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夜半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2 18:09:20
《夜半赏雨初中作文》
夜半赏雨初中作文
今夜,下起了飘飘丝雨,它从那高高的夜空落下。落到地上,发出了清脆的水滴声;它飞落到窗户上,把身子贴在玻璃上,拉得好长好长。顿时,一股热流涌到了心口,一种莫名的冲动跳到脑中,好想好想,奔出门去,张开双臂,尽情地拥抱这大自然的使者。
漆黑的夜空似乎早有预备,久久酝酿的'夏雨姗姗来迟。细小的雨点没有一点儿节奏。从天而降,随风飘摇。不均匀、不连续,一丝丝、一阵阵,渐渐的,我听出了它的旋律,似乎是它的叹息。刹那间,好急促,好急促。伴着风声一道而来。不知道是风太急,还是雨太促,风雨交加,配合得总是那么天衣无缝。
“山雨欲来风满楼”雨点伴随着风一起袭来,势不可当。感受狂风暴雨的争鸣,倾听它愤慨凄楚的心声。豆大的雨点从天而降,打在窗户上,发出清脆的响声。冥冥中我感受到它在哀怨,是为夜而哭泣,还是为黎明在呐喊?
不得而知。不知从何时间起,风变得凉爽柔和,雨也洒下最后的风采,旋律是那样优美,节奏是那样婉转,慢条斯理,有条不紊,为静谧的夜添上色彩。
雨迎风而来,随风而去,淅淅沥沥,断断续续,带着一丝丝眷念走了。为风的足迹留下脚印,深深浅浅……
风停了,而雨也在断断续续中拉下帷幕,似乎为这莽撞的行为弥补点什么。风去无隐来无踪,雨总是随着风漂流荡漾,为风急促的步伐添上脚印。好快的一场雨呵!,此时眼前一片湿润,新鲜清澈已将尘埃冲洗,风儿袭走了一切不该来的。屋檐下偶尔能够听见几点雨声,一切又恢复了平静、安谧。
它走了,来匆匆,去忙忙,捎来了温馨,拂去了失意。
漆黑的夜空、漆黑的雨……
【夜半赏雨初中作文】
《吃夜宵》
夜半,肚子突然饿了起来。——想吃牛肉羹了。
明明是脑海中一个突然闪过的念头,却一直想着,无法忘记。我在床上翻来覆去,总觉着外面的蝉鸣变成了水的沸腾,蛙叫变成了牛肉被刮去的声音。
忍不住了,实在忍不住了!我打了个电话:“萱,出来吃夜宵吧!就我们俩!”
“好啊!在哪?”
“就在小卖部对面!”我轻轻穿上鞋子,打开门,又轻轻地关上,没有一点动静。
在路上,我睁眼闭眼都是一碗牛肉羹。粉红的牛肉,浸泡在清汤里,洒上一把胡椒,再放上几根香菜,就成了一碗难得的夜宵。吃一口,就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喂,喂,姑娘!到了!钱还付不付的嘞!”我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忘了自我。
我一下车,便闻到了一缕香味,使我浑身颤抖。我走到小摊前:“两碗牛肉羹!”
“好嘞!”说罢,老板就开始制作,他的一举一动都引人注目——因为他一手持着勺子,一下下地滑下肉羹。
咔嚓!咔嚓!是切香菜的声音。本是如此平常的声音,为什么此刻这么美妙!这简直是百听不厌的天籁之声!
好了,终于好了!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接过了这碗夜宵。它渐渐抚平了我澎湃的食欲,捞起一个,放入口中,真有嚼劲!不知不觉,我就吃完了整碗牛肉羹。
回家时,已是夜深人静。街道上没有一点声音,整个小镇都在休息。
我踏着月光,走回了家。在小摊上,两个碗还摆放在那儿,它们互相依偎,互相取暖,即使将来身处异地,这段情谊也永远不会断开。
《枫桥夜泊作文550字》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因唐代诗人张继的千古名篇《枫桥夜泊》而闻名于世,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引来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因此而出名。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这首诗创作于安史之乱爆发后,诗人张继被迫客游江南,途经苏州,夜泊于枫桥,写下了这首诗。看到月落、江枫、渔火,感受到霜气满天,听到乌啼、钟声,交织成一幅凄美的秋江夜泊图。整首诗透漏着一个“愁”字,作者寄情于景。
诗人愁绪万千,难以入眠。或许,只有城外寒山寺悠扬回荡的钟声,才能与诗人相伴。那么他为何夜泊于此,而且愁绪万千呢?跟着书本去旅行,带我们走进诗的意境,了解这首诗背后的故事。
枫桥原名封桥,因地处水陆交通要道,唐代时在此设卡,封锁河道,因而得名。诗人到此,已是半夜,城里实行宵禁,因此没能找到地方住宿,又或许是盘缠不够,最后只能睡在船上。仰望天空,月亮渐渐西沉,天地之间一片朦胧,江边枫树影影绰绰,映衬着星星点点的渔火,霜气寒冷袭人、听到声声乌啼凄厉。诗人张继独自站在船头,难以入眠,只听的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在耳畔索绕,感受到诗人此时的孤独、凄凉与寂寞。
诗人因仕途不幸和国家日渐衰败,一股愁绪涌上心头,他忧国忧民,将自身与国家命运连为一体,这首诗因伴随着一个诗人的夜半愁绪而被后人传颂。
《夜半*去冬思》
夜半,声响。
雨下,去冬思。
为何五月相见,四月等待?
府国不可去,他却在。
身在南粤,他不能回。
冬夏一年,他就在眼前。
春秋一年,他就在心中。
《欢呼》
夜半、耳边
嗡
嗡嗡
嗡嗡嗡
蚊歌起舞
灯明、亮眼
啪
啪啪
啪啪啪
掌心开花
七八、九十
点
点点
点点点
桃红片片
圆肚、鼓鼓
噗
噗噗
噗噗噗
响屁连连
妈妈,我的屁都在我们的胜利而欢呼!
哈
哈哈
哈哈哈
为胜利而欢呼!
《夜半惊魂》
有一天晚上,天黑漆漆的,家里静悄悄的,我和弟弟、妹妹都已入睡。突然客厅里传出来一阵悉悉索索的响声,我和弟弟、妹妹被这声音吵醒了,于是我们决定下床去看个究竟,下床后刚打开门,就是见一个披头散发,满脸雪白的“女鬼”站在我们面前……
“鬼啊……”我们都被吓得大声尖叫起来,弟弟用双手蒙着眼睛飞快地退缩在我的身后。
“你们这是干什么?是你们妈妈我啦!”听到声音,我定睛一看还真是妈妈,只见妈妈保持着僵硬的面部表情,继续说:“别这么大声地叫,会吓到人的啦!”说完,甩着长发走进了房间,拿起镜子,美美地照了起来。
唉,原来是妈妈正在做面膜呢。由于白天妈妈工作太忙太累了,所以只能晚上挤时间做面膜放松一下自己。妈妈真的太辛苦了!
哎,虽然让我们“夜半惊魂”,但看到妈妈这么辛苦,我想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回报爸妈!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全诗的意思及作者》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出自宋代诗人赵师秀的古诗作品《约客》的第三四句,其全诗文如下: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注释】
1、有约:即为邀约友人
2、落灯花:旧时以油灯照明,灯心烧残,落下来时好像一朵闪亮的小花。落:使……掉落。灯花:灯芯燃尽结成的花状物
【译文】
黄梅时节,家家户户都被裹在蒙蒙雨雾中,长满青草的池塘一带,到处是一片蛙声。夜已过半,(诗人)约好的客人还不见到来,只得对着棋盘独自推敲,不知不觉间灯花都落了。
【鉴赏】
再看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我猜想,书中之所以得出“焦灼”结论,多半便依了这句。朋友过了夜半还不来,倘若你是我,当然不免焦灼。但这是赵师秀,是“永嘉四灵”之一,人称“鬼才”的赵师秀。赵师秀,字紫芝,又字灵秀,光宗绍熙元年进士,曾任上元县主薄,筠州推官。他虽寄身仕宦,但失意消沉,常与僧道同游山水之间,向往恬静淡泊的生活。
最后一句“闲敲棋子落灯花”。我不知道前人是怎么理解“闲”字的。我是这样想,“闲敲”之“闲”,应当仿佛我们偶凭小几,百无聊赖,适见案头笔墨,于是顺手拿过,随随便便,漫不经心,信笔涂去,一如陆游“矮纸斜行闲作草”之意趣。赵师秀也便这样坐于灯前,遥等客人不至,百无聊赖,适见局中棋子,于是顺手拈起,随随便便,漫不经心,信手敲去,何来焦灼之感。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意思及全诗欣赏》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 可惜的是——虽然谈到三更半夜,竟是白白的向前移席,因为他问的并不是天下百姓,而只不过是鬼鬼神神!
[出自] 李商隐 《贾生》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文解释】
文帝访求贤才,诏见放逐之臣,贾生才气高,没有人能和他相比。可惜文帝半夜移动坐席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的事。
译文1:
汉文帝为了求贤,曾在未央宫前的正室里召见被逐之臣,论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确实是十分脱俗超群。可惜的是——虽然谈到三更半夜,竟是白白的向前移席,因为他问的并不是天下百姓,而只不过是鬼鬼神神!
译文2:
汉文帝为求贤在宣室召见被放逐的贾谊,贾生的才能在天下可以说是盖世绝伦。奇怪的是谈到半夜时,文帝将身子移向前去,问的不是天下百姓的事,而是有关鬼神。
贾谊贬长沙一事,常被后来的文人用以抒写怀才不遇之悲,李商隐在《安定城楼》中就曾以贾谊寄怀。但是,在这首诗里,诗人独辟蹊径,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抒发对历史人物的感慨。
句 解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宣室”即汉朝未央宫前殿的正室,这里用来指代汉文帝。“逐臣”,指被贬斥在外的官员,这里代指刚从长沙召回的贾谊。当年,贾谊字字恳切地上书指斥汉王朝的种种弊病,引来的却是权贵的切齿痛恨,他被贬官至长沙。那时候,他以为自己会病死在那里。不过,汉文帝后来还是想起了他,将其召回长安。在未央宫的宣室,君臣畅谈,夜半方罢,汉文帝对贾谊的才华钦佩无比,甚至发出感叹:“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才调”,包括才能与风姿。“无伦”,无人能比。一个“更”字,突出贾谊的卓尔不群。由“求”,到“访”,到赞,表现出汉文帝对贾谊的格外器重。这不仅是写贾谊的出众不凡,也是写汉文帝的爱才,看样子真是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啊!如果不看下文,我们会以为李商隐描绘的是一副明主求贤、君臣际会的美好图景,以为贾谊终于能够得到重用了。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可叹啊,汉文帝与贾谊谈到深夜,身体还不断地往前靠,原来问的不是天下苍生的治国大计,而是在求神问鬼。
古人席地而坐,双膝跪下,臀部靠在脚跟上。“前席”,就是说汉文帝听得非常投入,以至于不知不觉地向前靠。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就把汉文帝那殷殷垂询、认真着迷的情态描绘得活灵活现。而一个“虚”字,又把那份急切、诚恳否定得一点不剩。“虚”,空自、徒然的意思。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产生了怀疑:如此推重贤者,何以竟然成“虚”?诗人引而不发,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诗也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
“可怜”二字,貌似轻描淡写,实则轻轻一带,把全诗的情绪一下子全都打落,隐含着冷隽的嘲讽。诗人的技巧也藏在这一微妙的转折中。果然,最后一句急转而下,揭开谜底。原来前面的种种渲染都是在蓄声造势,为后两句的转折作铺垫。读到这里,怎能不对平庸的帝王发出讽刺的一笑,又怎能不为贾谊感到悲哀呢?
赏析: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史记·屈贾列传》载:
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祐),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首句特标“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令人宛见贾生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其实,这正是作者故弄狡狯之处。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绝招。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不过,它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 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虚”者,空自、徒然之谓。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如此推重贤者,何以竟然成“虚”?诗人引而不发,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诗也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而不是一泻无余。这一句承转交错的艺术处理,精炼,自然,和谐,浑然无迹。
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射出直中鹄的的一箭──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概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由于前几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又盘马弯弓,引而不发,末句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便显得特别有力。这正是通常所谓“抬得高,摔得重”。整首诗在正反、扬抑、轻重、隐显、承转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都蕴含着艺术的辩证法,而其新警含蕴、唱叹有情的艺术风格也就通过这一系列成功的艺术处理,逐步显示出来。
点破而不说尽,有论而无断,并非由于内容贫弱而故弄玄虚,而是由于含蕴丰富,片言不足以尽意。诗有讽有慨,寓慨于讽,旨意并不单纯。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在寓讽时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诗人夙怀“欲回天地”的壮志,但偏遭衰世,沉沦下僚,诗中每发“贾生年少虚垂涕”、“贾生兼事鬼”之慨。这首诗中的贾谊,正有诗人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悯。(刘学锴)
《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意思及全诗欣赏》
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原文出自
《世说新语-排调》
意思是面临极危险的情况而不自知.
“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原文出自何处?
《世说新语-排调》第61条:桓南郡与殷荆州语次,因共作了语。顾恺之曰:「火烧平原无遗燎。」桓曰:「白布缠棺竖旒旄。」殷曰:「投鱼深渊放飞鸟。」次作危语。桓曰:「矛头淅米剑头炊。」殷曰:「百岁老翁攀枯枝。」顾曰:「井上辘轳卧婴儿。」殷有一参军在坐,云:「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殷曰:「咄咄逼人!」仲堪眇一目故也。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译文] 月亮已经沉落,栖鸟发出几声啼鸣,繁霜布满了天地;江边的枫树,渔船的灯火,伴随着一个旅愁之人的睡眠。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解】:
月落乌啼霜满天 月落:这里是指的是天将破晓;乌啼:这里是指乌鸦的鸣叫;霜满天:意思是说秋霜满布,让人感到彻骨的寒意。
1、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2、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
3、寒山寺:苏州枫桥附近的寺院。
江枫:江边的枫树。
姑苏:苏州的别称。
①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此诗题目也作《夜泊枫桥》。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②江枫:寒山寺旁边的两座桥“江村桥”和“枫桥”的名称。枫桥也叫封桥 。据《大清一统志》记载,桥原本不叫枫桥,这里原来是水路交通要道,是往来船只停泊的码头,由于唐以前水匪倭寇经常进犯,故当时每到夜晚都要将桥封锁起来,以策安全,因而起名叫封桥。
③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④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
⑤夜半钟声:当时僧寺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欧阳修《六一诗话》曾曰:“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如唐人有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庚溪诗话》于此辨曰:“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后观于鹄诗云:‘定知别后家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白乐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温庭筠云:‘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则前人言之,不独张继也。”宋人孙觌绝句《过枫桥寺》:“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诗薮》云:“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诗流借景立言,唯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唐诗摘钞》:“夜钟声,或谓其误,或谓此地故有半夜钟,俱非解人。要之,诗人兴象所至,不可执着。必曰执着者,则‘晨钟云外湿’,‘钟声和白云’,‘落叶满疏钟’皆不可通矣。”
译文:
一: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华,面对岩上隐约的枫树和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夜半时分,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凄冷的钟声,悠悠然飘荡到了客船。
二:月已落下,乌鸦仍然在啼叫着,幕色朦胧漫天霜色。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一人傍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韵译】:
明月西落秋霜满天,几声乌啼山前;
江上渔火映红枫树,愁绪搅我难眠。
呵,苏州城外那闻名海内的寒山寺;
夜半钟声,漫悠悠地飘到我的船边。
【评析】: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这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二句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写客船卧听古刹钟声。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的江南水乡的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名胜。此诗自从欧阳修说了“三更不是打钟时”之后,议论颇多。其实寒山寺夜半鸣钟却是事实,直到宋化仍然。宋人孙觌的《过枫桥寺》诗:“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即可为证。张继大概也以夜半鸣钟为异,故有“夜半钟声”一句。今人或以为“乌啼”乃寒山寺以西有“乌啼山”,非指“乌鸦啼叫。”“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忧愁难眠”。殊不知“乌啼山”与“愁眠山”,却是因张继诗而得名。孙觌的“乌啼月落桥边寺”句中的“乌啼”,即是明显指“乌啼山”。
这句诗虽然写了具体的景物,但实际是表达了作者的孤单寂寞,还有淡淡的忧愁。
本句可以解释为:天即将破晓,乌鸦也开始了声声鸣叫,全身彻骨的寒意让人感觉到四面八方弥漫着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