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避署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13:41:08
《大海和老人》
仲夏时节,我到大连避署。我的住地离海边不远,每天都能听到大海深沉而有节奏的呼吸声。
那是到大连后的第二个清晨,我被波浪的音响,引到了大海的身旁。当时,太阳还没从东方露出笑脸,只在天的尽头显出一丝淡黄的曙光。
我漫步在被海水抚摸成一道道波纹似的海滩,就象踏上了桔黄色的地毯,暄乎乎,凉丝丝的。波浪来自大海黯黑色的深处,闪着雪白的光亮,就象一条条柔软的白纱,抖动着,向岸上涌来,涌到沙滩上,淹没了我的双脚,不等前一层波浪退下,后一层又涌上来,波浪相互追逐,碰撞,永不停止。
忽然,在平坦潮湿的沙滩上,我看见一串被海水冲得隐隐约约的脚印,脚印一直延伸,在不远处的几块礁石旁消失了。礁石上有个人影晃动,似乎埋头找着什么。
我顺着脚印走上礁石。
层层海浪扑打在礁石上,炸开了碎玉般的浪花,喷出一团团烟雾似的水沫。多少年来,海浪已经把礁石冲出一条条裂纹、一个个小孔,宛如一张饱经风霜的老人的脸。
这是一位肩背鱼篓的老人。
听到我的脚步声,老人抬起了头,一张刚毅的脸,黑中透红。脸上条条深纹拧着劲儿,就象那坚硬的礁石,饱尝了大海风浪的冲击,但是,那双深邃的眼睛却露着善良与温和。
“您好!大伯。”我走上前去。
“好—”老人又埋下了头。
“您在干嘛?”我好奇地问。
“逮螃蟹。”老人淡淡地回答。说着,他的手已经提起一只碗口大小的螃蟹。那小孩子最害怕的怪物,不停地蹬着细腿,两只铁钳似的长鳌一收一合,似乎在寻找进攻的目标。
《游山海关》
去年夏天,我有幸来到避署胜地北戴河度假,这期间我游历了雄伟壮丽的夭下第一关——山海关。
参观“姜女庙”是到山海关的第一个活动。庙的院前一块“望夫石”,许多人在这里留影。大殿的门口有一副对联写得很有意思,可惜我忘却了它是出于哪一个朝代的何人之手。它的上联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下联对“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应念为: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潮为:chao,朝为:zhao。长为:zhang。长为:chang)接着我们参观了一个小小的展览室,在这里我们知道了孟姜女及此庙院的由来。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封建帝王对劳动人民的残酷统治和压迫。
离开孟姜女庙时,已经是中午十二点多钟了,稍作休息我们就向目的地—山海关进发。
距城还根远,就已经可以看到山海关的城楼了。只见这座城,背靠着连绵不断的苍山,面对着波涛汹涌的碧海,万里长城仿佛是它的两只臂膀护卫着身后的万里江山,真不愧称之为“山海关”。
车子来到城下,这城就更显得高大雄伟,黑洞洞的城门口,再配上雄狮把守,更显得有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威严。向上仰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檐下一块巨幅横匾,上面有古代著名书法家肖显题的五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天下第一关”。
我们顺着城楼两侧的石阶上了城。在这有几层楼高的城墙上少可以五鸟并驰,两侧曲曲弯弯,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大山背后。
我们在城楼背后四方形瓮城的城墙上向下俯视,只见来往的人群熙熙镶攘,大街上车水马龙,好一派热闹非凡的城市风光。
再往前走才真正到了城楼上悬着巨幅愿额的大殿。殿外一左一右有两薄大炮八字分列。左边的一尊向着左前方,右边的一尊向着右前方,黑洞洞的炮口虎视耽耽。
大殿门前的那个箭垛是整个城堡的中心点,主城楼、瓮城以及脚下的城门等等,都是以它为基准修建的。站在这儿向前看,在视野的尽头,有隐约可见的蔚蓝色的海水和银色的波光,眼前是一马平川,目前虽已建了许多厂房、商店和住宅等,但不难想见,在久远的古代是血染黄尘的沙场,有多少中华儿女为了御外侮,抗敌寇,保卫中华民族而浴血奋战,最后壮烈殉国。他们浩气长存,名垂千古!
收回视线,我们再到大殿里去看看。推开沉重的门扇,跨过一尺多高的门槛,殿内阴森森的,寒气逼人。迎门的桌案上架着一口钢刀,更显得冷峻肃穆。看了说明才知道,这口刀是明朝铸造的,有一百六十六斤重。从那砍得据齿般的刀口,从那刀身上暗红色的斑斑锈迹,完全可以想象当年它立下了多少卓著的战功。
殿中左边的墙下摆着七八支羽箭,右边的墙下摆着一副盔甲,锈迹斑斑,残缺不全,看起来定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的遗物。
在大刀后面的墙上挂着一块与殷外的完全相同的大匾,原来这才是书法家真正的手迹,门外挂的是复制品。
不觉已经夕阳西下,太阳斜挂在天边,把城楼、山川和万里海扭染得火红。在这一片浑红之中,山海关,显得更加气势磅礴,更加雄伟壮丽。
我们披着漫天彩霞走下了城楼,乘车上了归途。再见了,巍峨壮丽的山海关!再见了,中华民族庄严伟大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