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名儿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16:11:21
《这样的人是我的榜样》
盛夏时节,街边有几枝叫不出名儿的野花,一簇簇,一团团,兀自吐露着芬芳,开得欢畅,香得热烈。
比这夏花更热烈的,是下午5点后的街道,和那街口沸腾的夜宵摊一起,吆喝声,油炸声,买卖声,嬉笑声……夹杂着地面炽热的暑气一同升腾、发酵。
她,却与其她摊贩不太一样,只是静静地整理着各种酱料,静静地煎着饼静静地等待……以朴素的微笑迎接过往的每一个路人,不论那人买不买她的饼。她的淡然一下子吸引了我,我走近摊子:“老板,来一个饼!”
“好!”她一边应着,一边弯腰取出一个拳头大小的面团,轻轻放在案板上,双手一压一挤,面团均匀地搓开,成了一张圆圆的白饼。她将面饼放在平板油锅里,“嗞”的一声,油锅里的油点点溅出,饼一点一点的变得金黄,夹杂着点点黑。
“要土豆丝吗?”声音轻柔,像是妈妈爱怜地问着孩子。
“好啊!”我莞尔。
她熟练地往饼上抓了一把土豆丝,再加上蒜蓉,撒上一些葱花,刷上一层辣酱,快速将饼合上,又熟练地把饼放到另一只手上早已准备好的纸袋里,微笑着递给我。付完钱正准备离开时,我耳边传来了温柔的话语:“别烫着了。”那声叮咛,一下子渗进了我的心底深处,柔软极了……
以后,我特意常常走过那条街,渐渐与她熟识,她也主动和我聊些家长里短……我知道,她也有一个我这么大的儿子,靠她卖饼的钱读书,她的孩子也特别爱吃她做的饼……
有一次,我走到那条街上,她远远望见我,便向我挥了挥手。待我走近,她依旧露出明净而清浅的微笑:“今天我要走点收摊,我儿子考上了,这饼你拿着吃吧!”
我本能地准备推脱,可看到她一脸的热切与骄傲,话到嘴边又咽下了,谁忍心推脱这样一份朴素而好心的礼物,谁能拒绝分享这样一位平凡妈妈的小确幸呢?
我拿着饼,手里热乎乎的。我看着她推着小推车,一跛一跛地走着,走一步身子就歪向一边,边走,边朝我微笑,那笑,依旧明媚如热烈盛开的花儿……
原来,她竟……
她,把生活的苦痛留给自己,把明净的笑容展示给她人。我拿起饼,吸口饼的香气,那是生活的芬芳……
这样的人,是我的榜样!
《牛牛闯牛祸》
牛牛当然属牛,不然,怎么会取这名儿?
可是,牛牛只在电影、’电视上见过牛,只在画报、照片上见过牛。真牛,没见过。
这天秋游,老师带大家到“农家乐”去玩,这回,大伙儿见到真的牛啦!水塘边上,一头又高又大的牛在吃草,一时弯弯的角,一身黑黑的毛,神气极了。
牛牛也神气了,上前跟牛打招呼:“您好!”
牛没理他。
牛牛说:“怎么不理我呢?我叫牛牛呀!
牛还是没理他。
牛牛不高兴了,说:“你真没礼貌,连答应我一声都不肯?”
牛照样不理他。
于是,牛牛火了,一边说:“不跟你好了。”一边往牛屁股上拍了一巴掌。
呀!谁知这牛竟甩甩尾巴,往水塘走去,把整个身子沉入水中,只露出了个脑袋。
不知谁嚷了起来:“牛跳水自杀啦!牛牛闯牛祸啦!
全班小朋友嚷了起来:“牛跳水自杀啦!牛牛闯牛祸啦!
牛牛一看,一听,“哇”地大哭起来:
“牛跳水自杀啦!牛牛闯祸啦!
老师听见了,忙跑过来,知道了原委,笑着说:“傻牛牛,这是水牛下水洗澡呢!
【作文点评】故事,是根据生活原形进行加工的文学作品,情节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富有吸引力。我们小学生学写故事,不要求复杂、跌宕,只要求构思有童趣、矛盾有发展就行。这则故事的小作者对一件简单的儿童趣事作了番加工,比如给主人公取名“牛牛”,增添了不少趣味;比如让主人公跟牛“对话”三次,很符合故事创作中“以三示多”的传统技法;比如让孩子们三次高喊“牛自杀”,强化了气氛,而最后老师那句抖包袱的话,既让故事有了喜剧性的结尾,又蕴含着主题:孩子缺乏生活实际的知识、经验,要让儿童在实践中增长聪明才智!
《红桥轶事》
苏州桥多,大大小小足有三百来座,桥名儿也多,什么剪金桥呀,宝带桥呀…而且,它们大多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大概水乡的桥过子狭小,配不上虹的丽质吧,所以名儿带虹的特少。不过,你若耐着性子,也许还能找着,那就是城西的虹桥。
虹桥就横在那条从小巷深处蜿蜒而来的小河上。河有二丈来宽,顺流下去,不出数篙便弯入了大运河。只消站在桥上,就能听见古运河舟揖的喧嚣。过了桥,沿石板路走出百来步远,便是青绿的田间了。因此,虹桥虽然冷清,进城倒也算得一条“捷径”了。
这桥也有一段颇有意思的传说。相传吴越纷争的时候,勾践的人马打进了姑苏城。西施姑娘乘乱跑到这儿,正要投水,不料从天上落下一道彩红,她便沿着虹走上王母娘娘的天宫去了,身后就留下这“虹桥”。只是这段掌故,被声名赫赫的范暇带走了,因而比这桥更鲜为人知。
是否确有其事,无法查证。不过,明朝年间,由于小巷里出了个状元,地方官倒真差人造了座石桥。那衣锦还乡的新贵不知何由,竟也涂下了“虹桥”两字。但过了不久,小河的流水便冲走了虹桥新鲜的颜色。桥壁上攀茎的长春藤变得枯黄了,青石的桥洞也被渔火熏成了黑色。一切依旧,夜来的时候,月色依旧黯淡,青楼的板船依旧在桥边停泊;盲艺人凄切的琴声依旧随波一漾一漾;伴着“肃静”、“回避”牌子的,依泪是轿夫们光赤的脚,红顶子沉重地压在他们肩上;雕花的桥栏边,也不时躺有黄瘦的乞儿,更有隐隐的哭声……
终于有一天,由远而近炸响了隆隆炮声。执小旗,佩腰鼓的居民从小巷里奔出,纷纷的脚步,踏破了小桥的千年梦!这是一九四九年四月的一天。
不久,平平的水泥桥取代了高高的石拱桥。几块水泥预制板拼成的桥身,虽然少了几分个性,但毕竟坚固多了。人们还给它取了个响亮的名“跃进桥”。
从此,跃进桥热闹开了。农民们从这里敲锣打鼓地进城去报喜,带着合作化的好消息;大炼钢铁的人们从这里下乡回收废铜烂铁;小桥上,整天回荡着“社会主义好”的歌声,织成了明朗的清晨,黄昏…
灾难的“文革”到了。隔岸相斗的两派在桥上拉起了铁丝网,堆起了沙袋。子弹带着尖利的啸音不时在桥身上刻下深深的弹痕。而当一派支持不住的时候,就毁了这座平平的跃进桥。直到武斗平息以后,河上又架了座简易桥。但一走在桥上,就有吱吱的声音,人的心也悬着,自从新中国诞生以来还没有经历过如此动乱不安的生活。……
时间就象姑苏城里的雨丝,无声无息地消逝了;依旧流徜着的大运河水,渐渐将污秽的历史陈迹洗刷干净。按照新的建设规划,大运河的这条支流一下被拓宽了一倍,而虹桥终于重新彩虹落地—按古朴的原貌修复了。
清展,月儿还在河面上跳荡,红桥已经醒来了。赶早市的农家,把车蹬得飞快,喇地在桥面上掠过,将弯月一般的虹桥拖得很长:更有装满时鲜的小船,从桥洞里荡出,荡向小巷深处。几个腰围黑底碎花布裙的农家姑娘,停下手里的扁担,一串低语浅笑从桥头落到水里:
“嗬,累吧?”
“就是再累点也情愿,不象过去,吃力不讨好。”“是啊,一分田,这菜也比往年鲜嫩,雨水一多,眼见那菜吱吱冒上来。”
——责任田,专业户,换来了桥上桥下的欢声笑语。
——靠政策,靠智蓝,发家致富,沟通了城乡渠道。
姑娘们走上了高高的桥顶,地平线上那第一缕展光,终于追上了姑娘的身影。姑娘们踏着彩虹迈开了大步,青春的肩膀,一头挑着勤劳,一头挑着收获。
从此,不知那本宋风书上,多了这么一句:红桥是一七彩的霓虹,通往人间的天堂。
小小的一座水乡石板拱桥,不正是祖国走向繁荣昌盛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