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交响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3 04:56:40
《绝望与希望的交响《范爱农》读后感600字》
绝望是什么呢?经历了多次失败,失去自信心,经历背叛,会导致最后的绝望。人在绝望时,往往会失去理智,情绪会变得暴躁。
徐锡麟烈士被杀后,日本同乡会上,精神振奋,慷慨激昂的年轻人们主张发电报骂满洲,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
在场的会众当即分为主张发电和不愿发电的两派。鲁迅是主张发电的。在他发表观点时,被一个钝滞的声音打断,反对他的说法。这个冷静而深沉的人是范爱农。
事实证明,发电报于事无补,不该发,范爱农是对的。这是范爱农的清醒,恰恰是主张发电报的人的无知。自己的先生被杀害了,内心的悲痛只得掩饰,及力维持理智,保持冷静,做出正确判断,不愿发电报,这只会无济于事。
数年后,电报将会成为他的一线希望。希望,心中最真切的幻想。
当范爱农的学监被别人设法去掉时,他又成了原来苦闷寂寞的范爱农,生活窘迫,精神堕落,到达了人生的最底端。他与别人格格不入,受到他们排挤。
这时,范爱农盼着电报发来,他盼身在北京的鲁迅可以给自己一个机会。这是范爱农最为恳切的幻想。可是鲁迅,始终没有给他答复。
范爱农一直保持着清醒、理智的头脑。他是对的,他所说的真话,却被众人当做耳旁风,遭到众人排挤,与他人格格不入。从希望到失望,从犯反对到期盼,仅仅是两封电报。一个是无尽绝望,一个是一线希望,只是两封电报。
绝望中,无济于事的电报,增进了范爱农的失落。先生被杀,只能默默流泪,忍在心里。低谷中,抱有一丝希望,这希望寄托在了电报上,久等无果,仅存的希望也在被磨灭。
《感悟游鱼》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暖风吹过树梢,流水鸣奏着交响曲,窗纱薄起,光洒在发着光的荧幕下,双眸始终追随电视,不觉中——乏了。
望着眼前正播放着的动画片,心脏处阵阵发颤,透过回潮的游鱼,心中似乎感悟出了什么。
潺潺流水顺着险要的地势往低处流淌。透澈的流水中游着一群鱼儿,它们逆流而上试图跳出水面,越向水上游,也一次又一次失败,摔得遍体鳞伤。
血染红了鱼鳞,同样刺痛了我的双眸。
生活中从不乏有游鱼这类人,他们不愿屈就于肮脏的下游,心系干净的上游,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却又迎来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我不解:这种无谓的努力有什么用呢?尝试着不可能的事物,换来失败与打击,纵使身置谷底,却也渴盼着奇迹出现。
游鱼逆着急促的水流,宛若“鱼儿跃龙门”般摆脱了漆泥与脏水,跳进了清澈的河流中,自由自在地玩耍、嬉闹。起初不过一两只最努力,到后来,水花激荡,鱼群纷纷跃上了河的上游,如愿以偿地钻进清澈的水中。
我讶然,目不转睛地盯着荧幕看——泛着红光的鱼鳞在太阳的光芒下熠熠生辉,肮脏的下游已然被血水染红。
恍若如梦惊醒,原来逆规则而行,真的能如愿,代价又是什么?那滩血水与常人无法付出的努力。
感悟游鱼,我沉默。逆着急促的水流,就必将付出百倍努力,方可成功。
《三月赣江水》
是什么声音,像一把竖笛,吟奏着催醒万物的交响?是什么节拍,像一对架子鼓,呼唤着春天的来临。
啊,花儿们听见竖笛和架子鼓的召唤,她们醒来了!三月的花儿们穿上春装,害羞的探出头来,五彩斑斓的点缀在她们身上,可爱的“笑脸”挂在花蕾上。
三月的赣江水,是叫醒赣南大地的春天的闹铃。
那“哗啦啦、哗啦啦”的流水声,应和着两岸垂柳随风摇曳;河水中五颜六色的鱼儿欢快的嬉戏,分明是在呼唤着春天的来临;在龟角尾河旁的苍天大树中,躲藏着一群美丽的小鸟,它们“叽叽喳喳”的高歌,像是在欢迎春天的来到。
三月的赣江水,是孕育春天种子的温床。
河流旁的湿土上被撒下种子后,蝴蝶翩翩起舞地看着它们生根发芽,蜜蜂辛勤劳作地等待它们含苞待放,小鸟在枝头高唱着让它们快快成长。种子们也希望自己能生机勃勃的布满河旁。
啊,草地上绿如茵,两岸生机勃勃。三月的赣江水真令人陶醉。
《锅碗瓢盆交响乐曲》
经过两年的紧张学习,我已学会了多种主要的烹饪方法,炒菜手艺也越来越炉火纯青了。到了高二下学期,我们烹饪班便按例进行重要的结业考试。记得考试那夭,我站在考场中间,在众目睽睽之下,戴起那顶高耸入云的厨师帽,穿起白围裙,俨然一个大厨师。我的心情竟是如此平静,回想过去所付出的辛勤汗水,更想到美好的明天。考试开始了,我不慌不忙的走到煤气灶前,手脚麻利地作好一切准备工作,点了火,将菜料依次倒入了油锅里。我透过灼热的蒸汽,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锅中翻动着的菜料,熟练地挥动着手中的锅铲,使出混身解数,把书本知识和“祖传秘方”都拿了出来。不一公儿,菜便在锅里嗤嗤地叫了起来,而我头上豆大的汗珠也叭嗒叭嗒地一颗颗往下滴,但是,为了考试,顾不得擦汗了。五分钟后。一盘诱人的色香味俱全的小妙出锅了。我满怀信心地把它递给了主考老师,静待着老师的评判。只见主考老师一边慢慢地嚼着我炒的菜,一边不住地点头说道:“可以通过!”一瞬间,成功的喜悦涌上心头,我紧紧地握着拳头,微笑着对老师说道:“谢谢老师。”考试结束后,我走出考场,不知不觉已是华灯初上,夜幕降临了,我漫步在深圳街头,望着远处不停闪烁着的霓虹灯,思潮起伏。
如今,我已和烹饪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往后漫长的人生旅程中,更会永远响彻着一首雄壮的锅碗瓢盆交响乐曲。
《大飞水:四季的交响》
说起四川的大邑县。大家都不会陌生:大地主刘文彩和他的收租院就在大邑。离大邑县城50多公里,有一个大飞水风景区,恐怕不会有多少人知道。我在成都读博士时,游了不少的风景名胜,诸如峨眉山、乐山大佛、九寨沟、黄龙等等,而印象最深的,还是大飞水。
那是一个春日的下午,在参观了刘文彩的收租院之后,我们来到大飞水风景区的人口处:茶炯坪。绿色的草坪上,三五成群地聚集着准备上山的游客。春水哗哗,青草依依,向游客展示着大飞水最初的魅力。
第一景区叫“花石峪”。没走多远,就觉得气候炎热,无论是感觉还是视觉,都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这里是夏天。溪水从峡谷流过,与游人相伴。多情的溪水.时而在你身边时而在你身后,时而在你头顶时而在你脚下。有时候若隐若现,有时候只闻泉水声不见溪影,觉得大飞水正从你的心头消过……源源不断的溪流,在一些山势陡峭的地方形成瀑布,由于山势各异,瀑布亦成了百态千姿:或似飞帘或如风尾,或艳若彩虹或啸若猛豹,或九瀑一线或一线九折。走累了,在溪水边的大石头上小憩,闭目静思,聆听大飞水的流淌声,如同当年袁中道在爽籁亭听泉,身心与泉水溶为一体,非我非物,物我两忘。
过了五彩瀑布后,气候变凉,溪流变细,山色植被,分明有几分秋的萧瑟。脚下的路愈见陡峭,眼前的景则是满山的桂花满山的杜鹃。桂花未开,只见幼蕾不闻清香;早开的杜鹃,或白或紫或粉或红.点缀在葱郁之中。远望一簇杜鹃,呈橙黄,那颜色甚是奇特,高雅之中透着富贵。等走近一看,却是一簇已临近凋谢的粉红色杜鹃。大自然的宠儿,直至蓦年,依然风韵犹存,魅力不减。
大山门是大飞水风景区的一个转折点。门外,溪水与秋色相伴;门内,没有了溪水也没有了秋色,只有寒风中的树林和积雪夜盖的奇峰怪石。进了大山门,就等于走进了冬天。我在成都过了几个冬天,还没有见过一次雪景。而此时此刻,在春天的大飞水,我却看到了真正的雪景!我们几个“傻博士”忘情地扑向雪地,在这白皑皑的地毯上打滚,将自己的身影嵌人大飞水的“冬天”。
走观云台,上金猴峰,便从初冬进人严冬,积雪越来越厚,山路上结着坚硬的冰,旅途变得更加艰难。真要感谢大飞水风景区的建设者,他们在坎坷狭窄的山道上,铺上了一层小圆木,使得游客领略这“高山雪景”成为可能。遗憾的是,那天的雾特别的大,浓雾障眼,视野有限,只好跟着感觉走了。不过,这感觉挺神秘挺浪漫,迷离中透着一股子野性。尤其是,当我们想起,此时此刻在这个山脚下,却是另一番风和日丽的春景,“感觉”之中的浪漫成分就更浓了.
春花春草,夏爆夏泉,秋之杜鹃,冬之冰雪……我们在一天之内,饱餐了四季的美景。大飞水,用她30多公里长的溪流、山道,将春夏秋冬缀为一个奇妙的整体。在这里,隆冬与盛夏相碰撞,秋色与春光相赠答。而这一切,又在溪流千古不息的流淌中交响成大自然永恒的乐章。
《《汉江潮》观后感》
汉江,在黄河与长江之间,流淌了几千年;汉江流域的碧水青山,交响着烈山炎帝的农耕古歌与荆楚大地的改革新曲。湖北电视台新近推出的大型系列片《汉江潮》,以诗情、思辨和壮观的画面,再现了这一激动人心的交响。
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观当今汉江之“澜”,壮阔雄浑而灿烂。18集电视片《汉江潮》,以汉江为载体,纪实性地展示出汉水流域的经济文化风貌:江汉平原的农业科技,百里村庄的乡镇企业,鄂北车城的千里东风,武汉三镇的建设宏图……广裹的汉江流域,正处于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转型之中。这种惊涛拍岸般的转型之“斓”,并非凭空而起,而是深深地根植于历史之源。
电视片开篇便是“寻根”,寻文明之根,溯文化之源。远古楚人崇龙拜凤,而“龙凤祟拜”,正是民族融合与文化综合的产物。三千里汉江,有烈山神农,将重农精神播洒干汉水两岸的肥田沃土;而老腆《道德经》的宇宙观与方法论,则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灵感之源与思辨之剑;更有一唱三叹的国风,缓缓流淌到汉水之口,化为汉口第一正街(汉正街)的竹枝词。编导们的寻根溯源,不仅揭示出当今改革浪潮兴起的历史必然,而且为科技与人文的现代化寻到了丰饶而富足的精神资源与文化营养。
汉江的河床上,奔涌着古澜与新潮。汉江儿女的心态与人格中,交织着文化转型期特有的徘徊与困惑。第十一集《桥边的故事》描绘上津古城的沧桑之变。过去的上津城,城内是官宦之族,城外是农耕之户,城外的农民欲人城,却乏“金钱地位”之“桥”。如今的上津古城.城外人乘改革开放之东风而脱贫致富,筑起一座颇具现代气派的新城;而古城内的居民,格守着古训亦格守着清贫。新城居民奔波忙碌,虽自得于物质生活的富足却企慕着旧城的古雅与宁静;古城居民自傲于人伦之正却尴尬于财富之匡。这是20世纪末叶中国汉江的“双城记”。该片细腻而深刻地展示了上津人的“围城心态”,揭集了转型时期国人的心态矛盾与人格冲突。令人欣慰的是,沟通新城与旧城的“桥”正在建成。这座“桥”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与人格前提。
越来越多的汉江之子(汉子)从“桥”上走过,“桥边的故事”有精彩亦有无奈。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是艰难的。电视片在表现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营时,借用了《汉口竹枝词》中的一句话:“本地人少外乡人多。”若作更深层次的追问,在现代商品经济大潮中,背负着厚重农耕文化之传统的汉江人,面对着现代市场经济的新课题,他们无论从观念方法到情感心态,都有一种“外乡人”的自我感觉。弄市场经济之潮,有割舍有蜕变有点石成金有脱胎换骨,文化转型时期的“外乡人”,将在历史、当下与未来的交汇处,见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转型,是这部电视片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大主题。这一主题不仅源于哲人的书斋与诗人的灵感,更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的启迪与震撼。编导们凭着他们对生活的透彻理解与对劳动者的至诚之情,采撷到一朵朵生活的浪花,以真切的现场感、新闻性以及原生形态的情景与对话,深刻地揭示出经济文化转型的生活依据。生息于汉江两岸的山民、农夫、打渔人、缥丝女、扁担客、包工头……在镜头前用他(她)们浓重的乡音和朴实的话语,讲述着自己的故事,讲述着改革路上的苦乐酸甜。
摄制组在汉江上游,路遇农民的摩托车队,于是.采访车与摩托车在风驰电掣般的行进中对话。似可将电视片中的“摩托车队”视为一种文化符号,它包含着丰富的信息量:劳动致富的工具与果实,现代生活的品味与速度。呼啸而过的车队,威风凛凛的驭者,以及驭者自信而豪壮的呐喊,强烈地展撼着观众的思维与情感,使人们真切地感受到来自生活的激励与鼓舞。经济改革与文化转型的时代精神,在汉水流域呼唤出巨大的生产力与炽热的生活激情,而这正是转型之所以发生的深厚的日常生活与民心向背的基础与缘由。
该片的主题歌唱道:“该走的,留也留不住,不该走的,冲也冲不掉。”“留不住的”与“冲不掉的”,在转型时期形成一种历史的文化的巨大张力,“汉江潮”便在这张力中腾涌奔流,奔向长江,奔向大海。
(电视系列片:《汉江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