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王羲之特别喜爱这篇序文,在他去世以后,《兰亭集序》的真迹一直由他的子孙珍藏,从来不轻易拿给别人看。到了二百多年后的唐贞观年间,《兰亭集序》已传到了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和尚的手里。智永死后又传给辩才。传说当时唐太宗李世民爱王羲之的书法到了着迷的程度,先后从全国各地搜集到他的-各种书法真迹达三千种,可就是没有《兰亭集序》的真本。后来得知在辩才手里,就叫监察御史肖翼,扮作书生模样,来到山阴,用计骗取。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的真迹后,就叫全国有名的书法家都来临摹。他死后,《兰亭集序》的真本就作了陪葬品。所以,现在留在世上的《兰亭集序》,都是唐时一些书法家的幕本了。”听了爸爸的解说,我不禁为失去《兰亭集序》的真本而叹息起来。这时,爸爸已走向流筋亭右侧的背池小亭,俗称“小兰亭”。我紧跑两步,撵上爸爸,抬头一看,只见亭内有块石碑,上刻“兰亭”
二字,是清朝康熙皇帝所书。“这碑在十年动乱中曾被毁坏萝现在虽已修复,但字迹残破,伤痕犹存哪。”爸爸深深地叹了口气,“它似乎正在向游人诉说着这场‘文革’的灾难。”’
流筋亭左侧是王右军祠。我和爸爸信步走了过去。只见正门上悬有当代著名书法家沙孟海书写的“王右军祠”匾额一方。字迹刚毅苍劲。大门两侧有四个花窗,精致古朴。王右军祠整个建筑别具一格。祠前清泉流动,祠内池水清澈。祠内祠外,流水相通,整个祠亭好象筑在水上一般。
我和爸爸还观看了祠内的墨池。那是因为王右军写完字时,经常去洗笔,天长日久竟使池水尽黑,所以后人把这个池称墨池。
穿过王右军祠,御碑亭便呈现在眼前。亭基呈八角形,粗大的雕龙石柱托着重檐翘角的亭顶,显得气势恢弘。亭内立有一块高六米八十、宽两米六十、厚四十厘米的丰碑。听人说,这块碑重达三万六千余斤,是我国最大的石碑之一,在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能把御碑立起来,这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御碑正面有康熙所书写的《兰亭集序》全文,碑阴有乾隆书写的一首诗。那诗我是看不懂,而爸爸却津津有味地吟哦起来:“向慕山阴镜里行,清游得胜惬平生。”
兰亭,碧流萦绕,修竹摇曳,石碑盛立,亭阁古雅。这景色深深地吸引着我和爸爸。听爸爸讲,最近在兰亭又成立了兰亭书法学会,沙孟海老爷爷是名誉会长,会员中最小的是十二岁的苏洁。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只好带着无穷的余味,折径归途。再次仰望兰亭,只见它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古貌展新颜。路上,我情不自禁地吟起自己作的诗来:山阴道上一兰亭,茂林修竹印四带。
标签:特别这篇喜爱赞美去世据说在他兰亭王羲之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