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为学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16:07:41
《校园中的身影》
在这阳光灿烂的校园中,有老师在办公室为学生操劳的身影;有校长教导学生的身影;在那翠绿的树荫下,在那碧蓝的跑道上,有学生奔跑的身影;在美丽的花园中,还有校工叔叔辛勤工作的身影。
实小的四季美如画:春天,万物复苏,树木长出了嫩嫩的绿芽;夏天,走廊旁的三角梅朵朵开放,像枝头一团火;秋天,树叶被风吹落枝头,变成一阵阵“落叶雨”;冬天,冬日的太阳洒落枝头,树叶变得翠绿好看。但这一切都是在他们的精心照料下——校工叔叔们。无论刮风下雨,总能看到他们那弯着腰在草丛之间忙碌的身影。
在教室里,学生们个个朝气蓬勃,坐得笔直,投入地听着课,老师越讲越激动,抛出了一个问题,然后拍桌喊道:“谁来回答这个问题?”学生们不负期望,个个高举着手……老师又开始讲课了,学生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紧紧盯着前方。安静的教室里只剩下老师讲课声和学生认真、投入的身影了。
向操场看去,那是运动会!跑道上的选手们奋力拼搏着,那拼搏的身影在脑海里挥之不去。突然,一滴汗珠滴下,那是青春在挥洒汗水,那中间承载了多少付出,多少努力……
在这四季如春的校园里,总有老师操劳的身影,有学生拼搏的身影,校工忙碌的身影。正是这些人,他们像一片明丽的光,照亮了我们的母校——实验小学。
《谈“惭色”》
读过彭端淑的《为学》.大家多会对富僧大加批评。诚然,富僧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而没能到南海,这确实是应该大加斥责的。但是,大家多忽视了另一方面,那就是富僧听到贫僧由南海回来之后,脸上显出的“惭色”。仅此一点,笔者认为也是值得赞许的。因为能显出“渐色”,就说明他有了悔意,他的“晰色”至少会成为他尔后实现理想的一种动力。
在人生的道路上,谁能不办错一两件事?重要的是做错之后如何对待,一个人如果能在做错事之后显出“渐色”,那就说明他已经认错了,并可能在此之后悔改。
展开历史的画卷,让我们看一看那些遭到失败与挫折,在渐愧之余是如何奋发有为的人吧几我国古代文学家苏沟,举进士不中,有“渐色”,烧尽以前所写之文,闭户苦读,通读六经、百家之说,终于成为著名的文学家。异邦音乐大师贝多芬,32岁时突然耳聋了。当时他心情痛苦绝望之极。甚至一度闪过自杀的念头,有“渐色”后并没有自杀,反而以惊人的勇气和毅力克服了困难。最后一部杰作—《第九交响曲》是在他的听觉完全丧失后完成的。
再拿我们当代的事例来说吧。当代保尔一张海迪,在医院工作时。有人拿着一瓶贴着外文商标的西药,求她翻译,当时她并不懂外文。因而只能惭愧地摇摇头,而就在这以后,她立志学好外语,终于掌握了几门外国语言。
从以上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失败和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失败后永不爬起。一次失败,只不过是多了一次更好地反省自己,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生活的艰辛的机会。然后,求索、奋斗,开发潜能,激发勇气,磨炼意志,就可能创造出难以想象的奇迹。不要在乎别人的嘲笑与讽利,你应爬起来,在别人的取笑中开拓自己的路。
在我们的学习中,也会由于各种原因而遭到挫折。面对挂折,有人灰心丧气,姜靡不振,甚至麻木不仁;也有人在失败面前并没有失望.在显出“渐色”以后,能够总结经验和教训,勇往直前,鼓足勇气努力学习,并取得了好成绩。
知耻近乎勇。前人在挫折和逆跪中,能够在愧悔之余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努力奋斗,取得成功;我们90年代的青少年在这样好的条件下,难道还能比不上他们吗?
《从《为学》谈写作教学》
阅读提示
《为学》用生动的故事说明难和易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道理,可谓通俗易懂。
文章一开头就提出“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的观点。接下来,作者没有直接从学习生活中举例进行正面论述,而是巧妙设例,用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证明难易可以互相转化的道理,从而告诉人们主观努力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写作设计
课文《为学》讲的是“蜀鄙二僧”的故事,讲穷和尚克服种种困难到达南海并复返,以致“富者有惭色”。假设事后富和尚为此写信给穷和尚,他会说些什么呢?请代为起草这封信。
课文《为学)写了“蜀鄙二僧”的故事,假设有寺庙约请归来的穷和尚作报告,请你代为起草一份600字以上的讲话稿。
写作提示
穷和尚仅靠“一瓶一钵”去成南海,富和尚“买舟”“数年”却未能成行,这充分说明事在人为,说明人的主观努力的重要性。
写作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面对穷和尚的成功,“有惭色”的富和尚具体是怎么想的?他又会说些什么?他是怎样看待穷和尚的成功的?他有没有看到自己的缺点?他对将来有什么样的打算?
可以为两个和尚分别取一个名字或法号,也可以用“xx”代替。
因为是信,所以要注意语言得体。
穷和尚偏居“蜀之鄙”,距南海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可是他坚信“吾一瓶一钵足矣”。两个“一”字,表明他对物质条件要求之低;一个“足”字,表现出他战胜困难的坚定意志。穷和尚的成功告诉人们,事在人为,人的主观努力能战胜困难,物质条件并不起决定作用。
既然是穷和尚作报告,当然得用第一人称。报告的中心,自然离不开克服困难终于去成南海这件事。去南海路上的重重困难鲜为人知,众和尚很想知道,想来穷和尚也没有必要守口如瓶。另外,穷和尚的报告应该有一个合适的观点,因此这个报告应是叙议结合的。最后,注意报告的语气应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