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兰亭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08:20:09
《兰亭观后感作文》
兰亭观后感作文两则
篇一:兰亭观后感450字
兰亭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地方,他因有王羲之所写的兰亭序而闻名。近几年来兰亭里假期间就是满满的人群。我也去观赏过兰亭那里可真是一个风景美丽,环境优美的地方。
前几天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兰亭》,这是一部用绍兴方言来拍摄的。里面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抗日战争时期那些小农民老百姓的生活故事。
里面的主人公林耕是一个善良朴实的老百姓,在无意间娶了日本人秀代为妻。虽然她是日本人但是他没有仇恨。在某一天林耕的弟弟林田回到了蝴蝶湾他看到了秀黛十分不高兴,因为他是日本人。最终他弟弟选择了离开。之后因日本鬼子侵略了中国方大哥和他的妻子被挂在了街头,方大哥被挖了双眼身上都是血,他的妻子被砍了四肢,简直让人不忍直视,小日本还让我们中国人举着日本的'旗。真是可恶
在街头林庚目睹了这一幕,让他的心上有了一条深深的伤痕。
最终小日本冲进了蝴蝶湾,抓走了秀代,用枪打死了林根。最终将他们两的头颅挂在了城墙上。一位好心的老太太用自己的伞为他们遮风挡雨。
如果没有战争,没有仇恨,林根和妻子就能好好的生活了。
这部电影激发起了中国人心中的仇恨,日本人你们居然会六亲不人,你们实在是太坏了。
篇二:兰亭观后感
星期四下午,学校让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名叫《兰亭》。
我们怀着激动和兴奋,因为我们很久没有看到过电影了,我们也并不知道这里面究竟讲了什么,当开始看得时候,吵闹的声音立刻安静了下来。
这个故事讲得是:当时的中国十分的软弱,被日本人给控制了,林耕和林田是兄弟,他们遇到了方大哥,方大哥带着他们兄弟俩去妻子那里,渐渐地方大哥的妻子阿姿有了孩子,要走了,家里只剩下林耕和林田,林田去外面求学,家里只剩下林耕。林耕开张了名叫“蝴蝶湾”的饭店,并认识了一个日本人,这个日本人有女儿名叫秀代,日本人看林耕挺老实的,就想吧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林耕看见秀代就十分喜欢她便答应了,林耕知道秀代在一家馄饨店,自己吃了一碗又想吃一碗,旁边的朋友知道了他看上了秀代,和他一起去了馄饨店,和秀代订了一碗馄饨,林耕把帐给付了,秀代知道他喜欢自己,便生气的走了。日本人把林耕请到他家,让秀代嫁给他,秀代不愿意嫁,林耕只好走了,百姓十分讨厌日本人,手拿钢叉和木棍要杀了他们,日本人为了让自己的女儿活命,就把她送下了楼,并让她逃,秀代有点残疾,一脚一脚地逃走了,敌机来了,一个一个地bomb打了下来,秀代赶紧趴到草丛里,正好一个一个的bomb在她旁边,她被炸得七八乱,于是来找林耕,林耕在外头建了一个小茅屋,与秀代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秀代有了孩子,但是生不出来,最终孩子死了。日本人又来了,把方大哥和阿姿吊在了城门口,林耕收养了他们的小孩,名叫兰儿,秀代的父亲来了,为了使别人不受到伤害,林耕通风报信,被秀代的父亲用枪打死了,之后秀代也死了,他们的头被挂在了城门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时时刻刻记住报仇,不要当日本人的走狗,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兰亭观后感作文两则】
《兰亭游记叙事作文》
兰亭游记叙事作文
烈日当头,我们乘车去往绍兴。进入绍兴,到了诸暨,到了五泄,我才发现自己犯了个极大的错误,“沧桑”用在这里是多么的不和谐。山虽不可谓高,但一片葳蕤,满山的绿色里漫长的山路无限延伸,举目远眺不见尽头,眼前浮现的只有山的轮廓和透过葱茏的缝隙射下的阳光。
走进兰亭,似乎每个人都被这里的氛围感染了,大家的脚迈得很轻也很实。重峦叠峰茂林修竹,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和空气糅合了一种叫做“人文”的元素,让我们一向浮躁的心沉静下去,又沉醉起来。
兰亭成名于王羲之,也成名于那篇传诵千古的《兰亭集序》,他用风格疏朗简约的文字记述了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的那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盛会。于是,兰亭这个原本不为人所知的庭园由此名垂青史。
当年的鹅池边今天的白鹅兴致勃勃地演绎着那段美丽的历史场景,疏觞亭前的溪流在物换星移千年之后换上了今天的活水。我们在漫步游赏中却依然清晰可见当年大书法家俯首洗墨的场景。我们还可以在穿过悠长的历史后遥想发生在眼前这个小溪边“一觞一咏,畅叙幽清”的雅士聚会。
从王羲之和他的'友人泼墨挥毫的那一刻起,兰亭就被赋予了特殊的历史气质,从此,丹青的爱好者不论少长都将这里视为书法的圣地,纷纷前来凭吊、瞻仰,想要从这里的空气中吸到一点儿传神的精粹。在陈列馆里我见到了许多年龄小于我的孩子的作品,他们的技艺固然稚嫩,但那一笔一画之间分明气韵初具,能够被陈列在兰亭,相信他们会将此视为无上的荣耀。
后人曾评王羲之的墨宝“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相信他们的艺术性情正是在此地得到了一次历史性的蒸馏和升华。他身有官职,却宁愿躲到山林之间与数位友人寻求闲云野鹤般的淡泊与宁静。他避开尘世的纷扰,兰亭成为了他风雅圣洁的归宿。于是,兰亭成全了王羲之,而王羲之也同样成全了兰亭,人杰而地灵,地灵而人杰。
平静中渲染辉煌,中国文化的妙处正在于此。
【兰亭游记叙事作文】
《再游兰亭有感读后感400字》
“十一”国庆,风和日丽、丹桂飘香,爷爷带着我重游兰亭,兰亭虽和以往一样,但我又有了新的感受。
我们首先来到了鹅池碑旁,“鹅池”二字又庄重又和谐、漂亮。恰好一个导游带着一个团队来到这里,她讲解了一个小故事:“这块鹅池碑的字是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合写的。王羲之很喜欢写鹅池二字,王羲之刚写完鹅字,就来了一客人,王羲之不得不去招待客人,不料,在一旁看着的8岁儿子—王献之把还有一个池字给写好了,因为父亲王羲之把鹅字写的瘦而长,所以王献之故意把池字写的肥而短。父亲看了很喜欢,保存的很好,才流传至今的。”我们又来到了御碑亭,御碑正反两面的文章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与他的儿子游兰亭时所写的。那里面有七个“一”字,每个一的风格都不一样。我们还去了满是书法的屋子,里面全是王羲之以来祖祖辈辈写的字,《兰亭集序》里每个字都写的钢劲有力,非常完美。
王羲之是书法家,可他引来了乾隆皇帝与他的子孙来参观,可想而知,他的字是多么的好,联想起我的字来,那真是差极了,我一定要向王羲之学习,把字练好!!!
《游兰亭800字》
今天下午,天气晴好,爸爸提议去游览兰亭,我和妈妈拍手同意。我们很快来到兰亭景区的停车场。我看到很多车、很多人。许多车子的牌照是外地的,有许多外地游客特地开车来我们绍兴,看样子,兰亭是个很有名的景区啊!
领了门票。我们先来到了鹅池。池塘里游着一群群小金鱼,可漂亮了。岸边的一个大石块上站着三只大白鹅,昂首挺胸,好像在像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鹅池边立着刻有“鹅池”两个字的石碑。我告诉妈妈“鹅”字是王羲之写的,“池”是他的儿子王献之写的,所以这个石碑又被称为“父子碑”。妈妈夸我懂的真多!我是从书上看来的,嘿嘿!
再往里走,是王羲之曾经生活过的一座房子,房前有座亭子,亭子里坐着一位叔叔正在用毛笔写字。我仿佛看到很多年前王羲之也是这样坐在这里认真练字。王羲之的房子里陈列着各种书画作品和一些书画故事,字很漂亮,画很美。我的书法老师也写过这样的长卷,他也写得很漂亮,我也希望自己再长大一些也能写这样的作品。
顺着石板路,我们来到了一个大亭子,亭子里是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刻着许多字,我问妈妈:“这是天下第一行书吗?”妈妈不好意思地摇摇头说不知道,我就决定回家自己查一下。
离开了大石碑,我们又来到了瓷砚艺术馆。以前我只见过方形的黑色石砚,却不知道原来磨墨的砚竟然有这么多品种:方的,圆的,椭圆的,大的,小的,黄色的,绿色的,紫色的……我和妈妈一起数了一下,这个艺术馆展厅里竟然收集了105种形状各异,色彩不同的瓷砚。我想我们可以组织一次小队活动,让班里的同学也来看看这么多不同的艺术品。
最后我们来到了书法博物馆。这是个全新的高科技的博物馆。大厅里放着两台电子临摹机。我上前临摹了一个“也”字,可惜电脑只给我评了63分。展厅里展出了各种书画作品和背景故事,很多是用电子屏幕呈现的。看着看着,我突然发现一个展台上面有五个按钮,我按下数字“1”,展台最上面一层弹出一副书写作品。我又按“2”,这时,第一层缩了回去,弹出了第二层,原来是这样。现在一个展台可以展出5层作品了,想看哪层就按哪个按钮,真是太方便了。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景区的出口。这里真好玩,以后还要和我的同学们一起再来游览这风景如画的艺术殿堂。
《中秋游兰亭800字》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小朋友,一提到大白鹅,我就想起“兰亭”。那里是闻名中外的“书法圣地”!今天就让我们去那边看看吧!
风景美如画
一走进大门,就觉得这儿特别幽静。我看见到处都是紫色的兰花和翠绿的竹子。风儿一吹,兰花姐姐好像在跳舞,可是竹子叔叔还是笔直地站立着,只听见“沙沙”响,原来是叶子宝宝们唱着欢乐的歌曲。我沿着弯弯曲曲的鹅卵石铺成的小路往前走,忽然看见池塘边有一只只大白鹅,它们长着一身雪白的羽毛,脖子又细又长。它们有的在晒太阳,有的仰起头唱歌,真悠闲!我向竹林深处走去,发现了好几座古色古香的亭子。粗粗的竹子,精致的雕刻。牛角似的飞檐,好像让我们乘着“时光列车”走进了古代。可是,它们也各不相同,有三角亭,有四角亭,还有一座是“巨无霸”,它有十二个角!十二根柱子!显得十分壮观。
独一无二的石碑
在兰亭,还有三块有名的石碑。第一块是“父子碑”,是王羲之和他的儿子写成的。上面有两个字——鹅池。“鹅”是爸爸写的,“池”是儿子写的,所以得到了这个美名。
第二块是有康熙皇帝写的“兰亭碑”。可惜后来被红卫兵砸坏了,还把它扔到了莲花池中。最终人们把它修补好,就成了“兰无尾,亭无头”的这么一个样子。
第三块碑是由两个有名的皇帝写的。正面是康熙皇帝写的,背面是乾隆皇帝写的。康熙皇帝还是乾隆皇帝的爷爷哩!所以人们叫它“祖孙碑”。
这三块石碑静静地矗立在亭子里,好像在诉说着它们以往的故事。
驿站写书信
在返回的路上,我看见了个小木屋。小木屋的房顶上写着“驿站”两个字,木屋旁边放着个信箱。原来兰亭在古代的时候是一个驿站啊!我走进驿站,发现有几个写书信的人。我也学着写书信。我写道:祝外公外婆健康长寿!然后写好地址。我兴奋地把这封信投进信箱。我想象着,在这个中秋节里,外公外婆收到这封信,一定会特别快乐呢!
美好的中秋夜慢慢来临,美丽的兰亭也将享受到微风和月光的照抚。让我们记住美好的中秋,记住这美丽的兰亭吧……
《兰亭古韵》
在绍兴有一座古朴典雅的园林,地方不大却十分有名,其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而千古流芳,大诗人陆游也留有诗云:“曲水流觞千古胜,小山从桂一年秋。”这座园林就是兰亭。
大人们最喜欢带小孩子去文墨书香的地方,我的爸爸妈妈也不例外。在我上一年级的时候,爸爸妈妈专门为我安排了一趟兰亭行,之后多次,有好朋友来绍兴去兰亭,他们也喜欢把我带上,渐渐地,兰亭给我的感觉,变得既风雅又亲切。
羲之喜鹅,兰亭的竹林旁砌有专门的“鹅池”,立了“鹅池碑”以作纪念。每每看到浮在“鹅池”中自由自在的大白鹅,我就禁不住想,喜欢鹅的羲之肯定是个和蔼可亲的人。鹅的姿态很憨,高高的额头上凸起有红色的小包包,红红的嘴巴又扁又宽,小小的眼睛黑亮黑亮的,长长的脖子弯弯的,像一个大问号,它们的身体肥嘟嘟的,着一身雪白的衣裳,走起路摇摇摆摆的,笨笨的很可爱。跳进水池的鹅却很灵活,洁白无瑕的身体浮在水面,粉红色的脚蹼像螺旋桨一样泼着水,自如地掌控着身体在水面上游来游去,像一朵朵白云游曳在碧水间。据说鹅在水中的形象,给了王羲之书法运笔很大的启示,幽竹、碧水、大白鹅,书法自然说的大概就是这种境界吧。
兰亭最有名的地方是“曲水流觞”处。“曲水流觞”其实是从西周开始就有的一种民间传统习俗,后来发展成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永和九年,王羲之为兰亭修葺举行祭祀仪式,约谢安、孙绰等42位全国军政高官,在兰亭清溪两旁席地而坐,他们将盛了酒的觞放在溪中,觞停在谁前面谁就得饮酒赋诗。结果有十一人赋诗两首,有十五人各赋诗一首,王羲之挥毫泼墨,乘兴而书,写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兰亭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植兰,汉时设驿亭而得名,却因《兰亭集序》而天下闻名,“永和九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字里行间,文人墨客兴之所至的真情真性畅汗淋漓,其书28行、324字,章法浑然一体,笔法粗细多变,字形疏密相掺,墨气忽浓忽淡,全篇二十几个“之”字字不同,被赞“遒媚劲健、绝代所无”。后代很多书法家都学习或模仿王羲之,如欧阳询、苏轼、米芾、赵孟頫等,世代名家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现如今兰亭的书法博物馆就收集了很多名家的《兰亭集序》手迹,令人回味无穷。
园林内有一四角亭碑,内有康熙帝御笔“兰亭”两个大字。同时,设有八角形“御碑亭”,亭内御碑高3丈,宽1丈,正面刻有康熙帝临摹的《兰亭集序》,书风秀美,雍容华贵,背面刻有乾坤帝亲笔诗文《兰亭即事诗》,书法飘逸,是罕见的祖孙御笔同碑古迹,可见在康乾盛世,羲之的书法甚被推崇。
父母亲们最爱带孩子们到临池十八缸处,主要基于这里关于王献之的一个典故。相传王献之秉承父母之命练字,练了三缸水后认为自己的字写得很不错,不想练了,还把自己写得字拿给父亲看。王羲之在他写的“大”字上点了一点,让他拿给母亲看。没想到王羲之夫人看后点评:“吾儿练了三缸水,唯有一点像羲之。”王献之听后十分惭愧,练完了十八缸水,长大后也成为著名的书法家,与王羲之并称“二王”。所有,哪有天生大家,一切要以勤奋刻苦打根基。
园内的王右军祠是兰亭的精华,整个建筑白墙黛瓦,四面临水,是康熙年间的老建筑。祠内有一方清池,被传为食是书圣的墨池,池中有墨华亭,亭旁连桥,祠旁环廊,廊上是历代名家临写的《兰亭集序》拓片。廊回路转,这个纪念王羲之的祠堂,清幽雅静,墨香萦绕,有两句诗概括得特别好:“山水廊桥亭,天地日月星,唐宋元明清,正草篆隶行”,将书法与自然历史交融相会,荡气回肠。
我想,王羲之留给世人的不仅是墨宝,还有一个精神的传承。都说吃饱穿暖了才会去追求精神的富足,他们却在那个颠沛流离的朝代,珍惜每一个时刻,追求精神的极致,每一天都活得丰润精彩。
《中国书法圣地——兰亭》
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25华里的兰诸山下,与禹陵、东湖并立为绍兴市郊三大著名风景点,也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具影响的书法圣地。
“清”是指水中间的小块陆地,是理想的活动处所。本来这个地方有很多兰花,所以称“兰诸”。山也就随之称“兰沽山”。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邀集谢安、孙绰、孙统、支遁等41位名士聚兰亭修楔。“修楔”就是古代人们于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一种祭礼,所以那时候他们列坐水边,把盛酒的羽筋从水的上游放出,循流而下,一旦酒筋滞留在谁的面前,谁就应该即兴赋诗一首,不然罚酒三筋。在那次聚会中有26人作诗,他们一共作了37首诗。事后,王羲之为这些诗作了一篇序,记下了那次聚会的盛况和作者的观感,这就是有名的《兰亭集序》。《兰亭集序》不光是书法上品,而且还是一篇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一共有325字,因为写得很美,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这篇文章中光“之”字,就出现二十处,因为个个矫健俊美,而又各具风采,因而令人倾倒,而成为传世之宝。因此,这篇集序就使得原来己经很美丽的兰亭更加出名,吸引了许多游人前往观赏。根据《越中杂识》记载,早在200多年以前,到兰亭去游览的人就已络绎不绝。
1985年,绍兴市人民政府决定,每年三月初三在兰亭举行追仿1600多年前的修楔筋咏的兰亭书会。这样兰亭就为发展中国民族的文学艺术做出了新的贡献。
历史上兰亭经历了好几次变化,现今的兰亭建于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84年)。由于历史的变迁,兰亭现在不在原来的地方,但是还是依山傍水,竹木掩映。难怪《兰亭集序》中有这样一些语句:“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以说这是一座幽雅别致的江南园林。
现在我们来简单地描述一下现今的兰亭的八个景区:鹅池、乐池、小兰亭、流觞亭、御碑亭、右军祠、兰亭江和书法博物馆。
从人口步人景区,穿过一条修竹夹道的石砌小径,迎面是一乱碧水,这就是鹅池。池畔是一块用石板铺砌的40平方米左右的“道地”,道地的西一首立有一个刻着“鹅池”两个赫赫大字的石碑。传说王羲之刚写好“鹅”字时,忽然听有一个皇帝圣旨来了,所以他连忙搁笔去接旨。那时候他的儿子王献之顺手提笔一挥,继续写了一个“池”字,这一碑父子写的二字成为千古佳话。王羲之是书法家出身的,他的儿子从小就得到书法指导。后来,王献之也成了名,人们把他们父子二人合称为“二王”。唐代张怀灌《书断》把王氏父子的隶书、行书、草章、飞白、草书等五种字体都列人“神品”一类,可见后人对他们书法艺术的推崇。
除了石碑的故事以外,鹅池这个地方也有另外一个有意思的故事,这就是王羲之以字换鹅的故事。传说王羲之有一天为了游览水乡景色乘着一叶扁舟,忽然他在修竹之间看见了一群白鹅在河面上戏水。因为王羲之对自鹅很感兴趣,所以他目不转睛地观赏白鹅的种种姿态和戏水的情状。一看到这个,躺公对他说:“何不将它买下?”后来他知道鹅的主人是一位道士,所以他去跟道士说他想买那群白鹅。道士非常不高兴,不过他不露声色地说:“我这鹅是不卖的,如果您想要,就请写一木(道德经》来换吧。”王羲之同意了,这样。以字换鹅,兴致勃勃地将白鹅带了回去。王羲之写的这本经,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黄庭经)。诗人李白在他的一首诗中写了:“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可是,为什么王羲之那么喜欢白鹅呢?据说,这跟他钻研书法有关系,他以为执笔时食指应如鹅头那样昂扬微曲,运笔时则像鹅掌拨水,方能使精神贯注于笔端。
因此,去游览兰亭的人一见几只白鹅悠然嬉游,就会想起来工羲之以字换鹅的故事和他对书法的观点。
过鹅池往前走,过了三曲桥就是小兰亭,亭内立石碑一方。碑上“兰亭”那两字是清朝康熙帝写的。因为十年动乱中碑被砸成三截,虽然已经重修,但是没有跟原来的样子完全一样,“兰”字缺尾,“亭”字缺头,不过古代的意味还存在。
小兰亭的西边有“乐池”。这个面积有十亩左右的池是兰亭里最近新建的地方。临池有一草亭叫“俯仰亭”。池中有竹排、小舟,池的西边有饭庄、茶室,是游人可以休息的地方。
在小兰亭的东边有“流觞亭”,这就是兰亭的中心。亭的周围有木雕长窗,外有走廊环绕,翘角飞檐,古色古香。在亭的正面挂着一方匾额,上面写的是三个金字——“流觞亭”。亭内陈列了一幅《流觞曲水》图,画的就是“修楔”的情状,画中人物的姿态是各种各样的,有的举杯畅饮,有的低头沉吟,有的袒胸露臂,醉态毕露。流觞亭的前面就是曲水叠石,传说这儿就是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孙统、谢安等41人修楔、流觞、喝酒和即兴赋诗的地方。因此,也是在这儿,今人流觞咏饮,模仿这个古代的活动。
从流觞亭往北走几步就是御碑亭,亭内有一块巨大御碑,这块碑是6.8米高,2.6米宽和0.9米厚的,据说重量达3600多斤。御碑的正面镌刻着清代康熙癸酉年(1693年)春摹写的(兰亭集序》全文,碑的阴面是清代乾隆书写的《兰亭即事》七律一首,诗说:“向慕山阴镜里行,清游得胜惬平生。风华自昔称佳地,筋咏于今纪胜名……”这首诗表达了这位遍游全国胜迹的皇帝对兰亭的倾慕之情。御碑四周及顶额、底部都雕着有龙、凤、牡丹及祥云等图案,雕刻精细,造型优美。御碑亭八角重檐,气势宏伟,1962年被台风刮倒,所以1983年又重建。在御碑亭的西边,近年来新辟了兰亭碑林,为国内和国外的书法名家提供了勒石立碑,丰富了兰亭书法藏品。
从御碑亭再往北走,出园林北门,就是兰亭江,这是一条浅而清的溪流,绕兰诸山而过。这条溪流的水底有游鱼和卵石,近年来开辟为举行群众性水上修楔活动的场所。
流筋亭的左边有右军祠(王羲之曾任会稽内史和右军将军,因此被称为王右军)。祠的建筑形式古雅别致,祠前清水流动,祠内有一泓池水,就是墨他,池中有四角方亭,这就是墨华亭,南北两端有石板水桥相通。池两边的回廊壁上,嵌有后人题咏石刻多方,大都为历代书法家临摹这位书圣的遗墨。浏览一下这些碑刻.就使人感到这些摹仿之作尚且有如此精深的功力,王羲之本人的书法就更是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了。王羲之成为书圣非一日之功,据说他勤练书法,经常洗笔,年深日久,使池水都染黑了。后人将这一乱池水给它“墨池”这个名字。右军祠还有一副对联,写的是:“毕生寄迹在山水,列坐放言无古今。”这副对联表达了王羲之无意仕途、放迹山水的旷达性格。他爱慕会稽的秀丽山水,以玩山赏水、作书养鹅为乐。
和兰亭隔水相望的是1989年所新建的“兰亭书法博物馆”,这就是中国旅游部门拨款在兰亭天章寺旧址新建的博物馆。它位于山坡上,周围都是葱笼的树木,环境很美。这座以收藏、展出古代和现代的书法精品为宗旨的书法博物馆,占地十多亩,内有大小书法展览厅,大小书艺交流厅以及其他附属设施,使兰亭又添一景。
兰亭并不只是一个美丽的公园而已,兰亭是中国书法圣地!
《绍兴的夏天》
绍兴的夏天,暑气恼人,而绍兴的兰亭,依然翠竹生风,凉爽宜人。一夭上午,我和爸爸踏着鹅卵石铺成的小径,去游览兰亭。
穿过一条修篡夹道的曲径,在青峰屏立、绿树苍翠的兰堵山下,迎面就能看到浓荫蔽日的古樟树下的石碑上,铭刻着“鹅池”二字。远看那“鹅”字颇有“龙跳天门,虎卧凤阔”之势。我问爸爸:“这‘鹅池’两字大概是王羲之的亲笔字吧?”爸爸说:“那‘鹅’字是王羲之写的,而‘池’字则是他儿子王献之写的。你只要仔细琢磨一下字形,就会发现两字一肥一瘦。”我听了点点头,又问爸爸:“那王羲之为什么要写鹅字呢?”“哦,相传当时山阴有位道士,爱好养鹅,而王羲之更爱养鹅。他看到道士有一群玉羽丹掌的大白鹅,非常羡慕,道士看出了他的心思,就慷慨地将一对白鹅赠送给王羲之。王羲之十分感激,写了个‘鹅’字回赠道士,以示谢意。后来,这里有了养鹅池,他的儿子就又添了个‘池’字。”
爸一爸说完,入神地看起石碑来,直到我拉起他的手,他才往前走。约行数十步,来到流筋亭。亭居兰亭正中,是整个古迹的主要建筑之一。它不同于一般亭子,四周是长窗,窗外长廊环绕,飞檐翘角,显得古色古香。走进流筋亭,只见四只宫灯,悬挂四角。亭子正中挂着一幅扇形中国画。我和爸爸走近一看,但见在鸟语花香,.溪水涂涂,峰峦迭翠,云雾腾腾的溪边有好多古人在作诗。看不懂这幅画是什么意思。爸爸告诉我:“那是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我国著名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好友谢安等四十余人,来到兰亭修楔,聚会,他们一面饮酒,一面吟诗,共作诗三十七首王羲之乘着酒兴,在憧儿展开的蚕茧纸,用鼠须笔,饱蘸浓墨,一口气写成了一篇序言。这就是我国书法史上著名的《兰亭集序》。这篇共三百二十四个字的《兰亭集序》,写得道劲潇洒,字字珠现。特别难得的是序中有二十四个‘之’字,竟然没有一个形体相同。所以曾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我听了禁不住问:“那这本《兰亭集序》现在还在吗?”
《我赞美兰亭序》
据说,王羲之特别喜爱这篇序文,在他去世以后,《兰亭集序》的真迹一直由他的子孙珍藏,从来不轻易拿给别人看。到了二百多年后的唐贞观年间,《兰亭集序》已传到了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和尚的手里。智永死后又传给辩才。传说当时唐太宗李世民爱王羲之的书法到了着迷的程度,先后从全国各地搜集到他的-各种书法真迹达三千种,可就是没有《兰亭集序》的真本。后来得知在辩才手里,就叫监察御史肖翼,扮作书生模样,来到山阴,用计骗取。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的真迹后,就叫全国有名的书法家都来临摹。他死后,《兰亭集序》的真本就作了陪葬品。所以,现在留在世上的《兰亭集序》,都是唐时一些书法家的幕本了。”听了爸爸的解说,我不禁为失去《兰亭集序》的真本而叹息起来。这时,爸爸已走向流筋亭右侧的背池小亭,俗称“小兰亭”。我紧跑两步,撵上爸爸,抬头一看,只见亭内有块石碑,上刻“兰亭”
二字,是清朝康熙皇帝所书。“这碑在十年动乱中曾被毁坏萝现在虽已修复,但字迹残破,伤痕犹存哪。”爸爸深深地叹了口气,“它似乎正在向游人诉说着这场‘文革’的灾难。”’
流筋亭左侧是王右军祠。我和爸爸信步走了过去。只见正门上悬有当代著名书法家沙孟海书写的“王右军祠”匾额一方。字迹刚毅苍劲。大门两侧有四个花窗,精致古朴。王右军祠整个建筑别具一格。祠前清泉流动,祠内池水清澈。祠内祠外,流水相通,整个祠亭好象筑在水上一般。
我和爸爸还观看了祠内的墨池。那是因为王右军写完字时,经常去洗笔,天长日久竟使池水尽黑,所以后人把这个池称墨池。
穿过王右军祠,御碑亭便呈现在眼前。亭基呈八角形,粗大的雕龙石柱托着重檐翘角的亭顶,显得气势恢弘。亭内立有一块高六米八十、宽两米六十、厚四十厘米的丰碑。听人说,这块碑重达三万六千余斤,是我国最大的石碑之一,在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能把御碑立起来,这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御碑正面有康熙所书写的《兰亭集序》全文,碑阴有乾隆书写的一首诗。那诗我是看不懂,而爸爸却津津有味地吟哦起来:“向慕山阴镜里行,清游得胜惬平生。”
兰亭,碧流萦绕,修竹摇曳,石碑盛立,亭阁古雅。这景色深深地吸引着我和爸爸。听爸爸讲,最近在兰亭又成立了兰亭书法学会,沙孟海老爷爷是名誉会长,会员中最小的是十二岁的苏洁。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只好带着无穷的余味,折径归途。再次仰望兰亭,只见它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古貌展新颜。路上,我情不自禁地吟起自己作的诗来:山阴道上一兰亭,茂林修竹印四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