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民心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3 08:00:24
《中考作文满分作文赏析得民心者得天下》
中考作文满分作文赏析得民心者得天下
得民心者得天下
悠悠中华五千载,我们的祖先在中华大地上生息、繁衍,创造出一段又一段的辉煌,为后人所赞颂。分析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一段辉煌之中,都毫无例外地闪现着一个盛世明君的身影,像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康熙帝玄烨他们为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繁荣稳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统治着不同的时代,可他们却印证了同一个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
刘邦、项羽都是名载史册的英雄,可前者成就了千古霸业,后者却无奈乌江自刎,这难道真如项羽所言此乃天意吗?不是,刘邦项羽二人相比,项羽比刘邦更有才能,但项羽他恃才傲物,很少与属下谈心沟通,一意孤行,又兼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最终走向了灭亡。相反,刘邦没有突出的个人才能,但他善于听取各方良言,身边谋士极多,常常与他们交心倾谈,上下沟通,月下千里追韩信就是明证。因此,他可以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最终成为楚汉之争的胜者。
时间又过了几千年,中华大地上又出现了一位历史伟人--康熙皇帝,他有着比刘邦更为出众的才华,有着比项羽更为强健的.体魄,有着比铁木真更为勇猛的军队,照说他可以安安稳稳的坐上龙椅。但是,他却遭遇了关内百姓的强烈的反抗,只因为他是满人,而他治下的却大多是汉人。在汉人的眼中,他永远是夷人,是外来者,因此,各地的反清斗争不绝,这也成了康熙的一块心病。但是,他从未想过使用武力让汉臣服。一次,他去长城察看城墙的毁坏情况,面对早已破落的长城,有的大臣认为要加固,以防来袭,但康熙却坚定地说:我要修的是百姓心中的长城,这比真正的长城坚固好几倍!是啊,这是明君的抉择,他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后来,他多次微服私访,体察民情,用自己的真诚打动了无数百姓,终于使百姓臣服,成为一代明君。
以史为镜,可以知古今。纵古观今,我们不难看出:成就大业,一统天下,与老百姓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得民心者得天下。
【点评】这是一篇史论性文章,文章论证的中心论点是得民心者得天下,所选汉高祖和康熙帝的史料与主题十分贴切,紧紧围绕沟通这一主题,足以令人信服。再者,本文语句流畅,思路敏捷,历史材料可谓信手拈来。考生以时间为序,空间跨度极大,从西汉写到了满清,一气贯通,自然天成。
【中考作文满分作文赏析得民心者得天下】
《得民心者得天下》
纵观悠悠华夏五千载,每一个盛世背后的明君,都心存同一个信念;得民心者,方可得天下。
世人皆谓;成功易,守功难。历史上雄才伟略的英雄不胜枚举,且各个智勇双全,德才兼备,但能名垂青史的却寥寥无几,只有那些懂得体察百姓,得到民心的人,才守得住他的来之不易的功业。
秦末,二世残暴专横,百姓苦不堪言,终于农民起义,火烧阿旁宫,一举灭秦,这正是帝王的不正之举使自己丧失了民心,最终失了天下。而后雄起的是刘邦项羽,他们二人,都是名载史册的英雄人物。然而前者成就千古霸业,后者却无奈乌江自刎。二人是何等相似但得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实在是让人意想不到却又是在意料之中。为什么这样说呢?项羽此人,可谓是当时的皇室贵族了,他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后人,而刘邦在当时不过小混混一个,论出身背景,兵力人脉,项羽可谓是上上风,虽然在他父亲时期家道中落,但此时公然造反,民心是唾手可得。然而,项羽此人本身刚愎自用,孤傲自负。他没有听取范增的建议,在鸿门宴上让刘邦钻了空子,而后又甚听信谗言,离间贤臣,一意孤行,终于兵败垓下。而刘邦截然相反,他知人善任,张良、韩信、萧何得到他的重用,正是这样一位知人善任的豪杰,终于坐拥天下。这些归根结底,也是民心所向的结果。
“圣人有作垂无极”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平隋叛乱时就已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懂得了民心的重要性。他称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他不歧视少数民族,除对突厥的侵扰用兵外,主要是采用怀柔的政治手段处理民族问题,方法妥当,政策开明,以致大获民心,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守攻自当仁政为先,得以民心,江山自然,屹立万古不朽!
《好句大全25字》
1、沧海金波跃旭日,是渔民心中的壮观;渔轮银网猎春光,是渔民心中的愉悦。
2、故乡的小溪,是一首流动的锦绣诗,我驾着的心舟,就是诗中一个寻觅着人生品位的标点,悠悠如萍。
3、三十年后,他小时后许的愿实现了,他一飘再飘三飘,最后是飘得够远的了。
4、猛然抬头,公路两旁高大的白杨树,似乎一夜间,开满了翠绿的小花,嫩嫩的,亮亮的,直逼我们的眼眸。
5、聆听渔村呢喃的心语,领略霞彩绾缠的花香,品味渔歌俊秀的潮韵,洒脱出一个心花怒放的意境。
6、突然想去草原,一直觉得,我的生命属于草原,我的灵魂属于大漠。
7、刺玫瑰纵使刺伤了我的手指,始终还是凋谢不了我的恋情。
8、很久没有探访故乡的小溪了。小溪啊,是否风韵无减,清纯依然?是否美雅有增,绰约犹存?
9、蝉声阵阵,向自树梢上。一种嘹喨、明脆而不拘格调,不拘韵律的歌唱,令人欣欣令人愉悦。
10、在二十四番花信风之外,拾掇着遍地阳光。花色金黄如火,田菊花才能点燃人们心眸的烛光。
11、是不是生活于都市的人们,被城市喧嚣和拥挤的太久了,压抑的心都想出去放飞啊。
12、天边的太阳,此时,大而圆,散发着柔和的光,温润而壮丽。
13、每当蝉鸣的季节,在家乡,龙眼甜甜的味儿,溢满在我的唇边,也沁入我的心田。
14、在地头,在阡陌,田菊花隽溢出生命的汗血,盛绽出黄金的葩朵,星罗棋布,平凡而奇崛,清瘦而怡悦。风中,劲芬膏腴着季节的行踪。
15、路边,一簇簇刚睡醒的青蒿,泛着嫩绿,暖春里摇曳。雨露沾湿不了它的叶片,因为,青蒿微笑着,而非哭泣。它满足于活着,哪怕是简简单单的活着。
《“桃花源”千家恫》
瑶族人民心中的“桃花源”千家恫,在“失踪”了数百年之后,经中南民族学院讲师宫哲兵近三年多时间的考察,终于找到了它的故地,即今天的湖南江永县大远瑶族乡。
据流传于瑶族群众中的珍贵文学资料《千来明》记载,千家炯是历史上瑶族的重要居住地之一,四周群山环抱,有一孔石洞通往酮外,恫内地平土沃,一条河流直贯其中,瑶民在这里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
宋元之际,这里被官府发现,受到残酷的掠夺、血洗,蛔内瑶民被迫背井离乡,流散于南方各地大山中,千家炯成了他们梦系魂绕的乐园,天长日久,代代相传,竟不知其所在了。 千家炯故地的发现,不仅实现了海内外瑶胞的愿望,也为研究瑶族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目前,江永县人民政府正在采取措施,保护桐内的古树、溪流、溶洞、瀑布等遗迹。
《人民心中的无字碑》
今年以来,北京市有两个副市长成为新闻人物:一个是鞠躬尽瘁为人民的李润五,一个是腐败分子王宝森。由这具有相似之处的历史偶然现象,我想到了“人民心中的无字碑”这个题目。
这无字碑,最出名的可能是陕西省乾县境内的武则天与唐高宗的合葬墓前的那块,那高大的墓碑竟无一字,颇令人纳罕。但细琢磨,这武则天却有高人之处,她是否这样想:我的是非功过,留待后人去评说吧!这不比那些在碑文上美化自己,一味为自己歌功颂德的帝王们高明许多吗?
的确,一个历史人物的功过如何,不在于碑文上写的如何,而在于人民群众的评价如何。成语“有口皆碑”大概便是讲的这个意思,这便是人民心中的无字碑。人民心中这块碑,是看一个历史人物他到底为老百姓干了什么事儿。李润五和王宝森,同任北京市副市长,职务相同,干的事不同,最终结局也不同。李润五,人称“全天候”市长,工作起来没有节假日、星期天;他说“我活一天就要给老百姓干一天事”;他一家三代住的是一套三室无厅的房子,最终为老百姓的事劳累而死。而王宝森呢?他干的是权钱交易,整天为钱、为色、为欲所忙所累,最终畏罪自绝于党和人民。他们在人们心中留下的是不同的无字碑。李润五留下的是群众交口称赞的闪闪发光的无字碑;王宝森留下的是一块给党抹了无数黑的无字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公道的,他们心中那块无字碑是决不会随便填写的。由李润五和王宝森,我想起了中国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诸葛亮和司马!。他们都是三国时期有成就的军事家,但人民对他们的口碑却不相同。诸葛亮治蜀,“开诚实,布公道”,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廉洁从政,身后家无余财,这些都受到后人敬仰,歌颂他的诗句很多很多。而司马鳃虽然军事上有成就,但在抗御敌人的同时却在暗中培植自己的势力,酿成儿孙篡魏,尽管留下了晋朝江山,但人们他的口碑并不好,没见过谁写诗文歌颂他的。因此,历史是公道的,人民也是公道的。人民心中有块判断忠与奸、正与邪的公道的无字碑。
可能有人会说,人已作古,管他在人们心中留下什么样的无字碑。这说法未免失之偏颇。我想起杭州西湖边上的岳飞墓。岳飞之死,旷古奇冤,但人民是公正的。岳王庙大门上的一副对联:“正气炳人寰,风雨灵旗一杯土;苦忠溯往迹,湖山姐豆万斯年”,充分表达了人民对岳飞的尊敬与热爱,岳飞在人民心中是民族英雄、爱国主义者。而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陷害岳飞的秦桧夫妇、万俊高和张俊四人,被人铸成铁像跪在岳飞墓前,万众唾弃。由此,联想到李润五,我想他虽已故去,但他在人民心中的无字碑不是更加闪亮吗?而那王宝森,他不正受到世人的唾骂吗?
《万宗归一》
说一千道一万。工人刊物能否得民心,顺民意,还要看你是否抓住了“替工人说话,为工人办事”这一宗旨,这是工人刊物区别于其他刊物的唯一特点。在办刊实践中只有坚持突出自己的特点,不断发展自己的特点,才能使工人刊物获得无穷的生命力.这也正是团结广大职工为四化多做贡献的有力措施。
三年多的实践,检验了一条真理:刊物上什么时候替工人说话的报道少了,什么时候就脱离群众;什么时候替工人说话的稿件多了,什么时候就兴旺发达。工会,要做到群众组织群众化,工人刊物就应该做到:“工人喉舌为工人”,否则就会失掉群众.当然,由于“替工人说话,为工人办事”经常面对的矛盾另一方是国家机关或企业行政部门,甚至是党的某个组织,因此,也是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的课题,调整不好还会引祸烧身,所以说这是一项需要勇气和高度责任感的工作。但是,只要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发挥各级工会组织的作用,最后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纵观全局,展望未来,一个真理既巳被验证,必须成为指导实践的有力武器.党中央书记处对工会工作的指示,必将在广大群众中产生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替工人说话,为工人办事”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工人刊物既名之曰职工群众的喉舌.决无不替工人说话之理,尽管前进道路上还有无数艰难与险阻,但可以断言“替工人说话,为工人办事”的宗旨决不能改变i这也正是工人刊物的生命力之所在.
同时,还要认识到,由于我们面临的矛盾绝大部分都是非对抗性的,因而除极个别的严重违法乱纪是另一种性质以外,一般都要采取疏导的方法来调整解决,尽量避免把问题搞僵,这就需要有点解决问题的“艺术”。为了更有力地替工人说话,在报道方法上务求讲究,力把大量工作做在发稿之前,批评稿件一定要拧干水分,做到与事实相符,在时间上,宁肯晚上一班车,决不要匆忙之中出差错。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当你真正成为广大职工群众的喉舌时,才能体会到为工人办刊之乐,其乐无穷。
《不朽的丰碑(改写)》
一座丰碑!
一座不朽的丰碑!
一座耸立在人民心中的不朽的丰碑!
它,不是岩石凿成,却比岩石还要坚硬。
它,不是高立于台阶上,却比世界的最高峰还要巍峨。
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巨浪冲不垮它。
因为,它是由一个特殊的群体,用汗水、鲜血甚至生命浇铸而成的。
这个特殊的群体,就是一群中国共产党党员。
这里有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
1989年7月22日。东北某林区上营镇。那是一个不平静的日子。在人们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连日暴雨,聚集而成的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无情地冲向这个小镇。霎时,整幢整幢的房屋倒塌,成堆成堆的板皮垛,各种各样的电器、家具,都随波逐流而下。许多来不及离开的居民,情急之中攀上了屋顶。人们不敢相信,眼前这茫茫泽国,汹涌的洪水淹没的曾是他们美丽、富饶的家园。人们感到恐惧,感到无助,甚至感到绝望。又一股洪峰如野马般奔来,又一幢高楼连同楼顶上无助的居民,在一瞬间被洪水卷走……
就在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的千钧一发之际,茫茫泽国出现了一支由共产党员组成的抢险突击队。你看,他们正冲破浊浪奋勇而来。他们离开了需要保护的家人,告别了需要安慰的亲属,奋勇迎战一道道急流。他们穿过一个个水口,把手臂伸向群众,把希望带给灾民。
退休职工沈大伯一家被洪水堵在了家里,让洪水浸泡得变了形的门框,死死地卡住了门,怎么也推不开。急红了眼的儿子,抡起拳头就砸门上的玻璃,玻璃碎了,可胳膊上的动脉也被割破了,血流如注,眼看就要支撑不住了,一家人急得不知怎么办。就在这时,突击队员赶到了。门打不开,就从打碎的玻璃窗钻进去,窗口只容一人进出,锋利的玻璃碎片也在突击队员的脸颊上、手臂上,划出了道道口子,口子上渗出了缕缕血丝。然而他们全然顾不得这些,以最快的速度将窗框边沿的玻璃碎片扳掉,扶起沈大伯的儿子,小心翼翼地将他推出窗口,在外面接应的队员立即背起他,在其他队员的护送下,将他送往医院及时抢救。洪水退却后,沈大伯特地向他们表达感激之情,他紧紧握住突击队员的手,热泪盈眶,硬咽着说不出话来。“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
把群众当作自己的父老兄弟姐妹,舍小家,为大家,哪里危急就会在哪里出现,他们就是人民群众殷切的企盼,明天的希望。
一位疯疯癫癫的老婆婆,由于家人的疏忽,竟独自一人被困在家中。水位越来越高,几乎快要淹没她可以攀伏的最后一只木箱了。这时候,她那一点残存的理智使她发出了尖利的嚎叫。突击队员闻声赶来,把老婆婆扶到一块门板上,抬出了家门。疯婆婆看着自己坐着的门板上在水中浮动,再瞅瞅水中的20击队员。似乎明白了什么,竟说出了一句非常清醒的令人震惊的话:“我知道你们会来的。”
没有赞美的词语,仅一句朴素的话就表达出了一直以来根植于人民群众内心深处的对党的无限信赖之情;不需要赞美的词语,自然的真情流露就是对我们党时刻为群众谋利益的崇高本色的最高礼赞!
天上的雨水,地上的洪水,受灾群众的泪水,突击队员的汗水交融在一起,谱写了一篇壮丽的乐章,它在人民群众心中产生巨大的共鸣,并且不断地深化、升华,终于凝聚成为一座高大的丰碑,一座不朽的丰碑。