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战国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2 19:02:50
《参战国的反义词》
参战国的反义词
【反义词】:交战国 中立国
【解释】:
参战: cān zhàn
1.官名。负责参谋作战事务。 2.参加战斗﹑战争。
立国: lì guó
建立或建设国家:农业工业为~之本。
中立: zhōnɡ lì
①指不去帮助或反对处在战争状态中任何一方的.立场。其中包括不允许任何一方利用其领土作为战场和建立军事基地;不参加任何军事联盟等。②使中立:我们要争取和中立这些人。
中立国: zhōnɡ lì ɡuó
有战时中立国和永久中立国。战时中立国又称“局外中立国”,指在国际战争中,对处在战争状态中的任何一方采取不帮助、不反对立场的国家。永久中立国,指得到国际社会承认的,无论平时还是战时,永久奉行中立政策的国家。国际上于1815年维也纳会议承认瑞士为永久中立国;1955年奥地利宣布为永久中立国。中立国拥有保卫其主权和领土不受侵犯的权利。
战国: zhàn guó
时代名。因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而得名。西汉刘向编《战国策》始作为时代名称。一般指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这个时期。
交战: jiāo zhàn
双方作战:~国。
交战国: jiāo zhàn guó
实际上已交战或彼此宣布处于战争状态的国家。
【参战国的反义词】
《战国时期历史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历史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战国时期历史成语故事,欢迎来参考!
历史成语故事精选【1】势如破竹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统一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吴国衰弱立即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为征南大将军。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兵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士气高涨,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历史成语故事精选【2】画饼充饥
三国时期,有一个正直的文人叫卢毓(yù),在魏国做大官。
一次宫中选拔人才,官员们推荐了许多有名的人,魏国的皇帝说:“让卢毓来选人,我不要这些只有名声而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名声就像画在墙上的饼,不可以拿来吃。”
卢毓建议皇帝选拔和考试相结合。从此,皇帝根据个人的实际能力来任命官员。卢毓的方法得到了大家的称赞。
成语“画饼充饥”就来自于皇帝所说的话。一开始,它指有名声而没本领的人。后来,人们用它来比喻以不切实际的空想来满足自己的人。
历史成语故事精选【3】路人皆知
三国的魏国,是一代英杰曹操建立的,在三国中是最强大的。到魏主曹芳当政时,司马氏实际上已经操纵了大权。司马师带剑入殿,一切政事都由他决断,根本不把曹芳放在眼里。曹芳气愤不过,下密诏诛杀司马氏。谁知,事不机密,反而被司马师废了他的王位。然后司马师因篡(cuàn)位不到时机,只好另立曹髦(máo)为新王。
这位曹髦是魏文帝的孙子,原先被封高贵乡公的爵位,如今做了皇帝,倒想有一番作为。那知,然后司马氏控制了整个朝政。司马师死后,司马昭自封天下兵马大都督,处处挟制高贵乡公,篡权的野心日益显露,以至天下无人不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成语,就出自此处。眼见司马昭的专横,曹髦是恨在心里,但又怕司马昭的`权势,只好作《潜龙诗》一首,以泄不满。诗曰:
伤哉龙受困,不能跃深渊。上不飞天汉,下不见于田。
播居于井底,鳅鳝舞其前。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如然。
一位名叫贾充的官吏知道后,马上向司马昭告发了此事。
司马昭一听,诗中将他比喻成鱼鳅黄鳝,恼怒万分,立刻身带宝剑随从,直入宫殿。当着百官大臣,厉声责骂曹髦,公然威胁说:“你曹髦是不是想作第二个曹芳!”
曹髦回到后宫,痛哭一天,终于下定决心要铲除司马昭。他召来王经、王沈、王业三位大臣合谋。然后王经劝告他,以鲁昭公讨伐季孙氏不成反被流亡的史事为鉴。可是,曹髦表示,宁死也不能让司马昭猖獗了。
于是,曹髦召集兵士三百人,要去诛杀司马昭,王经死谏也不听,而王沈、王业则投靠司马昭,当了叛徒。还不用司马昭动手,曹髦就被司马昭的手下杀死,王经与三百兵士也惨遭杀害。
成语“路人皆知”前面常常加上“司马昭之心”五个字,指野心非常明显,人所共知。
历史成语故事精选【4】穷兵黩(dú)武
东吴名将陆逊之后陆抗,有勇有谋,很年轻就被任命为建武校尉。
东吴后期朝败,且国君孙皓荒淫暴虐,滥杀无辜。陆抗对此非常不满,便多次上疏劝谏。但是,孙皓对这些建议置之不理。尽管东吴内政混乱不堪,但由于陆抗谋略过人,善于用兵,因此一直虎视东吴,而欲南下一统中国的晋,也无可奈何。
当时,晋朝的车骑将军羊祜(kù)镇守襄阳。他见陆抗能攻善守,知道要立即打败东吴并不容易,于是改变对东吴策略,采取了和的战略。陆抗也明白羊祜用意,于是也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晋方。在边境,两人还常派使者往来,以示友好。因此当时吴、晋一部分边境竟出现了和平局面。
孙皓听说了边境的情况,十分不悦,派人责问陆抗。陆抗回话说:“我如果不采取这样的政策,反而会助长羊祜的威德。”孙皓听后,也就没再说什么。但他还是想出兵攻晋统一中国。于是频频调兵。陆抗知道后,便又向孙皓上疏说:“现在,朝廷应该加紧农业生产,储备粮食,增强国力。让有才能的人发挥作用,使各级官员不荒怠(dài)职守,严明赏罚以励百官,审慎实施刑罚以戒黎民。如果图虚名重形式,处处用兵,好战不止,耗费的资财动以万计,士兵疲劳不堪,即使敌寇没有削弱,我们自己也会因此受累而被拖垮。”
但是,孙皓对陆抗的忠告仍是置若罔(wǎng)闻,然后以致于国力日渐衰退。而陆抗死后,晋军便挥师南下讨伐东吴,吴国最终为晋所灭。
成语“穷兵黩武”,现在的意思是使用全部武力,然后任意发动战争。
【战国时期历史成语故事】
《战国成语故事》
战国成语故事大全
导语:成语是浓缩的历史,学习和运用它能使我们知古鉴今,以史为镜。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战国成语故事大全,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战国成语故事1:完璧归赵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没想到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诚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玉一块儿撞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面对柱子,就要摔过去。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撞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赵王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赠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这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本不想这样做,但见蔺相如态度坚决,只得无奈地说:“好!就这么办吧!”说完,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
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恐怕打不赢。最后,秦王十分恼怒,可又见蔺相如机智勇敢,是位难得的人才,也没有为难他,便放他回到赵国去了。
这件事情在历史上就叫作“完璧归赵”。
战国成语故事2: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迫使卫国屈服于它。魏惠王十分恼火(因卫国原来是魏国的属国),于是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本就小国,根本抵挡不利啊魏国的进攻,只得向齐国求救。
齐国大臣邹忌主张不救,因为这样会消耗本国的实力。但大臣段干纶认为,如果魏国打败赵国,魏国的势力会更加强大,进而对齐国造成威胁,因此极力主张支援赵国。齐王采纳了段干纶的建议,以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出兵八万救赵。
孙膑在分析形势后,认为魏国军队很强大,如果与魏军正面交锋会造成齐国的较大损失,所以应该避实就虚,趁着魏国精锐部队在外,魏国国都大梁防务空虚的机会,攻打它的国都,迫使魏军回救大梁,赵国的危险就会自然消解。
田忌采纳了军师孙膑的建议,为给敌军制造齐国部队弱小的假象,故意派无能的军官带兵进攻魏国的军事重镇平陵,结果齐军大败。魏国大将庞涓以为齐军不堪一击,于是加紧对赵国的进攻,丝毫没有想到齐军会攻打魏国的国都大梁。
与此同时,孙膑亲自率领精锐部队进逼魏国国都大梁。庞涓闻讯,迅猛从攻打赵国的前线往回撤军,长途跋涉去保卫国都。因为兵困马乏,又陷入孙膑的包围圈中,结果魏军被打得落花流水。
成语“围魏救赵”由此而来,亦是《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一。
战国成语故事3:毛遂自荐
战国时,秦国出兵攻打赵国,包围了赵都邯郸,情况十分危急,于是赵王派平原君前往楚国,请求援救。平原君打算在其门下食客挑选出二十个文武人才一同前往,但只挑选出十九个,剩下的都不符合条件。
这时,有一个名叫毛遂的人,主动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请求加入前往楚国的行列。平原君问:"你在我门下多久了?"毛遂回答:“三年了。”平原君说:“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就好像一把放在袋子里的锥子一样,立刻就会显露出锋利的锥尖。而你在我门下三年了,我却没听说过你有什么表现,你还是留下吧!”毛遂说:“我现在自我推荐,就是请求你把我放进袋子里,如果早点有这样的机会,那我就不只是露出锥尖而已,而是早就显露出才能,锋芒毕露了!”平原君觉得毛遂说得有道理,就答应让他一同前往。
到了楚国,平原君和楚王会谈,从早上到中午,都还没有结果。毛遂于是持剑走到楚王面前,极力说明赵、楚联合抗秦的利害关系。楚王终于被说服,答应赵国愿意出兵援救。于是两国当场歃血为盟,誓守联合抗秦的盟约。毛遂这次不仅帮平原君完成任务,也为国家立下了功劳,让大家对他刮目相看,平原君因此待他为上宾。
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毛遂自荐”这个成语,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
战国成语故事4:渑池之会
“完璧归赵”让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蔺相如随处弱国,但不惧强国,机敏过人,是一个很好的外交人才。
战国成语故事5:负荆请罪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负荆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自己严厉责罚。
战国成语故事6:纸上谈兵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自己远道而来,长期作战一旦粮草供给不上,就麻烦了。于是,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不听大臣劝阻,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他到长平后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并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
秦国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战国成语故事7:买椟还珠
一个楚国人,他有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
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战国成语故事8:滥竽充数
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不到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不到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名叫南郭的处士听说了齐宣王喜欢听合奏,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摆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处士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极为得意。
其实南郭处士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处士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比别人吹奏得更投入。南郭处士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丰厚的薪水。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闵(mǐn)王继承了王位。齐闵王也爱听吹竽,但他喜欢听独奏。于是齐闵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轮流来吹竽给他欣赏。南郭处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处士这样不学无术靠坑蒙拐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会因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真本领,才能抵挡住一切困难、挫折和考验。
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人们: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一个人如果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本事,只靠装样子吓喝人,在别人还不了解真相的时候,能够蒙混一阵子,但是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结语:以上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战国成语故事大全,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战国成语故事大全】
《侏战国云三年级作文》
侏战国云三年级作文
侏战国云三年级作文1
叶庭和郑铭杰低着头走出了擂台,刘云走过来,笑着说:“哎哟哟,真是兄弟深情,既然深,我便给你一次机会,我各自给你们一把弓,一根箭,只要你们打中红心,便可以进军营了。“
叶爽和郑铭杰刚听时,心情有一点低落,直到后来,他们两眼发光,迫不及待得说:“这是真的吗?”“真的。”箭法为了练到百发百中,可足足练了一年之久。但要一发一红,并不是很容易。
突然,两名刺客破门而出,向刘云逼近。郑铭杰和叶爽抽出利箭,架起弓,向刺客射去,正中心脏。刘云拍手称赞,笑着说:你们箭术如此之好,非为一代奇才。你们算是童子军了,望你们可为国家复兴。”郑铭杰和叶爽一蹦三尺高。二人想:“终于能为妈妈讨回道了。我迟早会打回这些*官的。”
侏战国云三年级作文2
“我是陈舒行。”“什么?”原来小时候郑铭杰检了一个弃童,郑铭杰想收留他,但家人不让,郑铭杰就给他建了一个小山屋,每天送剩饭给他吃,一有空闲时间就教他读书,但是有一天,我又要给他送饭,发现他不见了,连小山屋都变成了乱石堆,谁都没有想到,今天,竟然在这里遇见!!
陈舒行没有说什么,我也不言而语。今天,我们要向郑和桥进攻,郑怀王知道我们农民起义,还以“抗怀”为名,气疯了,派了几万重军攻打“抗怀”。
抗怀大军用了最简单的方法———逃,向比京城较近的郑和桥打,只有轻兵一万,而且只有一座桥,易守难攻。而且这样做也是有道理的,如果你死脑筋,偏往大军打去,你觉得谁的胜算大?于是他们就选了郑和桥这种易守难攻的地方,而且,他们还采用了牛B的明朝三把斧战斗计划……
一开始,炮手用鸡蛋、白菜等东西,将这些打向士兵,骑兵骑着猪拿着一把菜刀斩来,步兵过了一会又拿着锅盖和菜刀杀来。
鸡蛋的'蛋液让士兵们蒙住了眼,骑兵骑首猪轻易地将农民的菜刀杀掉了他们的头。不一会,100人便死了。
这时,一名敌人大将骑首一只神箭骑来,后面有两千轻兵。这时陈舒行拿一把佩刀来,向大将冲去,只见有两根弓箭向陈舒行射来,陈舒行一挡,大将又拿一把大刀砍来,陈舒行用锅盖挡住,锅盖上有一道裂痕,又一刀下来,锅盖碎成两半,陈舒行用菜刀扔去,结果大将人头落地,让我军士兵气势高涨,可对方装备太厉害,还让对方300人逃跑,我们继续走,有约6000轻兵杀来,后面还架着3个大炮,郑铭杰拿着侧刀斩去,又有20只鸡走来,向敌人进攻,天上又有一片麻雀,不断用尖嘴和石子打着敌人,大军向前攻来,只见我们胜券在握,这时,一声炮听见,有400人给死伤,这时100名农精兵砍来(拿火剑),60人拿三发利竹筒射来,损坏了一个大炮,又有上千只箭向农军射来。
于是,农民又采用了要你命800的三把斧,炮手不断发射鸡蛋、白菜,就连鸡也直直扔来。骑兵骑着猪,双手握菜刀砍来,步兵又拿着锅盖,拿着菜刀,有时还扔盘子、碗。
又有三名大将骑着神箭骑,单手握大刀,叶爽拿着火剑,一个鱼跃,便躲开了五支弓箭,嘴里又叶出一支小箭,直直射中马的眼睛,又拿火箭向两只马砍去,火融化了马的铁甲,两个马头拿落地而下,就连马脖子旁的箭桶也变成两半,那名大将又一把大刀下来,叶爽用火剑挡信,不一会,大刀便融化成两半,而火剑却完好无损。火剑又一下来,一名大将便死了,叶爽又拿出三发利竹筒射去,两名大将又给死。残兵见了,赶紧逃跑,农兵乘胜追击,一直追来平北,这里有许兵大军,非常难攻。这时,许王站了出来,嘴里吟:
千里迢迢到平北,友敌现在千护攻。
日天万军互相拔,许死战守安平定。
侏战国云三年级作文3
“可恶”,小兵,我要报仇。一个身影咬牙切齿地说。他带着六十万大军。在没有大军的情况下,轻轻松松攻破了第一防线,支援军全部而上,可他们还顽灵不顾地向前,弄得老百姓民不聊生。首位的那人还念,交出小兵蛋,则我不留面,交出小兵蛋,别怪刀无情。
叶灿坤兵团出战,当大家看到他说:“什么,是你,拦路虎。”“没错,是我,但我的名字叫司马炎,咦,少了两人,不过现在,我就把你正法得解决掉。”叶灿坤说:“有本事你别出兵,我和你单挑,如果你输,你就退兵,如果我输了,我不反抗,可以让你千杀万剐,好不好?”“好,好,挺有意思的,开打。只见司马炎骑着一匹白马,手拿短剑。而叶灿坤步行,手拿长剑,心中暗想:“大军呀,速速快回,保国护卫,还有郑铭杰和叶爽,你们也快来吧,为国家出份力吧!”
当大军赶来,叶爽和郑铭杰看到叶灿坤已经是伤痕累累,他虚弱地说:“打败司马炎,保护国家”,说完便闭下了眼睛。
叶爽很生气地问:“什么,你的命真大,受了七云艳毒花还没死?”司马炎笑道:“我当然必死无疑,可我家里有什么,就会有雪莲。我服下雪莲,感到气血舒畅,武功提升了2倍。我便在一天之内和韩王交成了朋友,暗中刺杀了他,得到硕在兵权,于是,我便开始了报仇之路。哈哈。”“说够了没有?“叶爽气势逼人地走了过来。
侏战国云三年级作文4
这时,老师一脸惊慌,跑到同学面前,说:“全部集合,向东走去,对抗晋国大军。”这里是郑国,因为上一次郑继王骗了晋国,在暗中刺杀了晋国的七名大将,占了他们的一座城池,结果晋国怀恨在心,派出十万大军攻打郑国。当他们赶到时,西部第一防线已经崩溃。郑铭杰见状,便叫叶爽一起去西部,军团在半个时辰内全部整装完,在学堂外准备。就连帐篷之类也已全部收好,随时准备支援。
郑铭杰和叶爽跑到败兵处打听了一下,郑国的防御真是太弱了,以致被晋国钻了空子,大量士兵进入东部。在全面发动攻击,大炮发动后,这些士兵便冲进兵营,专杀军官,制造混乱,令东部防线失败,要不是郑国攻击还算比较好,恐怕他们会败得更惨,本来30万大军,前线死伤人数已经超过了七万。不过逃军也没闲着,一边逃一边往地下埋上火药。
晋国大军继续追,他们可就惨了,踩到火药的便必死无疑。郑铭杰和叶爽可没踩到,因为他们和逃兵往没地雷的路线一起跑去。
他们顺着秦国的方向逃去,逃到秦国的界碑,派十名使者出去秦国报告。
万箭齐发,死伤无数,连界碑也难于幸免。本来22万多人的人马,已成了15万人马,军官也少得可怜,大家只顾向前冲,郑铭杰和叶爽在一个硕大而又笨重的后面发着刚刚领到的西洋火枪。
“吁”一声马叫传来,只见一队约十万人马的军队走来。旗上写着“秦”,只见秦王骑着一匹马过来,看了一下界碑,已成了刺猥一样。秦王生气地说:“果真,秦国大军听旨,灭晋军。”轰……晋国大军连连败退,只剩百人回到晋国。
原来,十名使者说:“晋国要打秦国,郑国知道了,便派大军护秦国,目前界碑已中万箭,分明是要进入,而郑国已经撑不住了,求你出兵反晋。秦王听了想有道理,便出兵攻晋。
“可恶”,郑国,迟早我要报仇,晋国大王咬牙切齿地说。
“可恶”,小兵,我要报仇……
侏战国云三年级作文5
大家终于到了学堂,老师看着他们,骂道:本来浩浩荡荡的100人怎么成了冷冷清清的21人残兵了,才打一个人,就死了那么多人,以后上战场怎么办呀。一个同学站出来说:我们走时,又出现两人,实力高强,所以才落得这地步。住口,面对3人,却损了79人但但他们使的是阴谋诡计呀!住口,现在你们到兵器房制出一个武器便可。
郑铭杰和叶制完武器,叶爽的3发利竹筒,郑铭杰的是火剑叶灿坤也来,他见他们俩武器作好了,便说:我们来比一比吧!不过你们俩要一起上,才可以看出真正的实力。
郑铭杰和叶爽对视一眼,想:真会吹。他们到了石制的武场上,很多人围观,一个说:我赌叶灿坤一银子。我赌叶郑十文。越来越多人赌,最后郑铭杰和叶爽3银子72文,而叶灿坤4银子88文。只见郑铭杰冲过去,叶灿坤用腿踢去。郑铭杰不闪,反而被郑铭杰的手抱住,郑铭杰用另一只手打到叶灿坤的第三根肋骨。这时,叶爽用脚将叶灿坤的背上踢了一脚,又来一记飞腿打中叶灿坤的后脑勺。前后夹击,连连进攻,让叶灿坤节节败退。郑铭杰和叶爽又发动最后一击,叶爽用尽全力踢到叶灿坤的脚,郑铭杰又用脚用力踢,让叶灿坤重重摔在地上。叶灿坤又站起来,又准备打,这时,东边红光点点。
【侏战国云三年级作文】
《心崇节俭,方可立身1200字》
从战国时期墨家的节俭为尚,到如今的以节俭为美德,从历代贤士力推节约朴实,到如今的简洁实在……“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于国,唯有节俭方能长治。于人,唯有节俭方能立身。
心崇节俭,方可无外忧。奢侈浪费之行一旦成为了日久的习惯,灾难临头之际,必将昼夜难眠。当今之时,疫情之下,一个个国家宣布着粮食危机的到来,平常看似丰足的储备粮于此时却失了原有的气势。要想在这场风暴中立足,必定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唯有人人都知节俭,方能多出一些粮食,以缓解危机。古语有言勤俭持家为有道,古人知晓唯有节约度日,才能在面临突发情况时临危不乱,才能有资本去抵抗。而有了这份底气,无论是国,是家还是人,便少了一个彻夜难眠的理由。作为新一代青年人,立身之先便是无扰心神之外忧。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学会节俭,亦是未雨绸缪。疾奢侈如仇,崇节俭如流。敢于对浪费说不,随手关好每一盏灯,拧紧每一个水龙头……不要让小事禁足了自己,不要让细枝酿成了大火。为无外忧,力行节俭。
心崇节俭,方可立正德。节俭乃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之传统,亦是当今每一个人都应践行的美德。古有“布衣将军”之善类,后有毛泽东节俭度日之正流。邓小平有一条洗脸的毛巾,用了几年仍然完好,而别人同样的毛巾用了一段时间就破破烂烂。人们问他有什么诀窍,他说:“你们洗脸时都是两手用力拧毛巾,毛巾的纤维容易断;我洗脸时用两手挤干毛巾的水,毛巾的纤维不容易挤断,当然耐用!”于他们而言,无需财大气粗,无需金银珠宝,一身德便是最好的修饰。而他们的德,便有靠节俭之行赢得。孔子品德高尚人也,尚且崇节俭,行节俭。历代君主凡不大兴土木而节约民力物力者,便是有德行之君。现如今,节俭也是各类宣传标语里的美德之行。一个人若做到了节俭,自身的品德就会跟着进行一个升华。立节俭爱惜之心,方可充实内心的空虚与冷漠,也便达到了立德的目的。作为新一代青年人,德行是立身必不可少的东西。“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珍惜好每一粒粮食,珍惜好每一件物品。不浪费,不奢侈,求实而不浮夸。节约行事,升华内心。为立正德,力行节俭。
心崇节俭,方可积小善。知否知否,中东之境,民生哀苦,食不果腹;知否知否,大山之处,衣不蔽体,家徒四壁……当有些人在为自己的挥霍感到“骄傲”时,另一些地方的人却为了活下去而四处奔波。当有些人肆意浪费而习以为常时,另一些地方的人却因为没有物资而命若细丝。若和珅大发财物,路边不会有冻死骨,若豪强心知节俭,农民也不会日夜颠倒。身处光明,理应知晓世界的黑色地带。若人人做好节俭,那些贫苦的人也能够生活下去。既然如此,何不行一举善,渡苦厄之人?作为新一代青年人,立身除了要无忧,正德,还要心善。心善便必行善,而节约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为了那些山沟里的苦人,为了那些泥水里的艰辛,多余的衣物不必毫无节制地添加,多余的粮食不要毫不怜惜地倒掉……不要让多余成为自己生活的主题。为行善举,力行节俭。
夫君子,节俭必躬行。唯心崇节俭,才可立身。
《舟中敌国的成语故事、意思》
战国时,魏将吴起,卫国人,精通兵法,曾有人把他春秋时的著名军事家孙武并列,称为“孙、吴”。
魏文侯时,吴起被任为将军,颇有战功。文侯死后,他的儿子武侯继位,吴起连任将军的职务。一天,魏武侯和大夫们乘船经过西河(陕西、山西之间龙门一带的黄河)。武侯望着滔滔河水和巍巍高山,心里很得意,对吴起说:“好啊,山河地势如此险要,这是保障我们魏国安全的天然有利条件呀!”可是吴起回答道:“不对,保障国家安全的条件,主要不在于险要的天然地势,而在于英明的政治——在德不在险!”
为什么在德不在险呢?吴起接着说:“从前三苗的地势,左依洞庭湖,右靠鄱阳湖〔鄱pó〕,不能说不险要吧?只因不修德,夏禹把它灭亡了。夏桀统治的国家,南有伊水、洛水,北有壶关、羊肠,地势和夏禹时代差不多,还是很险要,只因不修德,被商汤灭亡了。商朝传到纣王〔纣Zhòu〕,那时的国家,左边是太行山下的孟门,右边是漳河和滏河[滏fǔ],常山在其北,黄河在其南,天然的地势也是很好的,只因不修德,周武王起兵把它灭了。由此看来,在德不在险的道理,不是十分明白的吗?——如果您也不修德,那么地势再险要也同样是没有用的,即使现在和您同坐在一条船里的人,到时候也可能都是您的敌人了! ”
《战国策•魏策》和《史记•吴起列传》都有这段记载。《史记》所记以上吴起一番议论的原文,最末一句是:
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由此产生了成语“舟中敌国”,意思是说:如果不修德行,胡作非为,那么,终将众叛亲离,即使同舟共济的人也可能成为敌人。亦作“同舟敌国”或“敌国同舟”。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六:“同舟敌国今相遇,义隔江山路几千。”清黄遵宪《由轮舟至天津作》:“敌国同舟今日事,大仓稊米自家身。”
《债台高筑的成语故事、意思》
战国时,周朝的末代天子周赧王〔赧nǎn〕,是个软弱无能的人。名义上虽然还称“天子”,实际上,各诸侯国早就不听他管了。直属周朝的领土极小,还分为东周和西周两部分,由东周公、西周公分别统治,周赧王在政治上已经起不了什么作用。
当时诸侯各国,互相称雄争霸,连年征战不休。其中秦国更是强暴,时常侵犯别国。但是在一次包围赵国都城邯郸的战役中,却被魏国信陵君的援军所打败。楚孝烈王想趁此联合各国,一同出兵抗秦,以便自居为抗秦各国的领袖,于是请周赧王正式下令。赧王也怕秦国侵夺他“天子”的地位,便同意了,但是当时已临衰败的周朝,军费不足,一时很难筹措,只得暂时向豪门富户商借,出立借据,说明战后加利偿还。
可是“天子”下令、周兵出动以后,响应起兵的,除了楚国,只有一个燕国。拖了三个月,不见别的诸侯派兵来,只得偃旗息鼓,把这件大事抛在一边了。
这时,借款给周朝的豪门富户,纷纷拿着借据。来到宫前,要见赧王。讨还欠债。吵嚷喧闹的声音,传入深宫.赧王无力还债,又不敢出来见人,只得整天躲在宫中的一座岛台上,愁眉苦脸,郁郁不乐。这座台,后來因此名之为“避债台”。
《汉书》的《诸侯王表序》有“逃债之台”这么一句,注文中引了上述周赧王的故事。据说,洛阳南宫的謻台(謻〔yi〕亦作誃,又读chì),即二千二百年前周赧王的“逃债之台”
直到现在,形容欠债过多、无法偿还,还有人引用“债台高筑”这样的成语。
《端午节》
端午节快到了,爸爸给我讲了端午节的由来。
战国时期,楚国有位伟大的诗人叫屈原,他非常忠心楚王。因为听信了小人的谗言,楚王渐渐对屈原失去了信任,把他流放到了边远之地。远离了朝廷,很难再为楚王献策分忧,这使屈原非常郁闷和迷茫。后来,楚国灭亡了,当屈原得知这个消息后,无比伤痛。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屈原就在我湖南老家的汨罗江投江自尽,去追随他心中无比热爱的楚国了。当地人非常爱戴屈原,听到这个消息,都在家里用粽叶包好香喷喷的食物,划着船去汨罗江呼唤屈原。并把食物扔进江水,希望江水里的鱼虾不要吃坏屈原的身体,这就是粽子的由来。
后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都要吃粽子和在水面上举行划龙舟比赛,就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爸爸还为端午节写了一首诗:
又逢端午节,
再念屈原时。
香粽龙舟竞,
鱼虾亦有知?
《因势利导的成语故事、意思》
战国时,魏国和赵国联合攻伐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国就派田忌领兵去救。田忌的军队直奔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将庞涓听到这消息,急忙从韩国撤兵,赶回来抵御齐军。因为庞涓在十余年前曾经吃过齐军“围魏救赵”一计的大亏。
齐将孙膑〔bīn〕对田忌说,“魏赵各国军队,向来骄傲,以为齐军胆怯,很看轻我们。‘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会打仗的人要懂得因势利导)。”说着,孙膑提出“增灶减灶”之计:命令齐军进入魏国境内后,第一天宿营做饭要多挖土灶,搞它十万个;第二天减少些,搞五万个;第三天只搞三万个就行了 。
魏将庞涓领兵回国的时候,发现齐军已从东边进入国境,向西去了,便下令追赶。庞涓见齐军第一天宿营约十万灶,吃了一惊;第二天少了一半,稍稍放下了心;第三天又少了很多,不禁大喜,说道:“我早知齐军胆怯,根本不能打仗。瞧,进入我境才三天,十万人逃跑了一大半,至多只剩三万了!”于是不用步兵,只带部分精锐轻骑,日夜兼程猛追。
孙膑估计庞涓将于夜间到达马陵(今河北大名东南)。马陵道在两山之间,路面狭窄,地势险要,孙膑便在这里派下善于射箭的士兵万人,夹道而伏。还叫人把一棵大树的皮剥去一大片,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个大字。当夜,庞涓果然耀武扬威地来到,见白树干上有字,想点起火把来看,还没看完,齐军万箭俱发,魏军大乱。庞涓自知已临绝境,乃拔剑刎颈而死。
这个故事,载《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膑说的“因其势而利导之”这句话,后来缩简而为成语“因势利导”。因,顺着;势,趋势;利导,即引导。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
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续篇》:“开明的行政者对于民意是因势利导的,民意得到畅达,社会也就健全地发展了起来。”
《倚门倚闾的成语故事、意思》
战国齐湣王〔湣mǐn〕时,燕、秦等国,联合攻齐。燕将乐毅领兵侵入齐都临淄[zī](今属山东省),把齐国的宝器全部掠走。齐湣王逃亡卫国,又到邹国、鲁国,后来到了莒邑(今山东莒县)。楚国派大将淖齿〔淖zhuō〕,率领军队,前去援救齐国,淖齿还因此当了齐国的国相。其实楚国并非真心救齐,淖齿终于杀死齐湣王,和燕国分占了齐国的领土和宝器直到田单大破燕军,才收复了齐国的失地。
《战国策•齐策》载:淖齿杀死齐湣王时,起初,人们都只知道齐湣王失踪了,下落不明。大夫王孙贾的母亲对王孙贾说:“平时你早上出去,回来晚了,我总是倚门而望(靠在大门口盼望你);如果你傍晚出去,好半天不见回来,我就更要倚闾而望(到巷口去盼望你)。你十五岁起就在国王眼前做事,现在国王下落不明,至今不见回来,你难道能安心吗?”王孙贾听了,很受感动。于是就去寻找湣王,多方打听下落。当他得知齐湣王已经被害时,愤怒极了,即号召市民, 宣誓起义,他叫道,“愿意跟我去杀淖齿的,袒右(解开衣服的右边,袒露右臂)!”当场就有四百人响应。他们冲进淖齿的住所,把这个侵略者杀死。
王孙贾母亲所说的“倚门而望,倚闾而望”,后来成为“倚门倚闾”这句成语,常被人们用来形容父母对于外出子女盼望和怀念的心情。(倚,靠着;门,指自家屋子的大门;闾,指胡同或里弄的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