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将他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1 18:53:18
《爱》
他,孤独地走在大街上,大雨无情地将他淋成了落汤鸡。他,只为了寻找自已最想见的人。
周五晚上,雨终于停了。我和妈妈相约去公园散步。没走多久,在前面灯光较暗处,隐隐约约地看到一些路人加快脚步。有的行人绕道而行,有的摇着头,有的捂着鼻子匆匆而过。等我们走近一看,才发现在这个角落,蜷缩着一个年近8旬的老人。地板上铺上一块烂布条,身体不停地瑟瑟发抖,老人嘴里不时还在叨叨着什么。在他的身边,还放着一堆散发着异味的食物。我感到很诧异:这位老人是不是一直没吃东西,为什么吃些过期发臭的食物?在这个寒冬夜晚,温度骤降,老人如何度过啊?
这一幕,像一块巨大的石块一样,盘踞在我的心中。一想起,我的心中像打倒了五味瓶一般,久久不能平静。
在公园散步的整个过程中,我一直闷闷不乐。返回时,我又经过那位爷爷的所在的地方,我四处张望着,寻找着那孤独的身影。终于在黑暗处,看见老人睡在那块烂布条上,身上盖着蛇皮袋,整个人弓起来的。妈妈看到我的神情,似乎知道我的心思,就问我:“轩儿,你是不是想帮那位爷爷?”我的头点得像啄米的小鸡,说:“我们给点钱爷爷吧!”妈妈说:“哦,可我身上没有带现金。你看,这位爷爷现在最缺的是什么?”我说:“爷爷现在饥寒交迫,最缺少的是保暖的衣被和食物。”妈妈点了点头,说:“那好,我们回去准备一下,马上给他送过来。”于是,我和妈妈便一路小跑,回到家。
一回到家,就将我们的想法说给爸爸听。爸爸听完后,微笑着说:“好,我非常赞同!”接着,妈妈从家里拿出一床棉被,我也将平日里存下的零花钱拿了出来。随后,我和爸爸一起在街上买了份面条,一起去给爷爷送温暖。
到了爷爷所在地,爸爸将被子给爷爷盖上。我递给爷爷面条,拿出我的零花钱。爷爷颤抖着双手,说了声谢谢。我们问了他为何独自流浪在外,他说出了事情真相——他的儿子在一次车祸中,莫名地失踪。而他一直在苦苦寻找着他的儿子,他依然相信他的儿子还活着。
我想这就是爱,即使是冷风冷雨,也无法把这爱的烈火扑灭。爱,是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质。
《黑夜瘾》
以往,阿天只会缩在被中,害怕并希望夜晚将他吞没。
自小是一个被溺爱的孩子,大多被身边人称为温室里的花朵,当他第一次来到城市独自求学时,当他第一次感受到风吹雨打时,他总想让夜,让夜给予他退缩后的依靠,索性缩在被中,害怕并希望夜晚将他吞没。于是对夜的依靠,以是他戒不掉的一种瘾
寒假悄然而至,社区安排阿天去敬老院。阿天记得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上午,由于漫天大雨突然降临,阿天几乎是跑着去的。当他仰望着院子前的大铁门时,他笑了笑自己的想法。径直向前走去,年轻的门卫见他被打湿的衣物,瞥了一眼,然后慢吞吞的起身将锈迹般般大门打开,沉重的声音就这样划破了院里的宁静,阿天首先看到了一块巴掌大的小院,只有三层楼的灰黑建筑被银白色的围杆死死封住,而每一个房间都那么小,他在怀疑这是不是哥特式建筑。这时,楼上的老人用满腹沧桑的手,抓住栏杆并极力向下看,从老人的眼里,他读出了寂寞、希望与疑惑。
人员无视了他湿透了的衣物,让他与老人沟通,他无奈的四处张望,发现了底楼转角处的一间小屋,小屋里黑乎乎的,阿天对夜的喜爱驱使他向前走去,他看见一位老爷爷安详的躺在正对着门口的安乐椅上,他身后的桌子上一大瓶一大瓶的药品显得特别刺眼,他纤细的身子包裹在厚重的黑色布衣里,满腹皱纹的脸上挤满忧郁,原先乌黑的头发现在以参了一大半的银丝,就如深冬里的一棵老树,被时光打得遍体鳞伤,阿天轻轻走到爷爷面前,爷爷刚才暗淡的眼光闪了一下,“四儿吗?来接我了吗?”阿天不知如何回答,他愣愣,轻轻说了声:“嗯”爷爷急忙挺起身子伸出那黑黄的颤抖的手,阿天也慢慢的迟疑的伸出了他那双冰冷的手,老人尽力将他的手握住,握住。阿天问爷爷:“爷爷,你屋子为什么是黑色的?”老爷爷紧锁了一下眉,慢声说:“因为我喜欢黑啊,每当夜里寂静的时候,我都能梦到你还有你送我到这里的画面。。。。。。”阿天心一紧感动一阵莫名的悲伤。“四儿啊,现在我的眼翳越发严重,让我都不能看清你,因此在这些黑色中,我看到了你儿时在我周围跳动的模样以及光明。”阿天从来都不会用光明来修饰的夜,就这样从爷爷口中顺口而出。“光明。黑夜的阳光与温暖”这声音一直在温暖的屋内萦纡。
阿天离开了敬老院,他记得管理员说这位爷爷曾是知青,而后由于儿子终日在外工作,妻子逝去,老屋又被开发商强行拆去,儿子又不愿将他接去,说他再打拼几年让爷爷过好日子,估计他是不会来接他这位多病的爸爸了。阿天吸着雨后带有寒意的空气,眼泪就顺着脸颊一颗颗的滑落。
《第四类聪明》
洪波兄将他这部研究汉代文化与文学的新著,取名“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或许因为我是研究魏晋文学和文论的,一看到“转折”这个词,自然想到汉魏之际。而汉之前有秦,中国历史在.‘秦”这儿已经转折了;汉承秦制,何来“转折”之说?且看洪波兄如何自圆其说。
是书共五章,后三章分论汉诗、汉赋和(史记),前两章总论汉代的文化与文学。作者认为,汉代在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方面,“处于一个重大的历史关头”。秦以郡县替代分封,新创了专制社会的模式,但它还来不及认真实践便灭亡了。社会形态如此,文化文学亦然,说得过去的也就是《吕氏春秋》和《谏逐客书》。在中国漫长的文化史上,秦代是一晃而过,甚至连一个清晰的背景也未能留下。因此,汉代的文学和文化所背负的,不是秦代而是整个先秦时代的传统。其实,洪波兄之前,学界已注意到这一点,如论及贾谊的政论和司马迁的人物传记,都称之有战国散文之遗风。但洪波兄论述两汉与先秦的联接,其学术兴趣不在理“同”而在辨“异”。
秦汉以前的社会,基本上是以血缘纽带为灵魂的氏族集团的联盟;继秦之后,汉代才是中国专制社会形态的真正完成者。汉初虽然有一段时间的黄老无为之治,但那只是统治者的权宜之计,并非四百年汉代社会的文化本质。汉代的文化本质是专制。从先秦到两汉,家族同盟变成了家天下,百家争鸣变成了一家独鸣,价值多元变成了价值一元……轴心时代的开放、宽容、浪漫和诗性丢失了,汉代社会呈现于中国文化的,是功利化的英雄主义,神学化的理性精神,物质化的修辞欲望。洪波兄将他所理解的这种历史文化的“转折”,既融注于对汉代文化与文学之关系的深遂辨析,亦贯穿于对汉诗、汉赋和《史记》的精细解读。
洪波兄将汉代诗歌分为乐府诗、庙堂诗和文人五言诗三大类,并从文化嫂变的特定层面考察汉诗与前代诗歌之异同。孔子说诗三百,称“诗可以怨”;而班固说汉诗,称“感于哀乐”。就鸣哀抒怨而言,汉诗承续了诗三百的传统,但二者又有很大区别。比如,同为无名氏之作,《诗经》的哀怨大多有明确的对象或所指,而汉乐府的哀怨,虽然情绪比(诗经)来得激烈,所指却相当模糊。汉乐府的作者对人生的狭促和痛楚有着极为敏锐的感受,却又弄不清楚这种精神的郁闷和压抑来自何方。洪波兄指出,汉乐府的这种精神现象,正好反映出社会转型期诗人对新起的专制社会的不适应心态。汉乐府是一种悲观的
现实主义,她已经没有了(诗经)时代那种浑朴未开的童心,她是少年初窥人生不平时的愤激。愤激也是有美感的,只是这种美感遭到功利主义的栽害。比如,少年罗敷对太守的愤慨,一如她的聪慧和丽姿,同样是一种美。然而,罗敷的“夸夫”却并无多少美感,它表现出的正是汉代文化急功近利的一面。此外,庙堂诗所昭示的由敬畏心态向托庇心态的蜕变,文人五言诗所咏叹的仕途失意者的迁徙感和幻灭感,其文化之根亦可追溯至汉代专制社会的功利主义。
一时代之文学乃此一时代之文化的诗性显现,文学中所包含的艺术精神、审美情趣、人格魅力、悲剧意识等等,作为文化的观念层面,铸成某一种文化特定的价值体系。汉代文学不仅一般性地形成汉代文化的价值体系,而且最终形成不同于先秦文化的思想、情感和人格特质。《史记》,作为汉代叙事文学的代表,其言说方式虽然有先秦之风,其人格精神和美学旨趣却属于汉代,属于汉代文化。班固说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司马迁“谬”的是先秦的“圣人”,是在《史记》的人物塑造和人格品评中超越了传统的道德和文化观念。洪波兄从文化人格学角度将《史记》的人格形象分为三类:率性人格、智慧人格和政治人格。如果说率性人格的张扬个性、标举自我是对先秦儒家伦理规范的反拨,那么智惫人格则以其洞察、坚韧和对事功的执著扬弃了先秦道家的无为和弃智。祟尚率性和智者的司马迁,却生活在专制空前强大的时代,他不得不去塑造既无率真亦非智慧的政治人格,以顺应专制集权社会的运行之势。这是司马迁的悲剧,也是汉代文化的悲剧。
章培恒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在概说汉代文学时,称汉人具有“那种第一次征服世界的新鲜感和恢宏气度”,具有“巨大的时空意识”和“苞括宇宙,总览人物的气魄”。洪波兄的这部新著,其新锐之处,除了它在学界第一次以“转折”的眼光重新解读汉代文化与文学,还在于它的言说风格有着与研究对象相似的大气与宏阔,率性与隽智。著者含蓄着诗情而洋滥着哲思,没有一般文学史著作的板滞与琐细,没有小聪明而有大智慧。
有一次与湖北教育学院的几位朋友聊天,谈起人的或智或愚有着表里内外之别,大体上又可分为四类:或外智内愚,或外愚内智,或内外皆智,或内外皆愚。洪波兄笑曰“我是第四类”,说这话时,一脸的憨厚。 有的人将智惹写在脸上,有的人则将智慧写在书里,洪波兄属于后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