的关系。加之,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到天宝元年(742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四十九万人,占全国总兵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仅安禄山所掌范阳等三镇即达十五万人。而中央军则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质量太差,平时毫无作战准备,打起仗来,不堪一击。地方军阀的日益强大,与中央政权矛盾日深,到天宝末年,终于爆发成为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具体说,是唐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安史之乱的首领们虽曾利用了人民对唐王朝的反抗情绪以及民族矛盾的因素,然而这并不能影响这次叛乱的根本性质。另一方面,在战乱中由于安史叛军对人民的残暴行径,曾引起了象常山太守颜杲卿、平原太守颜真卿以及张巡、许远的死守睢阳等的反抗斗争,这些局部地区反暴政的斗争是正义的,但同样也丝毫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
编辑本段安史之乱的影响
安史之乱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其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点
第一,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这说明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第二,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后实际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安史余党在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各自为政,后来这种状况遍及全国。安史乱起,唐王朝分崩离析,已经没有力量镇压这次叛乱,只好求救于回纥以及由少数民族出身的大将。当史思明之子史朝义从邺城败退时,唐遣铁勒族将领仆固怀恩追击,仆固与唐王朝有矛盾,为了私结党羽,有意将安史旧部力量保存下来,让他们继续控制河北地区,使安史旧将田承嗣据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张忠志(后改名李宝臣)据成德(仿河北中部)、李怀仙据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领节度使之职。这就是所谓“河北三镇”。三镇逐渐“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赋不入于朝迁”,把地方军事、政治、经济大权皆集于一身,“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以后其他地区,如淄青(今山东淄川、益都一带)李正已,宣武(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李灵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据,不服朝廷管理。这些方镇或“自补官吏,不输王赋”,或“贡献不入于朝廷”,甚至骄横称王称帝,与唐王朝分庭抗礼直到唐亡,这种现象没有终止。
第三,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起义,形成唐中叶农民起义的高潮。安史之乱后,国家掌握的户口大量减少。潼关和虎牢关之间,几百里内,仅有“编户千余”,邓州的方城县,从天宝时的万余户,骤降至二百户以下。政府却把负担强加在犹在户籍上的农民,所谓“靡室靡农,皆籍其谷,无衣无褐,亦调其庸”。唐宪宗元和年间,江南八道一百四十万户农民,要负担唐朝八十三万军队的全部粮饷,所以“率以两户资一兵,其它水旱所损,征科妄敛,又在常役之外”。在方镇统治下的人民,也遭受着“暴刑暴赋”,如田承嗣在魏博镇“重加税率”,李质在汴州搞得地区“物力为之损屈”,等等。唐政府和各藩镇的横征暴敛,终于激起了农民的不断武装起义,代宗一朝,“群盗蜂轶,连陷县邑”,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发生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的浙东袁晁起义,同年的浙西方清起义,以及同期的苏常一带的张度起义,舒州杨昭起义,永泰年间(公元765年)邠州起义等等。这些起义虽说很快就被镇压,但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
第四,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镇随之全部丧失。此后,吐蕃进一步深入,唐政权连长安城也保不稳了。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安禄山之乱-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代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二个月,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司马光《资治通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唐代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后,成为国富民强的国家,文治武功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达至鼎盛状态。安史之乱发生后,对中国后世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藩镇崛起
随着唐太宗、唐高宗等在位期间屡次开疆拓土,先后平定辽东、西突厥、吐谷浑等地区,使唐朝成为一个国境极为辽阔的国家。同时,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唐玄宗于开元十年便于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
此等每以数州为一镇的节度使不单管理军事,而且因兼领按察使、安抚使、支度使等职而兼管辖区内的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大权,这就使得原来为一方之长的州刺史变为其部属。据《新唐书·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节度使因而雄踞一方,尾大不掉,成为唐皇室隐忧。
外重内轻
唐初,全国实行府兵制共置634个折冲府,其中有261个位于保卫京师长安的关中,故军力是外轻内重,保证唐室有足够的兵力保卫京师及其政权。唐玄宗开元十年设置节度使,许其率兵镇守边地,军力日渐强大,渐有凌驾中央之势。开元十四年时,京师守卫改由彍骑负责。而天宝年间,边镇兵力达50万而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20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形成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渐渐形成地方反过来威胁中央的危机。
玄宗怠政
开元之治晚期,承平日久,国家无事,唐玄宗丧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唐玄宗更耽于享乐,宠幸杨贵妃,安禄山拜杨贵妃为母亲。由提倡节俭变为挥金如土,如曾将一年各地之贡物赐予李林甫。他又把国政先后交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李林甫是口蜜腹剑的宰相,任内凭着玄宗的信任专权用事达十九年,杜绝言路,排斥忠良。杨国忠因杨贵妃得到宠幸而继李林甫出任宰相,只知搜刮民财,以致群小当道,国事日非,朝政腐败,让安禄山有机可乘。
河北胡化
唐太宗时平定东突厥及契丹各族後,将其内徙至河北一带,河北于是成为胡人杂居之地。当地胡化甚深,受到的汉文化影响很浅,因此与唐室的中原关系疏离。唐室为了便于统治,倚重能通多种胡语及了解外族民风者。李林甫出任宰相时,为巩固权位,杜绝边将入相之路,称胡人忠勇无异心,建议玄宗用胡人为镇守边界的节度使,而且又放任他们拥兵自重。因此安禄山身为胡人等得以取得权力,东北城的鞠仁兵是安禄山部队中最骁勇劲捷的一支部队。而安禄山也因兼三大兵镇独掌十八万三千九百人的兵力而有叛唐的实力及野心。
将相不和
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