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花园路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12:14:32
《济南黄河公路斜拉桥》
出泉城向东北过花园路不远,就能望见远处的两座桥塔,那就是济南黄河公路大桥。
黄河公路大桥于1978年9月开始设计,12月破土动工,1982年7月经载重试验后通车。该工程获“1982年国家优质工程奖”,可安全通过216吨平板拖车。
大桥长2023米,宽19.5米,车行道净宽15米,四条车道、人行道各为两米,大桥两侧建有半人多高的水泥栏杆。桥中部略高,主桥系“五孔钢筋混凝土斜拉桥”。大桥两端架在高出地面几十米的大堤上,横跨宽广的河谷。桥塔高耸,伸出一对对笔直的斜拉索,在坦荡的华北平原和平缓的黄河河各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宏伟壮观,一走上大桥,立时就会觉得精神焕发。
主桥所采用的“斜拉桥”,又称“斜张桥”,区别于“吊桥”、“连续桥梁”等建桥方式。十七世纪,曾有过人行斜拉桥,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未能有较大发展。本世纪五十年代起,随着高强度材料的应用和结构分析方法与施工技术的进步,重新发展起来。斜拉桥一般由塔架、主梁、拉索几部分构成。基本原理是:桥重和载重通过拉索传给塔架,继而传定性。顺桥(沿河的流向)看,塔象“A”字。塔柱上部笔直,中横梁以下分有两支,成为“A”字的两斜笔,主梁位于两支间的部分成为“A”字的横笔。塔脚具有横桥和顺桥双向斜率,加大了桥的稳定性。
两座塔的八只塔脚分别固定在嵌入河床的承台上,承台厚四米,有两个篮球场大,俯视,中部是挖空的。承台以下是24根灌注的基桩,每根直径1.5米,深入地下达85米到95米。
从塔架的每个塔柱上对称地伸出“人”字形的斜拉索,锚固在车行道两侧的锚箱上,在平行于桥的两个立面内呈四组扇形分布。
每个塔柱伸下十一对索,加上从中横梁悬下的吊索,全桥共四十六对拉索。锚箱在桥面上间距为八米(吊索、锚固除外)。这种布索方式,属于“密索”结构。索数增加,加大了对主梁的拉力,使主梁受力均匀,因此可以减少主梁用钢量,就这座桥来说,在满足强度要求的情况下节省了钢材。锚箱增多,使锚固处的结构趋于简约。“密索”结构,是一种先进的布索方式。美国的哥伦比亚桥和法国的勃鲁东桥都具有较大跨径,就是采用的“密索”布索。在国内,架设黄河公路大桥首次采用这种方法。
四根塔柱伸下的四十六对索承担了主桥的绝大部分重量,它们的结构如何呢?
拉索最外层是直径十厘米的铝套管,包着四或八束钢丝,每束由六十到一百二十根直径五毫米的镀锌钢丝组成。每束钢丝可以承担一百三十吨的拉力,那么这四十六对钢索能承担的拉力就是三万五千多吨。
拉索自重很大,锚固困难较多,需要在千斤顶的帮助下充分张拉,然后穿过锚箱的穿丝孔,将钢丝端部加粗,使其大于穿丝孔直径,最后用螺母将钢索固定。需要调节时,可利用千斤顶重新改变螺母的位置。每根拉索紧弛的微小变化,都使所吊桥梁高低位置受到显著影响,使大桥发生形变。所以张拉精度要求很高,测量和计算要达到相当的水平。
在大桥中心位置,有一条不明显的缝,这是怎么回事呢?
建桥施工时,首先用钢板桩在河床围出一个封闭的池子,抽干河水,然后灌筑基桩,建起承台和塔架。分别以两个塔架为中心,边浇筑主梁边拉钢索,向中间靠拢。桥面极易受拉索影响,加之温度等不利因素(受太阳照射,上午和下午会分别向西和向东弯曲),所以张拉钢索时需要精密的测量和不断调整,以减少合拢时的误差。该大桥合拢误差仅在几公分,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桥,又长又平,两端搭在绵延的大堤上,象蓝天飘下的一条玉带,更增添了这宽广的黄河河谷舒缓与展伸的美;那从泥沙与黄水中挺出的铁塔和劲直的拉索,则把桥的精神和气势在这流线描绘的河谷中一展无余。
大桥西邻,河北岸,黄沙和芦苇半掩着一段残破的桥梁。当年,人们想跨越黄河,最终也没有成功,半途而废的桥便无可奈何地冷落在这河谷中,至今已有二十余年。
再向西一望之地,有一座黑色的铁桥。那是百年前德国人为把“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以北而建筑的铁路桥。
多少年来,这条黄龙,只能忍受着黑色的枷锁缚在龙背上,看着沙滩上那默然的残桥,听着梢公无休止的哀叹。
那,是黄河的耻辱。
河水和树木消失的地方,太阳升起来了。水和沙滩金子一般闪亮,拉索和桥栏显出明快的天的蓝色,古老的河谷充溢着朝气。
多象一个巨人啊!一个五千年黄河哺育的巨人,正立在翻涌的河水中,伸出巨大的钢的臂膀,托着奔驰的车辆和川流的人群,托着力量和希望,托着龙的传人,向世界展示着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