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渡船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02:55:22
《渡船悠悠品《边城》读后感1000字》
茶峒,小溪,溪边的白色小塔,塔下静静地立着一户人家。家里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条大黄狗。太阳缓缓升起,溪边的小船开渡,夕阳归沉,小船收渡。《边城》就是这样一幅古老静止的边城风景画,意味深长,永不褪色,夹杂着浓郁的乡野气息。
坐享船中,品读《边城》中的爱恨交织。《边城》里边描绘的是一个沐浴着湿润与和谐的水乡小城,一代代质朴纯善的人民在此诞生。一座如水的城,孕育了一位如水般的姑娘——翠翠。她带着一份恬静与淡然,携一片浪漫与美好,在那个平静却又让人心里不禁泛起阵阵爱的涟漪的码头。谱写了一段爱的篇章。
翠翠,一个聪明、美丽、乖巧的山里姑娘;傩送,一个纯真、善良、勇敢的乡下小伙。两颗年轻的心自然地靠拢。他们按照自己的标准同时选择了对方。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的权钱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林孕育下的几手自然的朴素纯情。有的只是“遵从古礼”的淳厚风俗,有的只是东方的传统美德。爱意涓涓,他们在每个飘满思念的码头,摆渡他们的人生,那样平凡,却又那样绚烂、美妙。这,就足以吸引人。
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美丽也是令人忧愁的。《边城》在给我们展现这一幅人与自然相得相融,优美和谐的图画的同时,却又流露出一副面对人生悲凉命运的无奈与困惑的面孔。美,不会总是完美,边城纯净的生活中还是存在着一丝丝一片片悲凉与凄美,还有无奈。
本应该是圆满美好的家庭,在父母亲相聚不得而先后离世的状况下。翠翠从小就过着与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他们的孤独与悲凉不时涌上心头。最后作为“水鸭子”的大哥天保却在水中淹死;以歌声让翠翠的心飞翔的傩送离家出走;与翠翠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爷爷,又在雷鸣的夜晚悄然离世,这一切的发生,犹如一块块巨石压在翠翠的心头。但正是天保对摊送的忍痛割爱的成全,摊送对翠翠无限的爱,老船夫对女儿、孙女的挚爱。与当时社会上的你争我斗、弱肉强食形成鲜明对照,呼唤起那失去已久的善良人性,让人们自觉去维护那遵从古礼的美德。
《边城》体现出来的人性美与艺术美珠玉生辉,高度一致,它谱写了一段至纯至美的理想的生命旋律,这既是一曲湘西生活的牧歌,也是一颗晶莹圆润的艺术明珠。有时,我很不解,为什么作家们都喜欢以悲剧收尾?为什么不可以团团圆圆皆大欢喜?张爱玲曾著《半和缘》,亲手将团圆的大结局改为了一个声泪俱下的悲剧,或许这才是对那个时代的折射吧!施耐庵写的《水浒传》中众山好汉痛击当朝奸臣的片段。我看得热血沸腾,拍手叫好,可是当宋江接受招安,为朝廷卖命却悉遭小人陷害,好汉皆惨死。我恨过宋江,但这不过是施耐庵的安排罢了。阅过《边城》,一切尽在不言中。
《边城》,不仅属于沈从文,更属于我们,属于这个时代。
《榕树湾一日行》
随着海风轻轻吹过,随着渡船引擎声的结束,眼前是一片繁忙的景色:电动车在狭小的巷子里穿行,人们各自忙着自己的事,谈笑声,争论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海鲜的气味,这就是南丫岛。
“啪啪!啪啪……”海浪有节奏地拍击着沙滩,沙滩被烈日照得如石头一般硬,走过去只能留下淡淡的脚印,但不一会儿,就被涌来的海水磨平,沙滩上有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贝壳。偶尔,几个老头会拿一包烟,端一壶酒,搬个小木椅,坐在海边悠闲地聊聊天,说说笑,真是优哉游哉!
天已渐黑,海风变得愈来愈尖锐,好似离弦之剑般向岸边劈波斩浪地冲来,人们的装扮也变了个样,个个都身穿棉衣,仿佛置身于零下几十度的南极。忽然,一阵格外入耳的号声从大街上飘出,时而轻快时而凝重,时而激昂时而欢悦。我向外看去,原来是训练有素的号角队正在即兴表演。
越来越多的村民从码头归家,每个人的神情都充满愉悦,就像辛苦一天的蚂蚁归巢的样子。顿时热闹的村庄变得更热闹了,风车正呼呼呼地吹,仿佛在迎接家人的归来。
据说,榕树湾的真实身份是一个发电岛,刚才所述的风车是为香港岛供电。香港政府投下巨资,花费三年时间,建下了这座香港最大的风车。在岛的另一边,还有一个老式发电厂,有三根可以通天的烟囱,是用来烧毁垃圾,为繁荣都市中环供电。虽然有个这么破坏环境的建筑在榕树湾驻扎,但岛上的生态环境是一级棒的,青苔片地,花木成丛,确实是原生态无污染的环境。
岛上的居民都是建岛功臣,并且受过良好的教育,把这一片净土照顾得格外细致。在这里,苍蝇是不吃垃圾的,是吃路边的小花,并像蝴蝶一样为花传播花粉,可见这里的生态环境是多么优越。
我是永远不会忘记榕树湾这片净土的,我以后会再来的。
《渡船记》
天阴沉沉的于寒风彻骨。放学了,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冻得哆哆嗦嗦的,天上就飘起了六角形的小雪花,飘着飘着,渐惭成:"鹅毛大雪,搅得天昏地暗。啊:真冷。我忍不住缩了缩脑袋,拢了拢袄袖。到了河边,我感觉更冷了。我的眼睛环视着四周,想找一个暖和身子的地方。嘿1不远处有个卖票小棚,我连忙跑了过去。里面早已挤满了人,中间有一盆火。我连忙挤了进去,但还觉得冷,就又往中间挤了挤,这回可不择了。我站在里面一边搓手,一边透过人缝欣赏着雪景。啊!外面已经是一个白色的世界了,整个大地披上了一层厚厚的枪甲。望着这些,我想:现在要是能回到家该多好啊1
我要在花园后面垒个小弹库,放上一堆雪球,两只手各拿一个,等着哥哥来…忽然后面人推我儿下,我才从梦幻中醒悟过来,原来是船到了。我走出去,外面大雪飞扬,自然界的一切都被笼罩在大雪之中。雪已经有一尺厚了,行走非常困难。船上的人陆续下了船,只剩下一位老奶奶了。她下不来,因为跳板上有泥有水还有雪,很滑。这时,只见一位小词学抢先跳上跳板。岸边的人还以为他要做好事呢,谁知他是上船去占位子。
岸边的人看见,议论纷纷:“这个小孩真“开展‘五讲四美,你们看他怎么做的。”正在这时,从人群里走出一位十四五岁的小姑娘,她走上跳板,上前搀扶着老奶奶,慢慢地走下来,一步、两步、三步……这时岸边的人都不约而同地向她投去赞许目光。船胶向了对岸,那位姑娘和那个同学走了。望着他们的背影,我觉得那个姑娘的青影渐渐变得高大了,而那小词学却渐渐变得十分渺小。
〔评析〕这篇文章写了两个人:“小同学”与“十四五岁的小姑娘”。小作者用墨不多,只描写了人物两三个动作:小同学“抢先跳上跳板”,“是上船去占位子”,十四五岁的小姑娘“走上跳板,上前搀扶老奶奶,慢慢地走下来,一步、两步、三步……”寥寥数语,鲜明地勾勒出人物的思想与品格的特点,并且互为映照,使读者在比较中,对人物有更深的印象。
《做人之本——诚信》
听到这样一则寓言,当一艘渡船遭遇险境而必须减重时,一位年轻人在“健康”、“美丽”、“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中再三取舍,终于抛弃了诚信—条做人的基本准则。我真为他感到惋惜。
诚信是一个人难能可贵的优秀品格,是一个人人格魅力的所在。要知道,缺少了诚信,即使你具有健康的身体,却不会具有健全的人格;即使你拥有再美丽的外表,也会因缺少诚信而黯然失色;就算你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会因缺少内在的底蕴和应有的修养而感到空虚。
古往今来,诚信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德,上至皇族贵宵,下至平民百姓,“诚信”从来是对人最平实、最真诚的赞美。许多成功的君主都将诚信作为治国的一条原则,“取信于民”是君主成功治国的重要保障。唐太宗曾将自己比作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如果时时对百姓诚信,将百姓比作水,时时为百姓的利益着想,就可以使国家昌盛,人民安泰;如果君主背信弃义,朝令夕改,则必然招致人民的反对,最终闹得个身败名裂、国破家亡。常言道:得民心者得天下。若要得到宝贵的民心,靠的不是强权,也非暴政,而是诚信。
在新时代里,诚信显得愈发重要。普通人斋要以诚信来得到周围人的信任;商家要以诚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让消费者放心满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要以诚信为本,处理好国际间的关系。所谓“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只要能敞开心怀,以诚相待,诚实守信,在当今社会人际交往中便无异于得到了的一张特别通行证。
人们需要心与心的交流,需要理解和信任。也许在当今社会里,的确有人以卑劣的手段来牟取暴利,在与人的交往中总是虚情假意,口蜜腹剑,但我相信,这决不是社会的主流。
诚信是做人的根本,诚信是我追求的品格。
也许我追求美貌,但我认为诚信比美貌更美,而且是自内而外的美丽。
也许我追求金钱,但我认为诚信比金钱价高,而且是一种更宝贵的财富。
也许我追求才学,但我认为诚信比才学高级,而且是人生不可或缺的才学。
如果有一天我一无所有,只要我还拥有诚信,我就仍拥有获得一切的希望。诚信,永远是我人生的座右铭。
《《情人》观后感》
背景:灰色的湄公河,灰色的渡船,灰色的公共汽车。
主体:头戴紫檀色男式软帽的法国少女,身着白色西装的中国男青年。
一个发生在30年代法属殖民地的爱情悲剧,就这样很平淡地拉开了序幕。
其实,连男女主人公自己都承认,他们的“相爱”,并不是从“爱”开始的。他是华侨巨贾之子,风流调镜却又无所事事;她是家境贫寒的白人少女,心比天高却命比纸薄。他是看上了她的美貌?她是看上了他的富有?说不清楚。反正,他们相爱了。在那喧闹的街市中的阴暗的单身公寓内,在行人的脚步声小贩的叫卖声《绝望的华尔兹》声的交响中,他们体验着肉体的欢愉情感的痛苦令人心碎的温柔刻骨铭心的绝望。
我们很熟悉爱情悲剧,我们更熟悉导致“爱情悲剧”的各种原因:或者是封建家长的专横与独断,或者是陈式美式的背叛与遗弃,或者是演绎“女人祸水论”的阴谋式爱情……看完这类爱情悲剧,我们会很清楚地知道应该赞美谁憎恨谁同情谁诅咒谁。
面对《情人》,却有些惶惑,那种已成定势的“爱情”怎么也“分明”不起来。袭用固有的悲剧模式,无法理解《情人》。在《情人》的悲剧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三大因素:种族、金钱与性爱。
故事发生在殖民地,种族歧视或偏见扎根于男女主人公的意识深处。法国女孩是白种人,中国男青年是有色人种,他们在种族上是不平等的。这一点,在故事的开头,在中国男子小心翼翼的温柔与法国少女高傲的冷漠中,已经表现出来。后来,中国男子宴请法国女孩一家,她坦然地花着他的钱,却同样坦然表示着对他的蔑视。在此种心理的支配下,他们怎么可能真诚相爱?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种族上受到歧视的中国青年却偏偏是很有钱,而自认为种族高贵的法国女孩却偏偏穷困潦倒。她的确很爱他,但这种爱之中,又的的确确包含着功利的成分。他问她:“如果我很穷,你还会这样爱我吗?”她坦率地回答:“我爱你现在的样子,很有钱。”她要用他的钱去办很多事:摆脱贫穷,偿还债务,筹足回国的旅资……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他们奢侈的“爱情”,是靠中国男子(准确地说,是靠中国男子的父亲)的钱所支撑着的。
种族等差、贫富悬殊,筑成《情人》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心灵沟壑;沟壑本身又刺激起双方强烈的相爱需求。不同种族或阶层有不同的文化,文化差异是文化沟通的内驱力。文化心理与性爱心理,交响成永恒的诱惑,驭使男女主人公逾越种族与金钱的双重降碍,曲径通幽式地进人对方的心灵。心灵的瞬间碰撞与契合,换来的是肉体的永远的分离。种族与金钱是性爱的障碍,也是性爱的桥梁。“障碍”与“桥梁”的悖谬式统一,才是《情人》爱情悲剧的深层内涵,《情人》的爱情悲剧,在小说中,已被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写得动人魂魄;而在同名电影中,又被香港明星梁家辉和英国新秀简·玛奇演得如火如茶。
人们看多了蒸馏水一般的爱情故事,《情人》则剥去“爱情”的诗意的外衣,裸露出她的迷失、困惑、坎坷、悖谬,以及她的撕心裂肺的真实。《情人》的小说和电影之所以风靡全球,其奥秘是否正在这里?
(电影:《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