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瓯江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2 15:59:37
《瓯江夜游》
耳畔晚风徐徐,眼前江景迷人。昨晚,一度停运的“江南明珠”号游船装修一新,重新起航,拉开了“瓯江夜游”的新序幕。
华丽转身的“江南明珠”号游船,全长45米,宽10米,额定载客量为220名乘客。游船共有3层,第一层是自助餐厅,汇聚鱼丸、鸭舌等温州特色美食,还可按照游客需要现点现做;第二层是宴会厅,设有移动的舞台和三个风格不同的包厢;第三层则为观光平台,甲板上的游客可露天饮茶、聊天,享受瓯江夜色。夜幕降临,原定8时起航的游船,差不多提前一个小时离岸。此时,不少游客已经占据了三层甲板最好的位子,点上一壶清茶,悠闲欣赏夜景。一路上,江滨路沿岸霓虹闪烁,江心屿灯光秀激情上演,置身游船欣赏绚烂夜色,别有一番滋味。整个航程从3号码头出发,西至瓯江三桥,东至温州大桥,全程约2小时。
据悉,为打造好温州夜游线路产品,目前“江南明珠”号委托温州国旅、星远、远东、泰顺青旅、中山国旅、楠溪江旅行社等共同负责游船的经营、市场推广、客源组织等。据相关负责人透露,游船每天白天提供包船服务;下午5时至晚上8时提供自助餐,晚上8时之后开始夜游,两项合计暂定每位198元,单独游船为每位128元。游船夜游时,第一层将停止营业,第二层则转换成咖啡吧,游船上还将邀请乐队表演,适时推出杂技和魔术表演等。
今后,除瓯江游览外,游船还承接商务活动、水上婚礼、团体Party等项目。目前,旅行社方面正积极设计一系列以“江南明珠”号为核心的旅游线路,将“瓯江夜游”纳入本地地接旅游行程中,让更多外地游客可以乘上游船,感受“不夜温州”的独特魅力。
《清水出芙蓉》
瓯江江两岸,山青水碧。我的家乡丽水便坐落在丽山秀水之间,由于地处江南,气候温暖,空气湿润,很适于莲的生长。因此,古籍中有处州府盛产莲子的记载,丽水也就有了“莲城”的美称。
莲即荷,又名草芙蓉,古时亦称芙菜,是一年生草本水生植物。多生于亚热带地区。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人工种植史,早在140。多年前,魏朝贾思德在《齐民要术》中便对莲的种植有了较为详尽的记述“于瓦上磨莲子头,使皮薄……少时即出。”1952年,我国科学家在辽宁省发现千年古莲子,按书中之法植之,古莲终于在杭州植物园重放异彩。据载,南朝时。江南采莲便蔚然成风,并流传下许多诗作。如南朝乐府中的《西洲曲》便是其中绮丽、消新的一首:“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荷“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正是因为有深埋淤泥底下的藕给荷花输送充分的养料。过去人们以为埋在地底的是根。李渔曾说:“芙菜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其实不然,藕便是荷花的变态茎,只是形态像根罢了。藕具有茎的特点:顶端有顶芽,有明显的节和节间,节上生有鳞片叶,叶腋里会长侧芽,在生物学上,把这种茎称之为地下茎。
当一盘鲜嫩的藕端上桌时,孩提时的我总爱用筷子戳进藕片的圆窟窿,挑起来吃。只觉得有趣,却没想到这一个个圆洞洞对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藕整年不见天日,浸泡在水中,凭着这些大小不一的孔,通过叶柄中的孔,和荷叶的气孔相通,使藕能通过这条生命线源源不断地从外界攫取氧气,不致因缺氧窒息而死。
天气适宜时,把藕埋在污泥底下,不久,从根状茎的鳞片叶的叶腋里长出侧芽,侧芽日日长高,最终露出水面,成为钢钱大小的荷钱,再过10多天,荷钱便长成一张张田田的莲叶,一般每株可长出10--20片荷叶,或者更多,清风徐来,拱摇婀娜,如亭亭舞女的裙。
每年六月至八月,夏日炎炎,正是荷花争奇斗艳的季节。花色自白至深红各异。菌A成花时,香气馥郁,乘着彩船,伴着那凉爽的清风,呼吸着清风中夹杂的幽香,立时,暑意顿消。
当“荷尽已无擎雨盖”之时,水面的景象显得单调。秋风中只有那挺立的莲蓬。乍一看,还以为是未曾开放的荷花呢。莲蓬中嵌着顺颗“清如水”的小坚果—莲子。莲子成熟时,随莲蓬落人水中,安家落户,这是许多 水生植物或靠近水边的植物,如椰子等传种接代的方法。或许正是因为有这种本能,在防水、防菌的坚固恺甲里埋在地底1000多年的古莲子,才能维持旺盛的生命力。由于长期人工种植,莲子这种传播种子的现象也就鲜为人知了。
莲子可食,营养价值也高,而田田的莲叶也大有用武之地,鲜荷叶可包裹食品,如粉蒸肉,便是包上了一张莲叶,使沾上米粉的猪肉清香鲜美,备受食客青睐。莲花一身是宝,李笠翁曰:“种植之利有大于此乎?”此言妙矣。
《南明摩崖石刻》
南明山在瓯江之南,与丽水城隔江相望,秀色诱人。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当年游览南明山时,曾留下这样的诗篇:“春来归路阅三州,是处枷跌懒出游。一到南园便忘返,亭边绿浸琵琶洲。”“晓莺催系柳边舟,巷陌东风拂面柔。客里又惊春事晚,梦中重续括苍游。”可见,南明胜景具有多么大的迷人魅力!特别是这里留存着许多摩崖石刻,常常引起我的惦念和游兴。
横渡瓯江,踏上南明山麓;抬头仰望,鲜红醒目的“明秀”二字,刻在池壁嫂岩之上,迎送着各地游客,给人以情深而隽丽之感。继续上行,到了“波雪亭”,置身于修竹婆之中。亭边峭璧断崖上泻下一缕飞瀑,高约20余米,名日:“滚雪瀑”。坐在亭里,吸着凉凉的水气,听着沙沙的泉声,心旷神怡。东边峭壁直书“南明山”三字,每字见方数尺,笔力刚劲峻拔,可惜年代已久,出于何代何人之手,已无可辨认。
沿着石阶山路,到了半山腰,有一亭曰:“爽气亭”。小憩继上,穿过山门,迎面一道石梁,凌空横飞,气贯长虹,古人石刻,琳琅满目。有“石梁”、“仙桥”、“悬虹”、“半云”等命名,历代书法家和名工巧匠逼真地描绘了这些奇岩怪石的独特形象。梁下石碑林立,记载着诗人墨客游览即兴的佳作,颇为后人赞赏。
绕过弥勒石像,转过一座石门,来到修葺一新的仁寿寺。寺宇飞檐画梁,端庄肃穆,诗画卷卷,悦目清新,都是当今丽水艺术家的杰作。
寺后有一观音崖,顺崖右转,便到了高阳洞。洞深约20米,最引人注目的是洞的北壁,有北宋著名学者沈括的题词:“沈括、王子京、黄颜、李子仪熙宁六年十二月十二日游。”昔日沈括奉命察访农田水利,行经丽水,游览南明山,欣然题刻于此,已成为史家的珍贵资料。
高阳洞的洞口,下首崖壁有无名氏刻写的《高阳洞记事》。“大宋绍兴甲子丙寅岁,洪水自溪暴涨,约高八丈,人多避于楼屋,误死者不可胜计,因纪于右,以告后来”,如实地记载了1144年和1146年间两次洪水给丽水人民带来的严重灾害《纪事》告诫后人,注意防洪抗灾,悉心远虑,真是难能可贵。
穿过高阳洞,攀上云阁崖,“炼丹深处”四字,灿然跃出。相传晋代葛洪曾在此炼丹,丹就成仙,飞升开坛,留下寺侧丹井,寺后丹炉,而今丹炉不在,丹井依然。石梁之下,尚有一碑刻着陈瑙“葛仙翁去也,何处觅丹砂?红断石梁派,茸留山洲花”的诗句,这忆茜翁,情深意切.云阁崖欺有辛,名曰:“云阁辛”。辛后石璧遮布历朝学者丈人题剑,其中晋代葛洪“灵常”二字和北宋杰出书昌家米带“南明山”三字,苍劲有力,尤为珍贵.现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南明摩崖石刻列为省重.点保护丈物,并立碑以示游者爱护。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南明古迹,胜过仙境,明秀奇丽,招引游人。
尤其是摩崖石刻,将为人们不断发现、观赏、深究和更新,确是我们祖国的灿烂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