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四大发明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11:21:51
《新四大发明三年级作文》
新四大发明三年级作文范文
在一代代领导人的带领下,随着中国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时代的脚步也越走越快了。中国航天,中国高铁……在这几年都在快速的更新发展,以及中国的“新四大发明”的.崛起,让世界为之震惊。
“新四大发明”包含着:手机支付宝,网购,共享单车,高铁(复兴号)。
手机支付宝目前是遍布全国,人们只要带一部手机几乎所有的支付问题都解决了。再也不用带大量的现金和钱包,让我们实现了一部手机走天下的潇洒。
网购是一个新的消费方式,在手机中可以找到琳琅满目的东西,已经验证这句话,“只要你想要,网购都能帮你实现”它快捷方便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生活便利。
共享单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它是低碳出行,绿色出行的理念,只需要办一张卡或下载一个手机软件就可以使用单车了,可以最大化的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同时还起到了健康生活的作用。
“复兴号”高铁是中国铁路部门牵头组织研制的具有中国代表的动车组,它比“和谐号”更加的完善。据说将一个一元钱的硬币立着放在开动的列车上,它能够做到纹丝不动,在车厢内还设有体贴的人性化设计,目前我们中国的高铁正在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中国用“新四大发明”向世界展示着自己的强大,用宽阔的胸怀迎接着世界的八方来客,中国在腾飞,中国在壮大,我为我亲爱的祖国感到无比自豪。
【新四大发明三年级作文范文】
《新四大发明,让我惊奇二年级作文》
新四大发明,让我惊奇二年级作文
古有造纸、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四大发明,现有高铁、支付宝、网购、共享单车“新四大发明”!
首先是支付宝。无论你是在路边吃一个烤红薯,还是在商店里购物,或是出行打车、订机票,支付宝都可以帮你完成。
网购,是第二大新发明。现在的你,不管是一支小小的铅笔,还是一套心怡的`衣服;或者是一套昂贵的家具都可以网上买到,真是方便又快捷!
再说高铁吧,它是让全世界惊叹的中国速度!以前从我家到北京去,坐火车得坐几天几夜,而现在只要11个小时就够了,真的有说曹操曹操到的感觉!
最后一个,就是共享单车。无论在校园、公园,还是道路旁,或者是小巷里,都有单车。你可以骑着单车到上班,去玩,真是方便又环保。
变!变!变!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在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再过四十年,伟大的中国又会是怎么样呢?
【新四大发明,让我惊奇二年级作文】
《纸媒作文700字》
纸,作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它承载着几千年的中国文明,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中国人的骄傲!而纸媒,则是我一直坚守的。
在万家灯火照耀着这片土地时,除夕夜就在明亮的月光下除夕夜是不可能有月光的来临了。往年本应该是热闹非凡的爆竹声声、烟花绽放的夜,此时却是沉静无比。由于今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太过严重,我们取消了原定的聚餐聚会计划,而是囤积了数不胜数的食材,装备在温暖的家里享受一顿饕餮盛宴,同时也为减少疫情扩散尽一份力。
吃完饭,大家决定过一个特殊的年——“安静年”,所以我们都不约而同地各自端起纸质书。爷爷坐在沙发上,双手像捧着珍宝一般,手里捧着一份今天新鲜出炉的《新民晚报》。他戴上自己的老花镜,仔细地阅读着关于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最新消息,他时不时振一振报纸,心中似乎波澜起伏。他时而又紧皱眉头,像是在思索。我猜,他在给武汉默默加油吧!
不一会,妈妈做完家务也缓缓地走过来坐在爷爷身边,她手里捧着一本看上去金碧辉煌的书,我定睛一看,是《圣经》。妈妈虔诚地读着。她的眼睛好像也被一层金光覆盖,看了一会儿,她突然闭上了眼睛,她的嘴唇却微微张开,双手合十,发出蚊子般轻微的声音。我想,她一定是在祷告。我猜,她一定是在为各地的病人们祷告。
我心中受到触动,也燃起一颗读书的心,我跑到房间,仔细地打量着书架,抽出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出来,抚摸着它丝滑的封面。我缓缓地坐到妈妈的身边。把书页小心翻开微微泛着鹅黄的书页上,印着清晰的字,我细细品味着书中的每一个情节,独属于书的香气萦绕着我。读到动情处,我感动史铁生是多么坚强!我也默默祝福那些生病的人们能像他一样坚强!我这才发现有这么多家人聚在一起阅读,是这样独具魅力,是这样愉悦!
在这特殊的除夕,我们都捧着书,享受着纸质阅读的乐趣!
纸媒的魅力不仅在于可以让人静心阅读和回味无穷,更在于一种幸福的传递和文化的传承!
《纸媒的作文700字》
纸,作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它承载着几千年的中国文明,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中国人的骄傲!而纸媒,则是我一直坚守的。
在万家灯火照耀着这片土地时,除夕夜就在明亮的月光下除夕夜是不可能有月光的来临了。往年本应该是热闹非凡的爆竹声声、烟花绽放的夜,此时却是沉静无比。由于今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太过严重,我们取消了原定的聚餐聚会计划,而是囤积了数不胜数的食材,装备在温暖的家里享受一顿饕餮盛宴,同时也为减少疫情扩散尽一份力。
吃完饭,大家决定过一个特殊的年——“安静年”,所以我们都不约而同地各自端起纸质书。爷爷坐在沙发上,双手像捧着珍宝一般,手里捧着一份今天新鲜出炉的《新民晚报》。他戴上自己的老花镜,仔细地阅读着关于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最新消息,他时不时振一振报纸,心中似乎波澜起伏。他时而又紧皱眉头,像是在思索。我猜,他在给武汉默默加油吧!
不一会,妈妈做完家务也缓缓地走过来坐在爷爷身边,她手里捧着一本看上去金碧辉煌的书,我定睛一看,是《圣经》。妈妈虔诚地读着。她的眼睛好像也被一层金光覆盖,看了一会儿,她突然闭上了眼睛,她的嘴唇却微微张开,双手合十,发出蚊子般轻微的声音。我想,她一定是在祷告。我猜,她一定是在为各地的病人们祷告。
我心中受到触动,也燃起一颗读书的心,我跑到房间,仔细地打量着书架,抽出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出来,抚摸着它丝滑的封面。我缓缓地坐到妈妈的身边。把书页小心翻开微微泛着鹅黄的书页上,印着清晰的字,我细细品味着书中的每一个情节,独属于书的香气萦绕着我。读到动情处,我感动史铁生是多么坚强!我也默默祝福那些生病的人们能像他一样坚强!我这才发现有这么多家人聚在一起阅读,是这样独具魅力,是这样愉悦!
在这特殊的除夕,我们都捧着书,享受着纸质阅读的乐趣!
纸媒的魅力不仅在于可以让人静心阅读和回味无穷,更在于一种幸福的传递和文化的传承!
《假如我是一张纸》
纸是我国古时候的四大发明之一。在古代,纸是一项重大发明,但是,在现代人的眼中,一张纸却是微乎其微的。尽管它是那样的不起眼,但是它的用处却非常的广泛和重要。
假如我是一张纸,在作家的笔下,他们用想象力和文学功夫创作出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或者一篇篇优美的好文章。在作家的创作下,一张一张的我们组成了一本本书籍,丰富着人类的文化生活。
假如我是一张纸,画家会把一年四季的绚丽多彩画在我的身上,让春夏秋冬变得更加美丽、更加永久。画家也会带我周游列国,游览名胜古迹,在我身上画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儿。
假如我是一张纸,我会把远古时期的书法文化传承到现代,古代的名家们在我的身上写下书法,我就成为现代人的临摹作品和学习书法技巧的重要文献。
假如我是一张纸,我最想做的,不是名垂千古,也不是为后人传诵,而仅仅想作为学生练习本中的一页纸。这也许会让我被人所忘却,也许会让我从未为人所知,但我都不在乎。少年们的一笔一划,都将流进我的心中。写满了字的整张纸,不正代表了我见证了他们的成长吗?
假如我是一张纸……
《有趣的造纸实验》
说到造纸,你就会想起它是四大发明之一,是蔡伦改进的技术。今天我也要来当一次“造纸家”了。
我怀着兴奋的心情开始准备材料,高兴得飞上了天,终于可以自己动手做造纸实验了,脸激动得红通通的,像两个可爱的大苹果。
说干就干,我仔细地对照说明书,小心翼翼地开始了实验。首先,我把纸糊放入塑料杯,把塑料杯拿到洗手间加少量的清水,我把水龙头开得小小的,生怕水加多了会影响实验效果。加好后,我便用木棍按顺时针的方向搅拌。搅了一会,杯子里的纸糊慢慢散开,就像一朵朵漂亮的白色木棉花,正在开放。看着这朵朵“木棉花”不禁好奇:这与造纸有何关系呢?
我半信半疑地拿给爸爸看,爸爸若有所思地说:“没搅好,还要再搅。”爸爸说着,接过了我手里的杯子和木棍飞速地搅起来,那速度跟正在旋转的陀螺比也不差。
过了一小会,爸爸把杯子还给了我,里面有搅好的纸糊,这纸糊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变化,但我知道它已经吸收了足够的水分,看来做实验也需要心灵手巧!
我马上开展了下一步实验,在塑料碗的顶部,绑上滤网,可滤网好像故意想跟我作对似的,“你这臭家伙,再不乖乖听我使唤,我可要把你给扔啦......”我在心里想了一千句一万句批评这可恶的滤网的话,可这怎么能难倒我呢?我可是聪慧盖世的“实验天才”,不过我只用了两根皮筋,让它俯首称臣。
接着我拿起塑料杯,把里面的纸糊用木棍慢慢地运送到网上,可我是个急性子,这可是要铺到猴年马月才可以铺完呀!于是,我便把剩下的纸糊直接倒在滤网上,看到水一点一点地滴在碗里面,“我的造纸术马上就要大功告成啦,鑫淼,加把劲啊!”
最后,再用木棍把纸糊压平,可爸爸说我压得太厚了,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看来任何时候者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呀!
眼睛骨碌碌一转,急中生智,按照原来的方法再做一遍不就好了吗?
实验终于成功了,我把它拿去阳台上晒干,就大功告成了。我喜不自胜,心里乐开了花。
今天我当了一回“造纸家”心里可真是满足呀!你喜不喜欢这个实验呢?如果喜欢,自己动手做哦!祝你们爱上科学,喜欢科学!
《读《少儿百科》有感》
读了《少儿百科》里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使我认识到了中国的那四大发明,它们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对当时中国古代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并且还对世界上的文明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发明创造是我们将梦想变成现实,我们想改变世界,就要不停地发明创造,我们学校的“金点子方案”活动,就是为了让我们开发思维,提供方案,很多同学的奇思妙想,得到了专家的肯定与表杨,激发了大家创造的积极性。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物品的缺点,找出不足,这样才有发明创造的动力,要想提高我们的见识,就得努力学习知识,丰富我们的大脑,为创造提供更好的能源。
近代,尤其是解放后我们国家在很多领域都有着非常大的发明创造,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今天的中国不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中国的强盛,我们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们现在小学生要加倍努力学习,将来也要给祖国贡献一份力量。
《印刷术是谁发明的》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
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播主要靠手抄的书籍。手抄费时、费事,又容易抄错、抄漏。既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又给文化的传播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印章和石刻给印刷术提供了直接的经验性的启示,用纸在石碑上墨拓的方法,直接为雕版印刷指明了方向。中国的印刷术经过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阶段的发展,给人类的发展献上了一份厚礼。
【印刷术的起源】
印章在先秦时就有,一般只有几个字,表示姓名,官职或机构。印文均刻成反体,有阴文、阳文之别。在纸没有出现之前,公文或书信都写在简牍上,写好之后,用绳扎好,在结扎处放粘性泥封结,将印章盖在泥上,称为泥封,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这是当时保密的一种手段。纸张出现之后,泥封演变为纸封,在几张公文纸的接缝处或公文纸袋的封口处盖印。据记载在北齐时(公元550~577年)有人把用于公文纸盖印的印章作得很大,很像一块小小的雕刻版了。
1、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时期的铜印。
2、晋代著名炼丹家葛洪(公元284~363年)在他著的《抱朴子》中提到道家那时已用了四寸见方(13.5×13.5)有120个字的大木印了。这已经是一块小型的雕版了。
3、佛教徒为了使佛经更加生动,常把佛像印在佛经的卷首,这种手工木印比手绘省事得多。
4、碑石拓印技术对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很有启发作用。刻石的发明,历史很早。初唐在今陕西凤翔发现了十个石鼓,它是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秦国的石刻。秦始皇出巡,在重要的地方刻石7次。东汉以后,石碑盛行。汉灵帝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建议朝廷,在太学门前树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部儒家经典的石碑,共20.9万字,分刻于46块石碑上每碑高175、宽90、厚20厘米,容字5000,碑的正反面皆刻字。历时8年,全部刻成。成为当时读书人的经典。很多人争相抄写。后来特别是魏晋六朝时,有人趁看管不严或无人看管时,用纸将经文拓印下来,自用或出售。结果使其广为流传。
5、拓片是印刷技术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古人发现在石碑上盖一张微微湿润的纸,用软槌轻打,使纸陷入碑面文字凹下处,待纸干后再用布包上棉花,蘸上墨汁,在纸上轻轻拍打,纸面上就会留下黑地白字跟石碑一模一样的字迹。这样的方法比手抄简便、可靠。于是拓印就出现了。
6、印染技术对雕版印刷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印染是在木板上刻出花纹图案,用染料印在布上。中国的印花板有凸纹板和镂空板两种。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公元前165年左右)出土的两件印花纱就是用凸纹板印的。这种技术可能早于秦汉,而上溯至战国。纸发明后,这种技术就可能用于印刷方面,只要把布改成纸,把染料改成墨,印出来的东西,就成为雕版印刷品了。在敦煌石室中就有唐代凸板和镂空板纸印的佛像。
印章、拓印、印染技术三者相互启发,相互融合,再加上我国人民的经验和智慧,雕版印刷技术就应运而生了。
【印刷术的种类】
印刷的种类大致可分为:凸版印刷,平版印刷,凹板印刷和孔版印刷(丝网印刷)。
凸版印刷:
凸版印刷的历史最悠久最普及,版面图像和文字凸出部分接受油墨,凹进去的部分不接受油墨,当版与纸压紧时,油墨就会印在纸上。印刷版材主要有:活字版、铅版、锌版、铜板,感光树脂版等。有些书刊、票据,信封、名片等还在使用凸版印刷;需特殊加工的例如:烫金、银,压凹凸等,一般也使用凸版印刷。
平版印刷:
这是目前最常见,最广泛应用的印刷方式。图像与非图像在同一平面上,利用水与油墨现相互排斥原理,图文部分接受油墨不接受水份,非图文部分相反。印刷过程采用间接法,先将图像印在橡皮滚筒上,图文由正变反,再将橡皮滚筒上的图文转印到纸上。画册、画刊广告样本,年历等等均可采用此印刷方式。
凹板印刷:
凹板印刷与凸版印刷原理相反。文字与图像凹与版面之下,凹下去的部分携带油墨。印刷的浓淡与凹进去的深浅有关,深则弄,浅则淡。因凹板印刷的油墨不同,因而印刷的线条有凸出感。钱币、邮票、有价证券等均采用凹板印刷。凹板印刷也适于塑料膜、丝绸的印刷。由于凹板印刷的制版时间长,工艺复杂等原因所以成本很高。
孔版印刷:
又称丝网印,如果在小学时见过老师刻蜡版印卷子,那么就更好理解此种印刷方式了。利用绢布、金属及合成材料的丝网、蜡纸等为印版,将图文部分镂空成细孔,非图文部位以印刷材料保护,印版紧贴承印物,用刮板或者墨辊使油墨渗透到承印物上。丝网印刷不仅可以印于平面承印物而且可印于弧面承印物,颜色鲜艳,经久不变。适用于标签,提包,T恤衫,塑料制品,玻璃,金属器皿等物体的印刷。
【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
雕版印刷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将书稿的写样写好后,使有字的一面贴在板上,即可刻字,刻工用不同形式的刻刀将木版上的反体字墨迹刻成凸起的阳文,同时将木版上其余空白部分剔除,使之凹陷。板面所刻出的字约凸出版面1~2毫米。用热水冲洗雕好的板,洗去木屑等,刻板过程就完成了。印刷时,用圆柱形平底刷蘸墨汁,均匀刷于板面上,再小心把纸覆盖在板面上,用刷子轻轻刷纸,纸上便印出文字或图画的正像。将纸从印板上揭起,阴干,印制过程就完成了。一个印工一天可印1500~2000张,一块印板可连印万次。
刻板的过程有点象刻印章的过程,只不过刻的字多了。印的过程与印章相反。印章是印在上,纸在下。雕版印刷印刷的过程,有点象拓印,但是雕版上的字是阳文反字,而一般碑石的字是阴文正字。此外,拓印的墨施在纸上,雕版印刷的墨施在版上。由此可见,雕版印刷既继承了印章、拓印、印染等的技术,又有创新技术。
雕版印刷的发明时间,历来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经过反复讨论,大多数专家认为雕版印刷的起源时间在公元590~640年之间,也就是隋朝至唐初。唐初已有印刷品出土。1900年,在敦煌千佛洞里发现一本印刷精美的“金刚经”末尾题有“咸同九年四月十五日(公元868年)”等字样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日期记载的印刷品。雕版印刷的印品,可能开始只在民间流行,并有一个与手抄本并存的的时期。唐穆宗长庆四年,诗人元稹为白居易的《长庆集》作序中有“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烨卖于市井”。“模勒”就是模刻,“烨卖”就是叫卖。这说明当时的上层知识分子白居易的诗的传播,除了手抄本之外,已有印本。
1944年,发现于成都唐墓,是唐末期的雕版印刷品。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雕版印刷唐代尚未盛行。五代时期开始印制大部儒家书籍冯道始印“五经”。以后,经典皆为版刻本。
宋代,雕版印刷已发展到全盛时代,各种印本甚多。较好的雕版材料多用梨木、枣木。因此,对刻印无价值的书,有以“灾及梨枣”的成语来讽刺,意思是白白糟蹋了梨、枣树木。可见当时刻书风行一时。
雕版印刷开始只有单色印刷,五代时有人在插图墨印轮廓线内用笔添上不同的颜色,以增加视觉效果。天津杨柳青版画现在仍然采用这种方法生产。将几种不同的色料,同时上在一块板上的不同部位,一次印于纸上,印出彩色印张,这种方法称为“单版复色印刷法”。用这种方法,宋代曾印过“会子”(当时发行的纸币)。
单版复色印刷色料容易混杂渗透,而且色块界限分明,显得呆板。人们在实际探索中,发现了分板着色,分次印刷的方法,这就是用大小相同的几块印刷板分别载上不同的色料,再分次印于同一张纸上,这种方法称为“多版复色印刷”又称“套版印刷”。 “多版复色印刷”的发明时间不会晚于元代,当时,中兴路(今湖北江陵县)所刻的《金刚经注》就是用朱墨两色套印的,这是现存最早的套色印本。多版复色印刷在明代获得较大的发展。明清两代,南京和北京是雕版中心。明代设立经厂,永乐的北藏,正统的道藏都是由经厂刻板。清代英武殿本及雍正的龙藏,都是在北京刻板。明初,南藏和许多官刻书都是在南京刻板。嘉靖以后,到16世纪中叶,南京成了彩色套印中心。
【活字印刷的发明】
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几百部甚至几千部书,对文化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刻板费时费工,大部头的书往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存放版片又要占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会因变形、虫蛀、腐蚀而损坏。印量少而不需要重印的书,版片就成了废物。此外雕版发现错别字,改起来很困难,常需整块版重新雕刻。
活字制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这样活字的优越性就表现出来了。
用活字印刷的这种思想,很早就有了,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器,陶量器上用木戳印四十字的诏书,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中国活字排印的开始,不过他虽已发明,未能广泛应用”。古代的印章对活字印刷也有一定启示作用。关于活字印刷的记载首见于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公元1041~1048年,平民出身的毕升用胶泥制字,一个字为一个印,用火烧硬,使之成为陶质。排版时先预备一块铁板,铁板上放松香、蜡、纸灰等的混合物,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摆满要印的字印,摆满就是一版。然后用火烘烤,将混合物熔化,与活字块结为一体,趁热用平板在活字上压一下,使字面平整。便可进行印刷。用这种方法,印二、三本谈不上什么效率,如果印数多了,几十本以至上千本,效率就很高了。为了提高效率常用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排字。印完一块,另一块又排好了,这样交替使用,效率很高。常用的字如“之”、“也”等字,每字制成20多个字,以备一版内有重复时使用。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则临时刻出,用草木火马上烧成。从印板上拆下来的字,都放入同一字的小木格内,外面贴上按韵分类的标签,以备检索。毕升起初用木料作活字,实验发现木纹疏密不一,遇水后易膨胀变形,与粘药固结后不易去下,才改用胶泥。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但是,他的发明并未受到当时统治者和社会的重视,他死后,活字印刷术仍然没有得到推广。他创造的胶泥活字也没有保留下来。但是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却流传下去了。
1965年在浙江温州白象塔内发现的刊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经鉴定为北宋元符至崇宁(1100~1103)年活字本。这是毕升活字印刷技术的最早历史见证。
宋人周必大(1129~1204年)曾被封为济国公,老年时从沈括那里学来了毕升的方法,印了自己的著作。他也做了一点小改动,把铁板改为铜板。铜板比铁板传热性好,易使粘药熔化,但铜板比铁板价格贵,这对一个公爵来说就算不了什么。
元代的姚枢(1201~1278)提倡活字印刷,他教子弟杨古用活字版印书,印成了朱熹的《小学》和《近思录》,以及吕祖谦的《东莱经史论说》等书。不过杨古造泥活字是用毕升以后宋人改进的技术,并不是毕升原有技术。
清康熙六年翟世琪出任饶州推官,集磁户,造青磁《易经》一部。所谓青磁(活字)据专家分析可能是以制青瓷的瓷土烧成的陶活字。
1718年山东泰安人徐志定制成陶活字,印《周易说略》。他将泥土煅烧后制成活字用以排版印书,采用的仍然是毕升用过的方法。
19世纪安徽泾县的翟金生,因读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所述的毕升泥活字技术,而萌生了用泥活字印书的想法。他费事30年,制泥活字10万多个。1844年印成了《泥版试印初编》。此后,他又印了许多书。20世纪60~70年代在泾县还发现了翟金生当年所制的泥活字数千枚。这些活字有大小五种型号。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了毕升的发明是可行的,打破了有人对泥活字可行性的怀疑。
1962年发现于安徽徽州的翟氏泥活字模。
与杨古同时代的王祯(1271~1368年)创制了木活字。王祯是山东东平人,是一位农学家,做过几任县官,他留下一部总结古代农业生产经验的著作——《农书》。王祯关于木活字的刻字、修字、选字、排字、印刷等方法都附在这本书内。他在安徽旌德请工匠刻木活字3 万多个,于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试印了6万多字的《旌德县志》不到一个月就印了一百部可见效率之高。这是有记录的第一部木活字印本。王祯在印刷技术上的另一个贡献是发明了转轮排字盘。用轻质木材作成一个大轮盘,直径约七尺,轮轴高三尺,轮盘装在轮轴上可以自由转动。把木活字按古代韵书的分类法,分别放入盘内的一个个格子里。他做了两副这样的大轮盘,排字工人坐在两副轮盘之间,转动轮盘即可找字,这就是王祯所说的“以字就人,按韵取字”。这样既提高了排字效率,又减轻了排字工的体力劳动。是排字技术上的一个创举。元代木活字印本书虽已失传,但当时维吾尔文的木活字则有几百个流传下来。
明代木活字本较多,多采用宋元传统技术。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的《唐诗类苑》、《世庙识余录》、嘉靖间(约1515~1530年)的《璧水群英待问会元》等都是木活字的印本。
在清代,木活字技术由于得到政府的支持,获得空前的发展。康熙年间木活字本已盛行,大规模用木活字印书则始于乾隆年间《英武殿聚珍版丛书》的发行。印制该书共刻成大小枣木木活字253500个。印成《英武殿聚珍版丛书》134种,2389卷。这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用木活字印书。
用金属材料制造活字,也是活字印刷的一个发展方向。在王祯以前,已有人用锡做活字。但锡不易受墨印刷很困难,难于推广。公元15、16世纪之际,铜活字流行于江苏无锡、苏州、南京一带。铜活字印刷在清代进入新的高潮,最大的工程要算印刷数量达万卷《古今图书集成》了,估计用铜活字达100~200万个。
【印刷术的发展】
北宋仁宗庆历元年至八年间,即公无1041-1048年间,一位名叫毕升的普通劳动者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沈括比毕升小十几岁,是同时代的人,而且毕升制造的陶活字后来归沈括的侄子所有,因此,沈括《梦溪笔谈》中关于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记载是翔实可信的。
然而,一些欧洲人曾经把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归功于谷腾堡。谷腾堡是西德人。他发明铅活字印刷术,大约是公元1440-1448年间的事,比毕升发明陶活字印刷术整整晚了400年。
活字印刷术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
象任何发明创造一样,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是有它的社会需要、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的。中国社会进步到北宋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兴盛,都需要迅速地大量地传播信息。活字印刷术正是为解决这个社会需要所提出的问题而产生的。印刷术必须用纸和墨。中国早在汉代就发明了纸和油烟、松烟两种墨。纸和墨的发明为活字印刷术的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战国秦汉以来出现的印章和拓碑等复制文字、图画的方法又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技术条件。
顾名思义,印刷术的“印”字,本身就含有印章和印刷两种意思;“刷”字,是拓碑施墨这道工序的名称。从印刷术的命名中已经透露出它跟印章、拓碑的血缘关系。印章和拓碑是活字印刷术的两个渊源。
早在公元前4世纪,即战国时期,私人印章就已经很流行了。那时称为“玺”。秦始皇灭六国,得楚和氏璧,凿国玺,“玺”字从此被封建帝王所垄断。皇帝的印章才得称玺,一般人的玺只好称印称章。汉代印章盛行。起初的印章多是凹入的阴文,用于封泥之上,后来纸张流行,封泥逐渐失去效用,水印起而代之,凸起的阳文多起来。印章创造了从反刻的文字取得正字的方法,阳文印章提供了一种从阳文反写的文字取得阳文正写的文字的复制技术。
印章的面积本来很小,只能容纳姓名或官爵等几个文字。东晋时期,道教兴起。道教的一派注重符录。他们在桃木枣木上刻文字较长的符咒,从而扩大了印章的面积。据晋代葛洪的《抱朴子》一书中记载,道家有一种刻着120个字的复印。可见当时已经能够用盖印的方法复制一篇短文了。这实际上就是雕版印刷术的先驱。
拓碑是印刷术的另一个渊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当时儒家典籍全凭经师口授,学生笔录。因此,不同的经师传授同一典籍也难免会有差异。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政府立石将重要的儒家经典全部刻在上面,作为校正经书的标准本。为了免除从石刻上抄录经书的劳动,大约在公元4世纪左右,人们发明了拓碑的方法。拓碑的方法很简便。把一张坚韧的薄纸浸湿后敷在石碑上,再蒙上一张吸水的厚纸,用毛刷轻敲,到纸陷入碑上刻字的凹穴时为止,然后揭去外面的厚纸,用棉絮或丝絮拍子,蘸着墨汁,轻轻地均匀地往薄纸上刷拍,等薄纸干后揭下来,便是白字黑地的搨本。这种拓碑的方法,跟雕板印刷的性质相同,所不同的是,碑帖的文字是内凹的阴文,而雕板印刷的文字是外凸的阳文。石碑上的文字是阴文正写。拓碑提供了从阴文正字取得正写文字的复制技术。后来,人们又把石碑上的文字刻在木板上,再从而传拓。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诗中曾说:“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这和雕板印刷已经所差无几了。
在唐代,印章与拓碑两种方法逐渐发展合流,从而出现了雕板印刷术。唐穆宗长庆四年十二月十日,即公元825年1月2日,诗人元稹为白居易《长庆集》作序,说到当时杨州和越州一带处处有人将白居易和他自己的诗“缮写模勒”,在街上售卖或用来换茶酒。“模勒”就是刊刻。这是现存文献中有关雕板印刷术的最早记载。公元836年,唐文宗根据东川节度使冯宿的报告,下令禁止各道私置日历版。冯宿在他的报告中说:“每年中央司天台还没奏请颁布新历书的时候,民间私印的历书已飞满天下。”可见当时民间从事雕板印刷业的人是很多的。1900年在甘肃敦煌县千佛洞发现的藏书中有一卷雕板印刷的《金刚经》,其末尾题着“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一行字。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有确切日期的最早的印刷品。这书的形式是卷子,长约1丈 6尺,由7个印张粘接而成。最前面是一幅扉画,画的是释迦牟尼在只树给孤独园说法的情景。其余印的是《金刚经》全文。这个卷子图文都非常精美,雕刻的刀法细腻,浑朴凝重,说明当时刊刻印刷的技术都达到了相当纯熟的程度。
随着印刷品种和数量的急剧增长,每印一种书就要雕刻一回板,耗费的人力物力相当可观。于是,就向人们提出寻求一种更简便、更经济的印刷技术。至迟到唐代后期,已经有了用单个佛象印连续重复印制的千佛象手卷。过去英、法、德、日等国家的考古队在中国新疆各地曾发现过大量的这种千佛像手卷。英国博物馆藏有一幅这样的手卷,全长17英尺,约合5.18米,上面印着468个佛像。另外,在雕板过程中,刻错字是难以避免的。如果刻错一个字就废掉一块板太可惜、太浪费了。聪明的工匠们想出一个补救的办法,就是用凿子将错字挖掉,再用一块同样大的木块刻好字补上。这些都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经验、借鉴。由此可见,虽然活字印刷术是毕升个人的发明创造,但这里面确实凝聚着前朝历代很多劳动者的智慧。
印刷术的发明自从有了纸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读书的人多起来了,对书籍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了。
晋朝初年,官府有书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南北朝时候,梁元帝在江陵有书籍七万多卷、隋朝嘉则殿中藏书有三十七万卷,这是我国古代国家图书馆最高的藏书记录。除了官府藏书,私人藏书也越来越多。比如晋朝郭太,有书五千卷;张华搬家的时候,单是搬运书籍,就用了三十辆车子。印刷术发明以前,只有官府和郭太、张华那样的富人才能有这么多的藏书,一般人要得到一两本书也很不容易,因为那时的书都是手抄本。要抄这么多的手抄本,得花费多少人力呀!这种情况如果不改变,怎么能够满足社会上的需要呢?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项科学发明,只要社会上迫切需要它,同时又有产生它的物质条件,那么,它就会很诀出现的。雕版印刷术的出现就是这样。在雕版印刷术出现以前,社会上已经广泛应用印章和拓碑。印章有阳文和阴文两种,阳文刻的字是凸出来的,阴文刻的字是凹进去的。“如果使用阳文印章,印到纸上就是白底黑字,非常醒目。但是印章一般比较小,印出来的字数毕竟有限。刻碑一般用阴文,拓出来的是黑底白字,不够醒目。而且拓碑的过程比较复杂,用来印制书籍也不方便。但是,拓碑有一个很大的好处,那就是石碑面积比较大,一次可以拓印许多字。如果截长补短,把拓碑和印章的各自特点结合起来呢?情况当然就不一样了。我国劳动人民在拓碑和印章这两种方法的启发下,发明了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的方法是这样的:把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画,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画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后,就可以印书了。印书的时候,先用一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接着,用自纸复在板上,另外拿一把干净的刷子在纸背上轻轻刷一下,把纸拿下来,一页书就印好了。一页一页印好以后,装订成册,一本书也就成功了。这种印刷方法,是在木板上雕好字再印的,所以大家称它为“雕版印刷”。
我国的雕版印刷是在什么时候发明的呢?对这个问题,历史学家还没有统一的意见,但多数人认为是在唐朝时候发明的。
在隋末唐初,由于大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文化事业也跟着繁荣起来,客观上产生雕版印刷的迫切需要。
《四大发明的罪过》
中国,给世界带来为之一震的便是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它们改变了世界,带来了新的文明和新的历史。
指南针在中国曾叫司南,是一个磁石做的铁勺,然后感触地磁转变方向。在中国人的手里,大多用在迷路时,用来寻找方向。当传到西方国家时,西方的人并不是用来在森林里寻路,而是开船用指南针去寻找新大陆。哥伦布三次航海,最终发现新大陆。不仅扩大本土国家地域,更开阔了航海的路线。当然,指南针用在了航海上,更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改变。航海的人们从中得到启示,把自己拥有的且过多的东西,去别的国家换自己没有的的东西,最后这种行为慢慢演变成了各国的海上贸易,将自己国家的特产卖到邻国换取邻国的特产。随着物品的交换,也相继将不同的国家文化传播于他国。就像佛教来自于西方印度,最后由玄奘西天取经传到了东方,成为东方的一大教派,也成为人们的信仰,人们的精神寄托。指南针也带来了战争,有了指南针,扩大本土地域的野心在统治者的胸腔中蠢蠢欲动,也因此发生了战争。在指南针的带领下,统治者带着军队到达他国领土发起战争,给人们带来了灾难。
火药,最初的来源是烟花,在中国人的眼里,它只能造成烟花,而在外国人的眼里,它是征战胜利的保证,因为它能做成炸弹,给敌方致命的打击。战争因为它的多少而有输赢。有野心的人因它而会给人民带来灾难。在西湖河畔上,有的是五颜六色的烟花,而在雄伟的西方建筑上空,弥漫着的是黑色硝烟。飞上月空,这是一件想都不可能的事,厚重的钢铁壳子飞上太空也不太可能。但是因为火药,神州五号飞上去了,嫦娥一号飞上去了。它实现人类飞天的愿望,让我们读到了真实的嫦娥飞天。
印刷术,它是活字刷墨,它是千百年来的发明精华,它是一名传播者,它带着不同的文化流落他国,将己国的文化传播到别的国家。它将全世界都联系在了一起,共同理解,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但随着时代的更替,文明的创新,渐渐有墨香气息的印刷,变成了带有碳墨气味呛鼻的印刷,闻多了还会引起鼻炎等症状。
造纸术,起先只是用烂渔网,杂麻,破布制成的,但是却影响了全世界。从兽骨上的甲骨文,竹简的小篆,再到纸上的方块字,从复杂到简单,那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发明。有了纸,历史有了记载;有了纸,文明得到了延续;有了纸,书写变得有生命了;有了纸,水墨画更生动了。纸,它就像哥记载历史的史官,记录了世界的变化、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换。然而纸的制造越来而精细,最后由不值钱的破布、破渔网变成了森林,一棵大树能造几亿张纸,可13亿人一天就要用掉几棵大树,森林就这样慢慢消失了,大自然的报复也接踵来至,所有的灾难也即将来临。
科学,生活,人文,三者息息相关,科学改变了生活,生活影响了人文,人文创造了科学,相辅相成,连成一脉。就像生物界的食物链,一链连一链,一扣环一扣,不可打破其平衡。任何一环只要有所发展,有所创造,都会影响到下一环的发展与创造。
《理性爱国》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骄傲的,四大发明向世界宣告了炎黄子孙的智慧,然而,清政府的的腐败无能使得这片神奇的土地饱受列强的侮辱与践踏,就在这个国家危亡的时刻,中国共产党横空出世,在他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建立了自己当家做主的新中国!
回顾党的发展历程,是坎坷的,但也是辉煌的!是什么力量使中国由一个贫穷落后国家的一跃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是什么力量使中华民族重新耸立于世界名族之林?是知识的力量!知识改变命运,一个有知识的爱国志士更有力量去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
国之兴亡,匹夫有责!无数革命先辈为国家的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无数能人志士为民族的崛起而呕心沥血、日夜操劳!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青少年更应该正视自己,热爱祖国,负担起富民强国的责任与理想,为中华之富强而读书!
爱国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履行的义务!我们要了解爱国,要知道爱国不是不学英语,不是在校服上写写画画的形式主义,恰恰相反的是,这种利用爱国精神而哗众取宠的行径是可耻的!我们要学会爱国,学会用行为去爱国,学会时时刻刻谨记自己是中国人,牢记国家民族赋予我们的重责,把爱国放在心中,刻在脑子里!
现今,90后的我们在蜜罐中成长,成天过着少年不知愁滋味的生活,安逸的生活使人丧失斗志,舒适的环境使人不思进取,这是时代给我们的考验,我们要发扬革命前辈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创新,敢于开拓的精神好好学习,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复兴中华!
爱国是因为国乃家之根本,是因为这是生我养我的土地,是因为作为国民爱自己的国家是理所当然的事!为了那段屈辱的近代史,我们要强国;为了以后在异国的街上可以昂首挺胸的走,我们要强国;为了国家的利益,我们要强国!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复兴中华的任务是值得我们穷其一生去完成的,对于日本侵犯我国主权行为,我们愤怒,我们呐喊,可我们更要理性爱国,用心爱国,爱国,所以强国,所以复兴中华,今天,我怀着一颗爱国的心在此呼吁,新时代的我们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为理性爱国,知识强国奠定基础,从我做起,复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