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古训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02 22:39:12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小英雄雨来》作文650字》
中国有一句古训:“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书”。在我看来,书不仅是人类的精神粮食,更是我们的老师和知己。我家的书架上 摆放着各种各样的书,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小英雄雨来》这本书。
初读这本书时,我被书里的主人公雨来深深地吸引了,他是一个活泼顽皮、聪明机智,勇敢顽强,而且具有强烈爱国思想的少年儿童。
雨来是芦花村一名普通的十二岁小男孩,可是他所表现出来的机智勇敢是许多大人都比不上的。有一次,交通员李大叔为了躲避日本鬼子的追赶,躲进雨来家的地洞里,日本鬼子找上门来逼问雨来说出李大叔躲在哪,软硬兼施,可无论日本人怎么折磨雨来,把他打得两眼直冒金花,鲜血直流,雨来就是咬紧牙关说不知道,最后日本人没办法了,要枪毙雨来,雨来趁鬼子没开枪之前跳入了河中躲过一劫。
雨来很善于游泳,这个优点不止一次的救过他。还有一次,日本鬼子要扫荡芦花村,可怜的雨来被抓住了要求带路,雨来就将计就计的把他们带到了假的地雷阵,还故意提醒他们要非常小心地通过地雷阵,可等到了真的地雷阵,他反而告诉鬼子们现在安全了,可以放心大胆地走了,正当鬼子们庆幸他们已经走出了地雷阵时,地雷山崩地裂似地爆炸了,鬼子伤亡惨重,雨来却安然无恙。
雨来感人的故事有很多很多,说也说不完,他从一个聪明的孩子到最后成长为一个机智勇敢的“小八路”。他经历的这一切是我们这一辈人所想不到的。
雨来小小年纪就这样的勇敢,他生活在战火纷飞的艰苦年代,却那么的勇敢、机智、热爱祖国,我们和他比起来,我们更幸福,但我们没有表现出他那样的优秀品格。我们应当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向他看齐。
《“知足常乐”之我见》
‘知足常乐’是中国的古训。今天人们常赋予它这样的含义:在物质生活上、个人利益上,知足才是常乐,在神精生活上,工作学习方面,不知足才会常乐。这样的看法貌似辩证,其实似是而非。我们的看法是: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常乐之道都是“相对的满足,绝对的不满足”。相对的满足,是前进的支点,绝对的不满足,是前进的动力。两者兼而有之,才能进步,才能常乐。 生活上应该相对满足,否则欲壑难填,利令智昏,“事业,二字固然无从谈起,弄不好还会赔上身家性命,又何乐之有?但这不等于说人们就随遇而安,清心寡欲。试想,如果原始人对生活都那么“知足’,就只能停留在茹毛饮血、土处穴居的水平.所以,生活上同时还应该做到“绝对的不满足”。回顾历史,正是这种不知足推动了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只有热爱生活,希望生活更美好的人才会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即使从个人利益来考虑,也应该同时具备绝对的不知足精神。如果人们都满足于现状的话,油灯就不会被电灯代替,折扇就不会被电扇代替。现在的生活与原始社会已有天壤之别,但我们绝不能安于现状,坐享其成,而是要继续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这样才能享受到奋斗的快乐,也才有可能享受到更美好的生活。 精神生活上人们注重“不知足”这是对的.如果有了一点进步就沾沽自喜,则会停滞不前,也就谈不上“常乐”。但精神生活上也应有相对的满足,这种相对的满足,大而言之,能振奋民族的精神,鼓起民族自信心。现在有准谈起 “四大发明”就会有人认为“阿Q",这实在令人不解。“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和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这足有目共睹的,它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为什么不能谈?实行经济开放后,人们的视野开阔了。
“讲究横向比较,,有些人就只于到自己的差距,以至于自暴自弃,自怨自艾,其实大可.不必。“横向比较”固然不可少,“纵向比较”也不能丢,从“纵向” 的角度看,我们取得的进步足可引以自豪。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便能振奋精神,使斗志更加昂扬,便能更勇敢地而对未来,脚踏实地,急起强迫,敢于赶超世界科学技术的先进水平。小而言之,我们中学生在学习上,也需要相对满足,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辛勤耕耘的果实,使白己心情舒畅,信心百倍,如果一味强调不知足,对微小的成功不屑一顾,就会失去自信心和进取精神,萎靡不振,畏葱不前,就会愁眉不展,灰心丧气,如此形成恶性循环,那就不是“常乐”,而是 “常愁”了。
相对的满足,绝对的不满足,这一处世态度也合于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变化的、发展的,这种变化和发展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阶段性与永恒性的统一。看不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变化发展的稳定性,好高鹜远,那就会庸人自扰,欲速不达,走向自己的反面,而看不到这种发展的绝对性,又会安于现状,裹足不前,两者都是各执一端,违反了客观规律,如此处世,也决不会有真正的“快乐”可言。
【评析】 人的思维有一种惰性,遇到新的问题,新的情况,总习惯于沿着前人或自己的思维老路走,摆脱不了思维的惯常进程或思维定势的影响。如果从事机械性、重复性的劳动,这种思维习惯的局限性还不是很明显,顶多是没有什么新的进展,不能开辟新的局面而己;但是对写作来说,这却是个致命的弱点。“文章最忌随人后”,一个问题,一种看法或观点,许多人都说过了,你还人云亦云,那就是在干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文章写作本身就意味着创造,任何一个作者的任何一篇文章都应该给读者提供点儿新东西,是既不重复自己,也不重复别人的新产品。这的确很难。特别是当你写的是一个老生常谈、大家谈得很多、很滥的题目,那出新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本文的最可贵之处,就是敢于打破思维定势,摆脱惯常思维进程的影响,慧眼独具,在人们谈得很多、很滥的“知足常乐”这个命题上,提出自己的新见解。
如果正面论述“知足常乐”,这显然是沿袭了前人思维的老路;若论述“不知足者常乐”,在开始,无疑是个认识的突破,是对固有思维定势的超越,但这种文章早有人写过了,这一认识又已成为一种“定势”和惯常看法,而且又已有人将它“突破”和“超越”了,那便是本文开头提到的,人们常赋予这个古训的含义:在物质生活上,个人利益上,知足才是常乐;在精神生活上,工作学习方面,不知足才会常乐。现在,就连这样看来十分正确的观点,也不能再简单地加以重复了,要进行一番再突破和再超越,这看来儿乎是不可能的了,但是我们的小作者却实现了这一突破和超越,尽管在更大的范围内,也许有人已这样说过,但是,就中学生的作文这片园地来说,这却是一株夺目的新苗、新花,发出清新隽永的芬芳。
小作者之所以能作这种再突破和再超越,得力于发散性思维和分析问题角度的转换。前者要求人面对一个论题善于提出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后者要求人改变思考问题的着眼点。比如本文的题目,一般人总是在知足不知足这一二值判断上作文章,小作者就换了个视角,从相对地知足和绝对的不知足上展开论述,这样“知足”、“不知足”或“这知足那不知足”等等观点都被推倒,而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这一观点在理论上更富辩证精神,在事实上也更符合生活实际,从效果上也更有助于人们在实践中正确对待成绩和不足,既不好高鹜远,又不安于现状,实事求是,开拓进取。文章仅就这一点便应给予充分肯定,值得大家借鉴、学习。
《有关“枪打出头鸟”的议论文》
“枪打出头鸟”是一句尽人皆知的古训。
我没有当过“出头鸟”,所以不知道遇“枪打”是个啥滋味。但耳闻目睹挨“枪打”的“出头鸟”还是不少。轻则伤翅断腿、一厥不振;重则血流如注、命归黄泉。总之,光景儿不妙。于是乎,得出结论:出头鸟当不得。
转念一想,大伙儿都怕吃枪子,不愿出头,整天畏缩案内,食也没得人觅,窝也没得人修,坐吃山空天长日久,岂不是要饿死、冻死于一窝?于是乎,又得出结论:出头鸟少不得。
又少不得出头鸟,又当不得出头鸟,这样,毛病就出来了。究其就里,根子在于有“枪打”的威胁。
或问持枪者何人?答日:嫉贤妒能者有之:打击报复者有之;“左”病患者有之……
何故打枪?答日:自己无能出头,也不让他鸟出头;自己身居要位,恐他鸟夺之:等等。
如何打枪?答日:不外乎政治上陷害、经济上栽赃、生活上造谣三部曲。
有这些个虎视耽眺、引弓待发的枪手侍候左右,谁个吃了豹子胆,敢率先飞起?
敢出头的也不是没有。石家庄市造纸厂厂长马胜利就敢。他一出头,也吃过‘枪子儿”,应验了那句古训。只不过伤了些羽毛。后来逮住了几位“神枪手”,老马才得以重新七天。这就给我们一个极好的启示:枪手不除,鸟难出头。
翻开史书考证一下,专打出头鸟的枪乎们大都落了个“千夫指、万人骂”的可耻结局。拣典型的讲,远有秦桧之辈,近有林、江之流.因此,有必要对枪手们当头棒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重对某些顽固不化的,只好和他们动真格的:或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或绳之以法律,使这些专事打枪之徒无处容身,并从骨子里治一治他的“枪打癖”
《身正也怕影子歪》
“身正不怕影子歪”这是古训,我觉得很有道理。但也有人提出“身正也怕影一子歪”,的确值得人思索一番。
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歪”是说一个公正廉洁为人民做事的人,是不用担心别人在背后议论什么的,而现在即使是这样的人,也会害怕起别人的议论来了。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别人嫉妒他而在背后议论一些损害他名誉的话,做一些对他不利的事,最终使“身正”者在他人眼中成了“身不正”者了。这确实让人害怕明!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像这种处心积虑给人使绊者大有人在。如果你工作超前了,就有人给你丢来冷语;如果你助人为乐,就有人说你爱出风头;如果你做出某种贡献,也会有人说你表现自己。无论你在哪一方面有了成绩,总会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叽叽咕咕,嫉妒的阴影总是笼罩着那些“身正”者,困惑着他们。自古以来,有多少“身正”的忠臣,被那些奸臣所造出的“歪影子”所累,甚至为此惨遭杀害。那些存有嫉妒之心的人,总是害怕别人功成名就,一见别人有了成绩,一听别人受了表扬,就从内心里感到不舒服,如不背后讽刺挖苦几句。就难消胸中那股妒火。他们的意图无非是:叫你不要超前,不要自我表现。只要你什么也不是,什么能耐也没有。他们似乎才心安理得,平静如愿;要不,就把你的“影子”能说多“歪”就多“歪”。
中国有句古语“众口砾金,积毁销骨”,毫不夸张地道出了冷言冷语对人可怕的影响程度。其实,嫉妒是一种十分有害的腐蚀剂,它不但压抑、打击他人的积极性,挫伤人际感情,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团结,而且也不利于自己的进步,于人于己于集体于国家有百害而无一利。
战国时代的庞涓因嫉妒孙殡之才而加害于他,竟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三国时东吴的周瑜,文武双全,但也因嫉妒诸葛孔明的才干而妄图加害于他,不但影响吴蜀联合的举国大事,且在“既生瑜,何生亮”的喟叹声中丢掉了自己的性命。堂堂国之名将,因嫉妒别人的才能而身生祸害,岂不悲哉。
由此看来,嫉妒之心万万要不得。那些心怀嫉妒之心者,应该了解一下庞泪和周瑜的悲剧故事。历史是一面镜子,应该从中照照自己,受点教育,得点启发,悟出些道理。
“心底无私天地宽”。在这里.我们奉劝那些嫉妒者,不要再挖苦讽刺、讥笑嘲弄乃至排斥打击别人了,这只会使你目光短浅,心胸狭隘。要有见贤思齐之心,与先进的人们一道,同心同德,携手并进,使自己也成为一名“身正”之人,这样,大家都不会怕“影子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