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陈凯歌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2 23:54:15
《《无极》观后感》
陈凯歌导演的故事片《无极》公映后,受到各种批评,有文章甚至说“《无极》者,无聊之极也”。我以为,在针对(无极》的所有批评文本中,影响最大的是在网上发表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下简称《馒头》)。这是一部15分钟的小电影,作者是一个小人物。
小电影为何能够打败大电影?小人物为何能打败大人物?说出来你不会相信:个中缘由,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有关。
胡戈的这部近乎“胡闹”的小电影,对《无极》的意旨、人物、情节、场景以及细节、台词、道具、服装、画面等,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文本样式(或言说方式)而言,《馒头》与它所批评的《无极》是相同的:电影叙事,而且前者所使用的镜头全部来自后者,只不过按照作者的批评意图重新“蒙太奇”一番。
陈凯歌本来是一个很会讲故事很会刻画人物的导演,他的《霸王别姬),故事讲得回肠荡气,人物写得惊心动魄,对人性、友谊、爱情的演绎更是淋漓尽致。不幸走上了三件“大,’(大制作、大场面、大名星)的套路之后,就有了(无极》这一大败笔。《无极》的“大”,远胜过张艺谋的《英雄》和《十面埋伏》:大明星是跨国界的,大色块是超音速的,大场面是超时空的。《无极》并非没有李渔《闲情偶记》所说的三个“一”(一人一事和一意),片名就是它的“一意”,无欢和馒头分别是它的“一人”、“一事”。只是它的“意”太泛太虚以至成为毫无内涵的无极叙事,它的人和事也太假太空以至于成为笑柄。而胡戈正是抓住了这一笑柄才炮制出《馒头》的。
胡戈用小电影批评大电影的言说方式,实际上是中国古代文论“以诗论诗”的现代视频版。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经常采用与批评对象相似或相同的文本样式,这种批评文体与文学文体的相似乃至同一,从体制、体势、体貌等不同层面铸成古代文论批评文体的文学性。
胡戈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言说方式的成功。这个小例子有大意义:它说明中国古代文论的批评方法和言说方式,可以活在现代,活在当下。
(电影:《无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