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战国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11-21 14:23:09
《利令智昏的典故》
战国时,秦国派大将白起,带领人马,攻伐韩国,占领了韩国的野王(今河南沁阳县)。野王位于韩国的上党同韩国内地之间的重要通道。野王被占,上党就孤立了。上党的地方官冯亭,准备归附赵国,希图得到赵孝成王的保护。
赵孝成王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平阳君”赵豹不同意,他说:“无故受利,会招致祸殃,不如不要。” “平原君” 赵胜说:“不要白不要,如此一大块好地方,不费任何代价,送上门来还不要吗!”赵王赞成赵胜的意见,就派他去接收上党,并封冯亭为“华阳君”。
可是这一来,把秦国激怒了。秦国又派白起去打赵国。在长平一战中,赵国大败,四十万赵军,全军覆没,赵都邯郸也几乎被攻破。
这一历史事件,司马迁在他的《史记·平原君列传》中评论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利令智昏”本是一句鄙语(俗语)。因为贪图私利,而使头脑发昏,理智不清,这就叫做“利令智昏”。
近代民主革命家章炳麟《敬告对待间谍者》:之“独苦国人无识者,利令智昏,则不免受其饵矣。”
《旷日持久的典故》
这句成语,来自《战国策·赵策》:
战国时,燕国(在今河北、辽宁一带)派大将荣蚠〔fen〕为统帅,攻打赵国(在今河北南部、山西北部一带)。赵王得报,立即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国相赵胜想出一个办法,说道:“齐国的名将田单,善勇多谋。我国划三个城池送给齐国,把田单请来,帮助我们领兵抗燕,定可取胜。”大将赵奢不同意,他说:“难道我们赵国没有人能领兵了吗?仗还未打,先失三城,那怎么行!”
赵奢还进一步分析道:“第一,田单即使肯来,也可能敌不过荣蚠,那就是白请他来了;第二,田单可能确实有本领,但他未必肯为赵国出力,因为赵国如果强大起来,对他们齐国的‘霸业’不是很不利吗?”
赵奢最后又说,“田单要是来了,他必定要把我们赵国拴在战场上,‘旷日持久’拖延不决,几年之后,会把我国的人力、财力、物力、消耗尽净。后果不堪设想!”
但是赵王和赵胜终于不听赵奢的建议,还是聘请齐国的田单来当了赵军的统帅。结果,不出赵奢所料,拖了很长时间,付了很大代价,却没有获得理想的胜利。
“旷日持久”形容空废时日,拖延过久,而事情不见显著成效。
《汉书·韩信传》也有“旷日持久”一语。韩信大破赵军,擒赵王歇、斩成安君,然后准备北攻燕、东伐齐。广武君不同意,对韩信说,“今足下举倦敝之兵,顿之燕坚城之下,情现力屈,欲战不拔,旷曰持久,粮食殚竭。……”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八回:“黄将军之言虽是有理,只是山势险峻,林木丛杂,这厮们死守不出,便要旷日持久。”
《借光的典故》
战国时,秦国有一位将军,名叫甘茂,下蔡人。秦惠王因他为秦国立过战功,曾任命为“左丞相”。秦昭王时,因故获罪,便逃出秦国,投奔齐国。
《战国策•秦策》载:甘茂刚走出秦国东边国境上的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县南),恰巧遇见苏代。苏代是洛阳人,这时正充当齐国使者来访问秦国。甘茂对苏代说:“你听说过江边姑娘的故事吗? ”苏代说:“没有。你讲给我听听! ”甘茂于是讲道,江边住着不少人家,每天晚上,姑娘们都聚在一起做活计。其中有一位姑娘,家境贫苦,买不起灯油,其余的姑娘们讨厌她,说她爱占便宜,拒绝她参加。这位穷姑娘说: “我虽然买不起灯油,但是我每晚都比别人先到,把房间打扫干净,把坐席铺设整齐,让大家一到就能舒适地干活,这 对于你们多少也有些方便。你们的灯反正是要点的,借给我 一点光又有什么损失呢? ”姑娘们听了她的话,觉得有理, 便把她留下。
甘茂讲完了故事,接着说:“我现在离开秦国,准备到 齐国去,愿意做些打扫房间、铺设坐席的工作,希望不要拒 绝我! ”苏代说,“好,我一定让齐国把你好好地留下来。” 苏代答应了甘茂的要求,设法向齐湣王〔湣mǐn〕竭力 推荐,甘茂就被任命为齐国的“上卿”。
从别人那里分享便利或荣誉,后来就叫“借光”。常被 用作请人给予方便时的客套语,和“叨光”、“借重”之类 的意思相仿。
《嫁祸于人的典故》
战国末期,被称为“虎狼之国”的秦国,对贴邻的小小韩国,威胁最大。
韩国的上党(郡名,治所壶关,在今山西长治市北)郡守冯亭,派人去见赵孝成王,说:“我们的上党保不住了,但是我们不愿给秦国,而自愿给赵国。全郡十七个市县,请你们收下吧! ”
赵王大喜,把平阳君赵豹找来商量。赵豹说:“圣人认为平白无故送上门来的便宜是值得怀疑的,说不定这是祸害。”赵王说:“人家信服咱们,愿归咱们管,怎说平白无故? ”赵豹又说: “秦国企图侵占上党,已非一日,他们早把这块地方看作是已经稳稳到手的了。韩国之所以不愿给秦国,是要嫁祸于赵啊(原文:欲嫁祸于赵也)!咱们千万不能接受! ”但是赵王还是固执己见,说:“动用上百万人马去拼命,一年二年未必能攻取一个城市。现在人家白送咱们十七个市县,分明是大利,偏说是祸害? ”
赵豹辞出后,赵王又把平原君赵胜以及赵禹找来。这两人完全同意赵王的主张。赵王很高兴,便派赵胜去上党办理接受手续,并派老将廉颇率军进驻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后来,又派赵括去接替廉颇,却被秦军包围,赵军四十万全部覆没。这时,.赵王才后悔不听赵豹之言,果有此祸 。
以上故事载《史记•赵世家》。
《史记•张仪列传》也有一段有关“嫁祸” 一词的记载,也是战国时代的事:原任秦相的张仪,来到魏围,劝魏哀王亲秦伐楚。他说:“为大王计,不如和秦国友好。秦国正要使楚国削弱,而最有条件使楚国削弱的,就是你们魏国。楚国虽有宮大之名而实际空虚,士卒虽多而不能坚战。魏国全军出动,南面而伐楚,必胜无疑。割了楚国来补益魏国,亏了楚国去讨好秦国,‘嫁祸安国,此善事也,。大王如不听我,一旦秦军东向伐魏,那时虽欲亲秦,不可能了! ”
《南史•隐逸传》记阮孝绪的事迹中,有“嫁祸于人” 一语。这阮孝绪,南北朝梁人。当时,梁武帝禁谶纬(【谶 chèn】,巫师或方士制作的一种隐语或预言,作为吉凶的符验或征兆;纬,方士化的儒生编集起来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是西汉至南北朝流行的宗教迷信。)阮孝绪家中有这方面的一些书。有人劝他秘藏,更有人求他转让。他说: “己所不欲,岂可嫁祸于人。”于是全部烧了。
“嫁祸”的嫁,是转嫁、转移的意思。“嫁祸于人”,把罪名、损失、负担之类本来属于自己的祸害推给别人。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典故》
战国末年吕不韦的门客们合编的《吕氏春秋•尽数》有一句道:“流水不腐,户枢〔Shū〕不蝼【lóu】,动也。”
晋人程本所撰《子华子》则说:“流水之不腐,以其逝故也;户枢之不蠹,以其运故也。”
宋代张君房编撰的《云笈七签》也说:“户枢不蠹【dù】, 流水不腐,以其劳动不息也。”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说木制的器物往往要被虫蛀坏,但是门的转轴(户枢),却从来没见过被蛀坏的,为什么呢?因为它天天在转动。积水往往要发臭,但是河道里的活水,却从来没见过发臭的,为什么呢?因为它不息地在流动。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这句成语鼓励人们要爱劳动、勤锻炼。勤劳能使人长期保持健康,保持生气勃勃,而不致堕落。
《后汉书•华佗传》记有三国时名医华佗的一段话: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 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论联合政府》“‘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是说它们在不停的运动中抵抗了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的侵蚀。 ”
这句成语和另一句成语“自强不息”的意思相似。“自强不息”是说不断健全身心、提高修养,自觉努力向上,坚持不懈。“自强”一语出自《周易•乾》:“天行健,君子 以自强不息。”《礼记•学记》也有: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唐韩愈《答侯继书》:“惧足下以吾退归,因谓我不复能自强不息也。”
“自强”也指国家自力图强。《宋史•董槐传》:“外有敌国,则其计先自强。自强者,人畏我,我不畏人。”
《虎狼之国的典故》
战国时,秦国最强,屡次侵犯其它各国。当时的南方大国楚国,也不免受它的威胁和侵犯。
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曾在楚怀王时任“左徒”的官职,他主张联齐抗秦(齐国是当时东方的大国)。但是楚怀王偏听谗言,不信任他。秦国深怕齐、楚联合,便派张仪访问楚国,说:楚国如能不同齐国亲善,而同秦国和好,秦国愿割六百里土地给楚国。昏庸而贪心的楚怀王,于是断绝了同齐国的友好关系,派出使者到秦国去接收六百里的土地。可是张仪却矢口抵赖,说:“哪有什么六百里的事儿!我说的是六里。”楚国使者只得空手回来,报告怀王,怀王一怒之 下,立即匆匆忙忙发兵攻秦,不料反被秦军打得大败。齐国不愿相救;魏国还趁火打劫,袭击楚国的邓地。楚国只好向秦国求和,把汉中一带割给了秦国,才算了事。第二年,张仪又来访问楚国。张仪买通了楚怀王的宠臣靳尚,又说通了宠姬郑袖,他们帮着张仪说话。楚怀王竟又信了张仪的花言巧语,同秦国结为“昆弟之国”,永远“无相攻伐”。这时, 屈原正访问齐国,回来时张仪巳经离去。屈原向楚怀王揭发了张仪的阴谋,再一次提醒怀王不要对侵略成性的秦国存任何幻想。可是,这时的屈原已被免去宫职,楚怀王对他更加疏远和不信任了。.
又过了一个星期,秦昭王向楚怀主发出欺骗性的邀请,要他到秦国去会谈结盟和通婚等友好大亊。屈原竭力反对怀王到秦国去,指出这完全是诡计,千万不可上当。据《史记• 屈原列传》载,屈原是这样对楚怀王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礼!”
可是,楚怀王的幼子子兰,却害怕得罪秦国,力劝怀王访秦,郑袖等也竭力怂恿。怀王便拒绝屈原的忠告,到秦国去会见昭王,结果,竟被扣留,终于死在秦国。
“虎狼之国”这句成语,在《战国策》中用得很多,例如《周策》:周臣游腾对楚王说:“今秦国,虎狼之国也, 有吞周之意。”《楚策》:苏秦劝楚王同赵国等联合抗秦,也说:“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秦,天下之仇雠也。” “虎狼之国”就成为贪暴的侵略者的代名词。
《涸辙之鲋的典故》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宋国的蒙县(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是我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据说,庄子家里很穷。有一次,他去找一位当“监河侯”的朋友借粮(“监河侯”大概是管理黄河堤防的地方官)。这位朋友不愿意帮助他,却假装一副慷慨的样子, 说:“行,我正要收取賦税,等我收得了,就借三百金给你,好吗?”庄子听了很生气,说道,“昨天我来的时候, 正在路上走着,忽听得路旁有轻轻呼救的声音,回头一看, 见车辙(来往车轮压出的沟)里有一条鲋鱼(即小鲫鱼), 快要干死了。它说:,你能不能给我半斗一升的水,救救我的命!’我说:‘可以可以,我正要到南方去见吴、越等国的国王,南方水很多,我可以把西江之水引来给你(西江, 即长江),好吗?’那鲋鱼说: ‘现在我急不可待,只求斗升之水,让我维持生命,你却这样回答我,岂不是希望我早些进干鱼店去吗!’ ”
这段故事,载《庄子•外物》,原文节略如下:
庄周家贫。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曰:“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曰:“我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知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由于这个故事,后来人们比喻极度穷困,急待救济,就叫“涸辙之鲋”(涸〔hé〕,水干:涸辙,干了水的车轮沟)。也叫“车辙鲋鱼”,或简作“涸辙”、“涸鲋”。例如唐朝李白的诗* “涸辙思流水,浮云失旧居。”南朝庾信的诗:“涸鲋当思水,惊飞每失林。”
请求借贷援助,有人就用“斗升之水”或“升斗之水” 这样的词儿,感谢救了穷困之急,就说是“幸苏润辙”。
鲁迅《坟•娜拉走后怎样》:“但人不能饿若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一样。”
《管窥锥指的典故》
战国时,赵国有个学者,名叫公孙龙,据说禀性聪敏,学识丰富,以博辩知名。他自己也以为是最髙明的了。后来,他听到了庄子的理论,佩服得不得了,于是对魏牟(魏国公子)说: “原来世界上还有更高明的学者啊!”
魏牟笑道:“你听过埳〔kǎn〕井之蛙的故事吗?一 只住在井底的蛙,怎能知道世界上还有什么海?又怎能理解海是怎样的宽广伟大?用自己极肤浅有限的知识和经验,想 去体会深奥无穷的学问,那不是等于‘用管窥天,用锥指地’吗?”
魏牟还对公孙龙说:“不过,从另一方面说,你也不必全部否定自己而去全盘摹仿庄子,你应该有你自己独特的见解。否则,将要如同‘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 一样,别人 的长处没有学得,自己固有的特色也会丢掉了。
这段故事,原载《庄子•秋水》。成语“管窥锥指”的出处,就在这里。
“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从竹管里观察天,怎能了解天究竟有多大?用锥子来探测地,又怎能知道地究竟有多厚?所以,形容见识狭小,就叫做“管窥”,或叫做“管窺 锥指” 。
“管窥锥指”,也叫做“管窥蠡[lí]测”。《汉书•东方朔传》说: “以管窥天,以蠡测海。”蠡,是瓠瓢,用瓠瓢,去量海水,不是和“管窥”、“锥指” 一样吗?所以, 形容见识狭小片面,又叫做“管蠡”。
唐李商隐《咏怀寄秘阁旧僚》诗:“典籍将蠡测,文章若管窥。”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七回,“贾政点头道: ‘畜生,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
上述成语,也都可以作为自谦之词;例如谦称自己的意见不全面,就说是“管见”。淸胡谓对《禹贡》(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极有研究, 写出一本专论,书名自题为《禹贡锥指》。
《参战国的反义词》
参战国的反义词
【反义词】:交战国 中立国
【解释】:
参战: cān zhàn
1.官名。负责参谋作战事务。 2.参加战斗﹑战争。
立国: lì guó
建立或建设国家:农业工业为~之本。
中立: zhōnɡ lì
①指不去帮助或反对处在战争状态中任何一方的.立场。其中包括不允许任何一方利用其领土作为战场和建立军事基地;不参加任何军事联盟等。②使中立:我们要争取和中立这些人。
中立国: zhōnɡ lì ɡuó
有战时中立国和永久中立国。战时中立国又称“局外中立国”,指在国际战争中,对处在战争状态中的任何一方采取不帮助、不反对立场的国家。永久中立国,指得到国际社会承认的,无论平时还是战时,永久奉行中立政策的国家。国际上于1815年维也纳会议承认瑞士为永久中立国;1955年奥地利宣布为永久中立国。中立国拥有保卫其主权和领土不受侵犯的权利。
战国: zhàn guó
时代名。因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而得名。西汉刘向编《战国策》始作为时代名称。一般指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这个时期。
交战: jiāo zhàn
双方作战:~国。
交战国: jiāo zhàn guó
实际上已交战或彼此宣布处于战争状态的国家。
【参战国的反义词】
《战国时期历史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历史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战国时期历史成语故事,欢迎来参考!
历史成语故事精选【1】势如破竹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统一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吴国衰弱立即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为征南大将军。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兵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士气高涨,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历史成语故事精选【2】画饼充饥
三国时期,有一个正直的文人叫卢毓(yù),在魏国做大官。
一次宫中选拔人才,官员们推荐了许多有名的人,魏国的皇帝说:“让卢毓来选人,我不要这些只有名声而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名声就像画在墙上的饼,不可以拿来吃。”
卢毓建议皇帝选拔和考试相结合。从此,皇帝根据个人的实际能力来任命官员。卢毓的方法得到了大家的称赞。
成语“画饼充饥”就来自于皇帝所说的话。一开始,它指有名声而没本领的人。后来,人们用它来比喻以不切实际的空想来满足自己的人。
历史成语故事精选【3】路人皆知
三国的魏国,是一代英杰曹操建立的,在三国中是最强大的。到魏主曹芳当政时,司马氏实际上已经操纵了大权。司马师带剑入殿,一切政事都由他决断,根本不把曹芳放在眼里。曹芳气愤不过,下密诏诛杀司马氏。谁知,事不机密,反而被司马师废了他的王位。然后司马师因篡(cuàn)位不到时机,只好另立曹髦(máo)为新王。
这位曹髦是魏文帝的孙子,原先被封高贵乡公的爵位,如今做了皇帝,倒想有一番作为。那知,然后司马氏控制了整个朝政。司马师死后,司马昭自封天下兵马大都督,处处挟制高贵乡公,篡权的野心日益显露,以至天下无人不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成语,就出自此处。眼见司马昭的专横,曹髦是恨在心里,但又怕司马昭的`权势,只好作《潜龙诗》一首,以泄不满。诗曰:
伤哉龙受困,不能跃深渊。上不飞天汉,下不见于田。
播居于井底,鳅鳝舞其前。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如然。
一位名叫贾充的官吏知道后,马上向司马昭告发了此事。
司马昭一听,诗中将他比喻成鱼鳅黄鳝,恼怒万分,立刻身带宝剑随从,直入宫殿。当着百官大臣,厉声责骂曹髦,公然威胁说:“你曹髦是不是想作第二个曹芳!”
曹髦回到后宫,痛哭一天,终于下定决心要铲除司马昭。他召来王经、王沈、王业三位大臣合谋。然后王经劝告他,以鲁昭公讨伐季孙氏不成反被流亡的史事为鉴。可是,曹髦表示,宁死也不能让司马昭猖獗了。
于是,曹髦召集兵士三百人,要去诛杀司马昭,王经死谏也不听,而王沈、王业则投靠司马昭,当了叛徒。还不用司马昭动手,曹髦就被司马昭的手下杀死,王经与三百兵士也惨遭杀害。
成语“路人皆知”前面常常加上“司马昭之心”五个字,指野心非常明显,人所共知。
历史成语故事精选【4】穷兵黩(dú)武
东吴名将陆逊之后陆抗,有勇有谋,很年轻就被任命为建武校尉。
东吴后期朝败,且国君孙皓荒淫暴虐,滥杀无辜。陆抗对此非常不满,便多次上疏劝谏。但是,孙皓对这些建议置之不理。尽管东吴内政混乱不堪,但由于陆抗谋略过人,善于用兵,因此一直虎视东吴,而欲南下一统中国的晋,也无可奈何。
当时,晋朝的车骑将军羊祜(kù)镇守襄阳。他见陆抗能攻善守,知道要立即打败东吴并不容易,于是改变对东吴策略,采取了和的战略。陆抗也明白羊祜用意,于是也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晋方。在边境,两人还常派使者往来,以示友好。因此当时吴、晋一部分边境竟出现了和平局面。
孙皓听说了边境的情况,十分不悦,派人责问陆抗。陆抗回话说:“我如果不采取这样的政策,反而会助长羊祜的威德。”孙皓听后,也就没再说什么。但他还是想出兵攻晋统一中国。于是频频调兵。陆抗知道后,便又向孙皓上疏说:“现在,朝廷应该加紧农业生产,储备粮食,增强国力。让有才能的人发挥作用,使各级官员不荒怠(dài)职守,严明赏罚以励百官,审慎实施刑罚以戒黎民。如果图虚名重形式,处处用兵,好战不止,耗费的资财动以万计,士兵疲劳不堪,即使敌寇没有削弱,我们自己也会因此受累而被拖垮。”
但是,孙皓对陆抗的忠告仍是置若罔(wǎng)闻,然后以致于国力日渐衰退。而陆抗死后,晋军便挥师南下讨伐东吴,吴国最终为晋所灭。
成语“穷兵黩武”,现在的意思是使用全部武力,然后任意发动战争。
【战国时期历史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