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理应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3 01:18:13
《生命理应如此初一作文750字》
生命理应如此初一作文750字
我怎么觉得四肢健全的人,好象是向自己低头,向命运无条件无理由的低头跟折腰。他们常常感到命运的不公,完全是因为自身的无能,自己对自身价值错误的估算所造成的。他们常常以命运的不公来宽慰自己,为自己的境况开脱。请问这些朋友,正常人的我们要是把不好都归结为上天的不公,那么如霍金、海伦。凯勒、爱迪生、贝多芬以及我国的杰出青年张海迪老师等,为国家乃至全世界作出卓越贡献的身残而志不残的伟人们而言,在他们风雪交加的日子里,是怎样一步步用毅力,用梦想,用生命“活”过来的?
他们是我们做人和生活的向导,当我们遇到挫败,遇到过不去的坎时,想想他们,作为一个有上进心,热爱生命和生活的人来说,他会重新振作,并向阻碍自己向前行进的一切障碍信心的微笑。因为他在追梦,有梦才有动力,那个梦是他生活的真正意义。如果我们能这样做,当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时。那么,我们就会或多或少的明白霍金、海伦。凯勒、爱迪生、贝多芬、张海迪他们是怎样“活”过来的了。
他们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活着是为什么,怎样能活的有意义,换句话说他们是活的最真,最充实的人。他们的生活是十全十美的,就像他们的生命一样让人惊叹,叫绝。读过他们的事迹后,我真的不敢相信,命运是在考验他们还是在戏弄他们。但我唯一能肯定的是,他们是最最勇敢的,他们用常人无法想象的良好心理,向咄咄逼人的命运发出铿锵有力的.挑战,最终胜利是属于他们的。显然,在他们成功后,再讨论命运对他们的待遇,那就是在考验他们。如果他们当初辜负了命运的美意,那么结果就是我们所说的,在逆境中,顺逆则亡,反逆则胜。无论我们想的怎样,但事实的结果是,命运不会疼喜任何人,不会给任何人特等待遇。换言之他们是最不幸的但他们更是奇迹。与其说他们是命运的奇迹,不如说是他们创造了命运的奇迹。他们是挑战命运的勇士,是值得我们身体强健而心理脆弱的人,永远不倒的里程碑。
【生命理应如此初一作文750字】
《关于献爱心的作文》
三月八日,是妈妈的节日,理应让妈妈好好休息,可早上吃完早饭,妈妈就骑车去了一早市。买回了一大堆东西。中午,妈妈备完课就开始做饭。看着妈妈在厨房里操劳的身影,我心中不是个滋味儿。一个念头在我脑中闪过:午觉后,我来打扫房间,让妈妈好好休息一下。
午睡起来,妈妈正要拖地,我一步抢上前,手拿拖布,对妈妈说:“‘三八’妇女节,妈妈该好好休息,我来吧!“我的乖儿子,你的心意我领了,你快写作业吧,我来!”妈妈说着伸手要拿拖布,我正要争辩,老爸开口了:“你是该歇歇了,让儿子锻炼一下,不能‘累死一个人,宠坏一家人嘛!”在“左右夹击”下,妈妈让步了。
我一边哼着歌,一边拖起来,满以为拖地简单,真做起来才知道是那么不容易。我先拖我自己的房间,地上有许多铅芯印和椅子的划痕,我两只手扶住拖布柄,一只脚踩着拖布在污迹上蹭,搞得腿酸痛极了,才把地弄干净。在客厅里,拖完一看,全是渣子毛儿。我无奈地望着地板,又生气又好笑。妈妈开口了:“横着拖,拖一下抖一抖,渣子毛儿就聚在一起了。”我连忙按妈妈的方法拖起来,终于干好了。拖完地,我已经腰酸背痛、汗流满身了。
妈妈抚摸着我的头,不住地夸奖:“长大了,能帮我做事儿了!”我听了心里非常高兴,脸上乐开了花。
《先读“后记”》
书有前言、后记,读书理应自“前”至“后”;我的习惯却是:得一新书,先阅“后记”。
大凡书之前言或序言,都肩负着总括全书之内容概要、理论价值、现实意义之重大使命,不可以轻心掉之。故作者写得费劲,读者看得吃力。加之时人著书,多爱请名人赐序,借名人之名,以名“拙著”之价.其用心良苦,倒也无可厚非。问题是,大凡名人都要日理万机,于百忙中挤出时间为人作序,质盘可想而知。若将名人所赐之前言,与这前言所包装的正文作一比照,便不难发见:序者并未细读所序书,所谓“你写你的,我写我的”,结果是“前言”不搭“后语”。前不久,倒是读到一篇与正文相契合的名人“前言”,著书者是我的一位朋友,一问,原来这挂着名人之大名的“前言”,是我这位老兄亲自撰写的。
“后记”却与“前言”大不相同。后记既不负有重大使命,也用不着请名人代劳。著者著书,到了能够写后记的时候,心情已是“冬去春来”了。您想,寒来暑往。日落日出,书终于完稿了,出版社终于开恩,著者怎能不高兴?身心一放松,后记就容易写得生动、风趣而又有灵性。反正是一篇无关宏旨的小“后记”,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或绘景或抒情,或发发牢骚或开开玩笑,有时还可以来一两首旧体诗新体诗打油诗或别的什么诗。
写文章(包括“后记”)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你着意深刻、厚重,写出来的文字却板实、浅鄙;你随心所欲,任情而发,反倒能写出有性情、有思想、一新耳目、发人声、生省的文字。苏东坡说“吾文如万献泉源,不择地而出”,“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好的后记,亦有这种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的效果。罗宗强先生的《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在后记中追忆一件往事:“记得有一次,正在大树下接受批斗,突然传来一声清脆的鸟鸣,下意识地抬头一看,阳光在绿叶上闪烁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生的欢乐与生的向往猛烈震撼着我,虽然随着一身严厉的‘低头’和背上重重的一枪托,但是我仍然觉得甘泉的滋润。”这本书,我还是四年前读过的,正文的内容已渐渐淡忘,惟有后记中的这段文字,至今仍记忆犹新。我常想,罗先生如果没有这种独特的生存体验与情感经历,便不大可能对魏晋士人的心态与人格,有如此独到而深刻的理解。
近日读陈顺智《魏晋玄学与六朝文学》,著者是一位青年学人,对问学之事却有着颇为深刻的体悟。其后记称如今治学有三难无中生有,为一难;于古人只言片语中寻绎艺术规律,是治学为谋生,以急功近利之态度做不能急功近利之事,是苦不堪言,为二难;学界与社会的价值标准常常相去悬绝,是无所适从,为三难人的苦与乐,悲与幸,尽在这“三难”之中。记,怎能不先读为快!
当今学界中如此绝妙之后记,怎么能不先读为快!
《那年秋天》
秋,理应有些凉意了,但今年的秋却与众不同。虽已近深秋,但夏的热意却丝毫没有减少。今天天气比较阴沉,我穿着短袖衫走在校园里,虽然不时吹来阵阵秋风,但我依然感觉不到秋的凉意。不知道是我的感觉器官功能退化还是秋已经衰老,不曾为我们传达秋的信息?我仍然执著地在校园漫步,企图找到那份秋的感觉。哦生我找到了,在我发黄的记忆里,在往事的手里。来吧,让我打开你吧,不要让往事成为过去,不要把记忆尘封起来。
记得也还是在那个秋,一个甚至带着丝丝寒意的秋。一个矮矮的小姑娘紧紧地摸着的妈妈的手,腼腆地走进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和许多陌生的小朋友,陌生但有母亲般微笑的人一起呆了六年。在这六年里,她做了许多陌生的事:读书,写字,玩耍,甚至逃学。六年后小姑娘没有变,依旧带着点腼腆,但她却渐渐地懂得了一些事,至少已开始对秋有了一点点感觉。因为她就是在那个秋进人另一所陌生的学校的。上学的路上,少了那双紧紧摸着妈妈的手,少了叽叽喳喳的问话,跟在母亲后面的是一双幼稚的却走得很稳定的脚。在那儿,她依旧贪玩,但功课还不错;她是老师的宠儿,同学的偶像,优越与成就感与她结伴而行,直到走完她在那所学校的最后一个秋。但晴朗背后的暴风雨似乎来得更猛烈,更让人颤栗。还是在那个秋,就是她觉得的那个最明亮、最美好的那个秋,她又走进了另一个陌生的天地,她依旧如往,但成功的喜悦就如物理课上的抛物线一样,从最高点向最低点过渡,她伤心、怀疑……第一次开始厌恶起秋来,甚至诅咒起秋来……
突然,我觉得脸上一阵冰凉,抬起头来,天上已飘起了蒙蒙细雨。这是人秋以来的第一场雨,迎着风还带着泥土的气息。我仰起脸,静静地享受秋雨给我的亲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